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一一作者缑山明月
浩海小舟
浩海小舟 536724 8
热门 偃师人的一天 2019-11-09 18:46
组图



           小时候也许因为灌溉技术不行,再加上每年还要交公粮,总觉得白面不够吃,还要用红薯面贴补。
          那时候,最经常吃的是红薯面窝窝头,吃起来甜丝丝的,比馒头有味儿,但是吃到肚里瓷瓷的,好像不消化,孩子们都不太喜欢。于是,父母便想着法儿的改变做法,把窝窝头切成薄片,配上蒜瓣,放在锅里炒。别说,这样子一做,我能吃一小碗。每次爸爸在灶台边炒窝窝头,我就在边儿上巴巴的看着闻香味儿,爸爸就说,别人要是问你今天中午吃的什么饭?你就说,大炒牛肉!说完,我们不约而同的笑了。
           有时候会把窝窝头放在一个铁制的饸络架子上使劲儿的挤压,会出来很多像拉面似的圆圆的红薯面条儿,我们叫做“饸饹”。饸饹可以用蒜汁调着吃,也可以配上蒜瓣炒着吃。只是和窝窝头切片相比,变换了形状。蒜汁调饸饹味道甜甜的咸咸的辣辣的,实在不怎么美味。只是那时候,能吃饱已经是父辈们盼望了多年的。包括红薯蒜面条,无论放上绿菜叶,炒个鸡蛋,老公还是不想吃,估计都是小时候吃伤了。还有红薯面花卷,现在有人喜欢吃,也只是因为想换换口味,图个新鲜,真要天天吃,顿顿吃,当然比不上白面做的各种美食。
           每年霜降过后就该出红薯了,每到周末,和父母一起到地里,他们负责刨,我负责把红薯从秧秧上拽下来拢成堆。麦子不丰产,红薯却收成不错,半天的光景就好几麻袋,爸爸把红薯装在架子车上,我抓住车杆旁边的麻绳放在肩头帮爸爸“拉稍”。一路上我用手使劲儿抓着绳子,小屁股撅着卖力的往前拉,路上的行人都夸我懂事儿。等到下一周周末的时候,红薯已经出完,妈妈把大块头的红薯洗干净装好,等天气晴朗的时候到麦田里晒红薯片。稍微小点儿的红薯放进红薯窖里储藏,冬天做红薯粥或者蒸着吃烤着吃。我们把红薯窖平整好之后撒上多菌灵稀释液,然后开始把红薯一桶一桶的往下缷。爸爸把缷红薯的麻绳绑在我腰上,先把我缷在红薯窖底,然后妈妈踩着窖两边的小坑慢慢下来。接下来,爸爸在上面往下缷,妈妈把红薯掂到窖里面,我负责把红薯拿出来摆放在地上,窖里很黑,要么打个手电筒,要么点个马灯。爸爸在上面喊,缷了啊!妈妈在下面答,好嘞!然后赶紧躲在窖口,等红薯桶或者箩头筐落地后,卸下来的同时把空筐子空桶挂在绳子一端的钩子上,说一声“拉”,然后空筐子就被拉上去。我们配合的很默契,一会儿活儿就干完了,最后在红薯堆上泼上多菌灵稀释液,防止红薯腐烂。
           天气晴朗的日子,正好赶上周末,父母把几麻袋红薯装在架子车上,我兴奋的跑在前面拉稍,我们来到麦田里,把洗干净的大块头红薯拿出来放在刨子上刨成约一公分厚的红薯片,然后晾在麦田里。刨红薯又累又危险,一不小心可能会弄伤手掌,父母轮流干,我负责晾晒。秋阳照耀下的麦苗闪着耀眼的绿光,白白的红薯片在绿油油的麦田里散落着,好像大草原上的羊群在低头默默的吃草。微风吹过,新鲜的红薯甜味飘过来,时不时的把偶尔不成块的红薯片放在嘴里,咔吱咔吱的声音特别清脆,那一刻觉得劳动也是那么的美好。那时候几乎都是瓦房,只好在麦田里把红薯片晒的半干,再拿回家放在煤火周围一点一点的炕干。炕干后的红薯片放在磨机上磨成红薯面,在白面不够吃的日子里参杂着,让我们吃的饱饱的。
           还有一些大块头的红薯用来做淀粉,一部分淀粉用来做食材,大部分都做成粉条了。邻居们商量个都空闲的日子,把装着红薯的麻袋放在架子车上,拉到加工红薯淀粉的人家,结果去晚了,排了好长好长的队,看这情形估计得打黄昏了。算了,明天起个大早再来吧!第二天早上,咦!对门见他们生意好,也买了一台机器,于是两家开始竞争起来。所有人都认为新机器加工的粉更精细,气的原来的人家抱着胳膊肘干瞪眼。
           淀粉弄回来以后放在细细的大棉布里挂在房檐下一点一点的把水份蒸发掉,就成了石膏一样的块状,弄碎后,细细的滑滑的就是干淀粉了,我们叫做粉芡,保存起来做菜汤或者咸食的时候用,味道特别鲜美。
           实在没有见过红薯粉条的制作过程,我小学有个同学家里是做红薯粉条的,每次从她家门口路过,总是见好多人在忙,满院子都是热气腾腾的,想来这种美食做起来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红薯虽然没有白面馍馍香,但也是很滋养人的。吃了一个冬天红薯饭的我们,个个白白胖胖的,过了年,一开春,我们来到外婆家,帮忙把没吃完的红薯从窖里捞出来,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早已拾掇棱整的红薯炑(mu,育红薯苗的炕)里,摆红薯也是有讲究的,尖尖的那头朝上,不然发的芽都长地底下去了。然后泼水,撒上一层厚厚的麦秸,再蒙上塑料布。这时外婆就在红薯炑下面的灶膛里点火,火道延伸到红薯炑的每个角落,大火在灶膛口烧两个半小时,整个火道温度都上来了。红薯炑地里一排两行都是街坊们忙碌的身影,各家烟筒里嘟嘟嘟的冒着灰色的烟,十分壮观这才是正宗的热火朝天。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央求外婆在炉灰里埋上几块红薯,不一会儿就闻到烤红薯的香味,接下来我们猴急猴急的不管外婆小心烫的嘱托,只管大快朵颐的享受美味。连着烧一星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可爱的红薯芽就从红薯里钻了出来,绿油油的小脑袋一个挨一个,挤挤攘攘的往上蹿,每天得泼三四担水。三四天后红薯芽就和红薯炑壁一样高了,这时候就不用烧火了。打开塑料布,把麦秸搂到一边,让红薯芽见见天儿,这个过程我们叫“晾”,晾好的红薯芽种的时候才更容易成活。
           晾好的红薯芽得拿到集市上去卖,头天下午,乡亲们开始薅红薯芽。一次一棵,薅了一大把后摞起来放在一边,终于薅完了,泼水,盖上麦秸和塑料布,烧上两个半小时的火晚上回家凑在煤油灯下数,100棵或者200棵用稻草捆成一捆,捆好后,竖着放在院子的墙角。第二天,刚麻麻亮,起床把红薯芽打包,然后绑在二八自行车后座上,小心的从前面横梁跨过坐在车座上。这时候,邻居们陆陆续续的也走出家门,他们一起到集市上去卖红薯芽。雨水充足的时候,红薯芽容易活,所以也容易卖,特别是头茬芽,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等烧了火再长起来的第二茬,第三茬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好卖了,出芽率也低,往往一大早出门,很晚才回家,也不一定卖的完。
           卖不完的红薯芽要么送给别人,要么种在自家地里。第二天,拉上一大桶水,来到坡地里,水浇地得种麦子是舍不得种红薯的。一人刨坑,一人丢芽浇水,一人埋土。三两天后红薯苗就精神了,一棵棵笔直的站在地里,像一个个列队等候检阅的小卫兵。一天天的暖和起来,红薯苗拖着长长的绿秧秧疯狂的扩张自己地盘,你争我抢,直到四处都是绿油油的小脑袋还不肯罢休。这时候的农活是掐秧,不然任由她们这样自由发挥下去,地下的红薯瓜子该不长了。
          劳累一天后,掐一把绿油油的红薯叶或者配上蒜瓣炒着吃或者烙成菜馍或者炒好放在面条锅里,都特别鲜美。那是大自然对勤劳人们的一种慰籍。
           春去秋来,到了霜降时节,又该出红薯了,只是现在每家都种的少,也就是熬稀饭的时候煮一些,红薯面做的美食倒显得稀罕了,有时候心心念念的想。
           一辈子没离开过老家的我每年很早就能吃到甜甜的红薯饭,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坡地里长出的红薯,水份少,含糖量高,特别甜,用我们的话就是“面甜面甜的”,好想你们也能和我一样吃到坡地里长出的红薯,美味是要分享的。
           后记:不知道这篇文章有没有勾起你想吃红薯的欲望,尤其是小时候吃的白心红薯,把人噎的要死,那叫一个绵甜啊!后来这样的红薯不好找了,大家都种红心的,因为产量比较高。本着缑山月明的初心,团队经过努力给大家找到了,已经试吃过,就是小时候南坡红薯的味道,可以尝一下,噎得你眼泪哗哗的时候,一定让你分不清是红薯的甜还是家乡的醇厚!

    图片:1573296974136.jpg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最牛评论
    仁士1 论坛版主 2019-11-11 10:43 沙发
    接地气,有体会!
    爱你如烟 论坛版主 2019-11-15 15:54 板凳
    咱60年代的农民吃红薯都吃怕了,早上红薯稀饭。中午蒸红薯,红薯窝窝,花卷,小时候吃花卷,把白面吃了,红薯面扔掉了,?还算不错,现在白面都不想吃了
    俏丽人 贵宾 2019-11-15 10:06 地板
    口水都快下来了
    二鬼李 超级版主 2019-11-13 11:26 4楼
    文笔不错!勾起了童年的记忆
    西亳人家 论坛版主 2019-11-12 10:59 5楼
    好文,收藏
    红炮手 举人 2019-11-11 17:04 6楼
    仁士1 论坛版主 2019-11-11 10:43 7楼
    接地气,有体会!
    海上日出绝对 秀才 2019-11-11 08:08 8楼
    写得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