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陆浑庄”新探
蔚蓝色岛屿
蔚蓝色岛屿 25287 0
2018-01-11 09:54
杜甫“陆浑庄”新探
田志章

唐代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文作品达到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顶峰,一千多年以来深受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同时,杜甫诗作代表了人类精神层面的最高境界,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1963年,杜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由于杜甫前期(安史之乱之前)所作诗文多数已散失,所以杜甫生平研究的论述多着重于安史之乱和漂泊西南时期。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杜甫中年时代家居陆浑庄的时期,是他一生中生活最温馨、最安定的时段,更是他晚年困厄中时刻萦怀、念念不忘的美好记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关注。
杜甫在《忆弟二首》的原注中自述“时归在河南陆浑庄”,诗中记叙了弟妹们因战乱从土娄故居避走济州,饥寒交迫的状况,“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以主人的口吻希望在“河南定”后众弟妹能够回到家乡“陆浑庄”。
陆浑庄具体位置在哪里?建于何时?是谁创建的?为什么叫陆浑庄?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文献中都找不到确切的记载。我们只能从零碎的史料中做合乎逻辑的推演。
目前有个流行的说法,陆浑庄是杜甫于开元二十九年在首阳山下筑起的,并在这年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在这里结婚,依据是杜甫的《祭远祖当阳君文》中的“惟开元二十九岁……小子筑室,首阳之下。”由“筑室”派生出杜甫于此时此地娶妻定居的说法。在找不到更多资料的情况下,这样推演是无可非议的
随着杜甫生平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挖掘出了新的史料,为我们的推演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帮助我们的研究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王辉斌(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先生考证,杜甫父亲杜闲卒于开元二十九年(详见王辉斌《杜甫之父杜闲考略》),这是解开杜甫生平研究的一把金钥匙。杜甫为什么于这一年结束漫游,为什么定居在首阳山下,为什么作《祭远祖当阳君文》,为什么作《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和《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为什么和李白第一次在东都相会,河南尹韦济为什么“频有访问”等等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杜甫家族世代“奉儒守官”,我们考证杜甫的生平,不能忽略古代一项重大的伦理制度——守制。我国从汉代开始,就规定了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丧三年,期间不得为官,不得参与科举,不得婚姻,不得夫妇同房,不得参与喜庆宴饮,甚至不得剃发沐浴。守丧者多在墓地搭一草庵(即杜甫所说“小子筑室,首阳之下”的“室”),居住到三年期满。杜甫之父开元二十九年去世,杜甫和兄妹就要按制度在杜氏祖茔守制三年(唐代规定守制时间为二十五个月,即满三个年头儿)。这应该是杜甫在土娄定居下来的真正原因。
偃师土娄附近首阳山下有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杜氏祖茔,自晋当阳侯杜预之后共有杜家十几代人去世后埋葬在这里,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六记载“偃师首阳山在官路,其下古冢累累,而杜元凯(杜预的字)墓犹载《图经》可考,其旁元凯子孙祔葬者数十”。自杜预晋太康年(285年)葬于首阳山下,到杜闲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入葬杜氏祖茔,期间400多年,杜家在此守制的有十几代人。杜审言病故以后,洛阳的寓所已经易主,杜甫居无定所。正是因为杜闲归葬杜氏祖茔,杜甫兄妹才定居在土娄,为父亲守制。正因为作为长子的杜甫为父亲树碑治丧,在祖茔“论次昭穆”(见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分别祭奠先祖,才有了《祭远祖当阳君文》。因为杜闲亡故,作为长子长孙的杜甫,在继祖母卢氏入葬杜审言大墓时,责无旁贷地代父亲杜闲撰写了《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又因为杜甫居丧期间不能外出,李白才在去山东的路上特意到首阳山下拜访杜甫,更因为杜甫定居陆浑庄13年,河南尹韦济才到陆浑庄“频有访问”。
杜家世代为官,杜氏祖茔附近应该有处祖产,供一代又一代的人守制时居住。乾隆《河南府志》在“唐杜甫土楼故居”条说“偃师得有旧庐者,盖当阳侯墓在偃师,故偃师有守墓故居。”杜甫在诗作中多次提到“甫故庐在偃师”(见《奉寄河南韦尹丈人》)、“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见《五盘》)、“余田园在东京”(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见《至后》)、“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见《天边行》)、“土娄旧庄”(见《凭孟苍曹觅土娄旧庄》),从“田园”、“旧庄”“吾庐”“故庐”等称谓来看,杜甫居住的陆浑庄应该是一处固定的庄园,而不是开元二十九年“小子筑室,首阳之下”所指的为杜闲守制临时搭建的那个“室”,因为在为杜闲守制之外的岁月里,杜家不可能一直居住在杜氏祖茔内。
开元廿九年和杜甫一起为父亲守制的还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和一个妹妹,他们不可能都挤在杜闲墓前临时搭建的草庵内,所以杜甫在土娄的“陆浑庄”应该是前代留下的祖产,也就是杜甫在诗中提到的“土娄旧庄”。此后,不但杜甫在陆浑庄居住了十三年,在他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迁居长安之后,他的弟弟妹妹仍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躲避战乱期间除外)。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病故后,其妻杨氏携次子杜宗武回到偃师。后杨氏病故,葬于杜氏祖茔,宗武多病,临终前把杜甫归葬杜氏祖茔的遗愿嘱托给儿子杜嗣业。杜嗣业元和八年(813年)从偃师出发(参见清·张松孙《谒杜甫墓》第五章序言),到湖南岳阳将杜甫遗骸背回偃师,与杨氏合葬(参见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2009年编撰的乙丑重修《京兆杜氏宗谱》记载“嗣业娶余氏,生子二,长曰筵,次曰策。”土娄邻村大槐树村是余氏聚居地,可作为杜嗣业生活在土娄的佐证。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庚寅版江右《杜氏宗谱》中说“甫娶宏(弘)农杨氏,生子二,长曰宗文,小名熊儿;次曰宗武,小名骥子。宗武生嗣业,嗣业娶余氏,生子策,字昌华,号洛水……”。从杜策的“号洛水”推断杜策可能是在土娄陆浑庄出生的(土娄村位于洛河北岸)。
直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杜策考中丙午科进士,授官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府君,迁居江西之后,杜家才从土娄消失。与杜氏祖茔一道,陆浑庄从此以后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王辉斌先生考证杜甫父亲杜闲生平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杜甫祖父杜审言去世时家境非常窘困,继室卢氏很可能变卖了洛阳的家产才勉强为杜审言办理了后事,此后在杜闲释服后主持了杜闲的婚礼。如果上述推演成立,杜审言708年去世以后,杜家唯一的住处只有首阳山下的土娄旧庄了。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杜审言的继室卢氏天宝三载(744年)“卒于陈留郡之私第”(参见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杜审言没有在陈留居住或为官的经历,因此不可能病故30多年后在那里保留有私第。从杜甫在陈留继祖母家与舅氏相处的叙述(见杜甫《南曹小司寇假山》),推测陈留应该是卢氏的娘家,而不是杜审言的私第。也就是说,杜审言病故后,杜家在洛阳已经没有寓所可住。杜甫生母崔氏故去后,杜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二姑母家里,也间接表明杜审言的洛阳寓所已经不存在了,否则他应该寄养在杜审言寓所里的继祖母处。
杜甫举家迁居长安以后,天宝十五载(756年)初,杜甫的弟弟们仍然居住在土娄陆浑庄,杜甫在《得舍弟消息》中说“两京三十口”,其时杜甫在西京长安,有口十人,他的弟弟们二十口人(可能均为约数)居住在东京洛阳首阳山下的陆浑庄。此后到了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凭孟苍曹将书觅土娄旧庄》一诗中还嘱托友人去东都时顺便到土娄看看旧居怎么样了,准备结束漂泊生活,回故乡度过晚年。
杜甫在土娄居住了十几年的陆浑庄,不但有院落,而且有“田园”,这是杜甫兄妹们在那里居住多年的生活来源。否则,曾经在朝为官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二姑父裴荣期夫妇去世后,杜家“两京三十口”以什么为生?杜甫常年奔波在洛阳和长安之间靠什么资助?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陷入叛军之手,家乡陆浑庄处于兵燹匪乱之中,杜甫的弟弟们避乱出走,杜甫无处存身,才不得不漂泊西南,东讨西乞,寄人篱下。在十几年的颠沛流离中杜甫念念不忘洛阳土娄的陆浑庄,就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家,有赖以为生的田园,有十几年安定生活的美好回忆。而当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后,陆浑庄回到朝廷的控制之下,杜甫全家不禁欣喜若狂:终于可以回到家乡经营自己的庄园,有了经济依靠,就不必再为今后的生计发愁了。杜甫在湖南地方军阀混战的恶劣环境下,不顾年老多病,不顾一切地携妻带子北上,就是因为洛阳的陆浑庄是全家生存的唯一依靠。杜甫中途在岳阳病故后,次子宗武与母亲杨氏辗转跋涉,经历千辛万苦,回到首阳山下,在陆浑庄又繁衍了两代(杜嗣业、杜策),如果首阳山下没有陆浑庄这份产业,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定居陆浑庄)到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陷洛阳,杜家兄妹避乱外逃),大历五年(770年,杨氏携宗武回到陆浑庄)到开成元年(836年,杜策到江西赴任)这两个时间段共82年,杜家四代人不可能在土娄生活将近一个世纪。
弄清了陆浑庄的性质,文初的几个问题就有了答案。
陆浑庄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杜甫说“土娄旧庄”,自然是在土娄村里。唐时土娄的位置,应该比现在的杜楼村偏东一些。1992年在偃师磷肥厂(位于新新村北面)出土的《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严墓的位置是“土塿東五里”。查阅资料,唐代的1尺约合30厘米,1里是1800尺,约540米,5里就是2700米,土娄的位置约在今大槐树村西边的赫田寨。当时的“五里”可能是大约的距离,不会是实地丈量的尺寸,那么古土娄的位置应该在今赫田寨西边、杜楼村东边的“土娄老寨”(详见2015年版《前杜楼村志》第二章),即陆浑庄的位置在今杜楼村东高速引线西侧。
陆浑庄创建的时间,显然不是人们认为的唐开元二十九年,而可能在西晋太康年间。杜预病故后,被晋武帝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杜预是按“侯”的级别安葬的,墓前建有“杜侯祠”(详见清·朱续志《重修晋当阳侯杜公唐工部员外郎杜公二墓碑记》)。杜预是京兆人,任河南尹时迁居洛阳。为杜预守制的四个儿子自然要在首阳山下建筑房屋居住,轮流为杜预墓守候,后来随着时代的推延,这个居处不断扩建完善,到唐开元年间,已成为一处较大的庄园(杜甫称“田园”)。所以,“陆浑庄”可能由杜预的儿子们创建于晋太康年间。
陆浑庄的名字始于何时呢?“陆浑庄”的称谓,见于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回东都探家时的诗作《忆弟二首》原注“时归在河南陆浑庄”,此时杜家众兄弟已避乱出走三年。
陆浑,是炎帝的苗裔,原为春秋时代我国西北部的一支有戎氏部落,所在地在甘肃敦煌(陆浑)附近,称为陆浑戎。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被秦、晋两个诸侯国强制迁徙到东周王城洛邑附近(今洛阳市西南伊川县、嵩县一带),称“陆浑国”。西汉曾在此置“陆浑县”、“陆浑关”,现在还有“陆浑水库”、“陆浑风景区”、“陆浑村”。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首五言律诗叫做《陆浑山庄》。诗歌中说: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这首诗描述了陆浑山的清幽超尘,使人感觉飘飘欲仙,仿佛到了世外桃源,表现了宋之问厌倦庸庸碌碌的宦海沉浮,向往退隐山林,躬耕余生的意趣。唐时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在陆浑建有“山庄”、“别业”,如宋之问、杜庄、陈子、房琯、李德裕、元德秀、韩愈、楼颖、吕向、崔群、李绛、令狐楚、韦楚、卢贞等,冠名有“陆浑”“平泉”等,时间跨度几乎涵盖整个唐代,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在陆浑建别墅蔚成风气。
那么土娄的“陆浑庄”雅号是由谁命名的呢?目前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根据当时的时尚分析,可能源自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杜审言和宋之问是好友,在首阳山下比邻而居(杜甫诗“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宋之问在陆浑建有陆浑山庄。杜审言虽然文才冠世,但性情倨傲,仕途凶险,曾多次被贬谪、获罪、流放,自然对陆浑这个世外桃源心往神驰,把自己在土娄的庄园命名为“陆浑庄”求得心灵上的安慰,或者说追求时尚,附庸风雅,也在情理之中。
土娄陆浑庄的称谓,也有可能来自杜甫。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杜甫定居在这里之后,仅仅有三、四年的安稳生活,天宝三载(744深秋与李白出游,而后干谒求仕,常年奔波于洛阳、长安之间。杜甫虽然诗名在洛阳出类拔萃,但“应东都贡举不第”;虽然进《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却仍然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唯有在洛阳首阳山下的“土娄旧庄”这个温暖的港湾里才能享受到妇贤子笃的天伦之乐,和污浊的官场相比,夫人杨氏和儿子宗文、宗武所在的家才是杜甫真正的“世外桃源”,汉代以后,文人学士把自己的居所起个文雅的称号已形成风气,杜甫把洛阳东郊世代居住的庄园号为“陆浑庄”,是顺理成章的事。就像“南京路”不一定非在南京一样,杜甫的“陆浑庄”也不一定非在陆浑。
此外需要说明,杜甫提到“陆浑庄”的诗作只此一处,并没有“陆浑山庄”之说,一些杜甫研究文字中把杜甫的陆浑庄混淆为陆浑山庄,疑为笔下之误。
一些学者认为杜甫的陆浑庄应该在伊川或嵩县的“陆浑”,依据就是“陆浑”两个字,还有拿宋之问的陆浑山庄与之比对的。宋之问是“员外”,家境非常富足,不但在首阳山下有“旧庄”有“池馆”(杜甫有《过宋员外之问旧庄》诗),而且在伊川有陆浑山庄。杜审言在文章四友中名气最大,但是官职最低,生活也最窘困,杜审言在首阳山下的“土娄旧庄”是祖上留下的产业,他去世后家中无力给他办理后事,不得不卖掉了洛阳的寓所,杜甫因母亲早故,不得不寄养在二姑母家中。所以杜审言在伊川建有陆浑庄几乎是不可能的。杜甫青少年时期在洛阳二姑母处生活,其后是“壮游”,四处游荡,父亲杜闲病故后就定居在首阳山下,所以更不可能在陆浑建家。如果杜甫的陆浑庄是在伊川深山里,他的弟妹完全不必因安史之乱到外地避乱,所以杜甫的陆浑庄应该是在土娄。
综上所述,杜甫诗中提到的陆浑庄,位置在今偃师市商城街道前杜楼社区和赫田寨社区之间,可能是杜家历代为在首阳山下的杜氏祖茔守制而置办的一处田产,是世代相传的祖业,具有一定的规模,陆浑庄的名称可能来自杜审言或杜甫。开元二十九年之后,从杜甫到杜策,有四代人先后在此居住了82年。开成元年(836年)杜策南迁江西,如果此时杜嗣业已故,陆浑庄可能就此荒废了。否则的话,陆浑庄还会再延续一段时间(杜嗣业应该没有随杜策南迁,江右《杜氏宗谱》称杜策为江右杜氏始祖。)。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