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光明村
戚占保
戚占保 82968 0
2019-05-27 17:20
地方志|千年古镇光明村


原创: 浪淘尽 偃师 2018-01-12




息偃戎师为偃师
光大明亮乃光明




传统古村落光朋村,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山化镇。


地处邙山之巅,丘陵起伏,


沟壑纵横,风景优美,


民俗淳朴。


据早期居民赵氏家谱记载:


“自洪武迁民而来”


建村时间已有六百六十余年


光明坐落于黄河南岸巩偃二市交界处,东连巩义达郑州,南依伊洛靠偃城,西接孟津通洛阳,北临黄河望孟州。方圆座落有十余个村庄,东南北被黃河、落河众多古渡口所包围。历来既是兵家必争之所,又是商贾云集之地,民国以来俗称“小上海”。
光明村沟南坐落着“王家大院”,建筑精湛,规模宏大,气势恢弘,是偃师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地主庄园。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分配给百余户贫民百姓居住。
沟北与王家大院相对的为戚家靠山窑院,依山坡梯次而建。昔日鸡呜狗吠,人来车往,一派悠然自得的乡村景象。戚家不敌王家富裕,多为平民百姓居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沟南沟北的居民已逐步搬迁,如今巳是残垣断壁、荒坡破院,但从存留的建筑中仍可窥见往昔的风貌。
房窑院、坡窑院、地坑院是光明村民居的三大特色,也代表了中原坡陵地区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二0一六年,光朋村被河南省命名为传统古村落。


早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


河南地广人稀,


山西地狭人密。


朝廷降旨


山西洪洞居民向黄河以南迁徙。


彭、赵两氏先祖顺应旨意,


扶老携幼,车推肩挑,


在孟州渡过黄河向南迁移。


行至两条山沟交汇的开阔地带,


发现一股泉水,自溢成溪,


缓流远方。周围植被茂盛,


土地肥沃,


东西南北道路通畅,


距黄河渡口近在咫尺,


空气清新,幽静宜居。


就落脚此处,依山凿洞,


开荒种地,,扎根定居,


这就是当今只有良田无人居住的村西沟。


由于窑洞分布在较高的山坡上,


当时叫做“坡嘴”。
坡嘴地处南进县城、


北渡黄河的交通要道,


客商众多,人来人往,


物资交换,互通有无,


名气日增。


周边大小村庄相距不远,


乡亲来往不断,


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热闹的贸易集镇,


取名“三合镇”。
星转斗移,


时光荏苒。


三合镇人口增多,


日溢壮大。


但地处深山沟,


常常遭遇山洪水患,


人们逐渐认识到山顶居住更为优越和安全。


彭氏先祖再次移居三合镇之上丘陵地带,


起名“彭家嘴”。


另有赵氏先祖


同时移居三合镇之上依山环包的凹形之地,


起名“赵圪垴”。


彭、赵两姓在此地繁衍生息,


辛勤耕作,


年复一年,人口日增,


村庄规模逐渐扩大。


乡亲们将原来的彭家嘴简称为“彭嘴”
邙山岭高土厚,


利于农耕,


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是人类栖息活动的理想之地。


彭嘴向东一公里多有一片高低相间,


错落有致的开阔地域,


南北大路连接县城和黄河度口,


多条山沟延伸至此为止,


成为沟之尽头。


“头者,脑也”。


方圆乡民按地形地貌称其为“沟脑”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天下又一次大乱。为躲避兵灾,晋南地区的张、戚、王等姓氏先祖又相继南迁,又一次迎来移民高峰。许多有识之士看到沟脑这个地方“七沟八岭黄土坡,一条大路从中过”的商机,纷纷前来经商定居。




先是饭铺、客栈生意红红火火,顺意兴旺。随后齐家的稻香春食品铺、王家的粮行和商号,戚家的棉花店,张家的三合号木匠铺、五世良医的医药铺都蜂拥而至,家家生意兴隆;铁匠铺、皮匠铺、染坊、菜摊、肉店应运而生;日杂铺等等纷至沓来。


远近闻名的玄帝庙香火一年比一年旺盛。农历二月初九的庙会声势浩大,名震四方。
随着集市贸易日益繁荣,“七张八王”和谢、魏、马、秦等三十多个姓氏的先祖也相继前来定居。贸易规模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三合集镇,形成了邙岭上远近闻名的“沟脑集”。
经济的繁荣昌盛,人文素质也大大提高,进入高等学府的人越来越多,乡民的文化素养不断增强。许多仁人绅士都感到“沟脑”的称呼低俗不雅,期望一个富含美好意义而又响亮好听的村名。聪明睿智的先民们历经多年酝酿和筛选,选中了“光明”二字,并逐级申报更换村名。
一九三0年,偃师县批准:沟脑、彭家嘴两个独立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一命名为“光明镇”。
一九五0年,光明镇迎来了新中国,命名为光明村。踏着新时代的步伐,光明村更加昂首阔步,飞速前进,快速发展。如今的光明村,工厂林立,街道宽敞,商铺密布,贸易繁华,人民富裕,呈现一派现代化新农村的景象。
光明闪耀光朋志,光明未来更光明。


以上内容根据光明村史资料加工整理 作者:戚占保。二0一七年十月一日·




2016年8月11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出炉, 全省80个村落入选,偃师市光明、游殿、新明三个村庄名列其中,为偃师首批入选村庄。所谓传统村落又名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原村落,较全的保留了历史沿革,在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等方面基本上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虽经历年代久远,而至今仍为人们居住的村落。




光明、游殿、新明的传统村落气质   ?


        来到沿街商铺,银行、饭店、农贸市场、工厂企业林立,商业繁荣程度不亚于镇区的光明村,新明的“老家”。我们伴随村民沿沟步行大约一百步,就看到以清代砖瓦院落为主的连片民居。这就是光明村所保留下来的主要村貌特征。




        光明村地处赵沟、井沟、马峪沟三沟之交汇处,旧名“沟脑”村。沟脑其实是整个黄土高坡台塬地貌的民间通称。民国年间由省里一位官员改名光明村。光明村现完整保存5处清代典型民居,据房梁结构大致推算年代分别为嘉庆七年、嘉庆九年、咸丰八年不等。五处民居各具特色,市文物局根据光明村民居的建筑特征,认定为清末民初风格民居。        


光明村清代民宅正在消失,在多年来经济建设中,一些年久失修的旧建筑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坚固实用的钢筋水泥结构新楼房。但村民对现存古建筑仍有很深的感情,并有意识加以保护,企望保存一份有纪念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最美乡村


第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现在全省已经确定了175个镇(乡)、271个村庄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 到2016年,全省各县(市)区都将启动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并建成1个以上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10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县(市)区、100个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示范、100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争取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2~3条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 偃师就有山化镇和山化镇光明村登榜。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