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偃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追忆古亳大地的革命风云
元尖坡
元尖坡 188712 66
精华热门加亮 拍客新闻眼 2019-06-12 00:59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偃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追忆古亳大地的革命风云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共产党偃师历史大事记》,中共偃师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偃师素有夏商古都、玄奘故里、 丝路起点、客家祖地之美誉,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不要忘记,在并不遥远的90多年前,这片土地就开启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曾被称为“红偃师”“小延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近日偶翻《中国共产党偃师历史大事记》一书,一幕幕可歌可泣事件、一个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如电影般将人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让人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偃师,没有红偃师就没有新生活。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本土红色记忆,心中更会增添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力,这是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审视航向、激励前行的最深沉力量。尤其是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时,不能忘却历史、不能精神虚无,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和儿童感知家乡火热的红色历史,走进丰富的红色遗迹,感知红色人物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加挖掘和宣传,让沉睡的历史遗迹活起来。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偃师人,在匆忙喧嚣中少一些个性和浮躁之气,多一些家国情怀,保持至真至朴的浩然正气、保持一份仰望星空的宁静清醒,偃师这片热土将会更加富有魅力、偃师发展的希望将如火炬更加灿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最早的党员张之朴1925年,山化乡牙庄村张之村由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汪泽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豫西军委书记,后又担任中共河南省军委书记。(注:1926年8月,中共豫陕区执委分别改建为中共豫区执委和陕甘区执委)
李兰谷在上海同济大学入党1927年,大口乡肖村李兰谷在上海同济大学上学,由同学吕富华、袁效之介绍入党。1938年春至1939年5月,李兰谷任国民党偃师县第一区区长,为中共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1943春到叶县,经叛徒武宪周办理自首手续。
中国共产党在偃师最早建立的组织:1932年8月,以吴邃之为首,在偃师中学成立了“中共偃师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偃师工委”。吴邃之任书记,韩达生、朱少白为委员。
偃师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1936年10月,楚明到洛阳检查地下党工作时,吴邃之向楚明汇报了他在偃师中学开展党的活动和成立“民族解放同盟”的情况后,楚明拿着吴的介绍信到偃中通过“民族解放同盟”刘福德等,发展了刘福德、武宪周、曹文若、杨春融和崔金木、戴金豹、崔天顺、崔石寨为中共党员。发展后,没有建立什么组织,明确由武宪周、刘福德、曹文若三人负责。分工:武宪周负责全面工作,刘福德负责偃中,曹文若在崔河。崔河村农民党员由崔天顺负责。同年底,刘福德在偃中又发展王浮生、段黎明、李梦周、郭鸿生、朱丙寅、张金亮、张清儒、韦光学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偃师县委员会成立:1937年4月成立,书记郭晓棠,组织部长武宪周、宣传部长刘福德、委员陈秀琴、曹文若。创办地下党革命刊物《突击》,由乔华堂具体负责,半月一期,该刊于1939年秋停办。
偃师最早的农村党支部1937年麦收后,中共申阳党支部成立。刘伯鑫指定刘牛为支部书记,组织委员齐北方、武装委员杨喜山,支部有党员6人。申阳党支部从成立坚持到1948年偃师解放,在各项工作中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党组织大发展时期1937年下半年,偃师中学师生中的党员达三四十人。教师、学生分别建立支部,教师支部先由郭晓棠、后由李李再生负责,学生支部由郭鸿生、李梦周、王浮生负责。至1938年5月,全县已有党员800余人(其中农民党员500余人)、党支部50多个。高龙、肖村、缑氏、夹沟等大的村镇,每村都有3到5个基层党支部(包括农民、妇女、学校、剧团)。全县学校的领导权都由中共党组织掌握。肖村、官庄、高龙等学校的校长、教职员工,多数是地下党员。
偃师的第一个区委1937年10月中旬,中共第一个区委(三区)在高龙成立,书记赵天锡,委员张如意、邵曼冰。区委轄高龙小学、大屯小学、大口小学三个支部。
建立中共偃师中心县委1938年9月,中共豫西特委决定成立中共偃师中心县委,辖偃师、巩县、登封三县,陈耳东任书记,张如意任组织部长,邵曼冰任宣传部长。
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一批共产党员撤离偃师1939年冬,国民党在豫西洛阳所属各县推行排共、溶共、限共的反动政策,猖狂向革命人民和共产党发动进攻。他们在政治上进一步实施一党独裁,复兴社、CC派和军统特务活动猖獗,残酷镇压抗日军民,在组织上撤销县乡政权中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的职务,镇压县乡中小学的抗日救亡活动,解聘进步教职员工,大肆逮捕进步人士,白色恐怖愈加严重。县委分成两批撤离党员,对留下坚持斗争的党员进行多次组织整顿并完全转入秘密活动。至1940年10月,全县党员约一百七八十人。
偃师沦陷1944年4月,日寇侵占豫西,国民党军不战溃。5月13日,偃师沦陷。槐庙人和廷壁组织维持会,充当第一任日伪县长。

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豫西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1944年10月22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管茅胡家祠堂成立,同日在宋村和口孜召开成立大会。(大口肖村人)李煦任县长,刘石安任政委。宣布了五条施政纲领:1、取消国民党反动政权;2、成立抗日民主政府;3、成立村政权;4、宣传实行五项抗日公约;5、各村建立民兵自卫队。
刘丙和叛变,区长李凤梧等11名革命干部被捕:1945年8月23日,洛南区干队长刘丙和(原任国民党洛南乡中队长,大土匪)叛变,将洛南区区长李凤梧、工作队长郭安福等11名革命干部逮捕,送给国民党县长朱寿山。朱寿山为了向其主子邀功,又将李凤梧等转送国民党洛阳专署监狱。1946年2月5日,李凤梧等11名革命干部被投入洛阳专署后院井内暗杀。
偃师的三次解放

第一次解放1947年10月,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后,进行伏牛山东麓战役。10月10日,该兵团一部突袭洛阳西郊,钳击七里河,全歼国民党青年军三个连,另一部分攻入洛阳西工及西关。在外线作战中,陈谢兵团四纵十三旅11日攻入偃师,偃师第一次解放,县城及洛河北岸被解放军占领。第二天在窑头等地开仓放粮,当夜解放军撤走。
第二次解放1948年3月8日,华东野战陈(士榘)唐(亮)兵团和中原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各一部,发起洛阳战役。当日,陈谢大军第二次解放偃师。激战七昼夜,14日,首次解放洛阳,死敌19500人。为集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我军将洛阳战役中缴获的物资搬运完毕,将敌人工事彻底破坏后,17日主动撤出洛阳、偃师一带。18日敌再占洛阳、偃师等地。
第三次解放1948年4月6日,豫陕鄂地方武装第三次解放偃师,当天成立了由太岳五专署专员贺崇升兼任县长的偃师县民主县政府,下设秘书室、战教科、文教科、军话局。至年底,又陆续成立了邮电局、工商局、财粮科、公安局、司法局、民政科、支前科等政府职能部门。县政府成立后,建立了9个区(到9月并为6个区)。5月5日,在登封县大葡萄峪后山上,活捉国民党偃师县长席拂尘、科长楚向树,歼灭了其带领的地方团队。至此,偃师县的国民党县乡政权被彻底摧毁。

(这些文字是看书逐字敲出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续)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元尖坡 秀才 2019-06-14 16:39 沙发
        扒头之战:1944年11月6日,驻缑氏日寇纠集日伪军300余人,拂晓时分包围了抗日前哨“模范村”扒头,挑起了“扒头之战”。这次战斗因民兵组织不够严密,警惕性不高,情报不准,吃了亏,我方伤亡20余人。但这一仗却显示了偃师的抗日力量,战后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强了民兵组织,提高了警惕,组织了联防。
       开办卫生学校:1944年11月,在佛光峪成立了卫生学校,由吴金丹负责组织并讲课。举办了一期,吸收学员70余人,毕业后分配到各团卫生队,部分分配到连队任卫生员。日寇大扫荡时停办。
       口孜战役:1944年12月4日,日寇向县抗日中心西口孜发起进攻。敌人从北、西北、西三路,出动了三个大队,妄图攻下西口孜后,与巩县、登封进攻根据地的三路敌人会师于佛光峪,实现其荡平抗日根据地的狂妄野心。我方由三十五团九连、县警卫队、缑山区干队等英勇反击。此次战役打了三天,日寇伤亡100多人,最后只占了一座空寨。这就是偃师有名的口孜战役。
下集请看碾道湾战斗……
元尖坡 秀才 2019-06-17 18:03 板凳
    碾道湾战斗:1944年12月5日清晨,由日寇各路总指挥联队长梅协带了八九个鬼子军官、一个翻译和一个机枪手从佛光峪鸡毛窑向西,准备前往佛光峪北口巡视进攻口孜情况,当走到碾道湾时,遇到李太成、李元寨、王宏标等抗日群众,展开了“碾道湾战斗”,战斗结果,联队长梅协及其同伙全部被击毙,缴获机枪1挺、冲锋枪1支、步枪8支、手枪2支、子弹筒10个。
    血战佛光峪:1944年12月7日拂晓前,日寇集中兵力,以骑兵为先导,从口孜出发,向佛光峪进攻,当时缑山区干队指导员张金龙带领区干队员,裴子明带领佛光峪民兵进行防守。战斗结果,鬼子死伤很多,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被迫撤离,敌人占领佛光峪。
    西管茅之战:1944年12月8日,进攻口孜、佛光峪的日寇,回戈进攻西管茅。负责防守管茅的开明绅士胡亚卿先生,提前与周围各村民兵组织了联防,严阵以待。但是由于汉奸李勉则告密,致使民兵武装受到很大损失。胡亚卿先生光荣牺牲。解放后他被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元尖坡 秀才 2019-06-29 18:55 地板
                        偃师最早的共产党员张之朴张之朴烈士传略

 张之朴(1885—1945):又名张予坤,偃师牙庄村人,佃农出身,幼时拜秀才武介人为师。1912年,考入洛阳中学,一年后因父母病故,生活困难而辍学。1914年赴陕西加入靖国军,参加讨袁运动,不满三年晋升为军法处处长。1919年因靖国军与北洋军阀妥协而革命受挫,张之朴返豫开辟新局面,在豫西发展人枪万余,驱除盘踞在洛阳西工的军阀段祺瑞的“小扇子”军师徐树铮部,激战两昼夜,徐败逃北京。
 1924年,张之朴任河南警备司令时,输送大批青年到黄埔军校、苏联等地学习。1925年,经汪泽楷介绍入党,先后任豫西军委书记、河南省军委书记。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张之朴因为在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发动的护法战争中立过战功,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宛洛别动军总指挥,辖三军六路,在北方策应北伐军。当年6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数十万大军在武汉抗阻北伐军,奉系军阀廿万之众列阵于泌阳、郑州一线,孙传芳率江南五省之师欲蠢动西上与吴佩孚呼应。在这紧急关头,张之朴一面鼓动驻扎在南阳的建国军总司令樊钟秀星夜后援武昌;另一方面,策动豫南五县驻军在漯河击败吴之部将田维勤,使吴腹背受敌全线溃退,张之朴亲自率军侧击奉系部队,迫其北撤,孙传芳不敢妄动,北伐军乘势北上。后来,汪泽楷在中央的报告中称赞张之朴是“北方的叶挺”。
 1936年,张之朴在北平参加“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并当选为常委,回河南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豫西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因国民党破坏而受挫;之后,张之朴在“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工作,先在马坡建立联络点,选送进步学生到延安学习,后在广平街办“益友商行公司”及“煤炭合作社”,掩护来往八路军干部和抗日人士。在1940年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洛八办”被查封,张之朴被捕,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后,到南阳创办一所“红矾铁工厂”,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4年豫西沦陷后,张之托从南阳来到巩县涉村圣水村、上庄村一带,组织“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以嵩山为根据地进行抗日反伪斗争。1945年2月,该部队更名为“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张之朴任司令。1945年9月,日寇投降后,义勇军整体奉命南下,张之朴率余部在嵩山地区坚持敌后斗争,屡遭国民党民团围袭;因混进义勇军内部的巩县瓦公川豪绅胡东六(解放后被镇压)叛变投敌,10月5日夜,张之朴率部突围时在巩县姜背枣山牺牲,时年五十岁。

 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张之朴之妻谷效颜:原籍开封市,上海持志大学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5月随张之朴来到巩县圣水村,组建了“新兴股份有限公司”,以开矿为掩护发展革命组织。“七七事变”后,谷效颜担任“第一战区新生活妇女运动委员会”洛阳县分会主任,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谷效颜在巩县圣水一带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后在张之朴牺牲的战斗中被捕。1946年从国民党巩县监狱被营救出狱,仅在偃师牙庄村休养数月,就先后赶往洛阳、开封,为地下党联络站提供情报。1948年春至初冬,淮海战役酝酿期间,谷效颜被派往敌占区徐州,做策应解放徐州的地下工作,徐州解放后被留在徐州警备司令部工作。1949年调任开封市妇联主席。因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谷效颜积劳成疾,1950年病逝于偃师牙庄村南沟故居,葬于村北一华里处。
元尖坡 秀才 2019-07-02 23:35 4楼
     偃师中学的三次学潮

  1932年,刘晋清担任偃师中学校长期间,聘请了吴邃之(即吴芝圃)来校教书,吴又介绍共产党员韩达生、朱少白为教员。他们建立了中共偃师县工作委员会,在师生中成立了“读书会”“学术研究会”“民族解放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并秘密印刷出版《晨钟》《黎明》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在师生中打下较好的思想基础。
  1935年伊洛河水暴涨,偃中校舍全被淹没,迁到缑氏镇东门里的泰山庙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反动势力的严密控制。郭晓棠来偃师中学执教后,又成立了中共偃师县委员会,吸引进步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外围组织,出版了《突击》等刊物,开办农民夜校并进行抗日宣传,激发了学生和青年农民的斗争热情,但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查封、解散、毒打、开除等手段绞杀,从而激起了一系列学潮。
  一、反邵琨璞的学潮始末
  偃师中学地下党组织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声有色,与反动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次次挫败反动派扑灭革命火种、夺取偃中领导权的阴谋。1935年下半年,国民党CC派分子李曼峰接替偃师中学,但能力低下,县教育局长余省三又派国民党复兴社分子邵琨璞接任校长。地下党组织采取“集中力量先打击一派,再打击另一派”的方针,发动学生罢课请愿、游行示威、发表演说,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戳穿反动派让邵琨璞霸占学校的阴谋,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警镇压。全体学生罢课离校并多次到国民党县政府请愿,表示要坚决驱走邵琨璞,校园长达37天空无一人。但邵琨璞厚颜无耻地说“学校没学生,我也要当校长”,一方面收买和拉拢部分反动分子子女入学,另一方面挂牌开除学潮中的积极分子,利用官府传讯逮捕了刘福德、张清儒、张金亮、薛书堂、王浮生、王风歧、郭志高、郭鸿生等13名学生骨干。1936年春,正当邵琨璞大做“校长梦”时,学生们突然入学包围办公楼,“打倒邵琨璞”的喊声响彻校园,邵琨璞跳楼逃跑,历经半年的学潮取得胜利,校长换为进步人士刘晋清。
  二、赶走吴揖之,反掉李士峰
  1938年1月下旬,国民党洛阳行署专员李杏村来偃师视察,县教育局长周培元对教育界地下党和进步分子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李杏村也叫嚷:“偃师教育界乱得很,不象话!”,刘晋清随后被扣押。偃师南坡各校师生得悉后群情激奋,在曹乐生、刘韵波等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开进县城游行示威,包围了县政府和教育局。历经多个回合较量后,伪县长被迫接受谈判,刘晋清被宣布无罪释放,周晋元后被撤职。
  同年2月,国民党CC派分子李士峰被委任偃中校长;8月,他勾结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特务分子岳黑英,带军队数百人强占偃中校舍,解聘了教务主任刘道安(中共偃师县委书记)、教员李再生(县委组织部长)、邵曼冰(县委统战部长)、周之焕(县委宣传部长)等全部党员教师,任用CC派分子吴揖之为教务主任,反动分子焦俊清等为教员,还解散了偃中抗日救亡剧团,查封进步书籍,迫使学生离校。在这关键时刻,中共河南省委指派组织部长王志杰来偃师指出“偃中是县委活动中心,偃中问题不解决,影响大局。所以,必须解决好。”学校党支部根据根据县委关于“集中一点、各个击破”的方针,决定先搞垮吴揖之,再干掉李士峰。
  经过尖锐复杂的斗争后,高潮终于到来。一天晚上,趁李士峰在县里开会之际,学生们将电话线剪断,隔绝了李、吴的联系。在黎明前,以打钟为信号,学生们冲进教务处,痛打了吴揖之,吴匿于李士峰家中,妄图卷土重来。县委为此作出了周密部署,争取到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位于县城的县立第二小学率先发出“告全县工商界宣言”,大小村镇“打倒李士峰”之类的标语举目可见。县委委员邵曼冰执笔写了三份控诉书,分别投寄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洛阳专员行署、偃师县政府,全县中小学进步师生、群众均在控诉书上签名。李士峰最后被撤职,这次长达半年的学潮激烈程度在我县历史上尚属空前,有力锻炼了进步师生的革命意志和斗争能力。
  三、联合各阶层力量打倒董国彦
  国民党反动派掀起抗战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白色恐怖日甚一日。身为偃师县教育局长的董国彦,企图混水摸鱼,不仅贪污学校办公经费,而且表现极为反动,仇视和排斥进步教师,撤换了大批实施抗战教育的校长和教员,指令偃中驱赶共产党员教师,网罗和纠集顽固腐败人物到校任教,使中共偃师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摧残。为此,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王志杰亲自组织反董斗争,首先列举董的罪状,公布于众,然后动员各界人士签名;同时,利用地方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争取有利力量,发起声势浩大的控告董国彦运动,在全县村镇、集市、庙会等地散发传单,将控告信寄送国民党省政府、洛阳专员行署,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通过一系列尖锐复杂的斗争,董国彦的教育局长职务被撤销。

  以上文字选自《偃师文史资料》第五辑,为更加简洁明了,特在原文基础上作了适当归纳、简化和梳理。另附上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武震依据当年在偃师中学参加地下党活动的师生写的党史资料编写,1983年经县委举行的党史征稿座谈会与会者印证后修改成稿。
  (为了让各位网友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史实,以上内容是耗费了数个晚上完成滴.....)。
  欢迎各位点题,将尽力搜集史实,与大家分享!!!
元尖坡 秀才 2019-07-04 09:12 5楼
        下集即将推出:“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目前正在多渠道搜集史料,待搜集完成,经归纳、梳理和提炼后与大家分享,力求通过简洁文字,真实地还原李煦先生从一位开明绅士到抗日志士的转变,多角度展示他的崇高品德、人生历程、革命风范、家风家教等,集中揭示李煦先生不断追求革命真理的进步思想、投身救国救民的博大胸怀。
       敬请期待……
元尖坡 秀才 2019-07-07 22:20 6楼
                 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

 经多方搜集史料,综合后拟分为“早期的经历”、“人生的转折”、“革命的洗礼”三部分。因需要花费时间整理归纳,今天暂且奉上第一部分。
 (一)
 李煦,乳名星联,字光五,1891年出生于偃师县大口乡肖村后村一户贫苦农家。1944年出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才用李煦之名,意为“八路军来了,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大地升起了煦煦朝日”。
煦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其兄应联,字赫臣,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张钫、杨勉斋结为金兰之交,于1912年出任汝阳县县长。煦弟芳联,字兰谷,上大学期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李煦自幼入乡塾,聪悟勤勉,后考入河南法政学堂。
 李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佛道儒墨,本草金匮,志怪侠义,广泛涉猎,直到五十岁时仍坚持晨起背书。随着时世变迁,他阅读并收藏了大量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近代进步思想,常年订有《晨报》《解放报》。这些进步书刊大多由党的地下工作者从解放区带来,对李煦接触、同情直至投身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煦酷爱医学与种植,笃信治病救人、造林绿化是两大善事。在精读《本草纲目》《伤寒论》《皇汉医学》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攻读“上海铁樵医学函授”,系统订阅《自强医刊》,抄订整理了大量医案验方。李煦酷爱读书藏书,书籍多由其父子置买;他主家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以购书,总计万册以上,其中全套木刻《二十四史》分装于24个木箱内,配以铜搭铜锁。1945年李煦随皮徐支队南下后,敌伪反扑,三番抄家,挖地掘墙,这些藏书也惨遭洗劫。
 李煦有一个值得自豪的进步家庭。其兄赫臣的夫人年届六十曾安全护送人员到洛八办、西安;其弟兰谷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他本人爱憎分明,从不与国民党、日本鬼子来往,两个儿子(长庚、绍白)均于1937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煦于抗战初期送他们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随着抗日救亡活动的发展,“抗敌救援委员会”成立后设在李煦家中,接着成立读书会、妇救会、儿童团,办起识字班,组织儿童放哨掩护、妇女为地下党同志端饭送水,缝补浆洗,多方为进步人士和革命活动提供帮助。1937年,中共豫西特委领导席国光(建国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张英、何毅,南方局派来的刘惠成、陈英、张琳(成仿吾夫人)、周慎宜,新四军第四支队派来的张子俊、章建召、刘贵升均在肖村学校任教,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生活费大都由李煦提供,有些同志还住在他家里,他家的药铺(在三官庙内)就是地下党联络站。当时,中共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刘道安多次来肖村指导工作;1939年,县委书记陈耳东住在肖村,同期先后来肖村工作的有“洛八办”的何毅、张英、彭雪枫,从永城派来的张子俊、章建召、刘贵升均由李煦安置食宿,提供费用。
 欢迎各位网友转发、点评!!
元尖坡 秀才 2019-07-11 00:53 7楼
让大家久等了!
          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

  经多方搜集史料,综合后拟分为“早期的经历”、“人生的转折”、“革命的洗礼”三部分。今天奉上第二部分。
                    (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偃师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群众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偃师沦陷后,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司令员皮定钧、政委徐子荣的带领下,于1944年9月下旬到偃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宣传,争取地方实力派人物和联系地下党工作取得实效,社会各界抗日情绪高涨。在这样的形势下,皮、徐首长认为成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条件基本成熟,决定由刘石安(时任中共偃师县委书记)、柳林、武占魁、李启堂等同志开展抗日民主政府筹备工作。
  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首先要找一位在偃师人民有威望、有影响、有号召力的开明人士当县长。为此,1944年10月2日下午,皮定钧、徐子荣在缑氏刘庄村王龙章同志家召开会议,就县长人选进行推荐。肖村完小校长李欣如入党以后以校长身份作统战工作,了解偃师不少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人物的情况,他在会上先介绍了伊河以南的有名人物,如西口孜的薛代耕、马潜如,佛光峪的裴子明,屯寨的马道三,西管茅的胡亚卿,山张村的李丽巷,肖村的李缘原等人,然后说,“要当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这些人都不如肖村北后村的李煦”。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李煦的情况。
  会议还进一步讨论了肖村的情况。1938年,偃师县委筹资在肖村南寨办了一个消费合作社,肖村支部书记焦杰三任经理,党员李文宣是店员,货真价实,很受群众欢迎,又为我党来往人员提供食宿。1944年农历六月,伙浮山乡乡长秦敏修杀害了肖村保公所保长、地下党员曹志云,但保公所权力仍由副保长李进法、保书记焦杰三、保丁刘刚为和李臣义等地下党员掌握。由于群众基础好,1944年皮除支队一入偃,便得到积极支持,单是肖村就买枪三百余支,及至南下,肖村青壮年几乎全上前线,故有“红肖村”“小延安”的美誉。皮定钧听了情况介绍后说:“肖村要人有人,要枪有枪,成立县政府、组织抗日武装的问题解决了。”会议决定,请李煦出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柳林、武占魁具体负责动员李煦出山。
  在李煦药铺店员、保书记焦杰三的陪同和引见下,柳林、武占魁等同志在李煦家中见到了他,向其介绍抗战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最后讲明了来意,李煦颇感意外地说:“县长乃一县百姓之父母,身系全县安危,我从不涉足政界,你们怎会想到叫我当县长呢?我不能干,也干不了,请支队首长另请高明。”柳林回应说:“旧时县长是高高在上的县太爷,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要带领全县人民奋起抗日,组织四方百姓发展生产。先生创办学校,为人治病,过去办了不少好事,现在出来当县长,也是为人民办好事,只不过是通过政权,抓的范围大些罢了。”但被李煦婉言谢绝。第二天,柳林又向李煦介绍了解放区“三三制”民主政权的性质与组成,再次请李煦出任县长,李煦说:“抗日救国我义无反顾,即或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唯县长我不能当。”焦杰三在分析情况后说:“李先生不愿当县长,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小上学,长大办学行医,从不与官府来往,现在当县长感到为难;二是不愿让人背后说闲话,说八路军一来就投靠共产党,才当上县长。如果找几个人和他一块干,他的顾虑会小些。”经过研究,大家认为肖村西寨的李缘原、肖村中村的李肖黄比较合适。李缘原是清末拔贡,在鄢陵当过知县,虽属遗老,但思想开明;李肖黄当过国民党的区分部书记,含有对立派之意。这两个人由焦杰三以保书记的名义去动员。
  另外,柳林、武占魁专门请李煦的外甥、大口镇的秦建生来做舅舅的思想工作。见面后,武占魁单刀直入地说:“领导抗日的人,一定要有威望、要正派。先生的为人好,大家清楚,因此在地方上有号召力。不三不四的人怎么能叫他出来当县长?”柳林接着说:“李先生知书达理,是有修养的人。现在日寇占领豫西,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毛主席、朱老总让我们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地方上的事总要有人领着大家干。您能把儿子送到延安,难道就不能领着大家干吗?”武占魁说:“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有多重,人们心里都有一杆称。我们对您的情况是经过调查的,皮、徐首长请您出来当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是地下党同志的推荐,是民心所向。我们信得过您,请不要再犹豫了。”经过外甥秦建生的相劝、柳林和武占魁的说服,李煦最后同意出任县长,真诚地说:“共产党八路军千里迢迢,来到豫西拯救百姓,皮、徐首长看重我,二位苦口开导我,我没有什么说的,坚决跟八路军走。”
  与此同时,武占魁等人抓紧筹建抗日民主政府警卫队工作,以肖村地下党员为骨干,动员青壮年出来抗日,组成县政府警卫队,由肖村南寨的李福生出任队长。李煦带头捐献自家的四支捷克式步枪、3箱子弹等枪械。经过发动群众捐献、收藏溃军武器等方式,共收集重机枪一挺、轻机枪2挺、步枪120支、手枪7支、子弹万余发。一个县警卫队筹建之初就有如此好的装备实属罕见,确保了抗日民主政府的顺利筹建。10月21日,在翟湾(又名蝎子庄)地下党员焦祖涵家中召开各界代表人士会议,民主协商选举李煦为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任命孙维宪为副县长。
  宋村是35团九连驻地,地下党及群众发动得都比较好。1944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六)上午,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浮山乡宋村成立,600余人参加,李煦宣布了县政府组成人员名单:秘书:柳林,武装科长:裴子明,除奸科长李玉山,民政科长:李欣如,财粮科长:杨树宗,工商税务所长:张鹤亭,警卫队长:李福生,总务:宋金赏,文书:赵绍普(今寇店马寨村人)。当天下午,政府机关及警卫队移驻西管茅村胡家祠堂,李煦、孙维宪住胡亚卿家里。10月24日在西口孜隆重举行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庆祝大会,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
  至此,豫西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拉开了近一年联合各界、抵御日寇、施政为民的抗战历程。
元尖坡 秀才 2019-07-12 21:45 8楼
  在推出“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三)”之前,先增加两个人物花絮,以便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孙宪维(副县长):西安市人,在西安师范上学时与刘石安同学,其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遭破坏,在西北军新35师担任营部副官。1943年,该营在偃师西管茅村驻防休整,同开明绅士胡亚卿关系密切,与群众关系也不错。新35师溃退时,80多支步枪、100箱子弹交由他保存在胡亚卿家里,他留守在西管茅小学教书。皮徐支队抵达偃师后,刘石安在西管茅宣传抗日时见到孙宪维,并将他介绍给徐子荣政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徐子荣政委决定请孙宪维出任副县长,既符合“三三制”建政原则,又可以帮助李煦开展工作。
  李福生(警卫队长):1938年入党,在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时,他召集肖村南寨党员传达上级“停止党组织活动”的通知,当众晓毁党员名单及有关文件,拔出手枪并对枪口宣誓:党组织遭破坏,我们要保持共产党员的气节,决不叛党,谁若叛党就被枪子打死。后来的事实证明,肖村南寨的地下党员没有一个变节。
元尖坡 秀才 2019-07-17 22:30 9楼
           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

   经多方搜集史料,综合后拟分为“早期的经历”、“人生的转折”、“革命的洗礼”三部分。今天奉上第三部分。
 (三)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与日、伪、顽的殊死较量中求生存、谋发展,刀光剑影、烽火连天,这对几十年来居家耕读、温厚儒雅的李煦先生,不啻是严峻考验。
 县政府成立半月后,日寇纠集伪顽300余人向县政府驻地董村“扫荡”,后多次进犯,追剿不舍。迫于形势,政府机关先后辗转夹沟、佛光、扒头、管茅、孙坡、杨窑、山张、南寨,数次与敌人遭遇,李煦率机关工作人员徒步奔走、战斗转移,与青年人一样经受了战火洗礼。在12月10日开始的反击日伪军对西口孜、佛光峪、西管茅的“六路围攻”中,县政府领导当地村政权和民兵组织英勇杀敌,重创敌军,也付出了相当的牺牲。
战事稍息,抗日民主县政府便放手开展工作,率先实行“倒地”、合理负担、反霸除奸等政策,改造保甲机构,成立县抗日救国联合会,各村成立民兵自卫队、农救会、妇救会、青抗会等组织,抗日民主统一战线逐步扩大,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1945年3月,县政府增设教育科(科长曹仲卿)、司法科(科长李绮霞)、工商税务管理局(局长王忠烈),柳林同志调到洛阳地委工作,乔道三接任县政府秘书。
 在紧张而短暂的一年时间里,在先遣支队、偃师县委的领导下,抗日民主县政府为人民群众办了几件有益的大事、实事:一是借粮度荒、安定民心。1944年冬到1945年春豫西地区极度缺粮,县政府采取借粮度荒的办法,由各镇村农救会负责,县、区工作队配合,向存粮户和群众讲明借粮度荒的意义和“保借保还、到时不欠、每百斤多还一斤”的政策,取得实效。以缑山区为例,三天内各村存粮户报出4.5万公斤粮食,解决了1500余户的缺粮困难。二是开展“倒地运动”。针对水、旱、蝗、汤(国民党汤恩伯的豫西驻军)的灾难,倒地运动在1945年春形成高潮,据偃师县南部的缑山、景阳、浮山、德高四个区63个村不完全统计,共倒回土地11450多亩;5200多户贫苦农民得到土地后,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除积极完成合理负担外,还积极参军入伍,保卫斗争果实。三是平除大烟苗,杜绝毒患。四是搞好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
 南下突围是李煦投身革命经历中的光辉一页。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皮徐支队撤离豫西、挥师南下。出师前,李煦回到离别近一年的肖村,短暂停留后再次离乡,被编入教导团(干部队)五连。行军路上,李煦始终保持乐观坚毅精神,突破临汝土顽截击后到达桐柏县,东过平汉线与敌遭遇,上有飞机轰炸,下有追兵围堵;组织上照顾其年老,调配给他一匹马,但他却让妇女和伤病号骑马,坚持徒步奔袭。部队到达波皮河作短暂休整时,李煦由田生(曾任中共偃师县委委员、组织部长,解放后任焦作市市长)、李英同志介绍入党。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大别山根据地,为保存实力,王树声司令员亲自动员老弱病残复员,各自隐蔽。李煦和曹仲卿、吴乔生一行化装改姓,走至湖北同兴店(今属孝感市)一带被捕,他自称是走方医生才获释放;其时染上疟疾,行走艰难,沿途讨饭,穿过数条封锁线,赴柴沟亲戚家暂居后到四川隐蔽,解放后方回。
 1948年家乡解放,李煦作为偃师代表出席了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0年出任偃师县土改委员会主任,1951年病逝。
元尖坡 秀才 2019-07-19 01:09 10楼
                 偃师沦陷时期大事记

  在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前后,日寇不断对我偃师进行空中轰炸、地面扫荡,人民遭受空前浩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凄惨之状永矢不忘,现从史料中选取少量事件加以整理,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沦陷前的两个事件:1943年7月24日下午,日军飞机在邙岭省庄村空袭,致使马麦长一家三口和邻居马和森被炸身亡。接着,牛庄村也两次被炸,村民受到巨大损失。1944年4月24日是新寨村集日,日军出动飞机6驾次,投弹近百颗,集市上和农家院被炸死30多人,炸伤80多人,炸死牲口数十头,炸毁房屋80多间。

                     1944年
                      5月
  13日,偃师沦陷。槐庙人和廷壁(又名和赵卿)与日军接头,组织维持会,充当第一任日伪县长。是日,偃师、渑池、龙门之日军向磁涧集结。
                    6月
  小麦普遍丰收。
  美、日空军在顾县白云岭上空交战,一架日机被击落,日本飞行员跳伞,被村民打死。
                      8月
  美、日空军在邙岭上空激战,一架美机被击落,驾驶员被申阳村杨喜山、曲西来救入该村南沟,后被伪军贾世勋抓走,送交日军。
                         9月
  10日,段湾村段庚寅率领的抗日游击队在巩县罗彦庄被日军包围,段庚寅等170余人牺牲。日军将200余名被俘青年押送日本北海道当劳工。
  23日,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从登封县颖阳派遣一个排到偃师缑氏乡进行武装侦察,当天下午返回。
  27日夜,皮定钧司令员率领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机关,由登封翻山进入偃师,露宿杨窑街头。28日,支队机关正式进驻杨窑村,决定开辟以佛光峪为中心的嵩山抗日根据地,由刘石安、武占魁、柳林、高长喜、李启堂5人组成偃师工作组。同时,由刘石安、武占魁、柳林3人组成中共偃师县委员会,刘石安任书记,并由35团9连连长向成珍驻偃师帮助工作组开展工作。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支队派政治部副主任孔祥祯和县工作队一道,对伪缑山乡乡长裴子明和开明绅士胡亚卿作统战工作,动员他们一道抗日。后皮定钧司令员和徐子荣政委又亲自做工作,得以成功。
                      10月
  4日,日、伪军2000余人袭击段湾村,40余名群众遇难。
  22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宋村大会,李煦任县长。这是豫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成立当晚,驻大口南山的冀鲁豫挺进纵队司令员黄宇宙支援政府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1挺、步枪30余支。
  26日,日军300余人包围扒头村,进犯高祖庙,抗日民兵伤亡20余人。
  八路军在佛光峪东窑村开展“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简称“豫西干校”),校长:皮定钧,教育长:史向生,大队长:龙泉,指导员:李启堂,共举办三期。
  蝗虫大起,秋禾严重受灾。

                   11月

  偃(师)伊(川)边区抗日自卫队在马窑成立,80余名队员在水泉等地与日军作战多次。
  中共洛阳县工委、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当时洛阳与偃师交界的高崖村成立。赵瑾山任工委书记,董敬斋任县长,杨桂林任县独立团团长。
  八路军在佛光峪柏峪沟成立卫生学校,吸收学员70余人,毕业后分配至部队服务。仅办一期,日军大“扫荡”时停办。

                       12月

  4日拂晓前,日寇向抗日中心村西口孜发起进攻。敌人从北、西北、西三路,出动三个大队,妄图攻下西口孜后,与巩县、登封进攻根据地的三路敌人会师于佛光峪。我35团9连、县警卫队、缑山区干队和群众英勇反击,经过3天战斗,日寇伤亡百余人后占了一座空寨。
  5日拂晓,由日军各路总指挥联队长梅协带领十余人从佛光峪鸡毛窑向西,前往佛光北口巡视进犯口孜情况,我埋伏民兵和儿童团展开“碾道湾战斗”,将来敌全部击毙。梅协是日本侵略军在偃师被击毙的最大军官。
7日拂晓前,日寇集中兵力,以骑兵为先导,从口孜出发,向佛光峪进攻。当时,指导员张金龙带领缑氏区干队、裴子明带领佛光峪民兵英勇抵抗,日军死伤很多,但因敌众我寡,我被迫撤离,日军占领佛光峪。
  8日,进攻口孜、佛光峪的日军,回戈进犯西管茅。负责防守的开明绅士胡亚卿提前与周边各村民兵组织了联防,严阵以待。但因汉奸李勉斋告密,致使民兵武装遭受重创,胡亚卿牺牲。
  是年,日军进犯山张,将国民党县政府封在元庄窑内的35000多份县档案资料全部烧毁。

                   1945年
                    1月

  2日,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和偃师独立团向佛光寺发起进攻,其中,支队三团由巩县西进、埋伏在九龙角山上,支队三十五团从登封北上担任主攻,偃师独立团400余人阻击登封来敌,在骆驼谷堆山头、九龙角展开白刃格斗,战斗一天歼敌200余人,拔掉了日军佛光峪据点。这是偃师最激烈的一次抗日战斗。
  10日凌晨,日伪军500余人乘抗日支队主力外出作战之机,突袭彭店寨。时任豫西抗日挺进支队司令员的王仲伟率武装人员下地洞抵抗,拒绝投降。日军向洞内施放毒气,王仲伟与其他34人牺牲,只有1人幸免。
                        2月
  月初,偃师县独立团在佛光任窑成立,下属5个中队、300余人。裴子明任团长,刘石安兼任政委,武占魁任副团长,牛击任副政委,游正刚任参谋长。
  12日,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攻克佛光峪,全歼日军守敌。
  建立德高、景阳、浮山3个中共区委会。
  恢复和建立肖村、中村、后村、南寨、大口、经周6个党支部。
  县委成员进行充实和调整。新增委员有:宣传部长张子光、独立团副政委牛击、参谋长游正刚、除奸科长李玉山和乔道三。县委委员柳林调走。
  月底,豫西抗日游击队第3、4支队进抵登封,与皮徐支队会师,并正式建立中共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同时宣布成立一分区、一地委、一专署,皮定钧任一分区司令员,徐子荣任一地委书记,欧阳景荣任一专署专员,偃师归属管辖。
                       3月
  22日夜,八路军皮徐支队与驻缑氏日伪军展开激战,经过一天一夜激战,歼敌千余人,拔掉了日军在偃南的最后一个据点。
  中共洛阳县委在李村镇刘窑村刘喜家中开设秘密印刷所,印刷抗日宣传品,在洛阳一带张贴。
  (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南部开展“倒地运动”,把农民在1942年前后因灾荒而被迫出卖的土地以原价赎回。
                       4月
  22日晚,我军和地方民后与驻扎在缑氏镇的日伪军展开激烈的“缑氏歼灭战”,日伪大口乡乡长秦敏修带领百余人伪军驻在缑氏镇磨盘胡同,日伪景阳乡乡长吴桂五带伪军150余人盘踞在缑氏泰山庙天齐楼上,日寇皇协军司令贾世勋带伪军800余盘踞在北大寺,经常四出扫荡,无恶不作。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皮定钧司令员亲自指挥战斗,正规部队三团、五团、县独立团、区干队和民兵激战一天一夜后,日伪景阳乡大队长陈连升、汉奸队长李乃选被击毙,秦敏修被活捉,全歼守敌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拔掉了日寇在偃师南部最后一个据点。
                       5月
  在五龙、水泉、刘石窑成立偃洛边区抗日区政府,组织抗日武装80多人。

                       6月
  27日,日军300余人侵犯缑氏,偃师县独立团正面迎击,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独立团副团长以下受伤7人,连长刘吉庆和司号员人牺牲。副团长武占魁负伤,上级派王中原代之。
                      7月
  日伪剿共军司令常梅在偃师、巩县、洛阳一带纠集反动武装,企图袭击新安以东、孟津以西的八路军与地下武装,但在行至三十里铺时,遇到洛阳县三区抗日主民主委员会领导的武装队伍狙击,反动武装27人被俘。
                     8月
  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国民党派朱寿山任偃师县县长。
  23日,洛南区干队长刘丙和叛变,将洛南区区长李凤梧、工作队长郭安福等11名抗日干部逮捕,送给国民党县长朱寿山。朱寿山将李凤梧等人转送国民党洛阳专署监狱,李凤梧等11人于1946年2月5日被投入洛阳专署后院井内暗杀。
                      9月
  8日,国民党密令“剿共”,偃师、洛阳、孟津被划为第五清剿区,由90军王遂庆团实施“清剿”。
  偃师县独立团升级为陇海支队,区干队编入独立团。
  中旬,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县独立团和党政干部到登封集合南下,少数党政干部留下坚持开展斗争。
  21日,国民党部队进驻偃师。
  下旬,河南军区主力撤出豫西,中共偃师县委随之撤离偃师。

  永远不能忘记偃师人民在抗日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皮定钧、徐子荣、刘石安、方升普、武占魁、李煦、裴子明、张之朴、关仰之、黄宇宙、韦光学、马怀珍、段庚寅、王仲伟、胡亚卿、薛万春、牛孟瑞、王三江、李马群、刘竹林、乔清和,还有数以百计的抗日英雄和仁人志士,让他们英名千古长存,让他们的伟大精神激励后人前行。
元尖坡 秀才 2019-07-20 20:25 11楼
  《偃师沦陷时期大事记》两处文字订正:
  1、关于“缑氏歼灭战”在1945年3月和4月事件中均有表述,本处采用《中国共产党偃师历史大事记》使用的时间,故保留4月第一段文字,删除3月第一段文字。
  2、1945年6月事件为“缑氏保卫战”,其中“连长刘吉庆和司号员人牺牲”更正为“连长刘吉庆和司号员2人牺牲”。一并特向读者致歉。
元尖坡 秀才 2019-07-23 08:46 12楼
  为便于大家系统理解以前所发内容,大致勾勒抗战时期基层政权组织脉络,现将偃师县区一级党组织、抗日民主区政府成立情况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一、1944年10月,首先成立中共缑山区委员会,缑山区政府于11月在夹沟村成立。
  二、1944年12月,浮山、景阳区政府分别在肖村、扒头成立。1945年2月,成立中共德高、浮山、景阳3个区委员会;4月缑氏歼灭战、拔掉日伪缑氏据点后,德高区政府在高龙成立,伊水区政府在营防口成立,少林区政府于麦收前少林寺成立,洛南区政府于7月在黄大王庙成立。
  三、关于少林区政府。少林区原属登封县,因地处洛阳、许昌交通线要冲,是以佛光峪为中心的嵩山抗日根据地前沿,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为便于工作,当时归属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成立少林区时,因干部缺乏,只派了一个曾在少林小学和中学教过书、在当地有威望的地下党员韦念铭去当区长。韦念铭借助原来的学生和青年和尚开展工作,培养了两个副区长,一个是青年和尚释永贵,另一个是在登封县郭店村开饭铺的和彦(参驾店人),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元尖坡 秀才 2019-07-24 15:28 13楼
               偃师沦陷时期敌我双方政权机构及人选
                                     (一)
  一、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组成人员参看此前《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煦(二)》,不再赘述)
  二、偃师县各区抗日民主政府
  缑山区抗日民主政府(西口孜,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
  区  长:马道三
  副区长:李子汉
  景阳区抗日民主政府(扒头,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
  区  长:吴良土
  浮山区抗日民主政府(肖村,1944年12月至1945年9月)
  区  长:李欣如
  德高区抗日民主政府(高龙,1945年4月至1945年9月)
  区  长:张子光
  副区长:牛仲超
  伊水区抗日民主政府(营防口,1945年5月至1945年9月)
  区  长:刘福生
  洛南区抗日民主政府(黄大王庙,1945年7月至1945年8月)
  区  长:李凤梧
  副区长:李铁汉
  少林区抗日民主政府(少林寺,1945年5月至1945年8月)
  区  长:韦念铭
  副区长:释永贵  和  彦
  三、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所辖庞公区、偃洛区抗日民主政府。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到洛阳后,为避开日寇重兵统治的城,以洛阳、偃师、伊川三县交界处的大口和寇店一带为根据地,于1944年11月成立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委、抗日县政府驻在肖村、后村、南寨和山张。①首先成立的是庞公区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冬至1945年2月),区长张克森,辖区大致在李村、庞村等地一带。②偃洛区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5月至1945年8月),辖区包括李村东南的部分村、水泉、肖村、南寨、西寨、山张等村,区政府成立时驻在水泉的刘石窑自然村,因日寇经常扫荡,两个月后迁到山张,1945年8月区政府改编为洛阳县独立团第七连,区长马怀珍任连长。
  四、地区军事系统组织机构
  偃师县独立团(1945年2月至1945年9月):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的大力支持下,该团建立后迅速发展到千余人,配合支队三十五团九连在偃师、登封多次作战,尤其在1945年4月缑氏歼灭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长:裴子明,政委:刘石安,副团长:武占魁(后为王中原),副政委:牛击
  五、统战系统组织机构
  偃师县抗日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1944年12月至1945年9月)
  主   席:刘健先(又名刘西庚)(1944年12月至1945年2月)
        乔华堂(1945年2月至1945年9月)
  六、群团系统组织机构
  偃师县农民协会(1945年2月至1945年9月)
  主   席:李  英(1945年5月至1945年9月)
  副主席:王毅文(1945的2月至1945年9月)
元尖坡 秀才 2019-07-25 13:03 14楼
              偃师沦陷时期敌我双方政权机构及人选
                           (二)日伪县乡机构人员

日本政治指导官:①江汉卿,日本特务,辽宁人(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②陶贤达,日本特务,东北人(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③左宗辉,沈阳人(1944年4月至同年8月);④许继彦,天津人(1944年4月至同年8月)。
日本驻偃师中队长:赤田仁;驻偃师中校联队长:梅协。
日伪县长:和赵卿,槐庙人(止1945年4月)
秘书科长:席汉卿,唐僧寺聂村人(1945年4月5日接任县长)
秘书科长:刘辛,东北人(1945年4月5日接任)
军事科长:牛历亭,牛庄人
政调科长:钱如山,日本特务,东北人
财政科长:杨鑫甫,窑头人
文化宣传科长:曹文若,崔河村郝寨自然村人
工建科长:郭文丁,大口人
伪独立团团长:贾世勋,牙庄人
警察局长:丁白谷,牛庄人
警察大队长(后改为清乡营长):刘应兆(坟庄村人),1945年1月由鲍焕堂接任
县政府警卫队长:王中魁(马洼人),1945年3月由贾有功(牙庄人)接任
仓库主任:和长久(和赵卿之子),槐庙人
金库负责人:杨钦,河北人

  以下为日伪各乡乡长、中队长名单——
1.首阳乡(驻槐庙)乡长:马土如(省庄人),1944年10月由曹怀珍(杨庄人)接任
中队长:张子厚,老城人
2.中山乡(驻老城村):张保则,汤泉人
中队长:高清山
3.义井乡(驻大冢头)乡长:贾风池(西蔡庄人),1945年2月由鲍群辈(南蔡庄人)接任
中队长:刘正永(刘坡人)
4.洛南乡(驻黄大王庙)乡长:刘聚法,二里头人
中队长:位中裕
5.伊水乡(驻营防口)乡长:史春贤,史家湾人
中队长:史仰健,史家湾人
6.景阳乡(驻缑氏)乡长:吴桂吾,金屯村吴湾人
中队长:陈连升,王湾人
7.缑山乡(驻府店)乡长:王善堂(双塔东薛村人),1944年9月由陈子英(府北村滑城河人)接任
8.浮山乡(驻大口)乡长:秦敏修,大口村人
中队长:曹振西,曹寨人
9.德高乡(驻大屯)乡长:陶子杰,陶家村人
66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元尖坡 秀才 2019-07-30 08:44 15楼
                  日伪偃师县长和赵卿

  和赵卿,即和廷壁,又名和须,绰号“和大喷”,1891年出生,槐庙村兴隆街人,出身富裕家庭。1910年至1928年,先后在西安、三原、山西解州一带经商;1931年至1933年,在河北磁州县政府任财税员;1933年至1938年,任联保主任兼本村保长;1943年至1944年5月,第二次任本村保长。
  和赵卿粗通文墨,加之长期经商,参与地方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善于交往,既能成事,又能坏事,村民与其交往都避让三分。他在外地作恶多端,但本村群众遇到纠纷、难事、官司时,只要求助于他,他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从中渔利,俗称兔子不吃窝边草。
  1944年3月,偃师兴隆街益农花行来了两位客商,自称名江汉卿、陶贤达(均是东北人,实为日本特务),因和益农花行事先商定的价格质量不符而发生纠纷,于是求助于和赵卿从中说合,之后,江、陶二人与和赵卿交为朋友。本地凡与和赵卿要好的人,多与江、陶二人有来往。5月13日上午,200多名日军侵占偃师,驻扎窑头村。当天下午,江汉卿、陶贤达带领和赵卿到窑头会见日军,日军军官当面任命江汉卿、陶贤达为皇军驻偃代表,命令和赵卿以保长身份维持地方秩序,和赵卿当面答应,回家后厚颜无耻地说:“日本人也很和气”。5月14日,日军一个分队驻扎火车站,和赵卿积极为日军筹备食宿和生活用品,晚上召集槐庙20多名群众,在田克立家听日本军官训话。5月24日,和赵卿出任偃师县维持会长。他积极为日军效劳,并拉拢收买贾世勋、刘应兆、张保斋、贾凤池、秦敏修、牛历亭等人,组建日伪偃师县临时政府,以及县乡武装团队。和赵卿与江汉卿等人两次到苗湾肖家,邀请原国民党尉氏县县长肖润生出任偃师县长,被愤然拒绝,接着又邀请缑氏孙坡村开明绅士孙桓卿遭到严辞回绝。日寇接连邀请六人均无果,只好让和赵卿出任县长。
  和赵卿任县长期间,伙同日伪军接连扫荡和袭击巩县罗彦庄、段湾、缑氏、口孜、管茅、扒头、军屯、彭店寨等地,所到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县群众、八路军战士残遭杀害者达400多人,其中有许多被惨无人道地戳死、烧死、肢解、活埋,另有200多人被送往日本北海道、福岗等地当苦力,受尽折磨。
  为效忠日寇,和赵卿向群众征收小麦50余万斤,用于供养日伪军,向各乡勒派壮丁3000多人、道木7000多根,用于修筑碉堡和铁路,更可恨的是派爪牙强抢民女,供日军蹂躏。人民群众对他恨之入骨,编了一首歌谣在全县流传:“一只死老鼠呀坏了满锅菜,和赵卿害咱偃师人啊真正坏。乡公所出来抢东西呀不分好和赖,抢走我的妻子还有新铺盖;组织人民自卫队呀红樱枪拿起来,他要是再来捣乱呀砸烂他的狗脑袋!”
  1945年三、四月间,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的带领和支持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人民武装把日伪势力从偃师南部赶到了洛河以北铁路沿线。和赵卿看到大势已去,便装病辞去日伪县长职务,畏罪潜逃陕西,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缉拿归案,1951年3月被依法处决。
元尖坡 秀才 2019-08-01 09:13 16楼
  近日将推出几组正、反两面典型,以搜集到的史实聚焦偃师本土人物、本土特色、本土故事,通过不同的人生沉浮反映世间百态,集中揭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顽固与革新、正义与邪恶等不同势力的较量,进而展现偃师这片红色土地上追求进步的力量从不缺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为民的主流终究势不可挡。
  敬请关注!
元尖坡 秀才 2019-08-01 09:14 17楼
  近日将推出几组正、反两面典型,以搜集到的史实聚焦偃师本土人物、本土特色、本土故事,通过不同的人生沉浮反映世间百态,集中揭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革新与顽固、正义与邪恶等不同势力的较量,进而展现偃师这片红色土地上追求进步的力量从不缺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为民的主流终究势不可挡。
  敬请关注!
元尖坡 秀才 2019-08-06 00:13 18楼
                 刘道安同志的历史贡献
  共分为三部分:“家庭、家教、家风”、“在偃师县委期间的工作”、“善于开创新局面的党的组织者”。

              (一)家庭、家教、家风
  刘道安,原名刘正志,1905年11月7日出生于偃师邙岭申阳村,祖上以种地为生,自有耕地十余亩,佃种祠堂庙地十余亩。祖父刘德茂务农。父亲刘学诗,光绪年间秀才,后毕业于怀庆高等农桑学堂,任陕州农桑学堂教师和淮阳高等农桑学堂教师、校长,后曾担任偃师县职业学校教员,在家乡大力倡导植桑养蚕、改良麦棉种子,邙岭一带乡亲送赠“德光桑梓”牌匾,以褒扬其革新除弊、兴办小学、实业救国的事迹;刘学诗还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拥护者,与其弟刘学易一起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称帝斗争。母亲吉氏出身一乡村针灸医生世家。继母宗氏为牛庄村一贫农女子。
  刘道安兄弟姊妹六人,排行老二。长兄刘潇然,系思想进步的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翻译家,是大革命时期实行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抗日战争时期应国共两党邀请出任登封县长。大妹幼年夭逝,三弟刘克强、二妹刘调荣、小弟刘洪阳(志远)先后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克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刘道安对家人的教育和鼓励,促进家庭成员革命化和追求进步的努力值得永远铭记。少时断断续续念私塾,因勤奋好学,祖父忍痛当押田地解决学费,加上亲戚借贷资助,得以使刘道安考上县立中学读书。青年时期的刘道安受到国共合作时进步思潮熏陶,参加了国民党左派。1927年北伐战争时,曾短暂担任国民党偃师县党部宣传部长,积极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事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首先动员刘氏家族妇女放足剪发,改造村塾为申阳小学,在县里率先实行男女同校,混合编班,推动了移风易俗的政治思潮。最使人受教育的是老三刘克强参加抗日并引发全家激烈辩论的情景:由于父母去世,家中生活拮据,在县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刘克强作为“顶梁柱”居家主持生计,抗战爆发后极欲投军抗日,全家妇孺惶惶无主,大为不安,希望在外工作的刘道安说服三弟克强。刘道安与大哥刘潇然通信商量后,一致认为国难当头应以家庭利益服从抗日大业,坚决支持弟弟参军。刘克强离家后,刘道安不仅倾其微薄薪资助家,还鼓励家中妇女合力支撑家庭,全家老小也知晓大义,带头缝制布鞋,踊跃参加慰问守护黄河前线抗日军队的支前活动。在刘潇然和刘道安的影响下,全家老少积极参加救亡活动,20多位子弟参加中共党组织。
  1929年,刘道安考入开封高中,继而考上河南大学,期间从事进步学生运动,后因父母相继去世,家庭收入锐减,中断了在河南大学的学业,于1932年至1933年秋任偃师县第一区(中山区)区长,虽薪金不多,勉可对家庭就近照顾,并积极为贫苦乡亲排忧解难,伸张正义。申阳村贫苦青年刘康焕受地霸侵吞地产等迫害,由刘道安仗义相助,避免了流浪厄运,附近流传着“穷人打官司、就找刘正志”的故事,城关、一区和申阳村乡亲抬着特制的“万人伞”和荣誉匾额送上家门,以表彰其功绩,被他婉谢,坚拒悬挂。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刘道安痛恶国民党反动行径,反对敌对势力迫害,愤然离乡赴省城开封寻找中共组织。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开封市委负责党内文件保管、油印等机要工作,公开身份是开封女中教员,并以女中校长、大嫂周筱沛(解放后担任河南省政协委员、省妇联副主席)为掩护,在教育界和工人群众中从事秘密活动,锤炼了丰富的白区工作经验。1934年12月,因叛徒告密,刘道安机智脱险后被迫出走北平,旋即考入东北大学读书,担任学生会班代表。1936年3月,他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共青团前身)北平西北区区队长。1937年3月起,在中共北平市委西北区委负责党的交通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是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及以后历次学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之一。
  刘道安夫人陈冬青嫁到刘家后,逢几次大旱,家境清贫,勤俭持家,敬老爱幼,任劳任怨,深得亲邻敬重;与刘道安一起到白区后患难与共,相夫教子,堪称好助手。同志们谈工作时在门外站岗放哨,遇有可疑来访者,也以礼相待,沉着应对,以至于心怀鬼胎的可疑“客人”也不得不佩服她的热情和机智,多次化危为机。1942年河南发生特大灾荒,在组织的安排下,陈冬青携五个子女抵达延安,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成为大家纺纱织布的师父,多次受到表扬。五个子女均成长为本行业的工作骨干。
元尖坡 秀才 2019-08-07 14:17 19楼
              (二)在偃师县委期间的工作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刘道安回河南工作。1937年10月起,刘道安担任中共偃师县委组织部长,经党组织介绍和安排,到偃师中学开展工作,公开身份是偃师中学教务主任。1938年2月,武宪周调往豫西特委工作,刘道安接替他担任县委书记,由偃中教师李再生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周之焕担任宣传部长,使县委工作空前活跃。此时,刘道安还担任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偃师的地下党工作成为豫西的一面旗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扩大组织上。在日寇逼近中原、黄河北岸传来隆隆炮声的情况下,为慎重而积极地发展党员、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刘道安和县委首先将3个区委划分为6个区委,壮大基层组织,准备武装斗争。1937年上半年,刘道安回申阳村发展刘牛、齐北方、杨喜山、刘振安入党;麦收后,中共党员刘伯鑫受上级党组织委托,在齐北方家中窑洞成立了偃师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申阳村党支部,坚持隐蔽斗争,直至偃师解放。1938年6月,县委发出《告全县同胞书》,用沦陷区逃到偃师同胞的实例教育民众,在三区(大屯)举办了两期武装训练班,着手建立抗日武装。二是宣传发动上。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教育,发展成立青年学生抗日救国会、农民协会、服务团、妇女救国会、宣传队、识字班、夜校等群众性进步组织,从中发现和培养吸收先进分子入党。由30多名高龙镇农村进步妇女组成的“老太婆剧团”(团长薛世英,县委派赵景云、彦云指导,三区区委委员张子光帮助),演出抗日剧目引起轰动,曾到县城、洛阳、登封等地演出和募捐,1938年7月22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专门报道剧团活动情况,团长薛世英到延安学习时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并获赠手杖等纪念品。三是在教育界上。党组织派一区区委书记孙西歧打入国民党偃师县教育局开展工作,使全县多数学校领导权掌握在中共党员手中,如官庄、高龙、肖村的校长、教师,连工友和炊事员也多是共产党员;1937年8月,县委组织偃中师生成立抗日救亡话剧团。四是在发展党员上。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克服关门主义、纠正自由主义的指示,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入党条件,做到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党组织之前多集中于中小学,党员不足二十人,到1937年底,全县党员总数已达一百余人,至1938年6月,全县建有50多个党支部,党员达800多人,成为河南省各县党组织中党员人数最多的县,并向大别山竹沟新四军干部训练班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输送青年学员100多人,后来多数担任县、团以上干部。
  1938年7月,偃师中学校长李士锋勾结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特务岳黑英到偃师中学活动,趁暑假之机解聘刘道安等人。刘道安、李再生、周之焕赴洛阳等地工作。
  为方便阅读、增强条理性,将刘道安担任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期间的有关重点工作随后编发。
元尖坡 秀才 2019-08-07 14:36 20楼
  补记“刘道安两次脱险记”①蔺窑脱险记:20世纪30年代,偃师一区(中山乡)区政府设在蔺窑村蔺淮深家院子里。1932年春,刘道安任一区区长时,与该村保长蔺桂轩等人关系密切,极力为贫苦群众申张正义。1933年秋,因被告“通共”,刘道安将区政府置办的枪支交由蔺桂轩留存后,紧急从蔺窑出发,经过东屯村魏窑赶往回郭镇车站,奔赴开封。这批枪支被保存在水囤子里,后由蔺桂轩之子蔺少仪携带一挺机枪、十几支步枪参加了县独立团。②开封脱险记:因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刘道安于1937年底赴开封隐蔽,不料被国民党宪兵发觉而跟踪追捕,他急中生智,连忙跑到开封警察分局局长柳乐亭(偃师顾县宫底村人)处寻求暂避。当晚,柳乐亭为刘道安换了衣服,拿出盘缠并送到开封火车站离汴赴延安。解放后,柳乐亭因营救我地下党工作者有功,人民宽恕了他。
元尖坡 秀才 2019-08-08 23:32 21楼
             (三)在偃、巩、登中心县委期间的工作

  在刘道安担任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期间,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偃师、巩县、登封多数区乡建起党组织,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一度开创出加强团结、国共合作、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在省委、豫西特委的指示下,刘道安请大哥刘潇然暂时弃教从政,利用其上层关系出任登封县长,对我党在登封开展各项工作十分有利。当时,有的党内同志特别是新发展的知识青年和农民党员,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问题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国民党政府人员都是反动的,刘道安进行耐心教育,解释中央统战方针政策,强调要尽可能利用各种合法形式,进行适当方式的说理斗争,争取和教育一切愿意抗战的爱国人士,取得了实效,如在很多农村举办“识字班”、农民夜校等群众性抗日组织活动,将国民党原有的县妇女会公开合法组织改造为我党实际领导的“偃师县妇女抗敌救国会”。同时,刘道安还保持高度政治警惕性和党的原则性,与国民党顽固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如1938年春在偃师教育界领导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终使县教育局长周培元倒台、偃中进步校长刘晋清被释放,这不仅在偃师,而且影响波及洛阳、登封、巩县,起到了推动团结抗日、促进统一战线和党的各项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抗战初期的统一战线形势下,刘道安在偃、巩、登各县运用统一战线的合法掩护,抽调党员举办抗日游击战争训练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知识教育、党员基本教育和统一战线教育。后来的实践表明,在国民党屡次发动的反共高潮、偃巩登和洛阳地区处于日寇占领及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绝大多数党员干能够在复杂困难情况下,遵照党的指示,或分赴延安学习,或转移工作地区,或参加革命队伍,或就地长期隐蔽,保存革命实力,这与刘道安任职期间不仅大量发展党员队伍、而且极端重视党员质量、加强党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1937年10月,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为团结和帮助豫西地方实力派、国民党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的军队,争取豫西抗日武装斗争的主动性,党组织安排杨章武、郭晓棠等协助十五军在巩县焦湾建立十五军干训班(后迁往陕西宝鸡),培养军政干部。刘道安担任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后,在偃、巩、登各县招收四五百名进步青年参加干训班学习,他还动员三弟刘克强参加。后因国民党实行防共反共政策的影响,干训班政治情况随之恶化,其中不少党员和进步学员陆续考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道安具有全局观点、战略眼光和政治军事上的预见性。他认为,一旦日寇进犯豫西,就立即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偃、巩、登交界山区是较为理想的根据地边区,因此,抓紧推动建立偃师南部与登封嵩山地区党组织。巩县兵工厂是国民党政府三大兵工厂之一,所产“中正式”步枪闻名于世,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刘道安十分重视巩县孝义兵工厂党的秘密组织恢复与发展,亲自掌握有重要作用的、具备兵工厂熟练生产技术的特别党员,由他直接联系,主要着眼于为未来豫西抗日武装斗争解决部分装备和枪枝修造问题。1938年春,刘道安与偃、巩、登中心县委同志研究计划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安排曾在巩县孝义兵工厂工作的若干技术工人,一度建立起一个小型兵工修造所。此外,他特别重视在境内陇海铁路线工人和黄河各渡口点船工中开展工作,亲自联系和掌握有特别党员和进步分子,长期隐蔽待机,1944年太行军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南渡作战、1947年太岳区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反攻中,这种秘密工作都显示出重要效应。
  鉴于偃师县委和偃、巩、登中心县委在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培训武装干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刘道安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河南省委特别嘉奖,奖发《新华日报》一份一年,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政治荣誉。
元尖坡 秀才 2019-08-12 08:39 22楼
          (四)善于开创新局面的党的组织者——“中原通”

  刘道安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被党组织派往的地区多属于政治环境恶劣、白色恐怖严重而又关系抗日救亡、急需打开新局面的地区,战斗足迹遍及豫西、豫东、豫南、豫北,他的老战友曾给他一个“中原通”的称号,这从抗战初期的调动经历可见一斑:①1937年10月至1938年7月先后任中共偃师县委组织部长、书记和偃、巩、登中心县委书记,在偃师、伊川交界山区开办抗日游击战争训练班,训练了数十名骨干,筹划了根据地蓝图。②1938年7月至11月任豫东南特委(机关驻地潢川)副书记兼组织部长。③1939年1月至2月任陕县县委书记,期间参加刘少奇主持召开的“渑池会议”。④1939年3月至1940年6月任豫东特委(机关驻地西华)书记,期间领导和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后编后苏鲁豫皖边区抗日游击支队(新四军的前身)。⑤1940年6月,刘道安作为党的“七大”代表去延安做准备工作,先后到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高级部学习,期间受到毛主席和陈云同志接见,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频繁的调动,充分说明抗战时期军政形势变化极快,亟需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快速作出调整,同时也印证刘道安听党指挥的坚强组织纪律性,展示出他迅速适应新情况、驾驭复杂局面的过硬本领。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派遣刘道安和一批干部回河南工作。他带病上路,穿越多道封锁线后抵达太岳根据地。1945年12月,刘道安担任中共太岳区豫西工委(后改为太岳区五地委)专职副书记,负责豫西地区地下党工作,为晋冀鲁豫解放军南渡黄河、解放豫西地区奠定基础。1947年秋,担任太岳区五地委书记兼五军分区政委。1947年8月,刘道安率随陈(赓)谢(富治)大军南渡黄河,1948年6月,参加解放洛阳和豫西的战役行动,担任豫西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在国民党胡宗南部纠集地方匪霸武装进攻豫西新解放区、到处烧杀抢掠时,刘道安率领豫西军民坚持斗争、训练干部、建党建政、开展社会改革,有力支援了解放大军前进作战。
  刘道安是偃师地下党革命斗争时期县委班子中立场坚定、成就突出的领导人之一。自1937年秋奉中共中央北方局指令回到家乡开展地下斗争,直到1947年秋随陈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他同偃师党组织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1948年春,刘道安和一专署副专员张云生带领一支武装部队回到偃师,巡查高龙、大口、缑氏等地敌情,镇压土匪、恶霸,同时指示新生的人民政权抓好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和恢复教育等工作,紧抓宣传舆论和人才培养两件大事,亲自部署组织偃师联合中学,写信动员革命知识分子、北京大学毕业的石静涛先生出任校长,使偃师的教育恢复和支前工作走在了豫西前列。偃师彻底解放四个月后的1948年8月30日,中共偃师县委正式建立,以公开名义领导全县各项工作。县委直属豫西一地委领导,刘道安作为豫西一地委书记,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领导和帮助偃师开展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
  1948年12月郑州解放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总前委进驻郑州,组建郑州市委,急需加强城市工作。中原局调刘道安任郑州市委职工委员会书记、市总工会筹委会主席,旋即又担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郑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主席。1950年春,当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是郑州市党组织和人民政权的重要组织和领导者,为开辟河南省城市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经历长期地下斗争和艰苦岁月,特别是郑州解放初期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刘道安积劳成疾,终致病情加剧,直至卧床不起才住进医院,很快又转送北京治疗,195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5岁。时任郑州市委书记宋致和回忆说:“市委决定送他进京治疗前一天,我们去看他,他还念念不忘交代急切要办的工作。只是在这时,他才不好意思地提出一点请求,就是请市委托人从估衣摊上买一件旧皮衣,以便遮盖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好在病情缓和时和大家一道坚持工作。这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向组织提出要求。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件旧皮衣还没有弄到,他就和我们永别了。”中组部将其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绘制巨幅遗像、书写碑文和悼文并专程送达河南,碑刻铭文盛赞他“对党忠实、积极负责、作风正派、生活朴实”;中共河南省委的唁电称:“道安同志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十六年来如一日,他的艰苦朴素、民主负责的作风,他对党、对人民事业的忠诚不渝,他长期坚持地下党的工作与开辟豫西解放区中的贡献,都将给党和人民以永远的记忆与悼念。”

  附注:①刘克强(刘道安三弟):曾化名艾力,1915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抗大一分校第一总队、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等部队的政治指导员、党支书、党总支书记、组织股长等职务。1947年7月担任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卅五团(现西藏军区一五九团)二营政治指导员,在参加解放周口的战斗途中,7月23日于商水县邓城镇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2岁(以上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1989年3月在邓城为刘克强烈士所立墓碑文)。有位作家题诗赞扬:“跃马烽火去匆匆,忠魂一曲谱邓城;千里寻觅豪情在,尽付沙河浪涛声”。
②刘洪阳(刘道安五弟):曾用名刘志远,曾担任申阳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5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编入新四军,1949年任豫皖苏军区六分区十一团政委并率部参加淮海战役。解放初,随军入四川剿匪,先后任川南区委干部科长、内江地委副书记、泸州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四川省计委主任、副省长、省委常委及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1985年离休。
元尖坡 秀才 2019-08-13 20:54 23楼
               偃师市沦陷时期日伪军警情况简述

  1944年5月偃师沦陷后,日本侵略军110师团一个中队200多人在中队长赤田仁带领下,驻扎在新城温如图书馆。此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鬼子已成强弩之末。占领偃师后的200多名鬼子也不能经常保持满员,平时只有60多人驻守新城,以温如图书馆为中心向四周扩地五六十亩,强抓民夫1000多人,历时两个多月挖土壕、筑高墙、修碉堡、设路障,造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土围子,配有山炮一门,架在正南方200米处的土崖上,隔三差五向着营防口、白云岭、缑氏等地打几炮,以壮声威。
  自从和赵卿当上日伪县长、成为偃师地区最大的汉奸后,日伪县政府警卫队20多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县政府、特别是和赵卿的安全,警卫队长是马洼人王中魁(1945年3月调整为牙庄人贾有功);群众经常看到和赵卿每逢上下班时,警员十余人提枪前呼后拥,生怕有人行刺。日伪警察局设在偃师火车站西边一处院落(今市委招待所东半部),局长为丁白谷(牛庄人)、警察大队长刘应兆(坟庄人),手下有警丁50多人,主要任务是看守窑头寨监狱、逮捕和镇压抗日军民。
  在伪军方面,一些恶霸、土匪、伪、顽人员相互勾结,孝忠日寇。其中最恶劣的是贾世勋(山化牙庄人),日寇未到偃师之前,就组织“剿共和平救国军”,自封为司令;日寇占领偃师后,他立即投靠日本,变为“皇协军”司令,最多时有500余人(对外号称千人),经常驻扎在新城村张家沟的有200余人,流动设防驻扎在杨村、营防口、缑氏等地300多人,经常协助日本鬼子“扫荡”,先后帮助鬼子打扒头、攻口孜、血洗段湾、剿杀段庚寅挺进抗日游击队等,双手沾满了抗日军民的鲜血,是偃师日伪政权的主要帮凶,在1945年4月的缑氏歼灭战中被彻底打垮。
  当时偃师县被日伪划为9个乡,每个乡公所有伪自卫队员四五十人,设中队长一人,由乡长掌握。他们催粮派款,抓丁拉夫,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在9个乡里,浮山乡(驻大口)乡长秦敏修、德高乡(驻大屯)乡长陶子杰、景阳乡(驻缑氏)乡长吴桂五最为恶劣,为汉奸走狗中之死心塌地者。这三个人手下的自卫队员比其他六个乡的队员之和都多,每人掌握100多人,除负责镇压群众外,还经常伙同贾世勋伪军帮助日寇进犯抗日根据地,屠杀抗日军民。
  日本特务组织驻扎在新城下边马路半坡的一座窑院内,名为调查班,实为谍报队,有正式谍报员12人,包括辽宁人江汉卿、东北人陶贤达、沈阳人左宗辉、天津人许继彦、东北人刘辛(秘书科长)、东北人钱如山(政调科长)、唐僧寺聂村人席汉卿(1945年4月接任日伪县长)、牛庄人牛历亭,另有谍报队员张珂等4名偃师当地人。其主要任务是向日本特务机关搜集军事情报、监督调查日伪政权和伪军中的异常动向、秘密处决和残害抗日志士。江汉卿、陶贤达、左宗辉、许继彦还兼任县政府政治督导员,左右县政府工作。
  抗战时期,偃师日伪军、警、特组织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残害人民,在偃师犯下了滔天罪行。
元尖坡 秀才 2019-08-15 10:18 24楼
                  郭俊鹤三次历险记

  郭俊鹤,外号郭老八,1922年出生,李村油赵人,早孤,自幼家贫,事母至孝。194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洛阳县长、孟津县长、伊川县委书记,1959年病逝于郑州。这里着重谈他的入党后的一段经历和三次遇险经过。
  一、入党后的轶事
  李村镇自古有“小洛阳”之称,油赵村位于镇南约三公里,文化教育风气浓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大学生多人,这为传播进步思想提供了条件。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油赵村教师郭靖、韩长水、郭耕田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支部。他们看到年轻的郭俊鹤出身好、办事公正、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就主动帮助、教育和培养他。1940年初冬,郭靖(字安堂)、韩长水(字治安)、段修理、段双保(字均亭,段沟人)和郭俊鹤等八人在油赵村北砖瓦窑召开党的秘密会议,地下党负责人韩林(诸葛镇韩村人)传达了上级关于打好抗日持久战、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有关精神。当夜,郭俊鹤参加了到李村镇上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的行动。
  一夜之间,抗日标语满街,到处盛传八路军即将到来。李村四大户冯汉章、魏炳若、赵子阿、李克让惶恐不安,四乡富商如杜寨杜洪开设的天庆永粮行、梁村梁财神的恒庆长商号,都在议论关门停业、转移资金回村事宜。洛阳专员李杏村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此时暂住李村的公馆,国民党军长裴昌会公馆内也人心惶惶,乡长张连三早晨就带领乡丁搜捕张贴标语的共产党人。他哪里知道,郭俊鹤等人正在李村十字街南口贾银成的剃头铺后院(地下党秘密联络点)里睡大觉。
  二、第一次遇险
  日寇攻陷洛阳的第二年(1945年)早春,地下党组织派遣郭俊鹤赴偃师山张一带,向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送一份重要情报,临行前党组织负责人一再嘱咐:“此行多加小心,特别是寇店乡孙窑村,那里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据悉:国民党十五军军长武庭麟在洛阳战役中败退下来,潜藏在洛阳县参议员孙文衡家中(孙窑村)。武庭麟在那里封官许愿,笼络其镇嵩军旧部,以图东山再起。他指派孙窑的孙甲六为剿匪大队长,驻扎马寨村招兵买马。孙甲六为了显示其威风,前几天还把山窑村一个叫山起的农民,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枪杀在马寨河里。此行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当郭俊鹤完成送信任务、返程路过经周寨时,恰遇孙甲六一行,郭俊鹤被带至经周寨一个长工园内轮番讯问,郭俊鹤说:“肖村俺舅有病,我来看他,天晚了,妗子不让走,可家里羊没人管,才摸黑往家赶,就为我叫老八才遭了麻烦。”闻讯赶来的该村远房姑姑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后巧妙解围。解放后开展镇反运动时,孙六甲改名换姓,逃到陕西户县涝峪口南山当石匠,以锻磨为生。1959年被当地乡政府抓获,移交后在偃师姬桥村被依法处决。
  三、第二次遇险
  1945年3月,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任荣耀在偃师肖村(临时办公处)给油赵村党组织负责人郭耕田写信寻求人才,郭同宣、郭俊鹤被推荐分别去当材料员、联络员。一次,郭俊鹤被派去采购电话用的电池等通讯器材,此非一般民用物资,加之交通不便,携带困难,任务艰巨,但凭着聪明机智和细心果敢,还是搞到不少所需物资。一个夏夜,他扛着内装30节电话用大电池的麻袋途径杨裴屯时被查获,伪保长将其送交日伪九贤乡公所,敌人声称将按私通八路治罪。任荣耀不惜重金,暗中找人说情,先由禹宿乡(管辖油赵村)大队长郭冠军(油赵人)给九贤乡副队长袁殿邦(李村袁沟人)写信,请他帮忙放人,说是与郭俊鹤既是乡邻,又有亲戚关系,并证明郭俊鹤确是“良民”,只为牟取高利,经营违禁物品,并无政治背景。袁殿邦这才按一般经济问题处理,处罚一大笔款后放人。
  四、第三次遇险
  日寇投降后不久,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十五军军长武庭麟复任洛阳警备司令,青年军206师师长邱行湘驻守黄河河防,自谓洛阳是“金城汤池”。
  郭俊鹤此时担任地下交通员,联络黄河南北。1946年深秋的一天,郭俊鹤从洛阳出发,走新安县仓头乡黄河古渡狂口村,拟北渡与陈谢兵团联络。由于经常从此渡河,早晚在此歇脚,与富有正义感的村民王大富结识。通过王大富的牵线,郭俊鹤认识了狂口对岸的“水兽李三”。据郭俊鹤的警卫员孙武欣(寇店西朱村人)回忆,亲眼见过李三踩水过河的情景,“此人在解放大军渡黄河前后,多次护送革命干部,还受过嘉奖”。这晚,郭俊鹤来到狂口,照例通过暗号见到王大富,不料遭国民党河防队员搜查,经王大富掩护后脱险,随即由李三前边踩水领路、郭俊鹤用两只葫芦凫过黄河,直奔解放区而去。
元尖坡 秀才 2019-08-16 17:07 25楼
                1935年偃师县城洪灾拾零

  老城原来是偃师县城,城墙高三丈余,全是特制的巨型砖包砌,外有护城河,宽数丈,再外有护城堤,既防止水患,又防匪患,固若金汤。出城越堤,除北关是无名砖桥外,东关有双凤桥,南关有迎仙桥,西关有二龙桥,全是青石拱圈,极为别致。城内有笔挺的四条大街,站在十字街可看见雄伟壮观、巍峨屹立的四座城门楼;城内有大小商号数百家,每年有三个大会(农历正月十三、七月十六、八月十六)、二十个小会。单就正月十三这个会期,常有八台大戏助兴,在会期商贾云集,繁华异常。
  1935年7月6、7日两天,豫西地区天降暴雨。7日晚,伊洛河水陡涨,洪水把城东、南、西门全部围住,水位继续上涨。8日黎明时分,四门受困;早晨东北堤决口,水开始灌向城里,相继决口三处,瞬息全城成了一片汪洋,好好端端的一座古城被洪水吞没。当时的《上海晨报》以粗体大字“偃师陆沉”,发表了这一惊人消息。
  水淹前的一天,县衙役鸣锣通知护堤。居住在城里的群众早有护堤习惯,除患病外,凡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包括十三四岁的孩子,都自觉带着筐、杠、锨、镢、耙上堤抗洪,这已成为没有条文的“法定义务”。上堤2000多人分街道包堤。洪水来势凶猛,快要平堤了,人们奋力运土加高大堤,苦战了一个昼夜,低处增高了一米多,从堤的上沿挡住了洪水,但东门外告急,大堤底部被洪水钻了个窟窿。虽采取多种措施,但均未奏效,霎时河堤决开了大口子,接着西南大堤决口,南城门也被洪水推倒,8日约7时,居民被迫从堤上撤下来,各自转移物资。
  一日未过,繁华数代的县城变成汪洋一片,房屋倒塌殆尽,生命和财产损失之惨重前所未有。县政府迁槐庙,县立中学迁缑氏,士农工商纷纷远迁,农民群众除实在无力搬迁的外,都迁往北窑、窑头、汤泉、新城等地,居住县城的12600多人多数另觅栖身之处了。
元尖坡 秀才 2019-08-19 08:36 26楼
                张钫与偃师的不解之缘

  1935年7月,偃师伊洛河水暴涨,县城陆沉,城关房屋倒塌殆尽,国家赈济会委员长许世英亲临偃师视察灾情,在城上目睹惨状,悲动于衷,即席赋诗,诗云:烈日风尘里,登临最惨神。河洛方泛汜,伊岸亦沉沦。野没无余草,城荒已绝人。万民昏垫苦,徙治莫辞贫。
  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钫(字伯英)十分关心偃师灾情,赞同许世英“徙治”倡议,但鉴于地方财政困难,无能为力,便请许世英领衔,邀请河南省民政厅长李培基、名僧弘伞法师、民国初期国会议员任炤鲁、镇嵩军驻洛办事处主任孙桓卿等联名发起募捐,集资筹建偃师新城,并公推孙桓卿主其事。次年破土动工,城址定于陇海铁路北、虎头山南麓,除政府机关外,所建灾民新村坐北朝南,房舍整齐划一,街道宽直并一律使用与本县有关的历史人物命名,如中山路、田横路、王弼路、玄奘路、子春路、许远路、杜甫路、苌弘路、袁安路、武亿路等。灾民迁住新居后,对张钫等人募捐建城的义举无不感恩戴德,县修志馆将他们的事迹载入县志。
  1937年,偃师新城已初具规模,在整齐划一的民房中间,(今偃师四高院内)出现了一所鹤立鸡群般的宫殿式建筑,窗窄而高,屋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在县城首屈一指,其中藏图书数千册,向各界读者开放。这就是偃师灾后唯一的图书馆——张钫捐建的温如图书馆。
  原来家居新安县铁门镇的张钫,祖籍在偃师四角楼村。张钫虽身居高位,但不忘故土,继为偃师募捐建城之后,于其母亲七十大寿之际捐建此馆,以母名为馆名,借办公益事业纪念尊亲,并帮助故土文化发展。
元尖坡 秀才 2019-08-21 13:57 27楼
     以前所发资料中对朱寿山有所涉及,虽多方查找但史料不够系统完整,鉴于朱寿山个人具有典型性,本次特选取一个事例,揭露其凶残反动反人民的本质。同时,通过正文与附记相互支撑的方式,让大家对任炤鲁先生有简要了解。

           “灭门县长”朱寿山杀害河洛名士任炤鲁始末

  朱寿山,偃师大冢头村人,1932年任德高区区长时,大肆贪污勒索,以致民不堪命。开明绅士、逯寨村人任炤鲁出于义愤,遂向洛阳督察专员公署揭发,后经河南省法院判决,判处朱寿山有期徒刑五年;1935年夏,偃师县城被洪水淹没,服刑仅两年零一个月的朱寿山得以获释。自此,朱寿山对任炤鲁恨之入骨,伙同另一个与任炤鲁有隙的段子厚伺机杀害了任炤鲁先生。之所以称其为“灭门县长”,是因为任炤鲁之子任静之此前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见附记)。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942年豫西遭遇大旱,任炤鲁任县救济院院长,吁请全县富户出粮赈灾,数目因人而异,德高乡乡长段子厚被派送缴小米一千斤,任炤鲁检验时发现数量不够且米中带糠,于是当众斥责段子厚父子,令其补缴小米、就地加工,段子厚为此怀恨在心。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朱寿山做了国民党偃师县政府县长,便安排县大队副大队长李文魁与段子厚密谋策划报仇。同年9月25日(农历七月廿九),李文魁带领县大队全体人员,以“朱县长请任老先生赴县议事”为由,将其骗出家门,当行至逯寨村北大皂角树时,李文魁突然开枪将任炤鲁及随行被捆绑的侄子任淑义、任淑礼杀害,尔后至德高乡告诉段子厚:“活做了啦!”,段子厚热情招待后,李文魁率队回县城向朱寿山邀功。1945年10月重庆出版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登载了任炤鲁遇害的新闻,声称凶手是中共游击队云云,企图嫁祸于人、欲盖弥彰。
  任炤鲁家人一面治丧,一面急赴开封将遇害情况报告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刘茂恩与任炤鲁与结拜兄弟,任炤鲁又是其子的干爹,当然极为恼火,立即向洛阳专员王和甫发来急电,要求即速缉凶、就地惩处,后由刘茂恩副官潘协五在漯河逮捕李文魁后押送洛阳处决;段子厚则以嫌疑犯被捕入狱,以判刑八年了事,1948年洛阳解放时出狱。
  朱寿山料定李文魁、段子厚被捕后真相败露,于是向洛阳专署电台李台长亲自送去点心两盒,内夹法币三百万元,台长当时莫名其妙。及至1945年11月,省政府又给专员王和甫发来急电:“偃师县长朱寿山主谋杀害任炤鲁等三人,即将朱寿山拿获查办。”这时李台长才恍然大悟,遂先通风报信给朱寿山、后将电报送给王和甫。王和甫派人来偃抓捕,从县政府追到警察局、再到其大冢头家里,朱寿山见无法脱身,只得出来。老奸巨滑的朱寿山招待来人吸毒、喝酒、吃饭,又到乡公所抽烟喝茶,自己趁机从后门骑自行车逃跑,辗转到陕西渭南县西关“文泰祥布店”隐身。
  刘茂恩为任炤鲁之死甚感痛心,主凶朱寿山又逃之夭夭,深感对不起结盟兄弟,于1946年初夏特派省司法厅、省高级法院来人开棺验尸,一则表示重视此案,二则借机公祭致哀,以表前情。新中国成立后,作恶多端的朱寿山于1953年被偃师县人民政府从渭南抓获后依法处决。

  附记:①任炤鲁(1882—1945),字焕藜,偃师逯寨村人,少时勤奋攻读,学识渊博,清光绪三十年中秀才,后随杨源懋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参加国民党,任河南省参议员和“京议员”等职,为人忠厚,富正义感,获赠“廉翰”匾额。1935年偃师县城被水淹后,同张钫、孙桓卿、弘伞法师等人发起募捐,筹建新县城。1942年出任县救济院院长,办事公道,深受敬仰。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任炤鲁捐赠步枪子弹若干、棉布一车、粮食五车、银元三百块和许多钞票,将外甥赵大德送到德高区政府当区干队员、后参加解放战争。
  ②任静之(任炤鲁之子):乳名叔仁,字潜,后用名静之,1915年出生,早年就读于北平大学、西北大学,曾在晋察冀边区抗敌指挥部工作,后担任《河南民报》编辑,1943年9月1日在鲁山县被国民党中统特务暗杀,葬于逯寨村西原上,其墓志铭记载:“君忧国难民族之危,愤然撰写抗倭文字万言以唤民众”。
元尖坡 秀才 2019-08-24 14:17 28楼
                 董国彦其人其事

  国民党偃师县长朱寿山因公报私仇,杀害辛亥革命老人、国会议员、北洋政府内务部卫生司长、河洛名士、抗日志士任炤鲁先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追究此案,朱寿山畏罪潜逃。省政府随即委派董国彦接任了偃师县长。
  董国彦是靠反共发迹的阴谋家。他以卑鄙手段谋得偃师教育局长一职,梦想由此步步高升,不料因贪污小学公费,排斥和打击进步教师而遭到社会各界的愤慨,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学潮把他赶下了台。他自此对共产党恨之入骨,当上县长后,咬牙切齿地说:“我一定把偃师共产党抓净剿光。”
  1946年12月31日夜,国民党偃师县党部、县政府将辛亥革命老人、民主人士、扒头村老学董王三江和肖村党支部书记、农救会主席李马群活埋于新城村北门外一个荒沟。1949年1月是王三江、李马群遇害两周年的日子,中共偃师县委、县政府决定,起出王三江、李马群遗骨,装棺厚殓,运回原籍安葬。令人惊异的是,起出的不是两具而分明是三具尸骨。当时没人解答这个难题,县长巨和勤与县委领导研究,以革命烈士的名义对其装殓并另行安葬。
  经关松坡数十年探寻,至1989年底,终于搞清事实真相,一个坚贞不屈的“老陕”浮现出来,他叫刘竹林,陕西三原县人。1944年,刘竹林担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第96军军需上士,随军来到豫西;后因来偃师催办粮秣,返回驻地时部队失去联系,遂留在偃师。1944年9月,皮徐支队来到偃师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后,刘竹林参加了八路军,担任偃师独立团粮秣员,负责该团八个中队、九个单位的粮秣筹办、保管、分发、登记造册等工作,经偃师独立团副政委牛击、副团长武占魁介绍入党。由于独立团八个中队不在一块住,为筹备粮食和分发供养,他需要到处跑,任务十分繁重。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河南军区所属部队奉命南下。随着皮徐支队南下日期的临近,根据地周边形势日趋恶化,9月14日,偃师独立团被迫撤出洛南区。9月15日,国民党第38军1部就窜到缑氏、府店、西口孜一带,在这一危急形势下,刘竹林于9月20、21日受命到伊水区仓库(设在曲家寨)取粮给伊水、洛南两区和洛阳县的400名烈残军属分发小麦。22日中午发完粮食正要离开时,营防口张老汉推着小车来领粮,刘竹林帮他把小麦送到了家。当刘竹林返程行至营防口村徐家庄南的茶庵时,被守候多时的原日伪伊水乡乡长史春贤截获,押入国民党偃师县党部的监狱。董国彦指使严刑拷打,并派出王醒豫、潘协五两个叛徒诱降,刘竹林怒不可遏:“八路军给了我革命理想,让我心明眼亮,这是金钱买不到的;八路军给了我革命立场,让我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勇往直前、顽强战斗,这是任何高官厚禄换不来的;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减轻人民负担,甘愿过艰苦生活!哪像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为升官发财,不顾人民死活!对这两个没骨气的怕死鬼,也值得你县长歌功颂德!”董国彦又动用各种酷刑折磨,多次提审刘竹林,但一无所获。
  在狱中,李马群、王三江同样立场坚定,宁死不屈,董国彦用尽毒刑,但他们仍吟诗高唱“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监狱是战场,意志坚如钢,严刑拷打全不怕,为民求解放”。临刑前,董国彦派人背出已不能站立的刘竹林,不怀好意地问:“饥饿的滋味怎么样啊?”刘竹林讥笑道:“你在刑架上得不到的东西,用饥饿折磨的办法更得不到!”国民党县政府刑警队气急败坏地将王三江、李马群、刘竹林推入坑里,三人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采访人关松坡:府店镇西口孜人,1945年随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南下,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解放军181师司令部警卫员,1955年因病复员。历经数十年奔波寻找,下南京、走四川,深入成都采访牛击(曾任偃师独立团副政委、后任成都军区副政委),赴南充市采访李占标(曾任偃师独立团供给员),在府店镇韦窑村采访原少林区区长韦念铭和缑山区第四保民兵大队长、皮旅第二团七连三排排长韦黑旦(广武,曾与刘竹林同住一个狱房)等多人,终于在1989年底搞清刘竹林人物真相。
元尖坡 秀才 2019-08-25 21:24 29楼
                  泰山庙与“红偃师”

  一座普通的庙宇,却在偃师的中共党史上有着耀眼的地位,这就是泰山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泰山庙是偃师中学校址、中共偃师县委所在地,著名共产党人吴芝圃、叶林、郭晓棠等在此任教,成为点燃偃师革命燎原之火的播种地。
  泰山庙位于缑氏村,又名天齐楼,建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重修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4年)。据宋碑记载,原庙宇广阔,气势雄伟,庙中“古柏三百余株,大者七围,郁郁葱葱,浓荫如盖,古城缑氏之壮观也”。现存天齐楼为泰山庙双层楼阁建筑之一,因东岳泰山被唐玄宗谥封为“天齐大帝”,故有“天齐楼”之称。泰山庙是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洛阳市第三庙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
  1935年7月,偃师县老城因水灾被淹后,偃师中学迁驻偃南泰山庙。在缑氏乡绅、校董的捐资协助下,改造庙院,修建教室,安置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并以此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偃师中学是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偃师争夺教育阵地的一个主战场,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称为“豫西共产党的大本营”。同年,中共党员吴芝圃到偃师中学任教。为壮大进步力量,唤起民众革命热情,吴芝圃、习东光、傅云程、张海峰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同盟,全县发展盟员50余人,有盟员的地方都建立了读书会、读书小组、读报组、墙报组,开办农民夜校、识字班,培养农民骨干。1935年12月,偃师中学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偃师地下党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积极分子,经中共中央北方局考察,1936年春,在泰山庙成立了“中共偃师县临时支部”,10月在偃师中学发展了偃师第一批党员。
  1937年春,中共豫西工委书记郭晓棠来偃师中学任教。经过组织整顿后,4月份正式成立了抗日救亡话剧团和宣传队,四处巡回演出并开展募捐和慰问活动;同月,县委在此成立了“偃师县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吸收150多名队员。当时,偃师中学200余名学生,几乎全是党员和“民先”队员,其中一个班共47名学生,其中党员和“民先”队员就有40人。
  1938年,在县委的领导下,以偃师中学为中心,先后发起了的反对国民党偃师县教育局长周培元的斗争、驱赶CC派分子吴辑之和李士锋的学潮;1940年,发动了驱逐反动校长秦振黄的斗争。在党组织的发动、宣传和组织下,偃南地区的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1944年偃师沦陷后,偃师中学停办,偃师党的的活动逐渐转入地下。后泰山庙被日伪军占领。1945年4月,八路军、抗日民主县政府武装与日伪军展开大规模战斗,泰山庙就是缑氏歼灭战的主战场之一。
据解放后的不完全统计,在缑氏参加革命的师生后来成为师级以上的干部有115人,如吴芝圃(河南省委书记)、刘晋清(又名叶林,北京市副市长、国家经委副主任)、朱炳寅(军区司令员)等杰出人物。
  如今泰山庙天齐楼墙壁上,战争时期留下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展现着那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记录着革命者的红色足迹和奋斗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