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追记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应祥
灯下鬼
灯下鬼 6238 0
2018-03-05 10:01

   焦裕禄这面旗帜一直没有褪色,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更加期盼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为人民做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日前,在我市举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辅导报告会上,市委书记陈雪枫这样评价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应祥。
刘应祥是“为人民做事的人”,他在当地群众心中有着很高的声誉。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13年6月9日。
   当天上午,岳滩村文化广场,上千名群众聚集在这里,悼念老支书刘应祥。
   “刘支书是党的好干部,他的事迹与很多先进典型比都不逊色。”
   “在咱岳滩镇,刘支书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刘支书去外地任职也不忘家乡的发展,他让岳滩村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提起刘应祥,村民都有说不完的话。岳滩村农家书屋,至今还挂着两米多高的刘应祥照片。
刘应祥,全国闻名的小麦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曾任岳滩村党支部书记,后来历任偃师县委副书记、洛阳地委常委、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河南省农经委副主任(正厅级)等职,2013年6月因病去世,享年86岁。
他带领群众驯服洪水、改造沙地,坚持久久为功、为民谋利。
   岳滩村位于伊河、洛河交汇的夹河滩上,水灾不断,当地人说:“住在夹河滩,十年九年淹;一年水不淹,感谢龙王感谢天!”
   岳滩村的老年人对洪涝灾害记忆犹新:夏秋季节,每逢洪水过后,滩地上尽是芦苇杂草,而冬春季节则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片荒凉。
   1962年雨季,伊河、洛河咆哮的洪水从岳滩村村南、村北滚滚而过。村里千余亩良田毁于一旦,房屋岌岌可危,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是刘支书带领我们全力抗洪、保护家园。”岳滩村原党支部副书记付雪娥是刘应祥的老搭档,她向我们讲述起当年的情景。
   为了抗洪,村民把准备盖房子用的大梁、檩条甚至家中的被子都用上了。要防止洪水漫过河岸,必须整治河道!刘应祥明白这一工程的艰巨性,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整治河道需要大量石块,而岳滩村地处平原,上哪儿去找石块?
办法总比困难多。
   刘应祥组织了一支80人的队伍,推着四五十辆架子车,赶赴十几里外的虎头山,开山炸石,再运回来填充河道,日复一日,经年不息。
   “他时常卷起裤腿,跳进河里,受伤了也毫不在意。他和群众昼夜坚守,看着尚未治理好的河道,经常茶不思饭不想。他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冲在第一线。”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付雪娥对刘应祥钦佩不已。
   搞好农业生产,整治河道只是第一步,改造沙地才是岳滩更加艰巨的任务。
   刘应祥又在村里组织起“愚公林业队”,要跟滩涂沙地斗争到底,向河要地、向地要粮。他们从外地运来杨树、柳树等苗木,栽种在河岸上保持水土,为作物种植打基础。栽树,一栽就是18年。
   请看这组数据:18年间,刘应祥带领村民开山运石4万余立方米,修筑石坝8公里,动用沙土15万立方米,修筑围堤1万多米,植树造林20多万棵,改造沙地1400余亩。
   最终,伊、洛河水被驯服,岳滩旱涝都歉收的恶性循环被终止。刘应祥,带领村民用血和汗浇出了一个新岳滩。

   他带领群众改良小麦、提高产量,坚持科技创新、为民兴农。
   新中国成立前,岳滩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老百姓长期填不饱肚子,每到冬春季节,全村一大半人都出门逃荒要饭。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小麦产量很低。1952年,岳滩村的小麦平均亩产仅100多斤,洪水泛滥时甚至颗粒无收,村民一年得吃国家统销粮20多万斤。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刘应祥常对村民说这句话。
   1952年麦收季节,刘应祥到一家国有农场参观,一下子被试验田里穗大粒饱的小麦新品种所吸引。这是西北农学院赵洪璋教授刚刚选育成功的“碧玛一号”,尚未大面积推广。
   刘应祥太渴望早日种上好麦种了。他掐了4穗带回村,与本村麦子一比,足足长了半个穗子!
   刘应祥既欢喜又着急。
   种植小麦,刘应祥有一定经验;培育小麦新品种,他却一窍不通。
   但他决心推广这种优良品种,因为他知道,这是让村里小麦增产的必经之路!他辟出一小块田地,专门种植“碧玛一号”,从播种、管理到收获,从寒冬到炎夏,每年有大半年,他都像伺候月子一样,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他的种子田。
经过3年“滚雪球”式的繁育,岳滩村普及了这一良种,加上改稀植为密植、改浅耕为深耕、改粗管为细管等措施,全村的小麦平均亩产增至380多斤,村民总算敢放开肚皮吃一阵子香甜的白面馍了!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刘应祥他们在村里成立了农业科研室,开辟育种田、试验田、丰产田,不断总结栽种、管理小麦的经验。1963年,刘应祥参加了河南省农学院函授班,在3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学完了全部课程,还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撰写出版了《小麦生产的斗争实践》《小麦高稳低栽培》两本书,有效指导小麦生产。
   1976年,岳滩村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979斤,有的地块突破1000斤。
   1978年3月,刘应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总结的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综合栽培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1年10月,刘应祥应邀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小规模集约生产食物国际会议,发表了半小时的精彩演讲,赢得外国专家的阵阵掌声。
刘应祥还连续4届担任全国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
   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实践,岳滩村成为全国小麦大面积高产的旗帜,刘应祥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著名劳动模范。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涌向岳滩村学习小麦种植经验,最多的时候该村一天接待上万人。刘应祥毫不吝啬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偃师周边培养了2000多名技术员,让他们到全国17个省份推广,“岳滩小麦”一时名震全国。
   有关部门还在岳滩村建起了岳滩五七农学院,接收各地的农业技术员和青年学生前来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这所农学院后来发展为豫西农专(后并入河南科技大学)。
   他带领群众兴办副业、兴办企业,坚持与时俱进、富民强村。
   “老支书刘应祥有一颗为百姓办事的心,他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岳滩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宏廷说。
   百姓肚子吃饱了,但手中没钱花,那还不能算好日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应祥开始带领大家搞副业,发展家庭养殖业,鼓励社员养牛、养猪、养羊、养兔,还在房前屋后植树。
   虽是“小打小闹”,岳滩村的村民开始富了起来。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又闪现在刘应祥的脑海里:建厂,搞集体经济!
   说干就干。刘应祥动员群众集资,又忙着跑贷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凑了十几万元,办起了偃师第一家造纸厂。
   “那时候花钱都是论毛论分,凑十几万元真不是件容易事。可刘书记是为群众办好事,我们大家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付雪娥当时在造纸厂当会计。她回忆说,建厂时只要有啥需要,村民们就把家里东西捐出来,不要任何回报。有一次厂里急着焊个铁网,付雪娥把家里的银元拿去直接熔掉了。
   村里开大会,刘应祥总是激励大家说:“咱们马上就能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大米饭、白面馍,社会主义好生活了。”
   “村民们有的很不理解,觉得那种生活太遥远了。”付雪娥笑着说,每当听到刘应祥说这样的话,村里的老太太就在下面说,刘应祥又吹牛皮了。
   刚开始的几年,造纸厂不景气,村民们有的泄了气,也有上级领导指责刘应祥“不务正业”“重副轻农”“走资本主义”。可在刘应祥看来,这是“以副养农”。
   刘应祥说:“咱岳滩地处夹河滩头,过去十年九淹,每人只摊五分地,现在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全凭我们自己出力到山上拉石头,靠种树和编荆笆积累点资金,修筑了十六里大水坝,把小麦从亩产百把斤搞到了七八百斤,这咋是走资本主义路线?要不这样干,岳滩人咋活哩?人家国外人有小汽车,有别墅,吃的是牛肉、牛奶、乳制品。他们是资本主义,生活还那么好,我们是社会主义,生活应该比他们再好些。”
   顶着各方压力,刘应祥硬是把造纸厂撑了下来,通过精心管理,造纸厂翻了身,一年就挣了十几万。
   有了“第一桶金”,刘应祥后来又带领村民办起纸箱厂、面粉厂、蚕丝厂、化工厂、编织厂等集体企业。那时,岳滩村集体经济一共经营了18个企业,年产值达400万元。
   “当年,俺村可是全县第一个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个买解放牌汽车、第一个修通柏油马路的村哩!”岳滩村的老年人,回忆当年特别自豪。
   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坚持实事求是、为民负责
   刘应祥是一位农业专家,更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好干部。
   “他当干部,从不愿说瞎话。”村里的老人说。
   1958年“大跃进”,全国开始刮起“浮夸风”,小麦亩产动辄几千斤,以至于一万斤、几万斤。十五岁就开始当长工种地的刘应祥,当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一位上级派来坐镇岳滩村的领导把他找去,硬要他虚报产量。他当即顶了回去:“小麦是地里长出来的。地里长不了那么多,咋能虚报?”
   领导劝他道:“你是全国劳模,现在偃师都成为小麦千斤县了,岳滩还报几百斤,能过得了关吗?你自己面子上也难看。”
   刘应祥说:“我面子上难看不要紧,产量报多了,咋交公粮?当干部,不能张着大嘴说瞎话,不能让社员跟着饿肚子受罪!”
   拗不过大形势,刘应祥只好转变策略,和几个大队干部商量,把耕地面积压缩,于是,总产没变,单产提高了。就这样,刘应祥硬着头皮犯了这个“欺骗上级”的错误。而岳滩大队的群众至今都很感激他犯的这个“错误”——总产量没有虚夸,村里上缴公粮后,为村民留下了救命的口粮。在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岳滩大队没有饿死一个人。
   为了群众利益,刘应祥天不怕、地不怕。
   20世纪80年代,刘应祥在省农委负责小麦生产。有一年春天,小麦普遍患病,分蘖(音为niè)少,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可能大面积减产。刘应祥调研时,发现信阳地区尤为严重。他拔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麦苗,用草帽盛着急急忙忙地赶回郑州,向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刘杰汇报。
省委常委会正在召开。情况十万火急,刘应祥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直接闯了进去。刘书记说,应祥同志来得正好,我们正在研究小麦病害问题,请你谈谈意见。刘应祥把草帽盛着的麦苗放在会议桌上,直接提出四条针对性的抢救病苗意见。
最后省委常委会决定,按照刘应祥提出的措施落实,并拨出2000万元资金,加强田间管理。大灾之年,河南小麦没有大规模减产,刘应祥的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活中,刘应祥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不会因为一己之私,拿群众一分一毫。
   因为妻子常年患病,刘应祥一家人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衣服,却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在岳滩村风风火火搞集体经济的时候,村里开办了一家印染厂。刘应祥有一次拿着旧衣服去染色,染一件衣服需要3毛钱,厂里不收他的钱,刘应祥把钱偷偷塞进了人家的口袋里。
   1975年,刘应祥调往郑州,任省农委副主任,一个月有四十多元的工资。他每个月都要寄给爱人和孩子20元,自己不吸烟不喝酒,每天三顿饭严格控制在一毛六分钱之内,早晨只吃一分钱的咸菜。
   虽然离开了岳滩村,刘应祥时刻牵挂着村里,不论再忙总是抽时间回岳滩看看。
   1980年8月的一天,他坐车一路颠簸3个小时,赶回岳滩时已经深夜。灯下,他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如何开办社队企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刘应祥调走后,岳滩村换了八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年初,李宏廷在大家的拥护下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应祥专程从郑州赶回来,拉着李宏廷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干部眼中的小事,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大事。要多为群众办实事,让咱岳滩的村民都富起来!”
   如今,岳滩村经济实现了“第二次辉煌”。全村现有摩配厂、焊材厂、塑编厂、彩钢厂、制鞋厂等民营企业35家,群众不出村就能就业,收入稳步增加,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2万元。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百姓的幸福,刘应祥奋斗了一生,付出了一生。他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个好党员、好支书、好干部的形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岳滩人。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