王三江,偃师县扒头村人,生于1879年(光绪五年)3月。祖父、父亲都是半农半医,勉强可以维持温饱。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故而取名王三江。他不到三岁时,母亲在烧柴时无意中戳破了他的眼珠,造成左眼失明。此后在两位哥哥的全力支持下,他发愤攻读,不到20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熟读艺文纲鉴,从而在偃师获得了盛名。
王三江憎恶社会的黑暗,盼望光明与新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在同乡好友、河南省国民革命风云人物杨源懋的鼓励下,呼喊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勇敢地投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他善于辞令,能诗会文,不近烟酒,正直无私。
大革命期间,县里开展放足运动,王三江亲率妇女放足宣传小组,打着一面小红旗,上写:“开展放足运动”。走村串会,宣传放足的好处。他热情高,而行动有时超出群众的觉悟水平,不为群众所理解。有一次,在偃师南坡一个庙会上,当众把一个大闺女的裹脚布,从小脚上抖了下来。这一来可戳了马蜂窝。这个姑娘家有钱有势,认为丢了面子,便命家人把王三江及宣传员们痛打了一顿,打得他们头破血流,回家后全都卧亲不起。这场风波,轰动了全县。
在当时,放足、剪辫宣传活动,王三江和陈志铭都在各自的村上起了带头作用,群众为此编了个顺口溜:“官庄头,扒头脚,大辫姑娘在孙坡”。意思说,官庄村的妇女最先剪了发,扒头村的妇女最早放了足,孙坡村地处山区,风气闭塞,比较落后,大闺女仍然留着长辫子。
在国民党政期间,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主张,调动百万大军围剿苏区,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因此,他坚决反对内战,拥护国共合作的正确主张。
抗战爆发后,王老先生双目失明,家境清贫,但他家贫志不衰,对国家大事仍然十分关心。1939年春,官庄小学是中共地下党员建立组织的重点学校,全休教师都是党员,县委、特委的领导同志,经常在学校开会。王老也是学校的常客,每周都要来一两次,谁有空,谁就和他交谈,且能畅所欲言,毫不拘束。时常同他谈马列学说,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正确性。对于抗战前途,则以毛主席《论持久战》的精辟论述向他介绍。还经常给他讲述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内容。通过这些交往,先生对共产党的政策及革命理论有了较深的理解,从而树立了抗日必胜的信念,表示对共产党的尊崇和信任。
他特别热心办学,1920年前后,就遍植李于伏牛山下。1937年前后,中共偃师县委负责同志吴芝圃等,以偃师中学为基地,领导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斗争,给了王三江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和吴芝圃同志有较多交往,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很感兴趣。不到60岁,他右眼失明,但仍积极学习,时常让学生们读进步书报给他听。他听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激动地说:“中国有救了!”
王三江双目失明之后,还曾同时在几个学校教书,后来不能登台讲课了,还当着扒头、官庄等学校的校董。有一次,国民党县党部派督学到官庄“剿”校,查出了不少《新华日报》,因而声言要查封这所这校。王三江当面质问督学为什么不让看《新华日报》,督学说:“这是共产党的报纸,上头不让看!”王三江说:“蒋介石都答应和共产党合作抗日,你们为什么连一张《新华日报》都不让看?谁有本事就到重庆、延安去把报社给封了,不要在这里拿学生出气!”督学对他无可奈何,只得忿忿而去。
1944年夏天,王三江听说他的学生席杰三当了日伪县长,非常气愤,让孙儿牵杖前去找席。席让他哥哥席伯洁出面迎接,王三江厉声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从今往后,我不再是你们的老师!”
1944年秋,皮徐支队开赴偃师,王三江让孙儿用手杖牵着,赶到抗日支队驻地口孜镇,非常激动地对部队的同志说:“我日日夜夜想着你们,快给我分点工作干吧!”并且要求见皮定均司令员。当时的社会情况非常复杂,敌、伪、顽、匪变幻出没,这位老人匆忙赶来要求工作,究竟是什么目的呢?部队同志随即找尚未公开的偃师县委了解,县委负责同志毫不含糊地回答说:“他是我们真正的同志和朋友。”部队的同志听了介绍,安慰王三江先回家休息。王三江激动地表示:能给共产党八路军做一天工作,死了也心甘!于是,部队领导同志给他讲了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请他帮助宣传,还希望他动员一些有知识的人参加革命。王三江非常兴奋地带着党第一次交给的任务回到了扒头村。此后,他每天挨家串户,宣传八路军的抗日道理,亲自动员许多学生参加了八路军。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朔风怒吼,大雪纷飞,日伪军进攻扒头,并很快包围扒头。扒头民兵一面坚决抵抗日军进攻,一面向县抗日民主政府报告,请求支援。最终,打退日军侵犯,取得了扒头战斗的胜利。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双目失明的王三江也参加了战斗。他亲自提着竹篮,让孙儿领路挨家挨户收集弹药,共收集了一百多枚手榴弹和几千发子弹,并送到前沿阵地。战士们在庆祝战斗胜利时,都赞扬说:“这一仗王老先生真是立大功了!”
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县政府组织了抗日宣传队。1945年4月20日,县委书记刘石安、县长李煦亲自向王三江宣读了关于委任他为宣传队长的决定,并发给了聘请书。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当宣传队长,其困难情况可以想见的,但王三江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过。他行动不便,就让刚满十岁的孙儿王灼山朝夕相伴,为宣传抗日四处奔走。他常常说:“只要有一个人不了解八路军的政策,就是我的责任没有尽到。”有一次,他们到肖村去宣传,还没讲够一半,远处响起了枪声,日伪军又来扫荡了。人们要保护他,他拒绝了,他叫孙子用拐杖牵着他从容地向别的村子转移。一路上,他教育孙子不要怕,并语重心长地说:“真的碰上‘老日’,死也要死得有骨气!”
日寇投降后,皮司令要率部队撤出豫西,开往桐柏山区。王三江让孙儿领着赶上部队,恳切地向领导请求道:“我跟你们走!”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当部队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劝他留下,并希望他动员乡亲们都留下时,他顾全大局,听从了领导的安排,又挥泪送别了部队。
八路军南下后,国民党控制了偃师。1946年6月20日,国民党偃师保安团逮捕了王三江。同年农历腊月初九的夜里,王三江英勇就义,终年67岁。
烈士家属在搬家时不慎把原发证书遗失。后找多方机关,先找民政,民政让找退伍军人 安置办。安置办又让找民政。一推六二五,至今迟迟不能补发。先说必须烈属直属孩子才能办,孩子死了多年,恁去阴曹地府找他吧,孙子就不是直属了?这么推来推去,百般刁难,让烈士在九泉之下也心寒!目前,正值庆祝建党一百年东风,此时此事不知能否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