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偃师

徐振中:风雨同舟见证恩爱 勤俭立家传承家风
2016-10-16 16:15: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徐振中今年74岁,家住我市城关镇老城村,一位有着30多年厨龄的厨师,满是双茧的大手,直爽坦诚的谈吐,无不显示出他和蔼可亲的风范。

这位当了一辈子厨师的老人和自己儿孙们,一家15口人其乐融融,70多年来没有分过家,生活简单却其乐融融。一进家门,徐振中就向笔者称赞自己的妻子:“我老伴很会持家,是个贤内助!”听了这话,大儿媳张晓平笑着说,勤俭持家是这个家多年不变的好家风,“我的婆婆就是个很会持家的女人,我平时向她学的可多了。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有钱要当没钱使’,这话我一直记着。”

代代相传从不分家

这种勤俭持家和从不分家的家风的形成,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上世纪60年代末,徐振中的大伯、二伯的孩子都去世了,照顾大娘、二伯、二娘的他们的责任就全落在了徐振中的身上,眼看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却因为这个缘故,让不少姑娘“望而却步”,徐振中对此却笑了笑说:“我们老徐家从来没有分过家,既然是一家人照顾他们,是我应该做的。”1971年,经人介绍,徐振中认识了同乡的段香梅。起初,段香梅的家人对这桩婚事也有点反对,但段香梅还是义无反顾,“我觉得孝敬老的人,嫁过去后对我也不会差,就是看中他人老实、孝顺,嫁给他心里踏实!”回想起那些日子,徐振中感慨万千,“我们那是候,结婚都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彩礼,一直觉得俺老伴那时真是不容易。”

结婚后,徐振中在外面打工,夫妻俩聚少离多,家里的大小事情全由段香梅操持。当好这个徐家媳妇不容易,好在段香梅早有心理准备,“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我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有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自己选的路,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1973年冬天,徐振中的二伯突然摔断腿,躺在床上不能动,段香梅的大儿子也才刚刚过百天,那时段香梅背上背着孩子,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后,回家做完大锅饭,又单独做个小锅饭送到二伯家里,为二伯洗洗衣服,伺候翻身,直至他入土为安。1976年,徐振中的父亲突发急病去世,徐振中母亲因此身体也每况愈下,段香梅更是全身心伺候婆婆,在婆婆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段香梅衣不解带,时刻守在老人身边,每天做六、七顿饭,让老人随时都能吃上热饭,老人一个眼神,段香梅就能判断出婆婆是该吃饭还是该换床单了。到了老人弥留之际,最后给段香梅说的一句话:“儿媳妇儿,这么些天你也累了,来躺我床头歇歇吧。”说完老人就永远闭上了眼睛。段香梅强忍悲痛,一夜都没有没有合眼,在厨房仅蒸馍就做了20筐,让老人后事办的不必其他家差。后来徐振中三弟结婚,也是由徐振中出钱,对于丈夫的这个行为,段香梅毫无怨言、全力支持,还主动张罗三弟结婚事宜。结婚近50年,老两口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也为下一代做了一个好榜样。

一家老少齐心致富

1995年,徐振中开始在我市汽车站旁边开了一个小吃店,由于徐振中踏实肯干,做的饭又实惠又好吃,生意渐渐好了起来。一天晚上,徐振中把大儿子和二儿子叫到一起说:“咱家比以前经济条件好了,你们弟弟快该上小学了肯定还要跟着我,你俩都成家了,现在,要不要像别人家那样把家分一分呢?”话一出口,家里如豆入油锅——一下炸开了,大儿子徐辉说:“爸,从您爷爷那辈起,徐家就没分过家,那时候日子那么难都挺过来了,现在日子好了,更不可能分家。”二儿子徐晓辉也帮腔说道:“这家不能分,做生意还得一家人帮衬着才能干好,俗话说‘打虎还要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嘛。”就这样,分家这事徐家再也没有人提起过,徐家一家7口齐上阵,把精神用到饭店经营上,小儿子徐严回忆道:“那时父母和哥哥都在店里忙活,空闲时我也会去店里帮忙,大嫂忙完饭店事后,还要每天给我做饭,甚至还要参加我的家长会。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后方稳定,更加有利于前方生意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徐振中接受大儿子徐辉建议,把饭店搬回老家——城关镇老城村,命名老城饭店,徐辉兄弟们还主动到到北京、天津等知名饭店学习,学习新菜和管理方法,生意也是蒸蒸日日上。现在老城饭店在巩义和洛阳开了分店,儿子们也都忙着生意,可是他们有一个约定,无论再忙每天都要给父母打一个电话,3个儿子起码要有1个留在偃师陪父母,不能都出差。时光荏苒,唯一不变的是徐家仍然没有分家,徐振中说:“我们家就像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老两口管账,年终不论人口按户分红,他们也挺乐意。”现在,随着年纪增长,大儿子徐辉开始管账,可是按户分红这个惯例却一直保留。

婆慈媳孝,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村里,提起徐振中一家,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一家人个个都是好样的,特别是那3个儿媳妇简直就像徐家女儿一样,他们家真是上辈子烧了高香了。”对此大儿媳张晓平说:“我进徐家20多年了,进门前,我父母就嘱咐过,如果敢对公公婆婆不好,以后就不去你家串亲戚。让我一定做个好儿媳。”现在大儿子徐辉常在外地做生意,家里也主要由张晓平照顾,婆媳2人经常一块出去逛街、买东西,给老人搓背洗澡。张晓平说:“我嫁进徐家时,婆婆拿我像女儿一样疼,现在当然干啥事,都想和老妈在一起。”段香梅也笑着说:“张家算是给我们徐家养了一个好闺女。”2011年,小儿子徐严结婚,老大一家拿出60万为他盖房、买车。张晓平说:“我们当大的,就要有个大样,当初公公婆婆也是给我3叔操办的婚事,这就是传承。徐家婆媳、兄弟之间感情好,妯娌之间也不差,去年10月,老二媳妇胳膊骨折,老大和老三家媳妇就轮流帮她带孩子,平时3个人也像“闺蜜”一般无话不谈,十分和谐。

别看现在徐家富裕了,但勤俭这一家风却时刻保持着,“钱要用在刀刃上”一直在徐家人心中,徐振中从60岁起就提出不再过生日,就和平常日子一个样,至此凡是徐家任何一人过生日,都是只吃一碗面条。段香梅伺候每一个个儿媳月子时,宝宝们都是用的尿布,每隔一会儿,就换一条循环使用。儿媳们也说:“婆婆把尿布洗的比毛巾都干净,宝宝用起来也比纸尿裤舒服,还划算不浪费。”

徐家虽然自己节俭,但富裕后并没有忘记邻里,每年重阳节,徐家都会准备好几桌宴席,请村里70岁以上老人免费到饭店吃饭,村里修路、建校,捐款队伍里也总有徐家人的身影,大儿子徐辉从2012年起,就开始固定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照顾他们学费和生活费,直至他们大学毕业;小儿子徐严则和他的老同学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资助我市贫困的高中生,每年都要投入好几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振中 家风 见证

上一篇:偃师市举行 "最美家庭" 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
下一篇:徐振中和他的一家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