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本土原创,连载ing,不断更新添加——总有一首歌谣击中您的心扉!带您找回曾经的美好岁月及人生!共计101章节,目前不断更新中……)
红军影像
红军影像 680767 91
置顶精华热门加亮 偃师人的一天 2020-12-28 23:46
组图

    图片:微信图片_20210125181459.jpg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0)|(河南)李红军

       现在,正在倡导传承好家风,留得住乡愁。我心血来潮,想说一说写一写曾在偃师大地传唱的歌谣。
       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就在老百姓中间,口头就拒绝笔头。它是不署名的,我们不知道其作者是谁。因为歌谣在传唱的过程中,有人会进行重编或者篡改。通过传唱者,我们即便能够问询到它的上一个传唱者,最终也很难问询到它的第一作者。
       每个传唱者都是歌谣生命链中的一环。歌谣不是属于纸上或者书中的作品,如果一首歌谣只是停留在书纸上,那它就接近死亡了。当然,不要忘记,在歌谣流行的年代,纸张应该是昂贵的。所以,歌谣也就故意和纸张保持着距离,它惧怕被人写下来。我现在把偃师地区曾经传唱的歌谣写下来,实际上就意味着这些歌谣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或者正在灭亡。
       我出生成长于豫西平原上的一个村庄,歌谣在我和同伴的口中,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就是略儿。编歌谣就叫做编略儿,说唱歌谣就叫做说略儿。
       “来!给我说个略儿呗!”
       “咱们比赛比赛,看谁说的略儿多。”
       童年时代,我经常听到这样的邀请或者挑战。会编略儿,或者会说略儿,说时摇头晃脑,说得天花乱坠,那可是类似于英雄一般的存在,会赢得人们竖起的大拇指,赢得阵阵掌声。略儿,我个人的理解是,歌谣就是生活的精华或者简化,从中抽出来有意义有意思的,简略地说唱一番,赞美也罢,丑化也罢,反正为的就是活跃气氛,出出气儿,或者显摆显摆。
       歌谣一般大多数是为孩子编唱的,也多有孩子进行传唱。万一讽刺到了谁,谁不愿意去告状的话,上边有人追查下来,人们会说:
       “这都是孩子们瞎说的,哪有这回事儿!”
       “别跟孩子一般见识。”
       这里边基本上没有大人们什么事儿,顶多编一编,引导一下,然后就靠边儿站去,靠着墙晒暖,或者靠着大树乘凉。
       我把歌谣的种类按照成语“嬉笑怒骂”分为四种,即:嬉(嬉戏);笑(笑话);怒(发怒);骂(骂人)。嬉笑怒骂,指喜怒等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现。出自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意思是,苏东坡酷爱的美酒,游赤壁时吹奏的笛声,这些看似嬉戏笑话,看似怒火责骂,都是可以写成文章的呀!实在是伟大。
       苏轼300多首词作中,酒总共出现了90多次。苏学士平均每填3首,酒就要亮相一回,厉害吧!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酒后吐露的真言,怪不得我们闻着有一股酒气,读了,醉得不得了。
       歌谣也是伟大的,也是醉人的。偃师歌谣自不例外。我们这里论述的偃师歌谣不纯粹是只传唱在偃师地区的歌谣,它的传唱范围要遍布河洛地区甚至整个河南。
       
      (未完待续)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0-12-28 23:47 沙发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河南)李红军

       以哪一首歌谣开场呢?煞费心思。这首开场的歌谣十分重要,它可能要奠定这本书的基调。所以,我慎之又慎,不敢掉以轻心。想来想去,决定最好还是以“嬉”(游戏)类开头吧。我在书上和网上来回搜寻,也在童年的记忆中搜寻——
       一群头扎羊角辫的女孩在带有相片遮罩的乡村场地上跳橡皮筋儿。阳光下,她们的影子修长、优美。那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头尾相接后,两端被两个相对而立的女孩的双腿拉直并固定,其他女孩就在这两条琴弦一样的橡皮筋儿中间来回踏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个人来跳。
       快听,她们的口中念念有词: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这是女孩跳皮筋儿时唱的歌谣。很奇怪,它直接从21开始,一直数到101。中间还掉了许多数字,也就是说这首歌谣作为计数方式,它是不准确的,只是具有象征意义,带有节拍性质。那它为何是这个样子呢?每个人听了看了这样的数字组合,一定是云里雾里。
       很显然,这是一位数学老师编的歌谣,参照并模仿了乘法口诀表。好多人看不明白,觉得它是纯粹数字游戏。
       我的研究结果是:它不是随便编的,里面大有玄机。
       第一行的“二十一”源自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管三七二十一则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结尾的“一百一”实为一百零一,为了追求工整,舍去零字。一百零一意味着百里挑一,无可挑剔,游戏玩得很圆满,很尽兴。
       说完头尾的数字来历,说中间。我们必须把这9行歌谣竖着看,第1列、第4列、第7列,均为从20到100的十位数上的数字,这个好懂;从第7列到第13列,横看均为数字递进,有规律,也好懂。
       最难懂的部分集中在第2列和第5列的数字“五”,以及第3列的数字“六”和第6列数字的“七”上,为何这样选择数字?为何这样编码,而不是其他?
       先说第6列的数字“七”,因为歌谣的每一行最后一个字均为“一”,十个数字中和“一”押韵的就只有“七”,舍我其谁?!七就这样定了。
       第2列和第5列的数字“五”,居于每句的正中间,像轴心一样。这和发源于洛阳(距离偃师市30多公里,偃师市是洛阳市的下辖县级市)的河图洛书中数字5的位置相同。

    4   9   2
    3   5   7
    8   1   6


       这个图形就是河图洛书(又名幻方)的简化形式,是宇宙中数字最和谐的对称图。每行、每列、每对角线的三个数字相加都是15,5处于核心位置。这个歌谣也把五放在每句的正中间,显然是借鉴。比如:三五六,八五七等等,这样安放的目的,追求的自然是和谐。必须注意:歌谣中的三个相连的数字加起来不一定是15,只是借鉴河图洛书把5放在句子正中间而已。
       现在说第3列,为了不至于和七拉开距离,就只有选择六了,紧密相连,也显得连贯,而不是突兀。试想第9行中的“九五六,九五七”的前半句,如果改为九五四,或者九五二,和下半句“九五七”就有些隔断感,不协调,就真的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感谢您!你耐着性子看到这里,总算是看完了,一头雾水变为一身汗水,不过总算是弄明白了一首歌谣的运行机制和内部构造。
       现在,试着传唱一番,它是欢快的,也是协调的。
      

      (未完待续)
    红军影像 贵宾 2020-12-29 01:06 板凳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河南)李红军

       偃师本土传唱的歌谣中,除了小清新和小可爱的风格之外,反讽与荒诞也是一大主流,下面这首《咪咪猫》就是特别招人喜爱的一首带有荒诞+搞笑+反讽色彩的作品。

    咪咪猫,上高桥,
    担担水,凹凹腰。
    石榴骨朵结樱桃,
    爹一朵,nia(方言音,意思:娘)一朵,
    剩下一朵喂鹦哥。
    鹦哥吃吃会奏(方言,意思:做)啥?
    会扫地,一扫扫到南场里。
    碰见一个卖糖哩,
    啥糖?芝麻糖,
    掐一疙瘩儿叫我尝尝,
    粘住老爷哩嘴,
    打断卖糖哩腿。
    卖糖哩,您走吧!
    俺娘出来木(方言,意思:没)好话。
    红缎子鞋,黑缎子袜,
    一脚踢你个仰摆叉。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石榴骨朵是结不出樱桃的——除非嫁接,但是,我目前还没听说有人实验成功。
       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距离偃师只有65.9公里)的作家李洱,2007年11月出版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作家把笔伸向了神秘的乡村权力场,描写了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人们的自尊、良知受到的考验,反映了权力对这片净土的侵蚀。
       我不敢说李洱的这部小说名字一定来自于这首歌谣,至少,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
       咪咪猫,咪咪为象声词,常用作对猫这一宠物的爱称和呼唤猫的叫声。对于部分没有名字的猫,人们都这样称呼它们。 歌谣中的咪咪猫很厉害,上到高高的桥上,还会担水,累了就凹凹腰,锻炼一下。这咪咪猫分明就是一个小当家。
       就在咪咪猫休息的空档,突然杀出来一句话:石榴骨朵结樱桃,这还了得?!荒诞,无比荒诞,不去管它。这种情况不容易逮着,赶紧掐吧!爹一朵,娘一朵,咪咪猫把石榴树上开的樱桃花,摘下来,送给二位双亲,颇为孝顺。剩下一朵喂鹦哥。如此说来,咪咪猫总共摘了3朵这样的奇花,鹦鹉喜欢得不得了,吃了一朵,吃下后竟然会扫地,天呀!人拿的大扫帚必须得缩身变小,好让鹦鹉使唤呀。
       鹦鹉扫地扫到了南场里,扫得可真远,咪咪猫赶紧去撵鹦鹉,怕出什么意外。咪咪猫撵得上气不接下气,刚想歇歇气,没想到竟碰到一个卖糖里,瞅瞅卖的什么糖去?不是水果糖,也不是奶糖,原来是芝麻糖,兴许这咪咪猫没吃过。没吃过,难道就不能尝一尝吗?好吃了就多买点嘛。
       卖糖的人估计卖到了咪咪猫家的地盘,也只好打出免费品尝的牌子了。但是,卖糖的人肯定心里直嘀咕,没吃过,你也敢随便品尝吗?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芝麻糖可比螃蟹还要厉害呢!
       这一点,咪咪猫并不知道,可见其生活的单调和闭塞。这也决定了咪咪猫的怪诞行为。
       咪咪猫请求卖糖的人掐一疙瘩儿尝尝,谁曾想,由于没有防备,加上芝麻糖的制作工艺欠佳,芝麻糖粘住了咪咪猫的嘴巴和牙齿,咪咪猫气不打一处来,自称老爷,口口声声非要打断卖糖人的腿。这真是一场闹剧,僻静乡村的无知闹剧。
       估计卖糖的人也不甘示弱,“我不让你吃吧怕你说我小气,你第一次吃,不会吃,吃了粘住嘴,还要怪罪我,真是岂有此理?”
       咪咪猫也想开了,卖糖哩,你走吧!要是俺那拿着石榴树上开的樱桃花的娘出来,看见了,肯定不会说你一句好话。
       卖糖人愣在原地。
       咪咪猫补充道,俺娘脚穿红缎子鞋,黑缎子袜,一脚踢你个仰摆叉。
       这样的咪咪猫还是敬而远之地好。这首歌谣是讽刺那些性格有缺陷的人,平日里干家务挺卖力,也懂得孝敬之道,就是出门遇事不冷静,爱占小便宜不说,而且还有天大的火气。
       这就是我们的《咪咪猫外传》!

      (未完待续)
    仁士1 论坛版主 2020-12-29 15:55 地板
    红军影像 贵宾 2020-12-29 16:28 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河南)李红军

       歌谣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这魔力从哪里来呢?表面上看,它来自那类似于咒语一般的词句,实际上来自于人们内心美好的期盼。孩子长得慢,长得不够高,怎么办?快编一个略儿呀!说唱一番。
       在偃师乡间有这样一个习俗,谁家的孩子个子长得矮,大人就会让孩子在大年初一早上,去院子里长得又粗又高的椿树(一般都是香椿树)旁,用力地抱三下,仰望着椿树的树冠和树干说道:

    椿树椿树你姓王,
    你长粗来我长长,
    你长粗来作栋梁,
    我长长来领(撑起)衣裳。


       这是一个倒置的Y字形歌谣,结构堪称完美。第一句是起点,第二句往下延伸,第三、第四句左右开弓,分别对第二句进行拓展。
       歌谣之所以选择椿树作为开场,是因为椿树是百姓心中颇为长寿的树种。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当然是庄子的一家之言,是一种夸张手法,以八千岁为春秋固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生在世的短短几十年,相比于椿树之寿,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孩子们要想快快长大,除了加强营养和锻炼之外,还必须向长寿者表达内心的一番敬意,让椿树为梦想加油。
       椿树,苦木科落叶乔木,有香椿和臭椿之分。香椿的嫩芽用盐水腌后可食,外婆家院子里就有一棵香椿树,妗子每年春天都会让我的表哥们上树采摘香椿芽,制作腌菜。香椿芽翠绿稚嫩的气息,让我春风满怀。香椿人见人爱,臭椿在世间也不乏知音。臭椿因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又名樗树,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于自谦之辞。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愿在木而为樗(不才,终其天年),愿在草而为蓍(前知),愿在鸟而为鸥(忘机),愿在兽而为廌(触邪),愿在虫而为蝶(花间栩栩),愿在鱼而为鲲(逍遥游)。”
       椿树的长寿是有来由的。它对土壤,气温,降水等条件要求不严,主干笔直,所有枝丫全部集中在树的顶部,很少有旁枝逸出,不往上一个劲儿地飞长才怪呢!人家用力集中呀,心无旁骛。瞧!它那飞舞的羽状复叶在树下遮蔽出浓浓的绿荫。
       椿树为何姓王?在民间,椿树被称为“王树”。传说当年刘秀(偃师市距离汉光帝武刘秀陵49.5公里)在新莽政权的追杀之下,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逃亡途中,刘秀曾借桑树匿行,以桑果充饥,在得继大统之后,欲封桑树为王。但刘秀派遣的使者不辨桑椿,误将椿树认作桑树,从此,椿树遂摇身一变,成为百木之王,虽然白捡一个王号,但是却名副其实,凭借自身之力,无愧于王者之名。
       椿树作为文学艺术的意象,和父亲紧密相联。古人认为椿有寿考的象征意义,加之在《论语·季氏》篇中,讲述过孔鲤趋庭接受父训之事,所以世人又称父亲为椿庭。《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诗: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里的谖同萱,萱草为忘忧之草,用以比喻母亲。
       古人以椿喻父,以萱喻母,旨在取椿萱并茂之意,指椿树和萱草都茂盛,比喻父母都健康。
       在椿萱的庇护下,孩子们定能健康成长!不但能领衣裳,还能勇做栋梁之才。

      (未完待续)
    红军影像 贵宾 2020-12-29 23:12 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河南)李红军

       最激动人心的歌谣就要登场了,它既是古老的,又是时新的;它不但是唯美的,而且还是正能量的。我一直舍不得把它拿出来,因为内心的无比挚爱。我知道,只要在心里念诵一遍,周遭的一切就会一股脑儿地顺随我重返童年时光,尽管我已经抓不住徜徉在学龄前的任何一只小狗或者小猫的尾巴,也捧不住那时的花开,那时的流水。
       这首歌谣是女性化的,她属于那种春水中透露着花香的静美。……外婆为我念诵过,奶奶为我念诵过,妈妈为我念诵过,堂姐和表姐均为我念诵过,感觉所有年长于我的女性都为我念诵过一样,我因为生命和她的邂逅而圆满。只要她的第一句悄然响起,我就如梦初醒,抖擞精神,向着诗和远方奔跑。我真希望这首歌谣长一点,再长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千万不要停下来!

    月奶奶,白亮亮,
    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哩净,槌哩光,
    打发哥哥上学堂。
    读四书,念文章,
    进京得个状元郎。
    红旗插到大门上,
    看那排场不排场!


       我儿时仰望的月亮,相对于千年以前的古人而言,早已老了,不过还是那么白皙。在没有电灯的夜晚,相对于烛光和油灯光,月奶奶是明亮的一盏神灯,挂在偃师乃至九州的每家每户庭院上空。我们哭了,笑了,她为了我们的一举一动而眨眼;我们说了,做了,她为我们的一言一行而神伤。
       就在这万般迷人的月光下,一位女性开开后门,端起洗衣盆,坐在后院静静地洗衣,院墙上靠着的锄头、木掀、扁担沉浸在风吹雨打的峥嵘岁月里,墙头草在摇曳着晚风的消息,花豆娘、甲壳虫、屎壳郎在幽深的洞穴里谛听。
       那位女性用洗衣的手擦拭额头,趁机看一眼月亮,清辉洒落,照耀频频闪光的眸子,上天有无限爱意莅临传导在脚下大地的脉动之中,稼穑的劳作、育儿的启蒙统统化为此刻静谧的冥想。她把搓衣板斜放在洗衣盆中,用棒槌来回捶打衣物,那棒槌不舍昼夜地捶打,就像檐下的水滴不停地滴落在门槛石上,就像汉字组成的诗句不停地回响在时光的画廊中。
       当晨风吹落花瓣,搭在晾衣绳上的衣物隔夜已干,哥哥穿起洗净的衣服背起书包上学,所有的书卷和诗书都似水印一般印在哥哥如饥似渴的脑海里,知识和智慧如血脉一样流淌在哥哥铭心刻骨的报复里,哥哥那一身洁净挺括的衣服里,蕴藏着一个含辛茹苦的女性!
       红旗招展,门楣亮堂,骑着白马戴着红花的哥哥泪流满腮,排场的背后是无尽的心酸和苦难。每一个回乡的游子都在追寻那天晚上不眠的月亮,那天晚上洗衣的双手……

       (未完待续)
    红军影像 贵宾 2020-12-30 12:22 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河南)李红军

    琉璃圪嘣儿,
    嗑啪一会儿。
    格迸儿打了,
    不得耍了。


       琉璃圪嘣儿,这可是流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名气很大的响器,如今想来,它应该有资格跻身博物馆了。它不是谁都能轻易吹响的,也不是谁轻易都能吹不碎的。它采用极薄的玻璃制造而成,头很大,像大头娃娃,呈扁圆形,中间接续一根细长管,管口可以塞进嘴里,用嘴轻吹轻吸,气息抵达极薄的玻璃后,这极薄的玻璃就在既前进又后退的一股股气流的鼓动下,发出“圪嘣、圪嘣”的声音。
       吹和吸的气要不大不小,不紧不慢,才能玩转这神器。吹和吸掌握得不好,可能一下子就碎了,钱就白扔了。你用力小了它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吹和吸掌握得再好,也经受不住个人心态的变化,别人的捧场有可能增长多余的底气,心态的变化直接导致气流的变化,一旦失衡,琉璃圪嘣儿照样得碎。
       琉璃圪嘣儿的寿命是短暂的,要想获得长久,除非你买回家,不耍不玩,不理不睬,只是端看,把它当成静物,用心来欣赏,而不是用嘴来吹吸一场,但那也就失去了琉璃圪嘣儿的风采,名存实亡。
       嗑啪一会儿,这句就是形容琉璃圪嘣儿存在的时间短暂。
       琉璃圪嘣儿最怕的就是人们睁着玩儿,理智和冲动夹杂,谁不想驾驭一回琉璃圪嘣儿,可是它就是那么不可思议,在转手之间、尚未接触到另一张嘴唇之际,有可能就会不堪手与手的震动,而粉身碎骨。
      格迸儿打了,这说的正是因为失手或者失嘴而碎裂了。望着脚下的碎片,拾不起来,也不敢拾,扎手,更扎心。剪不断,理还乱,只有一番无奈和遗憾在心头。
       琉璃圪嘣儿是伟大的,曾被我们捧在手掌心,千般娇惯,万般呵护。琉璃圪嘣儿又是渺小的,不堪一击的,虽用了心,依然随时都怀有滑向失望的深渊的可能。爱恨交加,这一切堪称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的人间万象。
       琉璃圪嘣儿用于吹和吸的管口,指向难以驾驭的自我,而它的空腹则指向人生和命运。对于琉璃圪嘣儿,我往往欲罢不能。要知道,圪嘣儿、圪嘣儿的美妙的响声,也是它碎裂时的响声,两两互印,不可分割。记得《金刚经》(鸠摩罗什译)中有这样的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万象,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光影,如露水一样的不可琢磨。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疾驶。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人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于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自由自在的心形。琉璃圪嘣儿,始终是清醒的器物,不清醒的永远是人们。面对琉璃圪嘣儿,只有放下一切去面对,甚至放下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单独让嘴去上……
       一切有为法,如琉璃圪嘣儿!

      (未完待续)
    伊洛布衣 超级版主 2021-01-01 21:14 7楼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02 02:11 8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6)|(河南)李红军

       中国人尊奉礼尚往来,特别是亲戚朋友家的交往更是如此。在偃师,逢年过节人们都要走亲戚,走亲戚有一个特别乡土的名号:串门子。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串门子就是从自家门出来,进到亲朋家的门。
       注意:串门子可不是串门,串门偏向于近邻之间,而串门子则偏向于远亲之间。多了一个“子”字,意思大变,这个字可以指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的后缀,具有名词性,读轻声;也可以指孩子,串门子不带孩子,往往没有趣味儿,全凭孩子们欢势(热闹)呢。
       串门子是打发日子和联络感情的好方法。在没有通讯工具的年代,串门子都带有突袭性,当然一般选择在农闲的时候,不用侍候庄稼,大门一锁就走,到亲朋家走一走,串一串,拉一拉家常。路途远的,还要在亲朋家住上一两日或者更长。
       但是,也有遇到门难进、脸难看的嚷斤家儿的时候(方言:难说话,不热情),这家的门槛儿就跟新的似的,远没有待客热情的人家儿的门槛儿被蹭得那般油光滑亮。所以,在偃师大地,你站在户家人的门外,只看他家的大门门槛,就能大概判断出这家人的心肠如何。家风如何,都在门槛和门楣上写着呢,涂抹不掉的。
       这不,我们的主人公——小白娃儿,串门子遇到了一件事儿,看看他是如何巧妙周旋的:

    小白娃儿,胖den den(方言:墩墩),
    我去舅家住一春。
    偎婆(方言:外婆)看见喜欢欢,
    妗子看见瞅两眼。
    妗子妗子你并(方言:不用)瞅,
    豌豆开花俺都走;
    豌豆快熟喽俺重来,
    一下子住到薅棉柴。
    妗子一听糙了气(方言:生气),
    拾起瓦叉儿(方言:瓦片)怼公鸡。
    扑棱棱飞到南墙上,
    咯哒咯哒我也木(方言:没有)惹你。


       去舅家串门子,就是去外婆家串门,这是串门子的首选,因为那里是妈妈的根,亲着呢。胖墩墩的小白娃儿,人见人爱,外婆就不用说了,妗子起初只是瞅了两眼,没说啥,因为她是掌勺的,串门子这一串,父母亲都回家了,唯独撇下小白娃儿,要在舅家住一个春上,天天多一张吃饭的口,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妗子心里真不得劲儿。
       小白娃儿多聪明呀,孩子家口无遮拦,直接开腔:“妗子你不用怕,豌豆开花俺都走。”豌豆开花是4-5月份,这天都快热了。不过,妗子总算得到了一个准信儿。刚要高兴,小白娃儿又开腔了:“豌豆快熟喽俺重来,一下子住到薅棉柴。”
       豌豆7-9月份成熟,小白娃儿再到妗子家串门子,棉花9-10月份成熟,薅棉柴都到11月份左右了。小白娃儿要从7月一直住到11月,接近5个月,真够长的。
       小白娃儿知道妗子嫌弃自己,他不是真的赖着不走,而是要出出这口气,非惹恼妗子不可。妗子头脑不冷静,上了小白娃儿的当,是真的生气了,但是,一时间气又没出撒,只好拾起瓦块儿掷向公鸡。俗话说,铁公鸡一毛不拔。话说公鸡有什么错?公鸡展翅,叫着飞了,心里还直喊委屈。
       小白娃儿这心里头,真得意。妗子惹恼了公鸡,赶明儿不给你打鸣,也不让母鸡下蛋,看外婆不奚落你才怪呢?
       在歌谣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理直气壮又富有智慧的乡村少年形象,呼唤着热情,呼唤着仁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转眼30多年过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家风也在改善。亲戚照样要走,门子照样要串,只是有了车,当天去当天回,不在亲戚家住。有的也不在家吃饭,而是去饭店就餐。想来,小白娃儿一样的聪颖少年还有,小气的妗子一定越来越少了吧。

      (未完待续)
    浩海小舟 超级版主 2021-01-02 13:08 9楼
    小小子,坐门墩,
    哭哭啼啼要媳妇
    …………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05 23:04 1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7)|(河南)李红军

       在偃师大地,结婚娶亲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缘定今生的日子里,少不了司仪跑前跑后一边张罗一边说合(主持)的身影。在如此喜庆而隆重的场合,平日里不登台面的略儿(歌谣),也要大显身手了。
    凭什么呀?!
       哎!就凭略儿通俗易懂。
       请时光倒流,让我们重回一个婚礼现场,新郎刚刚娶回了新娘,两人并肩站在亲人们面前,司仪吭吭两声,清清嗓子——

    麻义瞧(方言,意思:喜鹊),
    移巴(方言,意思: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老娘背到寥野地(方言,意思:旷野地),
    媳妇背到炕头上。
    烙油馍,卷砂糖,
    媳妇媳妇你先尝。
    不是老娘生养你,
    娃子你能从天降?


       好家伙!这个略儿一出,那现场立马掌声雷动,围观者都在一边指点一边嬉笑,我们紧盯住新郎倌,只见新郎倌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咽了下去,眼睛咕噜转,转到老娘身上,这才定住神。我们再紧盯新郎倌一秒钟,就会发现他的眼睛中,竟然有泪在打转。
       而他的老娘呢?肯定在用衣襟或者手背抹眼泪,眼圈都红了。
       这就是鞭策。拿着不吃拉紧(无关紧要)的歌谣这根鞭子,来感化人们敬老孝亲之心。司仪是逗乐的,笑着说的。颇有几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滋味在内。
       请问,这关喜鹊什么事儿?非要把喜鹊拉进来,充当忘恩负义的角色。
       自汉代以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家喻户晓。
       到了宋代,有一位名叫秦观的词人,填了一首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对于恋爱中的人儿来说,美得不得了。每一句都是经典,拿来就管用。比如:柔情似水。再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等等。
       每年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走的是鹊桥,是由喜鹊们用翅膀搭的。牛郎织女就踩着喜鹊们的背,手牵手,心连心,互诉衷肠。
       听见喜鹊叫,人们就心欢喜。喜鹊是人类情感的见证者,联络情感的贡献者。这一点不可抹杀。
       注意:喜鹊喜欢飞到树枝上,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高高地翘起长长的尾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身体平衡。
       真是成也稀喜鹊,败也喜鹊。
       喜鹊翘尾这个动作,被好事者拿来比喻一个人骄傲自满,一旦娶了媳妇,就只顾小两口的日子,而不管老娘的死活。
       编这个略儿的人,采用比兴手法,正话反说,重在教化。传唱这个略儿的司仪,呼吁人们时刻不忘孝敬亲人。
       喜鹊们在树枝上飞来飞去,无忧无虑,它们只关心地上有没有人们洒落的食物,才不管这些呢!
       吃饱了肚子,喜鹊们好为一对对情人继续搭桥。

       2021.01.05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06 11:23 1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8)|(河南)李红军

       我一直在想,要不要把那些粗俗的歌谣写进来?毕竟,说话是一回事儿,写东西则是另外一回事儿。有时候,在下面说说可以,但是真要在上面写写的话,往往就不可以了。转念一想,歌谣不就是那种叫人们嬉笑怒骂的蝇子拍一样的原生态的存在吗?一个人坏,坏到鲁迅先生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地步,那老百姓的怒气只有往他身上出了,往他身上拍打了。
       近代中国,我们最痛恨的战争是抗日战争,它唤醒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革命斗志。当然,我们国内则有内战,最大的敌人无疑就是老蒋。据载,1936年10月29日,老蒋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31日,在龙门(距离偃师46.5公里)香山寺蒋宋别墅庆祝五十寿辰。实际上是以“避寿”为名,布暑“西北剿共”计划。到12月初,离开洛阳到西安,老蒋在洛阳总共呆了36天,基本上都住在这幢有两层小楼组成的别墅里。

    蒋,蒋,蒋蒋气,
    逮住老蒋耍把戏。
    老蒋听见不愿意,
    上火车,去告你,
    火车翻,老蒋蹿,
    一蹿蹿到黑石关。
    黑石关,下冷子(冰雹),
    给老蒋拍成肉饼子。
    □□□,□□□,
    □□□□□□□。
    □□□,□□□,
    □□□□□□□。


       歌谣的开头,蒋,蒋,蒋蒋气,很有韵律感,好像在给正义的人们打气,又好像一支队伍在行进。逮住老蒋耍把戏,等于说逮住坏人,是要捉弄他一番的,接下来才是问罪。老蒋听说之后心里不愿意,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老蒋上火车,要去状告捉弄他的人,这就叫恶人先告状。接下来,出现戏剧性场面,老蒋乘坐的火车翻沟,因为山路弯道多,老蒋心急,火车又跑得快,很容易翻沟,老蒋捡了一条命,掂着腿子,继续蹿吧,一直蹿到黑石关。
       这首歌谣中出现了明显的地理性标志,这在绝大多数歌谣中是罕见的。仅仅凭此一点,就有必要将这首歌谣收录在这里。因为,歌谣编出来,要想尽可能地流传,就必须取消特定的地域性的标志,才能让不属于这个地域的人们也喜欢上。这种存续状况,是否意味着这首歌谣的诞生地和流行地域就在距离这个地理标志——黑石关方圆数十公里的地域之内呢?答案是肯定的。
       黑石关(距离偃师32.9公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4公里的康店乡黑石关村,古称黑石渡,是洛河渡口之一。因洛河东有黑石山,故名。洛阳——偃师——黑石关,这是昔日陇海铁路上三个相邻的火车站点。黑石关火车站是铁路四等车站,建于1908年。这里有一座东西横跨伊洛河(伊河和洛河先在偃师交汇,后向东继续流淌,并在巩义汇入黄河)的桥梁,叫黑石关大桥,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黑石关两侧峰峦叠嶂,悬崖对峙,类似于易守难攻的关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老蒋蹿到这里,等于自寻绝路。偏偏老天又下起冰雹,看来应该是夏季,把老蒋砸得够呛。接下来的内容,有些粗俗,略去不谈。这首歌谣表达了老百姓爱憎分明的情感,这同时也是一种既朴素又强烈的情感。它把主角老蒋当成了一个无能的被取笑的对象,毫无还手之力,不敢与老百姓对抗,遂借告状之机逃命,反而遭到了火车翻、冰雹砸等一系列天谴,最终受到了命运应有的惩罚,恶有恶报,大快人心!

       2021.01.06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08 00:25 1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9)|(河南)李红军

       乡愁是一盏小小的油灯,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儿,我写作业。风在屋外呼呼地刮,窗户纸也跟着来回响动。
       小时候,每逢夜晚,家里主要依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我最喜欢煤油灯。煤油灌进一个类似于葫芦形的细腰大肚子玻璃瓶里,瓶口插有一根棉线做的灯芯,灯芯必须足够长,以保证始终沉浸在煤油中。它的亮度顶多只有后来的15瓦白炽灯的大小,我们称它虾米眼(比喻小)。点燃煤油灯时用火柴,灭掉时当然是用嘴吹。那样的夜晚是带着一丝煤油燃烧后的气味的,是抹不掉的乡愁的气息。
       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布鞋纳底子(鞋底),或者缝衣服,她不时地把银光发亮的针在发丛中磨两下,让针尖更尖,以便用点力气就能穿透烙馍一样厚的鞋底。我低着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一旦闻到棘寥(烧焦)的气味,就知道是灯焰撩到了头发。母亲赶紧把煤油灯往远处挪一挪。当煤油灯亮度变低时,母亲就拿出剪子把棉线做的已经烧焦变黑的灯芯剪掉一些。
       当我们都做完了一天各自的功课,吹灭煤油灯,偏偏睡不着觉的时候,老鼠就会在瓦房内部搭的棚子上乱蹿,更是搅得人不得安宁。妈妈就给我念略儿(歌谣),下面这首略儿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就像犁开的土地形成的沟壑,只要一念诵或者传唱它,我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煤油灯下寻思,看到了白发之前满头青丝的母亲,看到了风雪之前满园春光的故园。

    毛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叫乖娃,抱猫来,
    ——喵,喵,喵,
    叽里咕噜滚下来。


       这首歌谣的传唱范围很广,广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只是个别字句不同而已。我们忍不住要问,究竟是谁创作了它?没有答案,或者说答案在风中飘,自然也随风而逝。伟大的艺术,即便其作者无名,也会传唱千里万里,千家万家。在所有的版本中,恐怕只有在我们家乡偃师,人们把第一句中的小老鼠改为毛老鼠。毛,指毛茸茸,是小之义。我们一般称呼婴幼儿为毛娃儿,称呼小女孩为毛妞儿。
       毛老鼠上到灯台之上,为的是偷油吃,没想到上去下不来。有时候,我们说怎么上去还怎么下来,这是理论上的,实际上上去好上,下来往往难下,因为眼睛在上,上的时候,眼睛看得仔细。脚下没有长眼,下起来就相当困难。人一样,老鼠也一样。加上,上去的时候是饿着肚子,体型是瘦的,偷吃了油,体型变胖,那就更难下来了。这种无比尴尬的情形,正是是对偷东西的一种惩罚。我们小时候经常站到桌子椅子板凳上,去偷吃父母亲藏在立柜顶上的饼干和酥饼之类所谓的好东西,我们也当过毛老鼠,也有下不来的时候,需要喊救命。
       歌谣的情节在继续推进。猫是老鼠的天敌,叫乖娃把猫抱来。那时候,老鼠多,家猫并不多,有也是野猫,人难以亲近,根本抱不来的。这是设想中的情况。接下来,说略儿的母亲会示意我,该我登场了,我就顺着母亲的意思,假装已经把猫抱过来了,我学着猫的叫声,喵喵喵地叫起来。也就是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传唱给老鼠听的,演戏给老鼠看的。听到了我学的猫的叫声,老鼠们难辨真假,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样的生活情形,不会像一首英文歌曲唱的那样,昨日重现了。现在的房子装修谨严,灯光亮如白昼,不仅老鼠无洞可钻,就连煤油灯也早就请进了博物馆。
       然而,乡愁永在,乡愁中的每一样事物永在。

       2020.01.08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08 14:03 1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0)|(河南)李红军

       在偃师,人们称呼谎话为瞎话,意思就是看不见踪影的东西,纯属瞎编胡略。长辈们从小就教育子女,凡事出了岔,遇到情况,必须说实话,做到实话实说,如实道来。
       人说一句瞎话,往往需要动用九句话,为这一句瞎话进行填补或者证明,其中,总会有一句露出破绽。实际上,往往一句话就能把瞎话证死(证明它是假的)。
       毫不讳言,我小时候就说过瞎话。我曾在街上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本来是2元买的。回到家,母亲见了,问我多少钱买的?我不敢说实价,怕说我乱花钱,我谎说1元买的。
       母亲从兜里翻寻出一元钱,递给我说,哦!你再给我买一个去。
       我哪里敢接这钱,根本买不住,要真买,我去哪里再弄一块钱?还是母亲厉害,假设我是正确的,让我自己反省。我只有低头认错。这一场教训至今想起来仍然印象深刻,很快让我痛改前非。
       想来想去,还是母亲生活经验丰富,她是当家人,知道我罐里有几碗米,也知道啥物品大概啥价钱。我即便化作孙悟空,也逃不脱她慈严的手掌心。
       言归正传,我们说一个有关瞎话的略儿。

    瞎话儿,瞎话儿!
    煤火台上种了二亩香瓜儿,
    赤肚子(裸体)孩子偷了一裤兜儿,
    瞎子看见了,瘸子撵上了,
    没胳膊、没腿儿的逮住了,
    拉到窑里吊到梁上,
    上到梨树上砍根柳木棍,
    打了一身“枣补鳞(枣树枝抽打的伤痕)”儿,
    掀开衣裳看,浑身鞋印儿!


       歌谣直接以瞎话儿开场,类似于开场锣,开场鼓,瞎话儿来啦,瞎话儿来啦!大家伙都支起耳朵,瞪大眼睛,想听一听看一看什么瞎话儿。
       横冲出来一句:煤火台上种了二亩香瓜儿。煤火台就是乡村人家用砖块或者泥巴垒的烧火做饭的台面,锅支在上面,下面是柴禾。这上面火熏火燎的,别说香瓜儿,任何有生命的庄稼都别想成活,种在这上面等于白种。
       赤肚子孩子偷了一裤兜儿,当然说的是兜了一裤兜香瓜,煤火台上的香瓜尚且没有,孩子衣服尚且没穿,如何个兜法?!
       瞎子看见了,瘸子撵上了,瞎子如何看见?瘸子如何跑起来去撵一个贼溜的孩子?
       没胳膊、没腿儿的逮住了,没胳膊没腿儿如何逮得住那孩子?
       拉到窑里吊到梁上,可这窑洞里压根儿就没有房梁啊!
       上到梨树上砍根柳木棍,上梨树如何砍到柳木棍?
       打了一身“枣补鳞”儿,假设得到了柳木棍,可怎么打出“枣补鳞”?
       掀开衣裳看,浑身鞋印儿!孩子没穿衣服,怎么掀开衣裳看,假设打的是“枣补鳞”,怎么可能成了鞋印儿?
       这不是瞎扯吗?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句话都是瞎话,不着天际的瞎话。我们的情绪被歌谣绑架,顺水推舟,随波逐流,不到黄河不死心,非要看看这首歌谣说的什么,又如何惩治说瞎话的人,想看看说瞎话的可悲下场。
       这瞎话歌谣编织得真叫绝!有情节,有警戒!它说明一个道理,说瞎话是要挨打的,需要付出代价。忍不住为歌谣拍案叫绝,且不得不佩服民众的智慧,在戏虐中起到警示人们要诚实守信。
       不过,可苦了歌谣中的主角,可怜那个跟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著的《皇帝的新衣》中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年龄一样大小的赤肚子孩子,因为人们编造的一连串的瞎话,而遭受了一系列的罪罚,他真是太无辜了。
       瞎话的瞎字,竟然包含一个害字,可见瞎话害人真不浅!引以为戒。

       2020.01.08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08 23:34 1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1)|(河南)李红军

      (存目。)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0 21:59 1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2)|(河南)李红军

       我们家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是一个好家风,那就是在结婚前,子女们挣的钱,无论多少,留够自己日常花销,其余必须上交父母,由父母掌管。
       俗话说,钱难挣,屎难吃。一分一厘来之不易。因为如果是男娃儿,父母将来要为他攒够娶媳妇儿钱,女娃儿的话,则要为她攒够嫁妆钱。这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也是父子两代攒钱的正经花销门路。
       三百六十行中,自古就有打铁这一行。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需扬鞭自奋蹄。打铁匠必须有主见,还要有恒心,方能有一番出息。在拉动风箱把铁块烧红之后,抡起重锤捶打的过程中,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是对人生的不断锤炼和叮咛。
       打铁匠打的除了锄头、铁锨等农具,就是菜刀、铲锅刀等厨具。人们一般对于打铁匠既有怕俱又有敬畏,怕的是打铁匠力气大,不好惹;敬的是得罪不起,一旦得罪了就是掏钱也不给你打铁器。
       下面这首歌谣,就是有关打铁匠的。也是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歌谣之一,平白无故地就会来上一遍,甚至会以一字不错的超高速和同伴们比赛,看谁先说唱完毕,一颗少年单纯的心思变得无比欢悦。

    小猫娃儿,
    会打铁,
    挣俩钱,

    谷(给)他爹,
    他爹穿哟(一个)黑油靴,
    咯噔咯噔上火车,
    火车滑,

    绊(碰)掉牙,
    不吃蒸馍光喝茶,

    光喝茶。

       不可否认,歌谣避开了作为打铁匠的主角小猫娃儿打铁的功夫究竟如何,因为歌谣的主旨不在这里,而在教化。本来,小猫娃儿打铁挣俩钱,确实不容易,交给爹是让爹存起来的。不曾想,爹动了念,拿着钱去烧势(摆阔),去拽(露福)。
       小猫娃儿的爹买了黑油靴,那是相当的漂亮,这在上个世纪中期可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因为大多数乡下人穿的都是自家手工做的纳底布鞋。小猫娃儿的爹穿着黑油靴只在本村和邻村大摇大摆地走个一两趟还不够,必须去远方闯一闯,亮亮相,风光一把,坐火车那是当然的了。
       估计小猫娃儿的爹,是第一次坐火车,加上穿着黑油靴,上下火车不把滑,一不小心碰掉了牙,没有牙齿吃饭,馍肯定是嚼不动了,只能是喝茶,在我们这里,喝茶一般指的就是喝白开水。
       可以看出,小猫娃儿是有希望的一代,有追求心和奋斗力的一代,而他爹却是需要反思的一代。这首歌谣是对于露富之人的无端戏弄和嘲讽,告诫人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路,这才是正道。
       这首歌谣还有一个版本,情节有了很大的变动,主角变成了小斧锤不说,关键是小斧锤他爹拿着小斧锤挣的钱,给小斧锤买了厚重而漂亮的鞋子,去无端遭遇一场人生戏弄,小斧锤的爹就更不可原谅了,自己作孽不说,还教坏下一代。

    小斧锤,会打铁,
    挣俩钱,给他爹,
    他爹给他买个挂本(厚重)鞋,
    挂本(鞋摩擦地面声)挂本上火车,
    火车滑,板掉牙,
    不吃蒸馍光喝茶,
    光喝茶。

       2021.01.09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1 11:32 1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3)|(河南)李红军

       有一首歌谣是堪称重量级的。它很古老,以至于没有人能说得清它起源于何时?它很著名,以至于全国各地都在传唱。它甚至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成为跨时代的艺术。
       它是一首纯粹的游戏性质的歌谣,它的游戏性就在于它是头尾相接,无限循环的,就像无限循环小数一样。它的用途也很明显,除了消磨时光之外,就是催眠,哄孩子快快入睡。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位老和尚和小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位老和尚和小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位老和尚和小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


       哦!你猜对了,就是它,一直潜伏在你的记忆深处。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也都说过。也有人怀疑过,更有人反思过。
    这首童谣翻来覆去说的是什么?它的存在究竟有多大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答案。它可能是我们干活儿累了,不想给孩子讲故事,顺嘴把这个拿来搪塞孩子用的。
       嘘!快听,歌谣中的老和尚和小和尚这一次真的开始对话了。

       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
       小和尚:“停!看木鱼都捂住耳朵了。‘……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个故事能讲上一千年,师傅啥时候也讲不完!”
       老和尚:“我除了念佛就是讲故事。我的生活平淡如水,讲故事就讲从前有座山,讲得口渴了就喝口水,有空接着讲从前有座山。”
       小和尚:“镀金的佛像一动不动,这家伙有情可原。可是青灯的火苗跳来跳去,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多么像你重复讲的故事。”
       老和尚:“你过来下,到师傅跟前,我给你讲啊,师傅的故事即使讲一千遍一万遍,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字,你若猜对了,师傅有奖。”
       小和尚:“让我踢踢腿,鞋上有土;让我挠挠后脑勺,有头皮屑;让我拍拍胸脯,有底气;让我闭上眼睛,有思量;我就要默念出那个字!”
       老和尚:“真是事儿多啊!爱玩势儿(顽皮)!当年刚进入寺庙的我,不就是你这幅模样儿么?!阿弥陀佛!你身上的俗气,还没有完全褪尽啊。”
       小和尚:“师傅你就喜欢直接,直接讲故事直接喝水,直接吃饭直接睡觉觉。只有讲这故事翻来覆去,我就给出那个字:俗。”
       老和尚:“听我讲,从前有座山——听到第三遍就离开的人,才是俗,才能叫俗。我把这个故事的寓意,直接写在我的手掌心……”
       小和尚:“师傅的手掌热乎乎的。我前看后看正看倒看,死活就找不着一个字啊!弟子又不会看手相,师傅你是不是诳我?”
       老和尚:“既然掌心没有一个字,那不就是:空字吗?师傅讲的从前有座山,从开始讲故事第一遍起,反复讲的都是:空。”
       小和尚:“历代皇上来庙里祭佛;花枝招展的女人来拜佛;文人骚客们来礼佛;蒙面强盗来烧佛劫佛;这些故事怎么避而不谈?”
       老和尚:“皇上祭佛是为了江山;女人拜佛是为了美貌;骚客礼佛是为了诗赋;盗匪劫佛是为了钱财;这些浮云,关佛何事?”
       小和尚:“如果皇上通过祭佛,良心发现,善待子民;女人善待他人和心灵;骚客善待笔墨和生活;盗匪善待礼数和法制……”
    老和尚:“这,这正是佛祖所愿;那,那就是功德无量。这样一来,山就不空了,那样一来,庙也不空了,如此这般,皆大欢喜!”
       小和尚:“可否把师傅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称为空经,或空空经?弟子望文生义看那空字,好似洞穴下用心做工!”
       老和尚:“一部新的佛经就此诞生。——它听似木鱼声声,声声总关乎人情冷暖;——它看似青灯幢幢,幢幢返照着世间种种。”
       小和尚:“弟子看着看着师傅,就看到了我到老的样子。真实的空,并非绝望,而是生命本来的模样。念佛讲故事,坐禅谈空。”
       老和尚:“一个空字,看似空洞,实则包含万事万物;一个空字,看似无情,实则囊括喜怒哀乐;空,不空,不空,空。”
       小和尚:“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和老和尚,小和尚对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小和尚……”

       我在这里给出的答案,就是《空经》,这也许不是最令人满意的,但是,它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我想知道,你每次最多把这首童谣念过多少遍?
       告诉你,反正我每次最多不超过十遍。

       2014.02.06偃师初稿。
       2021.01.09偃师修改。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1 17:52 17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4)|(河南)李红军

       歌谣里面有很复杂的学问或者机制,只不过我们很少过问或者穷追罢了,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歌谣,它们早已化复杂为简单,化神奇为平凡,融进我们的生活里甚至生命中。
       我国自古就有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出自《周易》,五行出自《尚书》,这些都是够古老、够精密的。尤其是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这五者之间是相生相克的。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相互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一套说起来相对有些复杂,不管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及中医看病等方面来说多么伟大,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用不到这些高深的学问,因此,民间自有一套说法。

    石头。
    剪刀。
    布。


       这首歌谣初看上去,就像一首形式标准的现代派的意象诗。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就是三样事物的罗列,复杂到需要一大段的论述才能说清。我们先把这首歌谣的意境或者说意思翻译过来,分别取三样事物最主要的属性。

    坚硬(石头)。
    锋利(剪刀)。
    包容(布)。

       一般认为,坚硬之物用来攻克锋利之物,锋利之物克包容之物,包容之物克坚硬之物。也即:石头克剪刀,剪刀克布,布克石头。进一步说:如果甲乙双方同时选择,选择相同则再次选择,选择不同则(这里甲乙可以互换,甲也可是乙,乙也可以是甲,规则不变)——
       甲选石头,乙选剪刀,那么,石头克剪刀,甲克乙;
       甲选石头,乙选布,那么,布克石头,乙克甲;
       甲选剪刀,乙选布,那么,剪刀克布,甲克乙;
       无论在任何场合,只要想决定双方或者多方顺序或者胜负,首选的就是石头剪刀布,因为它不要额外的道具即可进行。握住拳头就当是石头,伸开食指和中指就当是剪刀,伸开一把手就当是布。
       这个歌谣也相当古老,在明朝人谢肇浙所写的《五杂俎》中,首次提到了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并且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后来,传到了日本,最后通过日本传向全世界。
       石头剪刀布,在我们家乡偃师,另有一套说辞,叫做锤包式,我的理解是,锤指的是石头,包指的是布,式(类似于剪布声)指的是剪刀。人们一边出手决定胜负,一边嘴里喊着“锤包式”。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石头剪刀布,与金木水火土相比,化五为三,改五方制约为三方制约,至精至简,此一举,即可轻易坚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妙哉!

       2021.01.09偃师。
    羚羊888 大学士 2021-01-12 17:34 18楼
    拜读李老师的原创作品,很有意思,勾起儿童时代的诸多回忆。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3 12:04 1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5)|(河南)李红军

       说完了石头剪刀布,接下来一起登场的是四样大名鼎鼎的事物。鸡,虫,杠,虎。说他们大名鼎鼎,是因为他们是从万物之中脱颖而出的。
       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场上立马风沙走石,好家伙!只见那——

    鸡叨虫,
    虫拱杠,
    杠打虎,
    虎拉鸡。


       鸡头叨住虫尾,虫头拱住杠尾,杠头打住虎屁股,虎头又拉住(咬住)鸡尾,一声令下就是四败俱伤。我们急急喊一声:停!必须先把这四者全部拉开,不能一股脑儿堆放在一起。
       否则,好戏就没法进行下去。
       诸位!请决赛双方每人拿起一根筷子,筷子叨菜的那头朝上,另一头朝下,一面用竖立的筷子捣鼓着桌子,一面同时喊出四样事物中的一样,这样一决雌雄!规则如下:
       鸡克虫,虫克杠,杠克虎,虎克鸡。
       我们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点赞点赞,为他们点九十九个赞都值得!因为这首歌谣的排列看起来好庄重好威严好气派好整齐呀!
       鸡虫杠虎,和石头剪刀布相比,多了一样事物。有道是“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存在即是合理,鸡虫杠虎自有存在的道理,三方制约进步成四方制约。
       三方制约机制只要当事双方喊的口号或出的手势不相同,就能决出胜负。四方制约机制认为这样有点太过于剑拔弩张了,想稍微宽松一下,缓和一下气氛,慢慢斡旋一番。
       鸡虫杠虎中,除了喊的口号相同不论之外,喊出相隔而不相邻的两个事物也同样无法决定胜负,比如:甲喊鸡,而乙喊杠,由于两者不相邻,必须重来。再如,甲喊虫,乙喊虎,相隔不相邻,也须重来。
       这就叫折腾。
       有句戏虐的话就叫:人生在于折腾。
       话说回来,人生无处不歌谣,多一种选择,总比少一种好吧?

       2021.01.09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4 12:33 2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6)|(河南)李红军

       石头剪刀布和鸡虫杠虎,都可以离开手势,离开筷子,只用喊口号即可进行胜负对决。而酒令则不同,酒令在我们偃师,又称作猜枚。猜枚必须用嘴和手同时配合才能完成,所谓的斗智斗勇,所谓的玄机,恰恰就在这里。

    一心敬(或:一心敬你[出唐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
    两相好([《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或:哥俩好)
    三桃园(或:三结义[出《三国演义》];三星[福寿禄]高照)
    四季财(或:四季发财;四鸿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五魁首([文人赶考,五经魁首])
    六六顺(或:六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七个巧(或:七巧七巧[七夕乞巧,非七巧板也])
    八匹马([周穆王八骏];或:八仙过海)
    九连环([发明于战国时的智力玩具]或:九莲灯;快喝酒[酒谐音九])
    满堂红([满字意为十];或:满堂彩;全来了)


       这是真正的酒令歌谣。一浪高似一浪,甲乙双方用手比划出的手势数字加起来,如果等于甲方口里喊的数字口号,则甲为胜,乙为败,罚乙喝酒。一方用手比划出的数字不能比己方口喊的数字大,否则即为失枚,重新再来。某一方不出手,即为零。
       在我们这里,只用一只手来表示从零到十这11个数字的方式很有讲究。
    零:不出手;
    一:伸食指;
    二:伸食指+中指;
    三:伸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四: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五:伸五指;
    六:伸大拇指+小拇指;
    七: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头肚相接;
    八:伸大拇指+食指;
    九:食指勾起;
    十:拳头平伸。
       相比石头剪刀布和鸡虫杠虎,从一心敬至满堂红这十个数字的歌谣中,我们看到的品味到的更多地则是带有中国味的浓浓的传统文化,它让单纯的数字显得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律,不得不由衷地佩服编织这个歌谣的人,让人们在行酒令中体验诚信文化、孝悌文化、七夕文化、仙道文化、喜庆文化等诸多文化。

       2021.01.09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5 11:54 2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7)|(河南)李红军

       这是一场曾经在豫西平原(包括偃师市)不断上演的儿童游戏,名为《挑兵选将》,嗬!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一项对抗+拼搏型的娱乐项目,无比刺激。
       我真想重回这个游戏中间,好好地玩一场,要一直玩它个天昏地暗,和发小们一起,再度找回童年那种痛快淋漓的酣畅感觉,可惜,现在只有在此回味了……
       游戏一般由若干名(尽量为偶数)儿童参与,大家分为挑选方和被挑选方两个人数相等的阵营,双方隔着一定距离相对站定,游戏马上开始——

    “恶鸡(雉鸡)翎!”(挑选方叫阵)
    “砍(扛)大刀!”(被挑方回应)
    “你家人马许俺挑!”(挑选方叫阵)
    “你挑谁?”(被挑方回应)
    “挑王奎!”(挑选方叫阵)
    “王奎不在家。”(被挑方回应)
    “挑你兄弟(姊妹)仨!”(挑选方叫阵)
    “俺兄弟(姊妹)仨不去!”(被挑方回应)
    “挑XXX(被挑方某人姓名)!”(挑选方叫阵)

       这嘴里都喊的什么呀?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这头脑。恶鸡翎指的是靠山吼(豫剧的别名)中武将的装扮样式,肩膀背后一般都绑有两个雉鸡翎,非常威武。挑选方一声恶鸡翎,大声吆喝着,叫阵开始。
       被挑方毫不示弱,一声砍大刀,作为回应。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叫阵声和应阵声此起彼伏,歌谣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是王奎,并非特指,而是泛指有勇有谋的武将,奎字和谁字刚好押韵。
       挑选方一心一意要挑的王奎偏偏不在家,这是第一个波折;那好吧,就挑应声最响亮的你们兄弟(姊妹)仨,偏偏这兄弟(姊妹)仨不去,这是第二个波折;此刻不能再等下去,将计就计,乱点鸳鸯谱吧,挑XXX(随意挑一个被挑方的人),这是第三个波折——
       挑选方话音刚落,被挑中的XXX就从被挑方阵营中勇敢地出列,弓着腰,攥着劲,向着挑选方的阵营奋力冲击。挑选方早已手拉手,形成人墙,迎接最为勇猛的冲击。冲击者如把挑选方紧拉的手臂冲开,即可带回一名对方人员充实到自己的队伍。
       冲击者如果冲不开,即成为俘虏。然后,冲击者所在的阵营自然成为挑选方,进行下一轮的挑选和挑战。如此,游戏反复进行,直到一方最后只剩下一人为止,人多者大获全胜。
       我最希望我的名字在这首歌谣的最后一行出现——“挑李红军!”我望见我从人到中年的队列中刷地出列,向着褐色童年奔跑,追寻我童心未泯的阵营……

       2021.01.09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6 23:56 2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8)|(河南)李红军

       这是一首很诡异的歌谣。坦白地说,在开始这首歌谣的写作之前,我还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心里一片茫然。写作时,如履薄冰。如果你认为世上的歌谣最本真的样子应该是和善的,平静的,唯美的,那么,这首歌谣一定会颠覆你的这一概念!
    记得小时候,我仅仅说过这首歌谣的前两句,后两句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或者竟忘了。当我终于见到它的后两句时,顿感惊悚。这是一首很动物的歌谣。有三种乡村常见的动物在歌谣里陆续登场,分别是:蛤蟆,蝎子,驴。前两种动物比较恐怖,后一种则比较温顺。

    一二三四五,
    蛤蟆背着鼓,
    蝎子来吊孝,
    蛰住驴屁股。


       这首歌谣表面上是一首教授孩子简单地数数的歌谣,可是仅在第一句数了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之后,下面的内容就跟数数关系不大了,而且变得愈发诡异。
       先说蛤蟆,蛤蟆体内有毒腺,能分泌并喷射白色毒液。如果毒液通过眼睛、嘴和鼻子进入体内,就会导致剧痛、暂时失明和发炎,对儿童甚至有致命的危险。蛤蟆背着鼓,是说它在暗中鼓起大肚子,在憋气呢!蛤蟆肚子充满气,就像个气球似的,看上去很吓人!实际上它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膨胀身体,增加被强者吞食的难度,而且还能发出尖叫声,显然是准备应战,迎接敌人,这种行为是蛤蟆的本能。湖南浏阳当代作家柳炳仁在其所著长篇小说《玉树琼花》第五章中写道:“哈大虎严肃地说:‘不管你有啥子理由今天你要再上工地,莫怪我老哈“癞蛤蟆鼓肚子——发混账气”就是了!”
       紧接着说蝎子,蝎子长有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遇到危险或天敌,蝎子就通过尾巴的毒腺及针刺把毒素强行注入到对方体内,引发剧痛,足以杀死大多数昆虫。吊孝即哭丧,蝎子来了没好事,就是准备拼命上,发誓让对手死亡的。
       蝎子与蛤蟆都是一路货色。河南邓州当代作家张汉勋在其所著《凉茶不能喝》中写道:“哦!风气?说不来!总之嘛,哪都一样,一个婆婆嘴歪,个个婆婆歪嘴。没法子,历来如此!可是呢,‘蛤蟆、蝎子、屎壳郎,各人觉着各人强’!”蛤蟆、蝎子和屎壳郎,全都是有毒或有害的昆虫,可它们各自还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比喻素质低劣的人往往还盲目自大。
       据说,蝎子大战蛤蟆,结果是蝎子被秒杀。这真是强肉弱食,物竞天择啊!有毒的蝎子遇到更毒的蛤蟆,而且是鼓着大气球一样的肚子的蛤蟆,蝎子也只能绕道走,看到躺卧在草丛的驴子,照直了驴屁股一下子蛰去……歌谣最后,一定是驴的一声惨叫!嗯啊嗯啊——
       诡异归诡异,搞笑归搞笑。查一下,蛤蟆,鼓,蝎子,孝(白色布条),驴屁股,总共五样事物,对应一二三四五。

       2021.01.10偃师。
    浩海小舟 超级版主 2021-01-17 09:22 23楼
    这个矢量画美得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8 18:58 2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19)|(河南)李红军

       失眠多是人们精神压力过大,思想过于紧张所致。成人失眠可以借助催眠术,来进行调节和缓解。依我个人的经验,我对付失眠最有效的良方则是读《毛选》,当然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个顶重要的诀窍,那就是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假如被吸引住了,那就读到意兴阑珊为止;假如读到读不进去了,就合上书闭上眼入睡。
       儿童失眠,特别是婴幼儿睡不着觉,或者不睡觉,这可怎么办?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下孩子经常营养不良或者吃不饱,晚上自然就会不停地哭闹,大人们也没办法,只好借助歌谣来催眠。其中有一些是专门用来吓唬不睡觉的孩子的,我觉得的歌谣并不好。其中有一招,谈不上有多灵验,但是名气超大,好多人都用过。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下来,恭恭敬敬地贴到大路口的电线杆上或者树干上。

    天荒荒,地荒荒,
    俺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天大亮。


       一不留姓,二不留名,更无家庭地址和落款日期。只有短短27个字,押韵,朗朗上口。莫非老天在上,所以也就知名不具,灵与不灵,或许恰恰就在这心里明白,却不一口说出来当中,要给夜哭郎留个情面,他好知错就改,夜夜睡安稳觉。
       借众人之口,解个人之忧。过路人若是远远地看见一张红纸,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前去看个究竟,一旦看清是这首歌谣,往往会似曾相识地一笑,然后,真的会用心念叨一番。此举,简单到连举手之劳都谈不上,只是动动嘴动动心而已。这就是人们存留于心的善念,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
       没有谁笑话谁,没有谁指责谁。相反,帮的人和被帮的人互不通气,互不见面,却有一种尊重及祈愿的美好心境,在歌谣之中执着地沟通,穿越,这就是人生及世间的美好。
       回到歌谣本身。荒荒,有5个义项,分别是:1、惊扰貌,荒,通“慌”;2、指匆忙,仓促;3、萧条;冷落;4、黯淡迷茫貌;5、犹昏昏,形神困乏貌。在此,我们取第5个。天荒荒,地荒荒,就是天昏昏,地昏昏,正是睡觉的好时机。
       该睡不睡,家里偏偏有个夜哭郎。一家人苦恼不已,于是就想到了诉诸歌谣进行解脱,并借助外界外人外力进行解脱,总比一肚子火一肚子气窝藏在心里强得多,只要火消了,气消了,心静了,一切就好办多了。万事皆如此,何况孩子失眠呢,区区小事一桩嘛。跑出去贴一张红纸,一首歌谣,兴许回到家孩子就睡着了。
       当孩子的睡眠改善了,这张红纸也就会被张贴它的人主动揭去。而这首歌谣则会一直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美好生活的祝福,安居乐业的祝福……一直传承下去!

       2021.01.10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19 16:24 2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0)|(河南)李红军

       偃师人大多数都好客,客来了,无论如何,也要打肿脸装胖子,自己平日里不舍得吃的,客来了则要舍得让客人吃。最热情的招待莫过于杀一只鸡,这可是乡下人依靠它嬔蛋来换取食盐和红糖等生活必需品的鸡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无比宝贵。
    春秋孔子《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
       魏晋陶渊明有一篇美文,名字叫做《桃花源记》,文中也写道:“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也就是说当地人备好了酒,杀了鸡,作为美食,来宴请误闯桃花源的那位武陵人。
       唐代孟浩然有一首诗,名字叫做《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里的意境实在是美,其中再次提到鸡黍,也就是说老朋友准备了鸡肉和黄米饭,以此来招待诗人孟浩然。
       不必一一枚举,杀鸡招待客人,礼节方面,这在乡下堪称隆重。

    黑老鸹(黑乌鸦),呱呱呱!
    客来了,没啥杀。
    掂(提起来)只鸡子杀了吧?
    那鸡说:我皮老(太)薄,杀我不胜杀那鹅!
    那鹅说:我脖老长,杀我不胜杀那羊!
    那羊说:四只蹄子朝前走,杀我不胜杀那狗!
    那狗说:我卜类(白天)看家,黑类(晚上)看门儿,杀我不胜杀那驴儿!
    那驴说:套上石磨轱辘辘(石磨磨面时滚动声),杀我不胜杀那猪!
    那猪说:一碗恶水(剩菜剩饭刷碗水等)一把糠,掂只刀子见阎王!


       好戏来了!这不,客人来了,主人家没啥好招待的,跑到后院的鸡圈转一圈,掂起一只鸡子就要杀了,以此待客,这有什么好商量的?自古都是如此。接下来的场景是无比喧闹的,充满辩论和推脱味儿,发人深省。
       偏偏这只被抓住双翅的鸡子开口说话了,就像进入了格林童话一般,动物们甚至是植物们都会说话,鸡子很聪明,不说求饶的话,也不说不让人杀它,而是说自己皮薄,不如杀那鹅!
       从鸡子到鹅开始,再从鹅到羊,从羊到狗,从狗到驴,最后从驴到猪,每一样动物都在嫁祸于其他动物,想以此逃脱被杀的厄运。一共嫁祸5次,直到猪接招为止。猪一般被称为蠢猪,也就是说,猪几乎就是愚蠢的代名词。
       鸡和鹅,都能嬔蛋。羊能挤奶。狗能看家。驴能拉磨。而猪呢,猪的表白最为实在,也最为感人,吃糠喝恶水,等待它的就是长壮了去见阎王。
       祸因鸡起,却因猪止。每一种动物可以说都是“替罪羊”,我们看到的是乡下动物们各自的职责和命运。当然,歌谣中并没有一种动物真的被杀,只是说说而已。旨在看到底谁的口才好,思维灵敏,能说服人。
       作为歌谣,它就像山不转水转一样,不停地往下轮换角色,在传唱过程中,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动物,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021.01.10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0 08:31 2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1)|(河南)李红军

    (存目。)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0 22:32 27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2)|(河南)李红军

    现在,时令正值冬季,住在有暖气的高层住宅里,感觉距离冬日的田野,麦子,麻雀,山河等外界事物,不但有了一层物质上的隔膜,而且心灵上也觉得距离越来越远。


    不懂农事,更不事稼穑,早已经成为好多现代人的一种生活与工作习惯。忽然想起来《诗经·国风·魏风·伐檀》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当然,我们不事稼穑,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之果,而不是奴隶社会剥削之故。这一点不言而喻。


    远离农事之后,也就相对地远离了农谚歌谣。而农谚最善于采撷乡野的事物为我所用,简洁而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至为深刻。小时候,每逢过冬,母亲就会惦念并述说那些跟天冷有关的歌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看柳;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的名字叫做《九九歌》。当时,听母亲说唱时,动不动就有一个九出现,听着怪好听,当时懵懂,却不明白啥意思,也没问个究竟。


    冬至是农历第二十二个节气,亦称“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九天一个“九”,总共九个“九”,数到八十一天时,才算冬尽了。一般来说,最冷的天为三九天。十月一,冬至到,冬至到吃水饺,人们传说,吃了水饺冻不掉耳朵。进入冬至后,才是寒冷的开始。


    从气象的角度说,大致每九天一股寒潮,老百姓们称之为九,往往发生在上一个九的尾巴;从畏寒的心理看,“九”与“久”谐音,指寒冷漫长。古人御寒措施少,每逢冬至,就逐日消寒,眼巴巴地望着春天的影子早点降临。


    冬至过后的第1天至第18天,称为一九和二九,僵手足,手脚冻僵了,自然不出手;


    冬至过后的第18天至第36天的这18天,称为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自然也就可以在冰上走了,当然必须注意有些河段随时都有破冰坠河的危险,必须做好自我防护和自救;


    冬至之后的第36天至第54天的这18天,称为五九和六九,这个时候,沿河的柳树就开始发新芽了,因为天气转暖和了嘛;


    冬至过后的第54天至第63天的这9天,称为七九,河水解冻,冰凌融化;


    冬至过后的第63天至第72天的这9天,称为八九,小燕子就从南方飞回北方,飞临偃师大地,又飞回到人们家里筑巢,这是人们巴不得的。小燕子飞到谁家,据说是因为这家人品好,人们一律禁止孩子们搬着梯子去碰燕巢,更不能伸手去捉小燕子;


    冬至过后的第72天至第81天,称为九九,人们就要把牛牵出来,准备春耕了,天气也就彻底暖和了。


    冬至过后的第81天至以后,就归于正常了,自然了。听母亲讲,冬天,天不寒冷不行,否则,庄稼们没法儿长,冷就必须真正冷下去,这才叫自然。《九九歌》从一九一直数到了九九,让人们保持对寒冷的敬畏和警醒,九九八十一,写作81,8+1=9,九九归真嘛!

    2021.01.1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1 15:10 28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3)|(河南)李红军

    我们豫西地区,不但有《九九歌》,还有《十月谣》。无疑,《十月谣》就是专门用于传唱十个月里美好生活的歌谣。

    说到正月,就用正月正代表,二月就是二月二,三月就是三月三,形成镜像,好听又好看。比如,四月四,把月字当成镜子的话,左边一个四,通过镜子的映照,右边也有一个四。其余皆是。


    正月正,唱大戏,小孩子,心欢喜;
    二月二,吉祥日,龙抬头,炒炒豆(黄豆)。
    三月三,齐上山,扎风筝,飞上天。
    四月四,好天气,清明到,折柳条。
    五月五,过当午(端午),咚咚锵,除五毒。
    陆(六)月陆,烙焦馍,蚂蚁尝,香又薄。
    七月七,乞巧日,牛郎笑,织女喜。
    八月八,搬西瓜,迎中秋,乐万家。
    九月九,喝好酒,度重阳,庆丰收。
    十月十,穿新衣,架子车,赶大集。


    正月里,农闲,地里庄稼进入冬眠,小麦盖着雪做的厚被子正在大睡呢,乡亲们干什么呢?搭台子靠山吼(豫剧)吧,孩子们在戏台前后跑来跑去,看懂看不懂没关系,只要这心里得意,心里欢喜就行;

    二月二,龙抬头。我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是,炒炒豆,就是炒黄豆。兜里揣着几把炒黄豆,一边背着书包走着上学,一边咯嘣咯嘣吃着炒黄豆,就是撒点盐,那个真叫香哟!


    三月三,我们唱过: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四月四,上坟。杨柳青青,身边、周围的景色全都是崭新的,油光发亮。


    五月五,当午。吃粽子。5月,天气转暖,雨水变多,换季人们容易生病,加上昆虫逐渐开始活动,古人把这个月认作毒日,也就是说五月五是驱毒虫防瘟疫的日子。五毒即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中,壁虎是益虫,专吃蚊虫,把壁虎列入是古人的误解。


    陆月陆,需要重点说一说。母亲就会用江梁籽儿(芝麻)烙馍,像一张纸那么薄,撒上一把江梁籽儿,俗称焦片儿,或者焦馍。烙焦馍的做法是先将白面掺水揉和后,拽成一个小积聚儿(小团),用细擀杖擀成荷叶形状,放在鏊子上烙,适时添加芝麻、盐等佐料。馍熟后,还要放在鏊子周围用鏊子的余热炕炕,炕得焦黄酥香即可。平日里的节俭源自常年食不果腹的生活,掉地下一个馍花儿,都要捡起来吃了。不过,陆月陆这天,无论大人小孩,吃焦馍时掉地下的碎渣滓,不允许捡起来,这是专门留给蚂蚁们吃的,传说是给蚂蚁过生儿(生日)。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我记得寇店镇刘李村我的姨家,院子里种植有一棵葡萄树,那时候葡萄树很少见,有一年,我专门央求母亲,到七月七前后去姨家串门子(走亲戚),天真地问过表姐,人家都说七月七在葡萄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声音,到底是真是假?表姐说,我也不知道,你试试不就知道了。我真的试验了一回,自然什么也没有听到。


    八月八,一切都是圆形的,西瓜,月饼,圆的意味着圆满。八月是人生圆满的日子。


    九月九,一切都是金黄的。饮菊花酒,登高,过重阳节。当然,院子里金黄灿烂,不再是春天的红光满园,因为院墙上悬挂的都是一串串的玉米棒子。


    十月十,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穿上新衣服,拉上架子车,去赶集,备年货喽!


    十个月就这样,在一首歌谣中刺啦一声可过完了,说快也快,说慢也慢。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小时候,想快快长大,想让它快的时候,它偏偏慢得不得了;长大了,想让它慢的时候,它偏偏快得不得了,刹都刹不住车。


    我不知道编织这个歌谣的人,为何只编织到了十月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戏了,没有下文了。难道是为了看上去整齐,十一月十一,十二月十二(腊月十二)都显得有点长了,不便于述说,所以就只有割爱了吗?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编织者肯定是受到了人生十月怀胎的启示,十个月即可成熟,何必多出两个月呢?再有,十意味着一把手,圆满。十全十美,够了。


    2021.01.1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1-23 08:17 2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24)|(河南)李红军

            人们说话的方式有很多,正话反说就是颇为奇特的一种。明明是馍包菜,偏偏说成是菜包馍(菜包子),试问菜能包住馍吗?明明是馍包肉,偏偏说成是肉包馍(肉包子),试问肉能包住馍吗?这叫习惯成自然。
            可能是卖包子的人同时卖有菜馅儿和肉馅儿两种馍,卖家要是吆喝:“馍包菜!馍包肉来了!”或者买家要是问:“有馍包肉吗?”或者问:“有馍包菜吗?”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首先听到的包子的第一个字就是馍,不利于分辨东西,不如把菜或者肉跟馍换个位置,放到馍的前头,听到第一个字就知道卖什么或者买什么,那样来得干脆利索。
            反话有时候比正说更有实用效果。
            刚谈恋爱的女子最爱说反话。早上一见面,男的问:“请你去吃肉包馍走?”女的想了一会儿说:“我才不去呢!”人家说才不去,没说不想吃啊!这正是在说反话呢。女的要是说:“我正想吃哩!”那样一来,女的最害怕被人笑话下菜(方言:贪吃),女的最顾忌形象。男的要是聪明的话,要么给买回来,要么请三请,然后哄着、拉着女的去。
            正话正说往往淡如白开水,一旦反说,那就堪称无比幽默,下面十句话的歌谣,足够幽你11个默。第11句不算在内。

    小槐树,结樱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着轿。
    苍蝇踏死驴,
    蚂蚁踩塌桥。
    葫芦沉了底,
    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恶老雕(老鹰),
    小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

            正话反说,还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其效果,那就是歪打正着,再准确一点的话,应该是反打正着。打克郎球(台球)最讲究歪打正着和反打正着,照直了打,往往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那么想要打进球,就要制造机会,歪打或者反打。
            上面这首反话歌谣,在我们家乡及周边流传很广,它就是把看是风牛马不相及甚至意义或关系相反的事物,硬是拉扯在一起,制造卖点或者乐子(笑料)。这又有点像俗话说的“拉郎配”,指那些思想守旧的人在儿女婚姻上大包大揽,硬把一对没有感情基础的青年男女撮合在一起的错误做法,引申涵义是不顾客观规律的人为干预。
            婚姻上排斥或者拒绝拉郎配,我们歌谣稀罕(渴望)着呢。樱桃好吃树难栽,槐树结樱桃,好家伙!那就得把槐树给供养起来。杨柳树结辣椒,春风一吹,空气中充满香辣的味道,看谁还折杨柳送别,还没折呢就已经辣得挤出泪了,每个人都能当演员,说哭就泪来。
            吹着鼓,打着号,肯定没音儿。抬着大车拉着轿,有轱辘的大车不用抬偏去抬,没轱辘的轿子需要抬偏去拉,还怎么走?这两行中的主角都在瞎忙活。
            苍蝇在驴身上哄(来回干扰),竟然把驴践踏而死;蚂蚁在桥上爬,竟然把桥踩踏而毁。这都是夸张,白发三千丈嘛!李白都说过了。
            葫芦沉水底,只好请那沉底的石头浮起来吧?这叫翻了个儿。
            小鸡叼个恶老雕,恶老雕可是小鸡的天敌啊,反天了吗?小老鼠拉个大狸猫,大狸猫可是小老鼠的天敌呀,反天了吗?
            最后一句话多余,传唱至今,一直就有,那就留着吧!
            这些可能吗?不能让大人们回答,是专让孩子们回答的,让他们见识一下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千万不能弄翻喽!寓教于乐,少不得。

             2021.01.12偃师。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