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本土原创,连载ing,不断更新添加——总有一首歌谣击中您的心扉!带您找回曾经的美好岁月及人生!共计101章节,目前不断更新中……)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8 20:43 3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8)|(河南)李红军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对于自己或者自家种植与养殖的庄稼和牲畜,所产出的收获,总是带有一种特殊的珍爱之情。这种感情不同于直接用钱买来的同类的商品,因为前者有更多经手辛酸和心血投入。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几只母鸡,母亲估摸着母鸡要下蛋了,就会撺掇着我说道:“你去看看母鸡下蛋了谬(没有)?”意思就是下单了,就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拿回来,交给母亲,以备换取小米等。
        当我从鸡圈的草窝里,伸手摸到一颗鸡蛋时,往往忍不住兴奋,想要跳起来,因为那鸡蛋攥在手心里,热乎乎的,不由得不爱,像一颗小心脏在跳动着爱的火苗。
        鸡蛋只有两种情况下才能吃,一是生病时,需要清火或者滋补,比如,感冒上火头疼了,就喝一只生鸡蛋,很管用,卧病在床,就做鸡蛋汤或者煮鸡蛋。二是过节时,为了分享,必须用一根棉线把煮熟的鸡蛋从中间勒开(隔断),兄弟姊妹分着吃。
        特别是后一种情形所代表的家风很好,可以让每个人懂得做人处事中友情分享的道理。大家分得的每一份,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人生的圆满。
        人们对于有恩于自己的人,最淳朴的表达方式,往往就是用一篮子鸡蛋进行回报,这些可是数只鸡个把月的收获,至为难得。如果那人需要马上离开,那就只好用连夜煮熟的鸡蛋作为馈赠。
快听!一只花母鸡又在咯咯哒,咯咯哒地叫唤了。

花母鸡,咯咯哒(个个大),
不用叫,下蛋了。
小妹妹,鸡窝看。
下的鸡蛋圆又大,
小手一把抓住它,
脸盘笑成海棠花。
我劝小妹妹,鸡蛋且放下。
?上一篮子,送到南山洼。
慰问八路军,立功把敌杀。
妹妹年纪小,可听哥哥话。
鸡蛋放篮里,拍手笑哈哈。


        又是一首抗战歌谣。我喜欢并珍爱它的那种近乎白描式的讲述或者诉说。仔细咂摸,“不用叫下单了”,透露着主角小妹妹的一种机灵和意会。“下手一把抓住它”,动作之准,之快,给人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宋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妹妹笑成海棠花,天真和祥和的气息跃然纸上,我们多么希望这一份美好永存啊!
         接下来,歌谣出现拐点,或者变奏。
         “我”以哥哥的身份适时出现,我让小妹妹把鸡蛋放下,这是第一波折;放下干嘛??上一篮子鸡蛋,这么多呀,到底干什么?送到南山洼,南山统指偃师南部山区一带,这是第二个波折;送鸡蛋到南山洼干嘛?慰问八路军,立功把敌杀,这是第三个波折。
        到这里,歌谣的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主角小妹妹的反应呢?人们急需要知道。歌谣出现第四个波折,妹妹年纪虽小,可是听哥的话。最后,鸡蛋放篮子里,拍手笑哈哈。
        这首歌谣让我们看到作为八路军的大后方,与之心连心的人们,默默地支持和奉献着力所能及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民谋幸福!

         2021.01.15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7 19:03 3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7)|(河南)李红军

        偃师,又称为“红偃师”。在整个偃师大地,无论南山,还是北岭,更无论伊河与洛河夹裹的平原,都诞生有数量可观的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那燎原的星星之火,至今仍在闪耀……
        听,革命和战斗歌谣齐刷刷地到来了!这绝对是偃师原创的本土歌谣。它们是如此朴素,朴素到没有一点修饰,没有一点技巧,只有革命的热情和斗志。让我们静静聆听这一系列歌谣中的情愫。

三月里桃花开,
皮司令带兵来。
消灭鬼子和汉奸,
为咱除祸害。


        皮定均,杰出将领,军事家。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率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突围中原,创下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1955年,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时,毛泽东破例批示:“皮(定均)有功、少(将)晋中(将)。”皮定均著有回忆录《中岳狂飙》、《铁流千里》和《皮定均日记》等。
        1944年夏,日寇集结重兵向河南地区进攻,从洛阳到南阳的广大豫西地区,迅速沦入敌手。皮定均被任命为豫西抗敌独立支队司令,政委徐子荣。二人受命率领一支1500余人的队伍挥别太行山,横渡黄河,向着太阳,一直向南挺进到嵩山脚下。这支队伍被称为皮旅,偃师人说皮就是结实!
        皮旅以嵩山和箕山为依托,在偃师南部佛光山区杨窑村建立第一个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动组织群众抗日。皮司令当年正好30岁,就这偃师老乡还是喊他老皮,也有熟人喊他皮猴子,皮司令说道:“皮就皮吧咱生来就姓皮,打起仗来怕死就不姓皮!”
        秋后的府店镇佛光一带满山金黄,凉风一吹树叶簌簌而下。皮旅的工作队踩着落叶,瞅着那云絮被寒风撕碎,揪心翻山来到杨窑村。周围三座青幽幽的大山,把杨窑村紧紧揽在怀中,怀抱着一排排石头房。老乡说脚下这条山路,通向地势高的李金亭家。
        座谈中李金亭拍着胸脯:“皮司令您不嫌弃的话,就在俺家窑洞里办公吧!部队来了,俺就有救了,俺睡在那石板上也舒坦!”皮旅在老乡的协助下,红色根据地一夜建立:靠门口有东西两间厢房,正屋一孔窑洞依山而挖,站窑前看山下一目了然。
        皮司令站在石磙上给战士讲话,讲完才知道有个机灵鬼——暗中硬顶着石磙防止滚动。皮旅训练战士们齐步走,那机灵鬼也跟着走来走去。通讯员把电话机安上,警卫员点燃一盏煤油灯,把两张方木桌连在一起,侦查员摊开行军路线图,皮司令入夜召开秘密会议。
        天一亮皮旅打着红旗,深入山寨发布告和传单,播放收音机里的戏曲,吸引老乡前来倾听观看,并奔走相告八路军来了!走访中得知桃花疯了……桃花是个16岁的姑娘,是被日本鬼子吓疯的,整天只穿上衣窝在炕上,皮旅把她认作自家妹妹。
        整个西关茅村沸腾了,集会上皮旅敲锣打鼓,在此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吹糖人的吹出八路军,耍猴的把猴子当鬼子打。艺人王遂朝人称狗尾巴,身子摇来晃去学啥像啥,小生老生,丑行样样精。皮旅成立文工团搞宣传,把狗尾巴请进来唱戏。
        佃农出身的邙岭牙庄人——张之朴建有抗日义勇军。皮旅伸开双臂一招呼,他就带着人马加入队伍,还把妻子儿女带进战场。裴子明当过国民党连长,他在佛光峪的裴家大院,替杨虎城保存着迫击炮,群众怕他称他裴大炮,日寇诱降他,他就吐痰。皮司令和政委只带了一名警卫,穿过荷枪实弹的岗哨,把缴获来的日本指挥刀,作为见面礼赠给裴子明,他含泪发誓枪口对外!
        一个年近七旬的盲人,让孙子用竹竿牵着见皮司令:“皮司令来了,偃师的天红了,俺日日夜夜想着你们,快给俺分点工作干吧!”他叫王三江懂四书五经,热衷《新民主主义论》。有文化就当宣传队长吧!他挨家挨户宣传的背影,挡住皮司令用袖口抹泪的心。
        侦查员乔圪料是一根筋,皮司令派他去太行山接皮司令的妻子,尽快来此开展妇女工作。乔圪料因此错失婚期,皮司令一直念叨着说自己夫妻团圆对不起乔圪料啊!
        皮旅夜袭飞机场解救——一万名偃师周边的民工。皮旅一举攻下缑氏镇,皮司令还让妻子专门撕了四尺布,专门给桃花做一条新裤子……皮旅打响口孜保卫战,机灵鬼放哨时被敌人用刺刀刺死。张之朴被国民党射杀,王三江被日伪军活埋,红偃师就是这样被鲜血染红的……
        经过近半年努力,偃师周边10个县的抗日武装迅速建立,在皮定均的指挥下,不断攻打日寇据点,奇袭伪军,惩办汉奸,先后取得口孜保卫战,夜袭飞机场,奇袭黑石关,歼敌小金店,解放登封城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不久,解放了豫西大片国土。

        2014.12.17初稿。
        2021.01.14定稿。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6 09:59 32楼
浩海小舟:这个我以前没听过,学习学习。回到原帖
哥多多批评指导。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5 19:11 3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6)|(河南)李红军

        我不知道下面这首歌谣能否称为歌谣?因为她的流行范围很小,小到偃师南部的一连片村庄,这一片村庄之外的人们,可能对她是无比陌生的,可以说闻所未闻。甚至,就连曾经编织和传唱她的人们,也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淡忘了这首歌谣。
        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听到这首歌谣的,听到了,就再也忘不掉,也抹不去。我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默诵着这首歌谣,歌谣中的主角活跃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露天电影流行的年代。
        一个村子放电影,方圆十里的村子的乡亲都会赶来观看,而这也正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幽会或者邂逅的绝佳场合与机会。谁家的姑娘长得俊俏,长得出众,就会成为人们争相议论和欣赏的对象。
        行笔到此,我不由得想到了《陌上桑》中的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路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因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让我们看看这首歌谣。

双生儿翠和苹,
厮跟着看电影,
看哩啥电影?
看哩翠和苹。


        好的歌谣,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她是单纯的,且不带一丝杂念,有的只是回味。这首歌谣正是如此。
        双生儿就是双胞胎,主角翠和苹就是一对双胞胎。一般来说,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分得清她们两个之中,谁是谁?外人尽管知道这两个人的名字,却根本无法对上号。第一句看不出双胞胎姐妹的相貌究竟如何?
        这也难怪,只能说明她们长得很相像。瞧!她们两个去看电影了,厮跟着是偃师方言,就是一块儿的意思。双胞胎之中如果有一个漂亮,另一个也自会不相上下。在一块儿的话,就会更加引人瞩目。
        看哩啥电影?这是人们的自问或者反问,此刻,还不关翠和苹什么事?看了一场露天电影,如果记不住其中的情节,那还有情可原。但是,总能记住电影的名字吧?否则,回到家,家人一问三不知,那不是狂搭(欺骗)人是什么?
        很巧,歌谣的最后一句,也是看的啥电影的答案。不是露天电影的名字,而是翠和苹一对双胞胎的名字。真是富有戏剧性,人们平日稀罕的露天电影还没有一对儿双胞胎姐妹的相貌和身材,声音和心灵吸引力大。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充满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欣赏。
        就像锄者忘其锄,看电影者也忘其电影。
        我的解读到此为止,解读者也差点忘其解读。

        2021.01.14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4 09:04 3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5)|(河南)李红军

        我们说,歌谣一般都是在亲人和朋友之间传唱的,很少在陌生人面前传唱,除非为的是应邀进行表演,否则,就是显摆。所以,亲朋之间的感情,大多都成为歌谣表现的对象。这中间有批判,更有表扬。
        在过去的乡村,小农经济全靠自给自足。做各种家庭手艺活是闺女家必备的技能,说起来,绣花不算本事,能做“大活”才算有本事。做“大活”指的就是织布和纺花。
        绣花是锦上添花,有锦可以不添花,无锦就更不用添花了。绣花可有可无,绣得好与坏不打紧。除开种地不说,相对于绣花,纺花和织布也是刚需,不但能满足日常穿戴铺盖之用,还可以用来纳税缴粮,多余的布匹拿到集市上卖掉,又是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收入来源。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手摇的纺花车和织布机,还几乎是偃师乡村家家户户的标配呢!母亲无论是纺花还是织布,样样精通,至今,我们家仍有母亲当年用自己纺的花,织成的布,再用织成的布做成的床单,夏季盖起来凉爽而吸汗。
        咱们习惯说,男耕女织,实际上,有时候女也耕,男也织。这都是过去被生活压力所迫,导致的结果。生活把人逼到了不得不男女跨界的地步,爹织布也就成为一种可能了。

月奶奶,白呱呱,
爹织布,娘纺花,
买个烧饼哄娃娃,
爹一口,娘一口,
咬住孩子手指头。


        当然,歌谣是艺术,不是讲织布和纺花的技术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这首歌谣只是借助爹织布和娘纺花,一家人上下忙碌无力也无心照顾孩子的情形,来进行感情的宣泄罢了。
        在如此状况之下,看见孩子哭,没人逗着玩儿,只好买个烧饼哄一哄娃娃了。这是万不得已的。要不是为了多赚几个钱,贴补家用,否则,谁会愿意放弃娇儿绕膝的天伦之乐呢?
        注意,歌谣的拐点在下面这两句。
        爹一口,娘一口,这是把烧饼给孩子之后,孩子孝敬二老的举动,成为孝心或者善举。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行为,知道爹娘是给自己买的烧饼,却先让爹娘每个人品尝一口,如此大方,令人忍不住伸出大拇指为其点赞,点赞!
        爹娘怎么能舍得吃呢?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是为爹为娘的一片心意,织布和纺花不就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和快乐地成长吗?将来好有个出息呀!
        爹娘不吃,娃娃硬是非要让每人咬一口不可。就这样让来让去,感情的温度就刷地直线上升起来啦!看吧,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一不留神,一不小心,竟然给咬住孩子的手指头了,那个钻心地疼啊……
        你说爱得深不深?

        2021.01.14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3 14:01 3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4)|(河南)李红军

       歌谣在处理有关家庭关系的题材方面,可谓是得心应手。正应了那句话,歌谣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下面这首歌谣就是处理姑嫂关系的,但是它是带有批评和抨击色彩的,而非赞誉。
       姑嫂关系是指媳妇与丈夫的姐姐、妹妹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亲戚关系,也是婚后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家庭关系之一。
       先看唐代的情形,唐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婚三天后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一锅羹汤。还不知道婆婆什么口味,咸啊?淡啊?做好后只有先让小姑尝一尝。
       新嫁娘学得很乖,上得厅堂怎么样没说,下得厨房看来没一点问题。因为她会办事,也顶聪明。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住婆婆的口味,先邀请婆婆养大的小姑子品尝,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迅速达到或者适应婆婆的口味,好在这个新家中尽快站稳脚跟,尽量融进其中。
       这是在中唐,这个时候的姑嫂关系,证明是亲密的。
       那种自唐代以来亲密的姑嫂关系,在近代的社会中发生了突变,恐怕不单是物质匮乏的原因吧?姑嫂之间不知何故变得疏远,甚至嫂子会平白无故地仇视小姑子,给不好的颜色看,甚至都到了不搭不理,不管不问。
       这是人际关系和亲情关系的一种退步。

大麦穗,渐渐高,俺娘有病俺心焦,骑着毛驴去瞧瞧。
进大门,见俺爹,俺爹穿卓(着)黑油靴。
进二门,见俺哥,俺哥夹卓(着)书本不理我。
进三门,见俺娘,俺娘坐着顶子床。
进灶火,见俺嫂,俺嫂穿卓(着)大红袄,一扭扭到里旮旯(角落)。
嫂子嫂子你别扭,不吃你饭,不喝你酒。
掉下饭,你喂狗。掉下酒,你洗手。
瞧瞧俺娘俺就走。


        这首歌谣以麦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女子回娘家看望生病的母亲打头。这个季节选得很好,因为,麦子一熟,割麦、打麦、晒麦构成农忙三部曲,且都要抢天收,防止雷阵雨突袭,娘家人只要不是患上要命的大病,谁也抽不出空来前去看望和问候。
       歌谣中,把爹安排在大门内,穿着黑油靴,看上去跟木(没)事儿人一样,娘都病了,爹还耍拽(阔气),一看就知道,这爹是个不会管理家务的主儿。把哥安排在二门内,夹着书本不理我,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能成功吗?即便考上状元,也未必就能成仁啊!
       把生病的娘安排在三门内,还坐着顶子床,这是一种在民间常用的带顶子的木床,也叫屋床,上面雕刻有各种吉祥图案,作用是防尘防土。乖乖!这家人看来是大户,门户大呀,就是缺乏教养,可惜了。
       歌谣进行了一半,主角嫂子还没个影儿,这就叫压轴戏在后头。进了灶火,才看见嫂子,身穿大红袄,这身装扮是串门子走亲戚的,不是烧饭的,况且娘病了,还穿这么崭新喜庆的衣服,实在是不搭啊。
       姑嫂见了面,嫂子估计早就忘记了当初刚来到这家时,做好饭请小姑子品尝提意见的情景,嫂子把脸扭到墙角里。这明显就是不欢迎小姑子回娘家来看望娘的态度。
       小姑子想了想,此情此景,看着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她嘴皮功夫了得,直接兑卦(变相捣骂)道:“嫂子嫂子你别扭,不吃你饭,不喝你酒。掉下饭,你喂狗。掉下酒,你洗手。瞧瞧俺娘俺就走。”
       估计,这番话把小姑子她嫂子奚落得够呛。就应该是这样!能饶人处且饶人,不能饶人时,坚决不饶人。小姑子没有一个脏字,却把内心的干净利落,做人的一清二白,讲得有理有据,不得不服!
       回头看,处理姑嫂关系,关键是站位。嫂子站在嫂子的位置,觉得小姑子是外人,迟早得嫁出去,对她好都是白对她好。小姑子觉得嫂子是外人,因为是外姓嘛,一进门就想到俺家里当家儿,那哪行?!这是小姑子和嫂子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看问题,这是有局限的。
       要想公道打打颠倒,嫂子站在小姑子的位置看问题,小姑子也站在嫂子的位置看问题,每个女子都有可能既当嫂子又当小姑子,今天的小姑子明天就是嫂子,今天的嫂子也曾经是昨天的小姑子。这样一来,姑嫂就会结束敌对甚至仇视状态,重归于好!
       都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家风建设的推进,现代的姑嫂关系早就有了可喜的改善,崇尚家和万事兴,天地一家亲!

       2021.01.14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2 20:00 3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3)|(河南)李红军

        我们现在讲究移风易俗,意思是改变旧的不好的风俗习惯。听起来,好像这个成语是现代社会产生的,实则不然。移风易俗作为一个成语,历史悠久。
        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翻译过来就是:高雅的音乐,这是圣人们所爱好的,可以用来让民心向善,不但感人至深,还能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所以过去的帝王总是用礼乐来引导民众,使其和睦啊!
        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唐张守节正义:“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
        豫西流传的大量歌谣中,也有涉及到移风易俗的内容,我们需要抱着批判的思想进行解读,剔除糟泊,汲取精华。
        同理,我们在下面这首歌谣中要讲述的主题并不是过去的老妻少夫现象,而是歌谣中对于身为老妻(实际上这里的老妻只有18岁,只能算是少妻)的心理,进行惟妙惟肖的描写功力。这一点必须明确,万万不可本末倒置。当然,歌谣本身,也饱含对这种不合理的婚姻现象的抨击和控诉。

十八大姐九岁郎,
强配夫妻怨爹娘。
说他是郎不上床,
说他是孩儿不叫娘。
不是害怕公婆打,
一juo(脚)把他踢下床。


        18大姐9岁郎,女子18岁,郎君9岁,女子的岁数是郎君的两倍,不可谓不大。20世纪初叶,男子一般18岁左右结婚,女子一般15岁左右结婚。歌谣中的女子18岁结婚,不早不晚,可是,她的郎君只有9岁,就太早了,还是一个孩子家,根本不懂男女之事。
        过去都说,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对冤家(指的是夫妻)之所以结合在一起,也是女子的爹娘做的主,估计是图郎君家有钱,否则,谁会把女子嫁给比自己小一半的郎君呢?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害死人不偿命。
        女子新婚,本该高兴,但是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藏了一肚子气。必须撒出去不可,怎么个撒法?请往下看!
        说他是郎不上床。喊他一声郎君,该歇息了,可他只顾玩儿自个儿的,不懂男女之事和夫妻之道。女子气得慌!
        说他是孩儿不叫娘。女子心里寻思,看着眼前的郎君孩子气,给他当孩儿看待吧,可是他又不肯喊眼前的新娘子为“娘”,如果喊了,那人家的老娘的脸往哪儿搁呢?女子气得头晕,气到直想狂笑。
        又恨又气的心理,就这样被歌谣给勾勒出来,人性也被刻画出来。女子要的不仅是衣食,还有衣食男女啊!这8岁的郎君要何时才能明白过来。等到他明白过来了,18岁的女子早就过了花季了。到时候,他又该反过来,嫌弃女子年纪大了。
        不是害怕公婆打,一juo(脚)把他踢下床。女子的压抑和反抗交织的心理暴露无遗,但是,终于没有反抗,因为有公婆在,公婆估计名声在外,拳脚厉害,女子要是真的把小郎踢下床,很有可能吃不消兜着走,得不偿失,暂时只有忍耐!
        可气,可笑!最后是:可悲,可怜。

        2021.01.14偃师。
浩海小舟 超级版主 2021-02-10 00:11 37楼
红军影像: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2)|(河南)李红军

        这次讲述歌谣,我们非得把孔子搬出来不可。孔子说过的话,对于我们将要解读的下面这首神秘的歌谣,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妨先来听一听。
        在《论语》第6章《雍也》...
回到原帖
这个我以前没听过,学习学习。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9 09:01 38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2)|(河南)李红军

        这次讲述歌谣,我们非得把孔子搬出来不可。孔子说过的话,对于我们将要解读的下面这首神秘的歌谣,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妨先来听一听。
        在《论语》第6章《雍也》篇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樊迟,鲁国人,孔子学生,从小家里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得种田。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知”等学说。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这里,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而在《论语》第11章《先进》篇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季路问(孔子)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季路就是子路,鲁国人,力气大,为人直来直去,曾逼迫过孔子。孔子好言相劝,他虚心接受,请孔子收留他。孔子周游列国,他充当保镖。后来,他当上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开挖沟渠,扶危济贫。卫国内乱,季路冒死冲进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
        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孔门弟子,不但事奉好了他管辖的老百姓,还事奉好了恩公孔悝,也就等于说,季路事奉好了人。
        我们忍不住要问一句,季路事奉好了鬼吗?没有答案。
        重新回到季路的老师孔子这边,孔子真是伟人,至圣啊!从他的口中,我们并不能得到“世上到底有没有鬼”的答案。但是他说,要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没事奉好人,怎能事奉鬼?这里,人间的事情是首先需要做好的,人也是要放在首要的位置的,鬼呢?则是存而不论的一种情况。
        后来,鲁迅踢鬼的故事中,所谓的“鬼”就是一个盗墓的。
        再后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是万物中的一粟,也是物质,人死了,肉体不复存在了,精神自然也就没有了。也就是说,唯物主义是不信鬼的。
        接下来,进入我们的歌谣,这首歌谣在豫西地区流行很广。

晌午错,
鬼推磨。
推住谁,
谁难过。

        晌午错。这是一句偃师方言,晌午,即中午。错,即偏。晌午错,意思就是过了中午,太阳就偏西了,比喻人失运,开始走下坡路。《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到明日,只交长远倚逞那尿胞种,只休要晌午错了。……”
        鬼推磨。传说在晌午12点左右的时候,在荒地或河边,能看到鬼的影子,一晃而过,就是看不到人。而在12点半以后到一点多,在荒远的河边,还能隐隐约约地听到鬼推磨的“呜呜”声。也只能在白天这个点儿,才能遇到这档子怪事。当然这都是传说,我们信奉唯物主义,千万不可当真。如果当真,你就输了。有句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那说的只是钱的作用大。
        推住谁,谁难过。北方吃粮食首先要用石磨把麦子、大豆、玉米等磨成面,这个过程很费力,有驴的用驴拉磨,没有驴的就得用人借助石磨的推杆推着来回转动。所以,磨面的过程又叫推磨。推住谁,就是说没有影子的鬼在暗中推磨,推杆碰住谁,谁难过,就是谁倒霉。这说的还是一个人的运气。
        如果人们编制和传唱这首歌谣,只是随口答曰,搞笑一番,也就罢了。说归说,说了不一定代表信。我们家乡人传唱这首歌谣,我想,大抵是要提醒人们,在某些时候必须集中注意力,做事需要当心,不可大意,小心出现意外情况,凡事必须有预案和防范。
        还是那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2021.01.14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7 19:08 39楼
浩海小舟:一口气看完红军更新,好多都是儿时的老辈人带孩子时的传唱,也许他们已经代代相传了千百年,感谢楼主整理分享。回到原帖
感谢版主支持,再下再接再厉。
浩海小舟 超级版主 2021-02-06 22:11 40楼
一口气看完红军更新,好多都是儿时的老辈人带孩子时的传唱,也许他们已经代代相传了千百年,感谢楼主整理分享。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6 13:36 4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1)|(河南)李红军

(存目。)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5 19:44 4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0)|(河南)李红军

       说话分场合。遇到正经事儿,人们喜欢大实话,实话实说,不打渣滓(开玩笑)。一是一,二是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叫正性。
       但是,人生如果只有正经事儿,那还不把人累死。有的时候,人生需要打哇哇(小孩子一边用手拉回轻轻拍打嘴巴,嘴里一边发出间歇性的哇哇声,逗乐子的一种游戏)。
       这时候,人们一般不喜欢大实话,因为大实话听起来就像吃饭时端上桌来的清汤寡水,没有嚼头,不带劲儿。
       然而,有这样一种歌谣,专门用大实话来吸引人,听起来句句在理,你只有拿出不断地点头的功夫,嘴上还要叨叨着,是的,是的。言之有理,句句确凿,只有口服心服。

老天爷下雨地下流,
小两口打架不记仇,
白天吃的一锅饭,
黑地(晚上)枕的哟(一个)枕头。
墙上画马不能骑,
骆驼拉磨不胜驴。
养儿(干儿)不胜亲生子,
娶寡妇不如大闺女(姑娘)。


       第一句中的老天爷,有的地方改为天上。我们偃师开口就叫老天爷,把天成为爷,显得亲切,而且尊重。凡事都得靠天吃饭,那老天,不是爷又是什么?老天爷下雨,地下流,天经地义,谁也阻挡不了。
       第二句几乎是乡间夫妻们的口头禅,有时候会被街坊邻居单独抽出来,败火(方言:劝导)发生口角或者干架的小夫妻。都是衣食男女,吃住在一起,真要是记仇了,那就没法儿过日子了。说得实在!
       注意:歌谣开始拐弯了,要当心。谁说墙上画马不能骑?神笔马良就可以呀!那是传说,谁也没见过。画饼充饥只是玩笑。骆驼拉磨不胜驴,骆驼是沙漠之舟,怎么能蜗居在这小磨坊里兜圈子呢?
       小时候,人们喜欢认干亲戚,缺儿子的认个干儿子,缺闺女的认个干闺女,流行这个。有的人家古道侠肠,吃得开(方言:会打外交),干儿子干闺女一大把,过年过节,这个送走了,那个来,家里最为热闹。当然,家庭或手头拮据的话,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干儿子再好,毕竟不是亲生的骨肉,没有吃过干妈的奶,没有得过干爸的巴掌,还是有一层隔膜,叫得再亲大多数都不管用。当然,也不排除干儿子比亲儿子还要亲的。娶寡妇不如娶大闺女,也是同理。很难再一条心了。
       八句大实话,有爱情,有亲情,有理想,有行动,它们揭示的无一不是人生中至真至纯的道理。看来,大实话也有自身的魅力,关键是看你如何剪裁,如何拼图了?功夫在歌谣之外。

       2021.01.13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5 09:05 43楼
sinian000:念着这些歌谣,好象回到了小时候回到原帖
感谢支持!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4 20:20 44楼
仁士1:黑洞洞,大月明,树梢不动刮大风。
东西路,南北走,半夜碰见人咬狗。
拿起狗簪砖头,砖头把狗咬一口。
-------
回到原帖
感谢支持!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4 11:49 45楼
联跃行者无疆:小闺女
怕纺花
车子搬到房檐下
去地里
偷芝麻
偷的芝麻吃不清
给她婆子家送半升
婆子家的狗
老厉害
一咬咬住脚股拽
圪嘚圪嘚爬回来
爬到河边喝口水
蛤蟆蝌蚪咬住嘴
。。。。。。
回到原帖
感谢您的支持,这首已经收录。随后连载出来。
sinian000 书童 2021-02-03 17:18 46楼
红军影像: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7)|(河南)李红军

    在偃师大地,结婚娶亲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缘定今生的日子里,少不了司仪跑前跑后一边张罗一边说合(主持)的身影。在如此喜庆而隆重的场合,平日里不登台面的略儿(歌谣),也要大显身手了。...
回到原帖
念着这些歌谣,好象回到了小时候
仁士1 论坛版主 2021-02-03 12:11 47楼
黑洞洞,大月明,树梢不动刮大风。
东西路,南北走,半夜碰见人咬狗。
拿起狗簪砖头,砖头把狗咬一口。
-------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3 09:06 48楼
联跃行者无疆:1回到原帖
感谢支持!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2 11:25 4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9)|(河南)李红军

麻窝子,
红帐子,
里面坐哟(个)白胖子。


       超喜爱这首歌谣。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边,颜色搭配得好哇!麻色,介于棕色与褐色之间,也接近黄土的颜色;红色,喜庆啊;白色,无比纯洁。这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竟然组成人世间的一样稀罕物。
       粗看上去,如果没听过这首歌谣的话,一时半会儿,还真的不知道它说得唱的是什么?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看,你已经估摸得到这是一首谜语歌谣。
       谜语歌谣在流传于偃师的歌谣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小觑。编织歌谣的人实际上在编码,传唱歌谣的人则在解码。这一编一解之间,有无数的情趣和滋味,有时候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
       先说,麻窝子指的是一种鞋子,由麻与茅草编织而成,一般到冬季了就穿在脚上,相当于棉鞋。没有多余的布料棉花做棉鞋的情况下,就只好编织麻窝子穿着御寒。这种鞋子很少见,但是,它那种麻的质地,窝的样子,说起来很亲切,脚钻在里边,是一种享受。
       红帐子,就是红色的蚊帐。一般人家夏季用的蚊帐多是白色的,只有新婚才用红帐子,图个喜庆,耀眼。当然,红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辟邪,朱砂就是这样。
       乖乖!这么好的环境,该心想里面莫非金屋藏娇?谁知道,里面做个白胖子。看到这里,忍不住那个笑呀!哈哈哈!白胖娃,又白又胖,那可是乡亲们的最爱啊!
       说到这里,有些人已经猜到谜底了。如果没有猜到,那就重温一下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吧。

……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麻窝子”代表花生的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很结实、密实;”红帐子“是花生的种皮,是由胚珠的珠被发育而成的,很薄的一层;“白胖子”指的是花生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所以,谜底就是花生。
       许地山先生在文中说“(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我个人觉得花生真的很好看,生长得很巧妙,招人爱怜。当然,一半是因为它的可爱,一半是因为它的用途。

       2021.01.13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01 15:18 5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8)|(河南)李红军

        我们当地形容某个人话说得好,说得美,一般说他说得天花乱坠。如果要是嫉妒他,则会说:“恁(您)净(只管)该(在)那儿云(胡诌)啦!”
        这里的云,还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意思。过去,人们平常要干大量繁重而忙碌的农活儿,真正坐在一块儿啪嗒(喷闲话)而且放开去云(漫无边际地说话)的时间并不多。
        逮住机会,就随便聊吧,喷一喷闲话儿,不涉及某个具体的人,就当为枯燥的生活注入一点乐趣儿。这样的歌谣里面,实际上是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者内涵的。
        下面这首歌谣也类似于套盒歌谣,一个套着另一个。拉开的话,总共有12个关子(卖点或看点)。看着很捣势(可笑),捣(被倒霉的事情粘住)来捣去,就看捣住谁了?

小鸡儿嘎嘎,想吃黄瓜儿;
黄瓜有水儿,想吃鸡腿儿;
鸡腿有毛儿,想吃仙桃儿;
仙桃有胡儿(方言:核儿),想吃牛犊儿;
牛犊儿撒欢,撒到天边儿;
天边儿告状,告倒和尚;
和尚念经,念住先生;
先生打卦,打住蛤蟆;
蛤蟆凫水,附住小鬼;
小鬼推车,推住他爹;
他爹扬场(为打好的麦子去壳),扬住他娘;
他娘打秋(方言:打秋千),
一打各扭(方言:闹别扭)儿。


        这首歌谣以小鸡儿嘎嘎来回叫唤着开头,显然,小鸡儿的叫唤很天真,听起来又很可爱,在编织这首歌谣的人看来,另有一番情趣,正好可以拿来一用。
        整首歌谣以一只小鸡儿的贪吃为起点,就像推到了一排溜距离相等(半块砖左右)的竖放的砖头的第一块儿,其他砖块依次倒下,直到最后一块。我们都玩过这种游戏。当然,这有个文雅的名称,多米诺骨牌效应,说白了,就是连锁反应。
        它的运行机制也是很有规律的,我们总结如下:
小鸡儿嘎嘎,想吃AA;
AA有BB,想吃CC;
CC有DD,想吃EE;
…………………………
(接下来,转场或者变奏)
VVWW,W住X;
XXYY,Y住Z……
        最后,小白鸡儿云游一番之后,以小鬼他娘打秋千闹别扭收场。其中,牛犊儿撒欢,撒到天边儿,撒欢,也就是尥蹶子。这一句是最放浪形骸的,也是最可爱的。其他的,顶多只是凑凑热闹而已。

        2021.01.13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31 15:22 5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7)|(河南)李红军

俄罗斯有套娃,我们中国则有套盒。顾名思义,俄罗斯套娃就是一个娃娃套着另一个娃娃,大娃娃套着小娃娃。中国套盒则是一个盒子套着另一个盒子,大盒子套着小盒子。

俄罗斯套娃从开头到结尾就是那一个套娃,模样不变,只是惊喜,缺少意外。中国套盒则不然,从开头的盒子,一路盒子下去,到最后看到的究竟会是什么?只有玩儿魔术的人知道。

流行在偃师的歌谣中,也有类似于套娃和套盒的歌谣,就是上一句话套着下一句话。只是,这里不存在大套小之说,前面的事物或者人物只是起到牵引作用,把后面的牵引出来。

在前牵后引中,事物(或者人物)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想要在数量上占得多的话,理论上完全可以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72般变化相媲美,只是,那样做的意义并不大。

套盒歌谣的作用在于借助押韵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各种事物(或者人物),各种事物(或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认真挑选的,但是,在生活中没有特定的联系。

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哟(个)大哥,
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哟(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哟(个)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里面坐哟(个)孙猴,
孙猴出来立立,里面坐哟(个)公鸡,
公鸡出来打鸣,里面坐哟(个)爬虫,
爬虫出来爬爬,里面坐哟(个)蛤蟆,
蛤蟆出来蹦蹦,顾(给)你吓哟(个)楞憎(傻愣)!


这首歌谣以乡间最常见的器具板凳作为开篇,四只腿的板凳,有高有低,低的用于拉家常,高的则用于坐桌(宴席),无论是拉家常还是坐桌用的板凳,都可以一个摞一个,高高地摞起来。

具体到这首歌谣,它有个规律,我们总结如下:

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哟(个)AA,
AA出来BB,里面坐哟(个)CC,
CC出来DD,里面坐哟(个)EE,
……………………………………
WW出来XX,里面坐哟(个)YY,
YY出来ZZ,顾(给)你吓哟(个)楞憎(傻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编织这个歌谣的人,可谓是煞费苦心。没准儿,他编织的时候,要么屁股就坐在板凳上,要么眼前就有这么一只板凳。见谁爱谁,看见啥是啥,只要板凳打头阵,下来一切就好办。

除开板凳,第一个就是大哥,最后一个则是蚂蚱。从大哥转到蚂蚱,总共转了7个圈,不可谓不多。但是,平常一个人原地转7个圈,远没有达到发懵的地步。但是,这个歌谣已经足够丰富和完整。

蛤蟆出来蹦蹦,顾(给)你吓哟(个)楞憎(傻愣)!蛤蟆,又名蟾蜍。据说,月球表面阴影部分的轮廓可以看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玉兔,另外一个就是蟾蜍。玉兔还得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造长生不老的药丸。蟾蜍呢?只是蹦蹦。真是好玩儿!荣耀归于歌谣的功劳。

2021.01.13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30 18:57 52楼
肖申克的救赎:时间的力量真是奇妙,在这些歌谣里,看见我们自己曾经的生命印记,那远去的,那熟悉的,那美好的,那纯粹的,久历人间风霜,你可还曾有过单纯的念想?回到原帖
感谢您真诚而精彩的品评!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9 22:49 53楼
浩海小舟:这个矢量画美得很回到原帖
多提意见哥!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9 16:48 54楼
羚羊888:拜读李老师的原创作品,很有意思,勾起儿童时代的诸多回忆。回到原帖
感谢老乡,多提意见!
联跃行者无疆 书童 2021-01-28 17:04 55楼
红军影像:感谢哥哥支持!回到原帖
小闺女
怕纺花
车子搬到房檐下
去地里
偷芝麻
偷的芝麻吃不清
给她婆子家送半升
婆子家的狗
老厉害
一咬咬住脚股拽
圪嘚圪嘚爬回来
爬到河边喝口水
蛤蟆蝌蚪咬住嘴
。。。。。。
联跃行者无疆 书童 2021-01-28 16:58 56楼
红军影像:感谢哥哥支持!回到原帖
1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8 12:07 57楼
浩海小舟:小小子,坐门墩,
哭哭啼啼要媳妇
…………
回到原帖
感谢哥哥支持!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7 12:07 58楼
伊洛布衣: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回到原帖
感谢版主支持。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6 07:47 59楼
感谢老师支持!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