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本土原创,连载ing,不断更新添加——总有一首歌谣击中您的心扉!带您找回曾经的美好岁月及人生!共计101章节,目前不断更新中……)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6 09:59 60楼
浩海小舟:这个我以前没听过,学习学习。回到原帖
哥多多批评指导。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7 19:03 6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7)|(河南)李红军

        偃师,又称为“红偃师”。在整个偃师大地,无论南山,还是北岭,更无论伊河与洛河夹裹的平原,都诞生有数量可观的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那燎原的星星之火,至今仍在闪耀……
        听,革命和战斗歌谣齐刷刷地到来了!这绝对是偃师原创的本土歌谣。它们是如此朴素,朴素到没有一点修饰,没有一点技巧,只有革命的热情和斗志。让我们静静聆听这一系列歌谣中的情愫。

三月里桃花开,
皮司令带兵来。
消灭鬼子和汉奸,
为咱除祸害。


        皮定均,杰出将领,军事家。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率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突围中原,创下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1955年,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时,毛泽东破例批示:“皮(定均)有功、少(将)晋中(将)。”皮定均著有回忆录《中岳狂飙》、《铁流千里》和《皮定均日记》等。
        1944年夏,日寇集结重兵向河南地区进攻,从洛阳到南阳的广大豫西地区,迅速沦入敌手。皮定均被任命为豫西抗敌独立支队司令,政委徐子荣。二人受命率领一支1500余人的队伍挥别太行山,横渡黄河,向着太阳,一直向南挺进到嵩山脚下。这支队伍被称为皮旅,偃师人说皮就是结实!
        皮旅以嵩山和箕山为依托,在偃师南部佛光山区杨窑村建立第一个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动组织群众抗日。皮司令当年正好30岁,就这偃师老乡还是喊他老皮,也有熟人喊他皮猴子,皮司令说道:“皮就皮吧咱生来就姓皮,打起仗来怕死就不姓皮!”
        秋后的府店镇佛光一带满山金黄,凉风一吹树叶簌簌而下。皮旅的工作队踩着落叶,瞅着那云絮被寒风撕碎,揪心翻山来到杨窑村。周围三座青幽幽的大山,把杨窑村紧紧揽在怀中,怀抱着一排排石头房。老乡说脚下这条山路,通向地势高的李金亭家。
        座谈中李金亭拍着胸脯:“皮司令您不嫌弃的话,就在俺家窑洞里办公吧!部队来了,俺就有救了,俺睡在那石板上也舒坦!”皮旅在老乡的协助下,红色根据地一夜建立:靠门口有东西两间厢房,正屋一孔窑洞依山而挖,站窑前看山下一目了然。
        皮司令站在石磙上给战士讲话,讲完才知道有个机灵鬼——暗中硬顶着石磙防止滚动。皮旅训练战士们齐步走,那机灵鬼也跟着走来走去。通讯员把电话机安上,警卫员点燃一盏煤油灯,把两张方木桌连在一起,侦查员摊开行军路线图,皮司令入夜召开秘密会议。
        天一亮皮旅打着红旗,深入山寨发布告和传单,播放收音机里的戏曲,吸引老乡前来倾听观看,并奔走相告八路军来了!走访中得知桃花疯了……桃花是个16岁的姑娘,是被日本鬼子吓疯的,整天只穿上衣窝在炕上,皮旅把她认作自家妹妹。
        整个西关茅村沸腾了,集会上皮旅敲锣打鼓,在此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吹糖人的吹出八路军,耍猴的把猴子当鬼子打。艺人王遂朝人称狗尾巴,身子摇来晃去学啥像啥,小生老生,丑行样样精。皮旅成立文工团搞宣传,把狗尾巴请进来唱戏。
        佃农出身的邙岭牙庄人——张之朴建有抗日义勇军。皮旅伸开双臂一招呼,他就带着人马加入队伍,还把妻子儿女带进战场。裴子明当过国民党连长,他在佛光峪的裴家大院,替杨虎城保存着迫击炮,群众怕他称他裴大炮,日寇诱降他,他就吐痰。皮司令和政委只带了一名警卫,穿过荷枪实弹的岗哨,把缴获来的日本指挥刀,作为见面礼赠给裴子明,他含泪发誓枪口对外!
        一个年近七旬的盲人,让孙子用竹竿牵着见皮司令:“皮司令来了,偃师的天红了,俺日日夜夜想着你们,快给俺分点工作干吧!”他叫王三江懂四书五经,热衷《新民主主义论》。有文化就当宣传队长吧!他挨家挨户宣传的背影,挡住皮司令用袖口抹泪的心。
        侦查员乔圪料是一根筋,皮司令派他去太行山接皮司令的妻子,尽快来此开展妇女工作。乔圪料因此错失婚期,皮司令一直念叨着说自己夫妻团圆对不起乔圪料啊!
        皮旅夜袭飞机场解救——一万名偃师周边的民工。皮旅一举攻下缑氏镇,皮司令还让妻子专门撕了四尺布,专门给桃花做一条新裤子……皮旅打响口孜保卫战,机灵鬼放哨时被敌人用刺刀刺死。张之朴被国民党射杀,王三江被日伪军活埋,红偃师就是这样被鲜血染红的……
        经过近半年努力,偃师周边10个县的抗日武装迅速建立,在皮定均的指挥下,不断攻打日寇据点,奇袭伪军,惩办汉奸,先后取得口孜保卫战,夜袭飞机场,奇袭黑石关,歼敌小金店,解放登封城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不久,解放了豫西大片国土。

        2014.12.17初稿。
        2021.01.14定稿。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8 20:43 6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8)|(河南)李红军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对于自己或者自家种植与养殖的庄稼和牲畜,所产出的收获,总是带有一种特殊的珍爱之情。这种感情不同于直接用钱买来的同类的商品,因为前者有更多经手辛酸和心血投入。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几只母鸡,母亲估摸着母鸡要下蛋了,就会撺掇着我说道:“你去看看母鸡下蛋了谬(没有)?”意思就是下单了,就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拿回来,交给母亲,以备换取小米等。
        当我从鸡圈的草窝里,伸手摸到一颗鸡蛋时,往往忍不住兴奋,想要跳起来,因为那鸡蛋攥在手心里,热乎乎的,不由得不爱,像一颗小心脏在跳动着爱的火苗。
        鸡蛋只有两种情况下才能吃,一是生病时,需要清火或者滋补,比如,感冒上火头疼了,就喝一只生鸡蛋,很管用,卧病在床,就做鸡蛋汤或者煮鸡蛋。二是过节时,为了分享,必须用一根棉线把煮熟的鸡蛋从中间勒开(隔断),兄弟姊妹分着吃。
        特别是后一种情形所代表的家风很好,可以让每个人懂得做人处事中友情分享的道理。大家分得的每一份,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人生的圆满。
        人们对于有恩于自己的人,最淳朴的表达方式,往往就是用一篮子鸡蛋进行回报,这些可是数只鸡个把月的收获,至为难得。如果那人需要马上离开,那就只好用连夜煮熟的鸡蛋作为馈赠。
快听!一只花母鸡又在咯咯哒,咯咯哒地叫唤了。

花母鸡,咯咯哒(个个大),
不用叫,下蛋了。
小妹妹,鸡窝看。
下的鸡蛋圆又大,
小手一把抓住它,
脸盘笑成海棠花。
我劝小妹妹,鸡蛋且放下。
?上一篮子,送到南山洼。
慰问八路军,立功把敌杀。
妹妹年纪小,可听哥哥话。
鸡蛋放篮里,拍手笑哈哈。


        又是一首抗战歌谣。我喜欢并珍爱它的那种近乎白描式的讲述或者诉说。仔细咂摸,“不用叫下单了”,透露着主角小妹妹的一种机灵和意会。“下手一把抓住它”,动作之准,之快,给人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宋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妹妹笑成海棠花,天真和祥和的气息跃然纸上,我们多么希望这一份美好永存啊!
         接下来,歌谣出现拐点,或者变奏。
         “我”以哥哥的身份适时出现,我让小妹妹把鸡蛋放下,这是第一波折;放下干嘛??上一篮子鸡蛋,这么多呀,到底干什么?送到南山洼,南山统指偃师南部山区一带,这是第二个波折;送鸡蛋到南山洼干嘛?慰问八路军,立功把敌杀,这是第三个波折。
        到这里,歌谣的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主角小妹妹的反应呢?人们急需要知道。歌谣出现第四个波折,妹妹年纪虽小,可是听哥的话。最后,鸡蛋放篮子里,拍手笑哈哈。
        这首歌谣让我们看到作为八路军的大后方,与之心连心的人们,默默地支持和奉献着力所能及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民谋幸福!

         2021.01.15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19 11:07 6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39)|(河南)李红军

        抗战歌谣大多比较直白,直抒胸臆,目的就是唤醒同胞们的爱国心,和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抗战的热情。但是,歌谣毕竟属于艺术,讲究意味隽永,回味悠长。
        为了避免歌谣的解读,走入同一类型过于重复的死胡同,我在偃师本土各种方志、典籍和史料中彻夜翻寻,包括网上仅有的可怜的资料,终于有了可喜的发现。
        下面这首歌谣是粗俗的,因为它把抗战年代最为繁重、肮脏的体力活儿所用的劳动工具几乎罗列了一个遍,但是,读起来,仍能够感觉到那块被战火点燃的土地上,芳草和泥土散发的固有的芬芳。
        歌谣是土生土长的,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就像没妈的孩子,在大地上不断流浪。它只有跑到作为读者的我们的怀抱里,才算找到了一个温暖无比的家,我们除了呵护,打磨,把玩,擦洗之外,就是传唱,让它找回曾有的荣光……

一二三,上南关,
南关有张砸煤锨。
叫他砸煤不砸煤,
腰里别着弹花锤。
叫他弹花不弹花,
腰里别着出粪杈。
叫他出粪不出粪,
腰里别着抬尿棍。
叫他抬尿不抬尿,
腰里别着盒子炮。
盒子炮,瞄得清,
打死日本鬼子兵。

        开头的一二三,就像是喊着口号往某个地方行进一般,给人一种气势。偃师清代故城位于今偃师市城关镇老城村附近,现有北关、南关等村名。这里地处伊河、洛河流域,属于洛阳东大门,历史上多遭水患和战乱。上南关,无疑就是一个人为了谋生,到城里找活儿干。
        刚好,南关就有一张砸煤锨,缺一个人手,那他就干砸煤吧!可是工头让他砸煤,他不砸。给谁砸煤呀,让谁烧火暖炕享受去?你不砸煤你想干啥?工头把弹花锤别在他的腰里,让他弹花,他偏偏不弹花,让谁用棉花装被子去过冬?这一黑一白的活儿,黑白分明,他不干!
        工头把出粪和抬尿罐的粪杈以及抬尿棍,别到他的腰里,把最底层最肮脏的活儿撂给他,工作级别降级了,把跟屎尿打交道的活儿扔给他,瞧不起他,他照样不干!
        这人想干嘛?到底是。瞧!他自己把盒子炮,就是驳壳枪,别在腰里,乖乖!好不威风,只见他奔跑着,上前线,举起盒子炮,瞄准,打死一个又一个日本鬼子,趁着号角,向着胜利进军!
        这首歌谣用的技法虽然类似于套盒,但是,读起来,还是颇不一般,让人有一种被逼无奈,起来为命运抗争的劲头在。

         2021.01.15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0 19:15 6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0)|(河南)李红军

        歌谣在我们偃师,又名略儿,当然,歌谣不只这么一个绰号,还有一个绰号就叫曲儿。说略儿,跟说曲儿,是一个意思。偃师方言中有个词就叫,曲龙拐弯儿,意思就是道路弯曲,拐弯抹角,比喻曲折。
        那么,歌谣呢,面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大众,虽然讲究短小精悍,老少皆宜,必须采用纯朴的表达方式,但是为了避免纯朴中显露直白的现象,它也不得不讲究一些曲折,显山露水地折射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来。
        歌谣在描写普通人特别是受苦人的生活时,能够做到以小见大,滴水见太阳的反讽效果,表达内心遭受的苦难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

曲儿,曲儿,变驴驹儿;
驴驹长大啦,他娘偷嫁啦。
偷嫁哪儿?偷嫁山里头。
山里有石头,河里黄圪丫(泥鳅),
大类(的)逮不住,
小哩一出溜(溜走)。


        初看上去,除了驴驹他娘偷偷改嫁之外,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社会现象?这就是歌谣的藏而不露。别急,我们慢慢读来,慢慢道来。
        曲儿,曲儿,指的是歌谣,也可以指的是可怜的孩子,这个小名叫做曲儿的孩子,眨眼不见,竟然变成了驴驹了。驴驹,也就是小毛驴,是指驴的幼体,它最显眼的是那一对尖尖的耳朵。人们爱自己的孩子,总喜欢用动物来代称。曲儿,就是驴驹儿。驴驹儿,就是曲儿。
        驴驹儿在一天天长大,驴驹长大后,发生了一个家庭变故。他娘偷嫁。读到此处,才知道驴驹很可能从小就死了爹。是他娘一个人既当娘又当爹,把他一把屎一把泪地拉养长大。娘的功劳不可没呀!我们忍不住要问,驴驹他娘为何非要等他长大啦才偷嫁?就是怕驴驹小的时候,跟着娘另嫁那家人嫌弃驴驹,虐待驴驹。
        为何偷嫁?封建社会的女子讲究“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三从的意思是,丈夫死后要听从儿子的。现在,驴驹儿长大成人了,他娘有自我觉醒的意识,不愿顺从老一套,这是人性的觉醒,是进步的,更是可喜的。但是,必须是偷着改嫁的。一个人再认为自己做得对,如果还有一层社会层面的束缚罩在头上,就不得不有所顾忌。
        这是人生的无奈。选择的无奈。时过境迁了,这个事件消失了,但是,这种无奈的情感会轮番上演。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棘手的困难面前,可能都是驴驹儿他娘那样。这“偷”,也就有了变通之义。
        驴驹儿对这件事的意见没有点明,这很好,留给我们可以猜测的余地。偷嫁是为了享福吗?能享受福气吗?接着往下看。
        偷嫁的地点是山里头,路途遥远,车子不便,省的抛头露面,这是类似于一种隐士般的生活。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流言蜚语和社会歧视。驴驹他娘选择偷嫁到山里。这暗中何尝不是一种对命运的控诉?!
        控诉归控诉,有没有哪一方应诉,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歌谣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只是提出问题,而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最为关心的还是驴驹他娘的生活,在改嫁后,究竟如何?歌谣开始卖关子,说了一通看似不吃拉紧(无关紧要)的话,但是,细品,这话中有话。
        我们万万不可轻易放过,情感就在这里边一点点凝聚起来。
        山里有石头,这不是废话吗?山里没有石头,那还叫做山吗?哎!慢着,山里有石头,说明山路崎岖,上下山不容易,雨雪天就更别提了。河里有黄圪丫。乖得儿丫!山里有河,那就好多了,河水意味着生命。你有没有品出来,这河水就是一抹希望。河水和外界有联系,尽管山里封闭。河里还有黄圪丫,黄圪丫就是泥鳅,喜欢钻污泥。
        大类(的)逮不住,小哩一出溜。本想着有点吃的吧,这泥鳅却最难捕捉,不小心还会咬住手。大的逮不住,小的光出溜。大小泥鳅,都没得吃。你说这日子过得气人不气人?!
        歌谣戛然而止。我们大都还没回过来神儿。一个苦命女子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啊?!

         2021.01.15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2 16:36 6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1)|(河南)李红军

(存目。)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3 15:39 6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2)|(河南)李红军

       我们上篇说到简狄和妹妹建疵联袂作的歌谣《燕燕往飞》,出自《吕氏春秋》的记载。下面,我们要讲述的这首歌谣同样只有四个字,也同样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尽管其作者吕不韦历来褒贬不一,但是,这并不影响《吕氏春秋》的伟大。吕不韦和偃师也是很有缘分的,因为他的墓就建在偃师市首阳山镇。
       为了制造宣传效应,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吕氏春秋》并经他审定成书后,请人把全书抄写,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赏赐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文字好归好,文笔妙归妙,其中也有人们敬畏吕不韦权势的因素在内,谁也不想因改字而引火烧身。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

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名为女娇)。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女娇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中唱到:“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周公和召公时曾在那里采风,后人就把它叫作“周南”、“召南”。
       把这首歌谣放在这里,歌谣中的主角之一大禹和偃师有什么关系呢?偃师属于洛阳,洛阳属于河南,河南属于北方,大禹要想往南方巡视,必须先把北方的洪水疏通,作为洛阳八大关之一的轘辕(huán yuán)关,就起着疏浚北方洪水的关键作用。
       魏巍雄关——轘辕关位于偃师市南部府店镇的轘辕山上,相传最早为大禹所开凿。该关处于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隘,有弯道12个,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大禹在此开凿关口时,怀有身孕的妻子女娇曾蹒跚着来为大禹送饭。当女娇看到忙着开凿的大禹像一只熊一样回头答应着女娇的呼唤时,女娇吓得扔掉了盛饭的篮子,转身就跑,最后因为惊吓变成石头,大禹用斧子把石头劈开,儿子夏启这才诞生。夏启后来建立夏朝,夏启之子太康定都偃师二里头,开创名闻天下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就建在此处。
       回到歌谣本身。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是古老的思念之情的,它只有短短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兮”和“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仅剩下的两个实词“候人”,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万千思绪:候人,即等人,也就是等你。这两个字充分表达了女娇盼丈夫大禹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别的什么都不多说,只说等你,整个山谷都在回荡:
       等你——
       等你——
       等……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一生为了华夏的安危、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铁血男儿,等待成了家常便饭,一声等待,万语千言,让人听了忍不住泪湿衣襟,肝肠寸断啊!这个等你没有说明日期,但是却像歌手伍佰的歌曲《等你一万年》一样痴情而漫长。
       让我们永远铭记:大禹之妻女娇的这首歌谣《候人兮猗》!

        2021.01.16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4 15:45 67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3)|(河南)李红军

        偃师号称夏都,这是有史书记载资料和出土文物古迹共同为证的。这个夏都原名叫做斟鄩,现在,史学界依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属的村庄的名字,直接叫做二里头(隶属于偃师市翟镇镇,翟镇二字合在一起是这个乡镇的名字)。
        二里头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说偃师是最早的中国一点不为过。也就是说,夏代有4位夏后(夏朝称呼帝王一律为后)在此定都,它是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我们这次说一说其中的一位夏后,名叫孔甲(生卒年不详),姒姓,不降的儿子,扃的侄子,廑的堂兄弟,夏朝第14任君主。孔甲即位的过程十分复杂,不降死后,孔甲叔父扃继位。扃死后,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廑继位。廑死后,才由孔甲继位。
        孔甲性情乖僻,其父姒不降临终前,害怕孔甲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直接传位给他,但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最终,夏政权还是落入孔甲之手。孔甲在位期间,信奉鬼神,且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是个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从孔甲开始衰落,并逐渐走向崩溃。
        下面进入正题,讲述跟孔甲有关的一首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夏后孔甲)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夏后孔甲)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 “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这段话我们首先翻译过来:夏君孔甲在东阳萯山(今偃师市首阳山,距离二里头只有8.4公里)打猎。天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家老百姓的屋子。这家人家正在生孩子。有人说:“君主到来,这是好日子啊,这个该子一定大吉大利。”有人说:“怕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啊!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夏后就把这个孩子带回去说:“让他作我养子,看谁敢害他?”孩子长大成人后,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他的脚,于是,只好作守门之官。孔甲叹息道:“哎!发生这种灾难,是命里注定的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谣。这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吕氏春秋》没有记载这首《破斧之歌》的内容,只字未提,一个字没有。让我们去猜测。这是吕不韦给后世的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估计,这首歌太荒诞,因为孔甲相信宿命,不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加上他的坏名声在外,他做的歌谣十有八九也好不到哪里去。人们只知道他为干儿子作了一首歌谣,歌谣的内容却没有流传,或者人们不愿意为他传唱。
        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那些对话抽出来,再合并到一块儿:

后(夏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
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
以为余子,谁敢殃之?
呜呼!有疾,命矣夫!


        言为心声。人们说的话,同样也就是心里的歌谣,这里边往往蕴含着玄机。可以看出来,孔甲只想听奉承话,不愿意他人说风凉话,听到风凉话,就想与风凉话所说的情况对抗,把一个还看不出来才干与智慧的乡民之子当做干儿子,这是人性的盲目自大和一时冲动,也说明他作为夏后是毫不称职的。后来,等到干儿子出现一点意外,孔甲的思想就往宿命上靠拢,他不懂得生命中的事件,有些是闪失或者巧合,没有超自然或者宿命之类的力量存在。
        《破斧之歌》因为文字内容的缺失,成为一片空白,但它的教化和讽喻作用却是明显而深刻的,斧子破了干儿子的脚算不上什么大事,斧子破了人心才是无可挽回的!

         2021.01.16偃师。
蓝色的海 论坛版主 2021-02-24 16:50 68楼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5 19:01 6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4)|(河南)李红军

        古代有一首很著名的歌谣,它跟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夏桀有关。我上学期间,历史课上第一次听说这首歌谣的时候,就感到无比震撼和震惊!觉得歌谣中的夏桀,真的是无可救药。
        夏桀(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履癸,系夏朝末代君主。上回说了孔甲,孔甲的儿子是夏皋,夏皋的儿子是夏发,夏发的儿子就是夏桀。孔甲定都斟鄩(偃师二里头),夏皋则将都城迁往渑池(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距离偃师市105公里),等到了夏桀即位的时候,又迁都于斟鄩。
        斟鄩的洛河与首阳山,一个适合打鱼,一个适合打猎。有一点必须说明,首阳山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所谓“光必先及”,指的是每天太阳升起,阳光首先到达的地方。占尽先机,占尽天机,夏桀却不知道珍惜,灭了活该!
        本来夏桀文武双全,在斟鄩这块风水宝地,不好好执政,偏偏却是荒淫无度,真是枉费了大好河山的无私馈赠。夏桀在位52年,暴虐无道,诸侯不朝。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夏桀对不起斟鄩这块土地。
        商国君主成汤在伊尹、仲虺的辅佐和谋划下,陆续灭亡夏朝的属国韦国、顾国、昆吾等党羽。最后,在商汤重拳出击的鸣条之战中,双方一决雌雄,夏桀兵败被俘,放逐于南巢,这标志着夏朝覆亡。数年后,夏桀客死南巢。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并日夜与妃子妺喜及宫女们饮酒作乐。大坛大坛的美酒直接倒入专门命奴隶们开辟的池子中,以便浮起航船,醉酒溺死成为仆从们的献祭,诸如撕裂巾帛之声等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夏桀的妃子妺喜狂笑不已。
        如此暴君+昏君,老百姓自然早就恨之入骨,于是就有人编织了一首歌谣,很快传唱开来。这首歌谣被记载进《尚书·汤誓》中。

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亡!


        时日曷丧。时,这个;日,太阳;曷,什么时候;丧,灭亡。
        予及汝偕亡。予,我们;及,和;汝,你(指的是夏后,夏桀);偕,一起;亡,灭亡。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夏末,夏桀以天上的太阳自居,认为自己惠泽天下,功大无比。面对他的暴政,老百姓则这样诅咒道:即使你是天上的太阳,我们也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万物依靠太阳,尊奉太阳。夸父曾经逐日,把光芒万丈的太阳当成无比雄伟的人生目标去追求,这是让人无比尊敬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冲天义举!
        而夏桀则直接异想天开,狂妄自大到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于蒙住眼睛,充当什么太阳,实在是可笑至极,可耻至极!
        历史早已经弥漫进尘烟往事之中,现在,时日曷丧(shí rì hé sàng),则凝结成为了一个汉字成语,意思是表示誓不与罪大恶极之人共存,形容痛恨到极点。
        这首歌谣的意义深刻又深远!铸就历史的警钟。

        2021.01.16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6 09:46 70楼
蓝色的海: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回到原帖
感谢支持,这首歌谣我已经在拙作第22章节叙述过了。可以查看。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7 08:26 7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5)|(河南)李红军

        西方有部宗教经典认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简单地说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我们这次就说一件关于歌谣的新鲜事。
        试问:有谁会在自己的洗脸盘或者洗澡盆上,刻上激励自己的歌谣呢?每到洗脸或者沐浴之时,就能透过迸溅的水珠,看到这个歌谣,以便对照着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个十分重要,因为,爱干净是人的本性,而洗脸和沐浴洗掉的只是外在的尘垢,内在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尘垢,自然就更需要认真地加以清洗。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帝王,他就命工匠在自己的脸盆上刻下三句话,只有九个字,其中,还有一个字竟然重复了四遍,另有一个字重复了三遍。即便如此,其意义仍旧十分深刻。
        他,就是商汤。商汤,子姓,成氏,名汤。又名成汤、成唐、大乙。商汤一举灭夏后,建立商朝,后迁都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都城名为商都西亳城(今偃师市城关镇大槐树村与塔庄村之间),在位13年。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君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商汤去世后,葬于西亳(今偃师)。清代著名经学家和方志学家孙星衍根据文献有关记载,逐个辨析,最终考证出偃师市山化镇蔺窑村北的偃师汤王陵,是商汤的真正陵墓。
        《大学》第三章记载,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苟日新。苟,如果;日,一天;新,长新。
        日日新。日日,天天;
        又日新。又,还。
        汤,即商汤。盘,指商汤的澡具。盘铭是刻在器皿上警醒自己的箴言或者座右铭。这首铭文歌谣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这里的日,既指日子,又可指太阳。因为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时间,可以说都跟太阳的存在息息相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的日夜更替和时间递进。西方经典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那是一种视而不见的主观意识,商汤的盘铭歌谣让这种意识不攻自破。太阳底下,每一天都是新的,今天不同于昨天,明天肯定也不同于今天,时刻准备着迎接属于我们的每一个日子吧!
        这首歌谣,形式非常整饬,无论是从形式上的文字还是到思想上的内容,都堪称唯美。它道出了人们永不满足、不停探索的精神,超越了所有时代,成为一种永恒的不懈追求。
        我们万万不可小觑!
        从中可以看到,商汤是一个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国君。《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翻译过来就是:过去,商汤推翻夏朝,而使得天下归于一统。天大旱,五年(商汤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颗粒不收,商汤就以自己作为牺牲,来到桑林(今偃师市大口镇经周村南),祈祷说:“朕一个人有罪的话,请上天不要无辜伤及万民;万民如果真的有罪的话,就把罪责都让朕一人担当吧!”
        商汤祈祷完毕后,剪掉头发,沐浴一新,一身白衣,盘腿坐在柴火上,准备下令手下点燃柴火,以自己的身体祭天时,突然风起云涌,转眼间,大雨倾盆而下。天下黎民百姓在大雨中奔走相告,来回传颂着作为一国之君的商汤的美德和善行。
        当然,现在看来,以人做牺牲进行祭祀和祷告是愚昧的行为。然而,这也从侧面说明商汤的德行足以感动天地,赢得民心。
        商汤在历史上所立的功勋,离不开《盘铭》这首歌谣所起的感化和教导作用。

        2021.01.17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8 12:04 7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6)|(河南)李红军

        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儿的帝王。我们说这个人情味儿,指的就是人之常情。商汤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是一代明君,但他首先是作为一个人来存在的,说话办事儿,都是近人情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而又小的事件。商朝初年的某一天,商汤外出散步,来到野外,刚刚伸伸胳膊踢踢腿儿,往远处这么一瞧,看到有个人张网捕鸟,那个人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张了四张鸟网,地面就不用说了,就差在四张网的正上方也就是四方形的天空这面也张上网了。
        商汤没有急于走上前去,而是屏息静听,只听那个捕鸟人对着天空祷告道:

自天下四方,
皆入吾网。


        翻译过来就是:从天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飞来的鸟儿们啊,都飞进我的鸟网中吧!
        这可以说就是一首祷祝歌谣,带有祷告和祝福的性质,应该是直接用于念诵或者吟唱的。商汤等待捕鸟人祷祝一番之后,才不急不忙地走上前去,劝说道:“哎呀!万万不可这样捕鸟,这样的话,天下的鸟儿怕是要被你捕尽的,鸟儿还怎么活呀?”
        我们不知道商汤当时是否微服私访?自然也无法猜测捕鸟人的反应,如果商汤穿着帝王的服装,捕鸟人肯定是立即跪倒在地,请求商汤饶命;如果商汤穿着一身便装,捕鸟人兴许还会说商汤多管闲事。
        司马迁这个时候没有用一丝闲笔,直截了当地写道:商汤于是就去掉三个方向的网,只剩余一张网,也祷告道:

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翻译过来就是:(鸟儿们哪!)你们愿意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这张网里来吧!
        听起来,这是多么顺畅和舒服的歌谣啊!商汤这是在征询飞鸟的意见,想活的就活命去吧!实在不想活的,万不得已再往这张网上来。这在古代,是多么开明和宽容的主张和见解啊!把鸟儿看做人,几乎把动物和人放在一样平等的位置,尊重并听取鸟儿的意见,同时给鸟指出一条路,活路还是死路,全凭自己选择,人不能妄加干预。而这,恰恰就是商汤的人情味儿所在。
        人们听说此事称赞道:“商汤对飞禽尚且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怀有贰心的部落首领们闻讯后纷纷臣服,并交口称赞商汤德行高,只需敞开心扉,就自动网罗一切为我所用。
        我们把捕鸟人和商汤的祷祝歌谣放在一起,重新审视一番,会发现,这是一个由独裁到民主的进程,其代价就是撤掉了三面的网,才变得开放。

自天下四方,
皆入吾网。

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网开一面,早已成为一个汉语成语,指把捕鸟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现在,多用来比喻采取宽容态度,给人一条出路。天下所有的鸟儿,应该感谢商汤!是无数像商汤一样的人们,让鸟儿们繁衍生息,让地球成为鸟儿的天堂。

        2021.01.17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8 18:38 7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7)|(河南)李红军

        下面这首歌谣,同样是一首铭文歌谣,跟偃师的来历密不可分。
        西汉司马迁用如椽巨笔在《史记》中写道:“(武王伐纣回师途中)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牧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翻译过来就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班师回朝途中,在洛阳为了修建周都而进行了一番测量规划工作,然后离去。把马匹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儿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进行整顿然后解散,向全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时光到了唐朝,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宰相杜佑在他编著的《通典》中写道:“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宰相李吉甫则在他编著的《元和郡县图志》中,沿袭并支持杜佑的说法:“偃师县,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
        偃师之名,由此得来。
        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从司马迁到杜佑和李吉甫之间,有一个空档或者缺失。司马迁对偃师只字未提,杜佑和李吉甫却提到了偃师,把周武王放倒武器和解散军队的地点说成偃师。这如何解释得通顺呢?总不能再把杜佑和李吉甫请出来问一问吧?
        1976年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镌刻有32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内容将这件青铜器命名为:利簋,是一种礼器兼食器。利簋通高28厘米,和现代一张A4纸的长度差不多,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体积远远称不上庞大,但是,它的铭文对于我国历史的断代却无比重要。

珷征商,惟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偃师,
易右史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珷,音武,指的是似玉的石头。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常称周武王为珷。
        翻译过来就是:武王征商,在甲子那天早晨,岁星正当其位,早晚之间就攻灭了商朝。到第七天辛未日,王在偃师,将金(实际上指的是铜)赏赐给任右史职位的名叫利的人,利便以此铸造了祭祀周朝先王亶公的宝器。
        这是铭文的字面意思,它背后蕴含的信息量极大,我们试着进一步解释一番。
        周武王在伐纣回师途中,选择在偃师举行庆功大会,赏赐有功的将士。其中,就有一个担任右史的名叫“利”的将军。周朝设左右史,负责记录天子的言行,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由此看来,这位将军利,是一名文职官员,专门记录周武王在做军事动员及打仗下命令时说的话。这么说,利说话应该是绝对严谨的。
        周武王赏赐了利一些金,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利就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一件器皿,还特意命工匠在底部刻上铭文,作为永世的纪念。
        人们根据利簋上的铭文,借助天文学知识,推算出周武王战胜纣王是在公元前1046年农历二月初四日,在偃师举行庆功大会则是二月十一日,中间相隔仅为一周,也即七天时间。利簋铭文中的“偃师”二字,证明“偃师”作为地名,那时已经存在。
        这首铭文歌谣,称得上真正的一字千金。每个字都弥足珍贵。利簋的出土,补上了司马迁和杜佑及李吉甫之间缺失的一环,使得偃师的来历水露石出。更重要的是,利簋补上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缺失的事关成败的细节,让历史中的朝代更加光明磊落。

         2021.01.17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3-01 20:02 7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8)|(河南)李红军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是一场正义之战,是一场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
        如果,要让当时全天下的人们进行举手表决的话,估计98%的人都会投同意票。但是,有两个人却投了反对票。投完反对票之后,这两个人还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距离偃师市14.6公里)拉住周武王的马缰绳,叩马而谏,说:“请你不要以臣弑君,以暴制暴,那样不仁啊!”
        周武王正在沉思,这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军事姜子牙二人急忙下马走过来,一个人搀扶一个,把两个人搀扶到大路边,嘱咐并安慰两句,看着周武王的马匹从他们面前义无反顾地走过去之后,周公旦和姜子牙这才翻身上马,急忙追赶周武王去了。
        这两个投反对票,还出面阻拦周武王的人,一个叫伯夷,另一个叫叔齐,两个人并非事发之地的人,而是来自商朝末年的孤竹国,他们还分别是该国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
        说来话长,孤竹国君生前衡量再三,决定把王位给叔齐。孤竹国君去世后,叔齐觉得哥哥伯夷是长子,就拱手把江山让给伯夷。伯夷死活不接受,这是父王的主意,谁敢违背啊!于是,伯夷就逃跑。叔齐也想开了,也不肯继位,跟着哥哥伯夷逃跑。国不可一日无主,这空缺的王位自然就由孤竹国君的中子继承,这就叫做白拾,谁让别人让来让去都不要呢!
        伯夷叔齐两兄弟一直逃到孟津和偃师一带,最后,在偃师市首阳山落脚,依靠采集野豌豆来煮一煮,将就着果腹而已。昔日的两个王子,也成了难兄难弟。这就是人生的命运,实际上,这都是他们俩自己选择的结果。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周武王呢,你当你的帝王;伯夷叔齐呢,我当我的乞丐。
        话说这一天,伯夷叔齐照样上首阳山采集野豌豆,这个时候,过来一个农妇。农妇嘲笑他们的寒酸样儿说道:“都知道你们清高,看不惯周朝,所以不吃周朝的粟米!”
        伯夷叔齐没有搭理这位农妇,面对不识字的农妇,他们不想跟她一门见识。
        这位农妇见顺着不行,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开始反驳道:“你们别再采摘这野豌豆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到处都是周朝的土地,这野豌豆嘛,虽然是野菜,可它也是属于周朝的野菜啊!”
        伯夷叔齐二人听到这里,浑身一阵冷颤,好像晴天霹雳一般,手里刚刚采摘下来带着露珠的野豌豆从他们的手心,就是从曾经阻拦过周武王马缰绳的手心滑落下去……
        面对着农妇,伯夷叔齐不住地点头称是。他们二人整整衣襟和发丝,面对山野,开怀唱道——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首歌谣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名字叫做《采薇歌》。它堪称伯夷叔齐饿死前的绝命辞。薇,就是野豌豆。整首歌谣翻译过来就是:登上那西边的山头啊,采摘野豌豆来充饥呀。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根本分不清是和非。可叹神农虞夏那些古代的圣君转瞬即逝啊,我俩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可悲啊,即将奔赴黄泉,看来是命途多舛啊!
        这是一首命运的悲歌!慷慨的悲歌。它如此打动人心,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回味和谛听。无论是来处,还是归途,他们一无所有,我们也一无所见。对与错,是与非,都已归于时间的沉默和人生的荒诞。
        只有用泪水相和。除此之外,我们只有叹息复叹息。

        2021.01.17偃师。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炮手 举人 2021-03-07 09:17 75楼
红军影像 贵宾 2022-12-25 09:22 7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9)|(河南)李红军

偃师市东南20公里的府店镇府南村,有一座小山,海拔仅有308米,四周都是平坦的原野。如果第一次登临此山,你会觉得毫无看处,不就是一个山丘吗?


如果告诉你,它的名字叫做缑山,传说西王母曾在此修炼,周灵王太子王子晋曾在此吹笙驾鹤升天成仙,武则天也曾在此寄宿一晚感慨万千并留下了亲笔撰文的《升仙太子之碑》,且该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听了这些,你会不会搬出唐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缑山刮目相看呢?


目前,存世最早的偃师县志是明朝《弘治偃师县志》。该书中仅仅记载有一首歌谣,名字叫做《缑山谣》,县志中没有署明作者。我经过一番查询得知,这首歌谣同样见于《古今图书集成》缑山部,其作者为元朝诗人张廓。


很遗憾,对于张廓,我们只闻其名不知其人,查询不到这位诗人的生平资料。说来,时间老人总是吝啬的,我们从他的口袋里很难掏出想要的资料和数据。700多年过去了,张廓的诗名,仅仅依附于这首歌谣而存在。

缑云轻,缑月明。
缑山仙人弄月云,徘徊鸾鹤吹玉笙。
仙人轻举斗星横,云月悠悠薄太清(道家三清境之一,又称太清天、大赤天。)。
浮丘真人(浮丘公,王子晋师傅)学道成,丹砂九转飞云星。
羽衣芝盖遥相迎,游軿(古代贵族妇女出游时乘坐的有帷幕的车子)相与朝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
海日岧峣(山高峻貌)射青阙(宫阙),阆霞崆峒烘赤城(道教十大洞天之六的赤城山)。
倏而白藏(秋天雅称)变元英(冬季别称),尘寰(尘世)沧海桑田平。
纷纷万兆(万象)兮如痴蝇(秋蝇),菌蕙晷促(时光之短)兮不暂停。
大道茫茫兮其自灵,故山松桂兮烟冥冥。
邦人(国人,黎民百姓)思旧兮未忘情,香火华华(明亮闪耀)兮视清明(清爽明朗)。
青天寥寥兮望霓旌,饮鹤池边兮几番春草生。


缑山之美在于道。俗话说,仙道,仙道,仙在道前,道在仙后。道的诞生跟老子有关,老子是春秋末期人,生卒日期大约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仙的产生则要早得多,指的是神话中无所不能、长生不老的人物,比如黄帝,西王母等。


道,追求的正是成仙,以便能够长生不老。而这个仙字呢,从人从山。由造字法可以揣测,要想成仙,势必先要搬迁到山里住呢?有一点必须承认,升天成仙的地点少不了某座山。缑山之所以扬名四海,就跟王子晋升仙有关。


王子晋德能深厚,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师旷前往朝见,问王子晋君子之德、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师旷钦佩不已。不久,大雨连绵,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周灵王采取壅堵法来治水,遭到王子晋强烈反对,他以“川不可壅”据理力争,提出用疏导法来治水,因此被罢黜,来到缑山跟随浮丘公修道,后驾鹤升仙。


回到这首歌谣。说它是歌谣,指的就是它的内容好多来自于民间的仙道传说,其意境是邈远而唯美的。我们试着翻译过来就是:缑山升天的仙人在遮住月亮的彩云中穿梭,徘徊着,一边乘坐鸾鸟和仙鹤,一边吹奏玉笙。不久,仙人轻轻举起星斗,把它横过来,只见那一片片云月悠悠地向着道家说的三清境之一——太清天靠近。


王子晋跟随浮丘真人(浮丘公,王子晋师傅)修炼道法,功成名就,手撒一把丹砂,只见丹砂的颗粒旋转着飞向云层中的星座。仙人们身穿羽毛织成的道服,撑着灵芝形状的伞盖,远远地前来迎接王子晋。更有仙女乘坐有帷幕的车子和他同游,朝拜天帝所居的仙都。


太阳从海上升起来,显得挺拔高峻,阳光照射着清幽的宫阙,高大空旷的霞光烘托着道教十大洞天之六的赤城山。倏忽之间,金秋变成雪白的冬季,尘世沧海一粟,化为平坦的桑田。


万象纷纭就如秋蝇一般,菌草和蕙草虽然短促但是却没有停止生长。大道看上去茫茫一无所见,但是却能够自在地保持应有的灵犀。昔日山上的松树桂树,仿佛笼罩着雾霭一般迷蒙。


黎民百姓思念王子晋旧日的情义未能忘记,点燃的香火闪耀着明亮的光华,看上去清爽明朗。天空寥若晨星望见仙人缀有五色羽毛以云霞做成的旗帜,仙鹤饮水的池边,不知道是第几次生长出春天的青草。


《缑山谣》的思想内容相对较空,但是它对仙境的描绘颇为细致,从侧面也反映出偃师缑山的清秀和神秘,表达的无非是对升仙的王子晋的牵挂及思念之情。

2021.01.18偃师。
仁士1 论坛版主 2023-01-02 10:49 77楼
很接地气的作品,再广泛收集整理,为弘扬本土文化添砖加瓦!
俏丽人 贵宾 2023-01-03 09:42 78楼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1-19 15:29 7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9)|(河南)李红军

      我们在这个系列的中间部分,向古代上溯了一些歌谣,如果一个章节算作一个回合的话,我们总共上溯了9个回合。

       那些上溯的古代的歌谣都是文言文的,涉及到的事件尽管有大有小,但是其中蕴含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则始终不变,始终存在。

       有些情感特别是爱与恨、自私与宽容、快乐与忧愁、国事与家事等等,一直是歌谣乐于表现和传达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歌谣大多数都有确切的作者。或许,古时候,人少,事情也少,容易记住歌谣的作者吧。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近现代甚至当代的中原,回到豫西,甚至回到偃师。回到人生的主战场,重新来审视歌谣中的嬉笑怒骂。

       我总是在想:一个人如果用心读懂了歌谣,也就读懂了生活,甚至也就找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方向,这就是歌谣的魅力所在。

       从小,父母亲就教导我,不要说瞎话。我从某一个长辈那里,以歌谣的方式听到了说瞎话的危害,这种危害是让人缩回他那想说瞎话的舌头的。不过,那位长辈只告诉我了前两句,或许,是我忘记了后面的四句。

       现在,我把它重新找回来。但愿,不算晚!


说瞎话,
长尾巴。
尾巴长,
变成狼。
狼叫唤,
龙动弹。


      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但是,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谁都会听腻,不等听腻的时候,内心就会反感。怎么办?必须树规矩,拿出惩戒措施来。

       现在好了,我们有歌谣。这首歌谣开头说,说瞎话,长尾巴。人类从猴子进化到人,最明显的就是没了尾巴,省得让别人揪住尾巴打。说瞎话会长尾巴,让人对于瞎话有了惧怕心理,先不论这种说法对于孩子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起码,让孩子直到说瞎话的坏处是看得见和摸得到的。或者,我们把说瞎话长出的尾巴理解成说吓唬留下的后遗症,即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和话语来印证瞎话的真实性。

       尾巴长,变成狼。这就更进了一步,让说瞎话的后果变得愈加严重。狼的尾巴总是下垂,并拖着地的。据研究,一只畏畏缩缩的狼把尾巴垂下并夹在后腿中间,就有效阻断了从肛门区散发出来的气味信号。这一信号是每一只狼所特有的、表明身份的气味,夹尾巴不让气味散出来对于狼说就如人感到自卑时不愿露脸一样。一群狼生活在一起,等级关系十分重要,夹尾巴就成了弱者在强者面前的一种谦卑的表示,可见狼的气味信号比家犬要复杂。

       说瞎话的孩子会长出尾巴并变成狼,好像很难理解,想一想《伊索寓言》中“狼来了”那则寓言故事,放羊娃骗你没商量,最后引来饿狼蚕食小羊,自食其果。这说明:狼就是瞎话变的。

       狼叫唤,龙动弹。这里的“狼”象征说谎成性的人,狼的叫声用文字形容是:嗷呜。嗷呜嗷呜的叫声,听起来十分渗人。歌谣最后说,狼叫唤,不要怕,不要怕说瞎话的人,他们类似于纸老虎,我们自有法子,那就是龙动弹,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说谎成性,继续胡搅蛮缠或者胡作非为的话,会惊动龙,龙动弹起来,腾云驾雾,张牙舞爪,一定会降服狼的。这叫邪不压正!饿狼不压强龙。真是真,假是假。真的假不了,家的真不了。瞎话说一千遍一万遍,终归成不了事实。

       歌谣是夸张的,它的教化和惩戒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它不断告诫世人: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021.1.18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1-23 13:52 8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1)|(河南)李红军

  (存目。)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2-06 09:19 8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2)|(河南)李红军

      在豫西,好吃的人,被称为下菜,或者下菜皮;会吃的人,则被誉为吃才。

       记得某单位食堂,一次改善伙食,开饭后,人没到齐。有一个人撺掇说道:“谁去叫叫XXX呗!”旁边一人接过话头说道:“并(不用)管他,他闻见香气儿都来了!他通(很)下菜着哩!”


       这是一个笑话。说明下菜之人必有下菜的道理。关于下菜,还有一个称不上歌谣的歌谣:下菜皮,啃瓜噫!说的是,下菜的人喜欢把瓜皮啃得很净,把瓜瓤给吃得精光。当然,啃净瓜瓤也没什么不好,只是给人的印象是好吃或者吃不够。


       至于吃才呢?则是指那些在饭桌或者餐桌上吃上一两口饭,或者喝上一两口酒,就开始絮絮叨叨专讲荤话的人。这些荤话大多还都离不开吃喝,所以,吃才,吃才,一吃就有才。


      言归正传。下面这首歌谣专说吃。

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很多,这只是其中一个。这是我的父亲经常对我讲述的顺口溜歌谣。几乎每次放学归来,父亲带着我到他所在的单位食堂的路上,都会重复这首歌谣。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在父亲工作的那个年代,买粮食需要粮票,经常有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现象存在。人们对于吃是抱着无限憧憬的,能吃上馒头就得感激生活,能吃上一块肉就是幸福降临。

       时代过去了,那么,这首歌谣还有什么作用呢?或者说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当一个人废寝忘食的时候,家人就会搬出这首歌谣说一说,唱一唱,那个人就会跑到厨房端起饭碗来。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孩子厌食的时候,大人们也会搬出这首歌谣来作为大道理,让孩子认识到及时吃饭是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


       说起来,这首歌谣明白如话,很通俗啊!但是,真正能够弄懂它的人,没几个。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吃饭跟钢铁八竿子打不着,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歌谣为何要把钢铁这种硬性的物质拿来用呢?


       要理解这首歌谣,先说钢铁。炼铁成钢,百炼成钢,钢是铁冶炼出来的。一提钢铁,好多人会想到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误认为钢是近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实则不然。


       钢指的是含碳量小于2%并含有某些其他元素的铁碳合金,具有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形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材料。春秋末期(前476年以前)已出现人工锻炼的钢,到东汉时期已掌握炼钢技术。


       说完钢铁,其次,掌握要领,理解这首歌谣的关键在于弄懂前两行中的“是”字。人是铁,说的是人就像铁一样;饭是钢,说的是饭就像钢一样。铁要想坚固有硬度,就要由钢的支持。人要想有力气,就要有饭的支持。这样一来,一顿不吃自然就饿得慌了。

       2021.01.20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2-09 10:56 8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3)|(河南)李红军

       人在江湖,歌谣在歌谣的世界里。我在江湖上漂,歌谣则在歌谣的世界里等待我。感觉有好久没有更新了,因为临近年关,俗务缠身,每每想到我心爱的歌谣,总有一种千里之外的感觉。

        当我感到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的时候,当我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时候,当我感到诗和远方在一天天远离我的身边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一首首歌谣。


        是歌谣无形中给与我面对生活和自我的勇气,尽管有些歌谣所传唱的内容远之又远,甚至和今天的生活毫不搭边,我仍旧能够触摸到那种嬉笑怒骂的神奇源泉。


        就在歌谣的写作和整理过程中,不断有人给我提供线索,把某某歌谣提供给我,我既欣喜又恐慌,欣喜的是有人关注并奉献心中所知所藏所爱,恐慌的是我如果不把别人提供给我的写出来会打击对方的积极性。


       其实,下面这首歌谣我早就注意到了,只是没有真正放在心上,直到一位网友在回复我的拙作帖子中提到了它,我才刮目相看。

小闺女,怕纺花,
车子搬到房檐下,
去地里,偷芝麻。
偷的芝麻吃不清,
给她婆子家送二升。
婆子家狗,老厉害,
一咬咬住脚骨拽,
咯噔咯噔跑回来。
跑到婆家喝口水,
蛤蟆蝌蚪咬住嘴。
跑到婆家喝口茶,
蛤蟆蝌蚪咬住牙。


       这首歌谣还有许多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在第八句“咯噔咯噔跑回来”之后则演变成:整啥糊,整面糊,一糊糊哟白屁股,整啥擦,整姜擦,一擦擦哟姜疙瘩。显然是粗俗的,这恰恰说明歌谣来自于民间那些喜欢打情骂俏的衣食男女之口,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纺花这种乡村家庭日常劳作方式早已过时,但是,歌谣中由纺花延伸开来的喜剧性情感永远新鲜。小闺女怕纺花,是可以理解的, 小闺女天真烂漫,不喜欢类似于纺花这种枯燥乏味的劳动。


        把车子从屋子里搬到房檐下,意味着对让她终日纺花的家庭的抗议,让雨水把纺花车淋湿淋坏才爽哩!以后,再也不用纺花了。可见,小闺女的力气之大,勇气之大。


        小闺女不纺花已经让周围人另眼相看,她还去地里偷芝麻,真是胆大包天,这就有些令人瞠目结舌了。偷的芝麻吃不清,她首先想 到的是送给婆子家,估计已经定亲甚至结婚,但是,这位小闺女应该是一直住在娘家纺花。


        紧接着,婆子家狗,老厉害,不认识家里的新娘子,看到心怀鬼胎去偷芝麻的人就咬,好家伙,一咬咬住脚骨拽,就是脚巴儿,让 狗跳出来对怕劳动和小偷小摸的人进行惩罚,有好戏看了,看这小闺女怎么办?我们说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最可怕,人必须有所怕惧,有 所怕惧才会收敛自己,不至于让欲望将人性膨胀到无知无谓的地步。


        脚骨拽被咬,意味着走路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小闺女只好咯噔咯噔跑回来,注意是跑回来,说明内心的恐慌压过了脚的疼痛,还是 恐惧心理在作怪,何必呢?不纺花可以去地里摘些野花欣赏或者感谢其它的什么,总比偷芝麻强吧。看到这里,我们有些怀疑这首歌谣 ,是那些私下里喜欢小闺女的相貌,但是得不到她的小伙子们对她人品的恶意中伤。


        小闺女先是跑到婆家,作为中转站,歇息一下,喘口气,到了婆家那再熟悉不过,婆家的狗再也不会咬人了,因为打小就在婆家玩 耍。但是,注意,歌谣中有一只无形的手,还是揪住小闺女不放手,小闺女喝口水,由于从河里或者井里打来倒进水缸里的水,不干净,被水里的蝌蚪咬住了嘴,甚至喝一口开水,感觉还有蝌蚪在咬嘴,看你醒悟不醒悟?看你还敢做坏事不敢?


        这首歌谣明显是一首对于那些怕劳动手脚不干净的人的劝解和讽刺。让婆子家狗和婆家水里蝌蚪对小闺女进行惩罚,说明凡事要想 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然,它的喜剧色彩淡化了这种惩戒的气氛。这就是歌谣的中庸之道吧。

    2021.01.30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09 17:09 8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4)|(河南)李红军

       歌谣很大,大到蹿天入地;歌谣很小,小到穿针引线。我们在歌谣中看到的不单是家风和乡愁,还有心智和妙趣。

       大家是否还记得前面我们说过的歌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呢?那是一首循环歌谣,如果不瞌睡,或者不累,你可以为了和他人或者自己比拼,一直说下去。然而,它比拼的仅仅是耐力,它的信息量却不会随着遍数的增多而有所增加。

        有这样一首流传在偃师地区的歌谣,也是循环歌谣,也可以不断循环下去,就像无限循环小数一样,不同于“从前有座山”的是,它比拼的更多的则是数字运算能力。

        走在偃师街头,你会经常看到商家或者店铺开业及促销的现场节目表演,假若你是一个外地人,来到偃师做客,你会觉得这有什么稀罕的?全国各地都有。

        别急。接下来的外地不一定有。到了热身环节,主持人手举奖品,看台下的观众都伸手想要,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你也忍不住走了过去。

       主持人挑选了6、7个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或者成人上台,也就是说每个被挑选的对象都在10岁以上,大家伙一字排开,主持人开口:“奖品只有我手中的这一个,上台领奖的人这么多,咱们来一个大比拼,谁说的没错,说到最后,奖品就是谁的。我先说:

“1只蛤蟆1张嘴,
两只眼睛4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然后你们从左到右,左边第一个人说:
两只蛤蟆两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左边第二个人说:
3只蛤蟆3张嘴,
6只眼睛12条腿,
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以此类推,谁说错了谁下台,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可以领走我手中的奖品!现在开始——”
 
       主持人说完,台上的人立即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比拼,台下的观众一遍鼓掌一遍和主持人一道义务当起裁判。我们在此接着主持人的话头,试着往下说:

4只蛤蟆4张嘴,
8只眼睛16条腿,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5只蛤蟆5张嘴,
……………………


      这就是在偃师广为流传的一首数字循环歌谣。它运用到了生活和数学中的乘法,1只蛤蟆长了1张嘴、两只眼睛、4条腿,跳进水里只能是一声扑通;两只蛤蟆就要将上面的数字乘以2了,以此类推,三只蛤蟆乘以3,蛤蟆的嘴、眼睛、腿和跳水扑通声的总数量必须和出场的蛤蟆总数量严格对应,一旦出错,就算做输掉。
我们下面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N(只蛤蟆)N(张嘴),
Nx2(只眼睛)Nx4(条腿),
N(个扑通声,逐一说出来N个)跳下水;

 
      
好多人都会被乘法口诀表,但是不一定想过乘法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同一个数字相加,一个个加起来太慢,于是才用这个数字乘以相加的次数或者个数,不相同的数字相加自然也就不能用乘法了。

       细心的你很快会发现,出错的人们大多发生在蛤蟆的腿的数量这个环节。因为蛤蟆的眼睛是蛤蟆总数量的2倍,这个翻倍好说,而蛤蟆的腿则是蛤蟆总数量的4倍,这个4倍如果口算起来就有些麻烦了,是考验能力和智慧的关口。

       城镇化使得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见到真正的蛤蟆。现在,蛤蟆就在这首歌谣中出场,并不断繁殖,引起人们对人生挑战的向往和投入,在日复一日递进的日子中,总有新的发现和成功!
 
2021.01.3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02 21:32 8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5)|(河南)李红军


      那还是一个太阳将要西落,月亮将要东升的时刻,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这天一放学,我从书包里掏出作业,认认真真地写完,跑到大门前的一条水渠边玩耍,我被一个同伴叫住。


      我早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和样子,他在我的记忆中是模糊不清的,他好像是一位神通广大、无所不知的人,他的到来或者出现似乎就是为了给我带来下面这首歌谣。


      这首歌谣大概从10岁那年那天就在我的心中扎了根,现在,当我梳理流星般从我的生命中划过的歌谣时,它才重新复活了。


       它使我意识到,当我们要解释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永远都比这件事情要复杂和冗长。当然,这也是没法省略的无奈。谁让我们生来单纯,活得复杂呢?


      那位同伴传唱这首歌谣的声音,听起来就像诵经声。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南阳(洋)两棵树,
种在石头上。


      你一定猜到了,哪怕你没有猜到这首歌谣说的是什么,也猜到了这就是你听到的时光倒流的声音。你在这首歌谣里徜徉过,谛听过,寻思过。


      这首歌谣就是最著名的谜语歌谣,谜底是:磨。磨,是粉碎粮食的工具。磨房,是磨面粉的作坊。我记得,小时候几乎每个村的每个大队都有磨坊,一般都是毛驴拉磨。我去磨坊里玩耍,看到磨坊的墙壁全是雪白的,很纯洁的样子,那几乎就是童年的样子。


      我在磨坊里第一次见识到吸铁石,就是磁铁,环形的,摔成了两半,当时我还懵懂未开,不知道这来自磨坊跟“磨”有关的歌谣,会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我的心房。


      歌谣君~!歌谣君~!赶快回来吧!这首歌谣不能就这样放凉喽!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洋),这前两句说的都是广字头。广字头是左上包围右下的半包围结构的部首。广字头的上点常在米字格的竖中线上落笔;上横的长短,依据被包围部件的宽窄所定;撇画向左下伸展,往左下斜度的大小,依据被包围部件的高低而定;左上角通常留有气口。


      部首为“广”的汉字一般跟建筑有关,《说文解字》曰: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广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


      据说广字头的字共有520个之多,也有说682个的,真是无比庞大啊!这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广”啊!天下汉字谁与争雄?人们专门为广字头的“磨”字造一首歌谣,那岂不是小菜一碟?


      你忽然灵机一动,既然广字头的磨字可以说成“南阳(洋)两棵树,种在石头上”,那么,其他的广字头的字呢?让我们再列举一些: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南阳(洋)有个人,
只有一寸长。
谜底是:府。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南阳(洋)三只鸟,
卧在树枝上。
谜底是:应。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十字对十字,
日头对月亮。
谜底是:庙。


      其中,那首关于“府”字的歌谣也是相当牛的,流传也很广。南阳(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即便玄幻如《山海经》般的名著中,也未必有一寸长的小人吧?谜语歌谣实在是妙。
2021.01.3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23 09:43 8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6)|(河南)李红军


       人们对于吃实在是煞费苦心啊!人类史几乎半部都是吃的历史。孔老夫子在《论语·乡党》中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翻译过来意思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好家伙!听完上气不接下气,你没准儿会说,这样子吃下去太挑剔,会让下厨的妻子受不了的,要甩锅碗瓢勺的。是的,歌谣君也是这样认为的。


       吃得好与坏,往往决定着吃的快与慢。有人在一边说了,歌谣君何以口出此言?


       我没有经历过三年大饥荒,只是听父母说过,三年大饥荒指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大锅饭也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我不断听人们说起,在闹饥荒吃大锅饭的集体主义年代,要想吃饱肚子,是有诀窍的。那就是集体干活儿到了吃大锅饭的时候,打第一碗饭只能打半碗,别人打满满一大碗那都是憨子,等着瞧吧!


       当你吃完第一碗的半碗饭,去打第二碗的满满一碗饭时,大锅里剩的饭已经快要见底了,还好!你算是无比幸运的。集体主义时代,幸运就意味着聪明啊!你打的第二碗饭,你可以一口一口地吃了,不必惊慌,没有人能跟你争抢啦!这个时候,你可以端着碗,静观那些吃第一碗满满的饭的人们狼吞虎咽的搞笑模样了……


       这使我想起了孙膑赛马。孙膑对齐国将军田忌说:“用你的下等马和齐国贵族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


       吃饭也像比赛,图的就是有的吃,必须吃,长身体。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每当我们兄妹三个厌食时,父亲的口里总会念叨起下面这首歌谣。


 
谁先吃完,
是老大哥;
谁吃到末堆儿余儿(最后一个),
是屁窝窝(没用的家伙)。


      有人举手反对,说歌谣君,你这不算是歌谣,完完全全就是大白话。对,是大白话,无需解释,除了末堆儿余儿和屁窝窝是偃师方言,其它的都是大白话。但是,在我的意识中,它就是十足的歌谣,是可以在饭场上拍着胸脯传唱的。


       当然,时代不同了,现代人们吃饭讲究细嚼慢咽,连我家上幼儿园小班的二宝都知道。这样做有助于消化,因为只有经过牙齿的有效咀嚼,肠胃才便于吸收,才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歌谣过时了,真的过时了。歌谣君不是在这里唱什么悲歌,而是怀念那个时代,唤醒人们对于饥饿的感知,唤醒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2021.01.3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7-04 15:40 8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7)|(河南)李红军

       我给歌谣下的定义就是嬉笑怒骂。嬉笑怒骂之中少不了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打情骂俏,属于骂的一种,多发生在饮食男女之间。

       打情骂俏有两个诀窍,一是循序渐进;二是及时抽离。想要达到目的,不能慌,不能太直接,要变着说法慢慢来。感觉已经快要接近目的了,及时收场。


       打情骂俏的歌谣有粗俗的,也有高雅的,粗俗的很多,我寻找的是高雅的。


       我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传统儿歌游戏》一书的《谈婚论嫁儿歌》一章中,发现了一首十分典雅而古朴的歌谣,第一眼就爱上了它,但是,我不确定它的出处,很想知道它跟偃师的关系,它有没有在偃师大地传唱的迹象?


       可惜,这本书没有注明它的出处。我不死心,就在网络上继续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2007年5月28日出版的《洛阳日报》记载,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村77岁的齐子和老人传唱过这首歌谣。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那则报道中,这首歌谣是从一位老船工的口中以船工号子中“荤号”的名义传唱的。
 
日落西山晚了天,
小佳人压床铺绣毡,
两头放下鸳鸯枕,
问声奴夫哪头眠,
一头眠眠生太子,
两头眠眠是枉然。

       仔细分析这首歌谣,看不出跟船工之间的关系。“荤号”也指的是号子,从内容上来看,它显然不属于号子,要是按照号子喊出来,让别人听见实在不雅。因为,它的内容是属于夫妻二人之间的事情,是可以小声唱的,却不是可以大声喊的。说它“荤”,倒是可以的,因为带有打情骂俏的因素。


       这是否说明一首歌谣可以有多种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回到歌谣本身。日落西山晚了天,说明时间,天要黑了,外出的丈夫要回家了,小两口终于要亲热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小佳人压床铺绣毡,说明人物和地点,饮食男女先不说吃饭,只说铺床,而且昵称小佳人,看来是新婚,甜蜜得很!


       两头放下鸳鸯枕,小佳人的这一举动令人匪夷所思,鸳鸯枕应该像水中鸳鸯一样,不离不分,放在同一头才是,可这小佳人把一对儿鸳鸯枕分开放在了一张床的两头儿,好生奇怪呀!


       问声奴夫哪头眠,瞧瞧!这小佳人,在和她的奴夫打情骂俏,这里的奴是小佳人的谦称,奴夫指的就是小佳人的丈夫。小佳人问道:“亲爱的,你睡哪头?”小佳人用轻佻的言语和动作,来挑逗和戏弄。小佳人的形象是活泼和俊俏的,令人想到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中的女主人公卡门,甚至带点桀骜不驯。


       一头眠眠生太子,小佳人实在是急性子,不等她的奴夫回话,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两人一头睡的好处,行云雨之事,尽鱼水之欢,然后即可生太子。小佳人真是刀子嘴,把夫妻二人夸张成皇帝和皇后,生出的儿子可以掌管天下江山。即使被真的皇帝听见了,恐怕也只能是可忍而不可杀呀!歌谣君,在此忍不住要为小佳人大大地点赞了!


       两头眠眠是枉然。夫妻二人两头睡,无异于同床异梦,简直是枉然啊!我们几乎就要看到小佳人紧皱的眉头了……


       这首歌谣是高雅的,用高雅之法点化不雅之事,而且出神入化,多数人听了读了都会爱上它。我们没有理由不传承它。歌谣中的奴夫应该是情窦未开的蜜月期间或新婚小别的新郎,听了小佳人的这首歌谣,不知作何感想?


       歌谣是纯洁的,从来不会教人学坏。因为编织和传唱歌谣的人们有良苦用心在。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8-14 15:32 87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8)|(河南)李红军

       歌谣最大的特点就是时代性。时代变迁,歌谣过时。这就是歌谣的命运,不仅歌谣需要面对这样的命运,世间万事万物谁也逃不脱这个命运。人生还有代沟呢!


        有一首歌谣大名鼎鼎,在我个人的感觉中,几乎在全国都是家喻户晓的。这首歌谣中唱和的内容,曾经是我们现在口口声声称赞的诗和远方。因为,在我听说并传唱它的时候,歌谣中说的情景还很遥远。


        现在,当我在纸上梳理歌谣的时候,它却早已过时了。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嫌弃它,它曾经为我勾勒过一幅生活的憧憬,就像牛郎织女把他们家纺织的锦绣在天空中展开一样。天上人间,曾经遥远的事物从我们身边划过,又归于另一种遥远……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耕地不用牛,
点灯不用油。


       这首歌谣的前两句是众所周知的,后两句我也是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得到的,我觉得应该把它带上,这样才算完整的一首歌谣。


        现今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那种子弹呼啸而过的感觉犹在耳畔。


        我们忍不住要吟诵起杜甫老先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千古名句借以印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人们,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不可动摇。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我们站在这首歌谣中,回望我们的过去,感慨万千!这短短18个字,自从某一个人用心血把它煞费苦心地浓缩出来之后,它就像长了翅膀的蒲公英在神州大地上四处传播,我们正式吟唱这首歌谣,寻找着我们过去所憧憬、现在所构筑的诗和远方。


        必须向歌谣致敬!当然是在歌谣中,在对歌谣的传唱中。歌谣是死亡的,更是新生的。我们遇见新生的歌谣,也遇见死亡的歌谣。


        我们最终也像歌谣一样,遇见新生,遇见死亡。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9-15 11:59 88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9)|(河南)李红军

      文似看山不喜平,歌谣君借用一下就是:歌谣就像观水一般不喜浅露。试想,歌谣一般都很短小,寥寥数语,要想吸引人,就必须下大功夫才行。

       我最喜欢的是谜语歌谣。歌谣中有谜语,谜语中有歌谣。我们在传唱歌谣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番猜谜活动,一箭双雕,岂不快哉?



      下面这首歌谣首先跟我的家乡偃师有关,其次还跟宋朝著名文青李清照有关。

       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小两口之间的佳话可真不少。传说洞房花烛之夜,亲朋好友都醉醺醺地散了。夜已深,高烛照耀着一袭红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那个时代的男女在结婚前很少有好好地谈一场恋爱的机会,许多都是先结婚后恋爱,知面不知心。面对人人称道的好夫君,李清照对他却知之甚少。


       赵明诚喊一声娘子,就拉着李清照的衣袖往床榻边靠拢。李清照避开了,她一心想试探一下丈夫的才学,就说道:“别急,我给郎君出一道谜语,猜对了再就寝不迟。”


       赵明诚背着手说道,娘子请讲!
 
三面有墙一面空,
妙龄裙钗在其中。
有心与他说句话,
可恼墙外有人听。

       注意:第三句用的是男他,指的是第二句中的妙龄裙钗,因为女她是近代才出现的。


       赵明诚身为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那目光是多么敏锐和鲜明啊!他深知这妙龄裙钗就是李清照的自喻。赵明诚思忖一番说道:“我要是猜到了这个谜底,娘子就要按照谜底的意思去做。”


       李清照打了一个激灵,他莫非已经猜到?这谜底所涵盖的意思,正是赵明诚想要的结果。李清照会心地一笑,知道眼前的丈夫绝非等闲之辈。


       赵明诚侃侃而谈:“三面有墙一面空为:匚。妙龄裙钗在其中为:一女在匚内。有心与他说句话为:与女曰(yuē),至此组成:匽。可惜墙外有人听为:一人在匽外,也就是加个单人旁。所以,谜底为偃字。”


       两朵绯红的云朵飞渡李清照的脸颊,那脸颊在烛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红润。高烛迎着窗外吹进来的风,尽情飘舞。赵明诚说道:“偃的意思就是仰面倒下,放倒也。请偃!”李清照含羞低眉,微笑着点点头……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11-27 21:42 8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60)|(河南)李红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就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因为很小的一个因素,而忽然感到生命中难以挽留的美。歌谣中也有这样的情景,因为一个句子、一个词或者一个字,感觉到深深的惆怅。

      据报道,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村一位名叫程大欣的老人曾经唱过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是足以够得上缠绵的,但是,它却质朴到让人很容易就错过它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我读过了一遍之后,就爱上了歌谣中的主人公,我觉得她是美的化身,尽管她也是封建社会女子裹脚的牺牲品,但是,她却用心灵的烙印拍打着我思想中的尘土。

      事先说明,我是被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打动的。

早上起来露水多,
二八佳人摘豆juo(角),
一篮豆juo(角)未摘满,
趟湿绣鞋和裹juo(脚),
趟湿裹juo(脚)容易洗,
趟湿绣鞋颜色落。

      一日之计在于晨,人生如朝露,这些观念从汉代就开始流行。早上起来露水多,这首歌谣第一句多么家常啊,没有一点摆设的架子,简直就是生活中的说话,再自然不过。二八佳人摘豆角,她弯下去的腰身曲线毕现,那金黄的脸蛋儿,那鼓囊的胸脯,那浑圆的臀部,充满女性的劳动之美。

      一篮豆角未摘满,趟湿绣鞋和裹脚。豆角摘满就没有意境了,未摘满正是抒情的好时候,绣鞋和裹脚都被露水打湿了,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得到二八佳人的倩影,还暂时看不到她的心地。

      趟湿裹脚容易洗,裹脚一般的来说都是用白布在脚上来回使劲地缠绕,天长日久把脚缠绕得越来越小,限制了脚的正常发育,这是自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李煜首倡的变态美,是对女性的摧残。但是,这首歌谣的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最后一句。

      趟湿绣鞋颜色落。这一句值得反复品味,尤其是“颜色落”三个字,有无穷的回味之魅惑,那绣花鞋的颜色,想来就是二八佳人的颜色,青春的颜色。

      两汉时期的《匈奴歌》曾经唱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不知怎么,我盯着最后一句趟湿绣鞋颜色落。就好像那位二八佳人盯着她的绣花鞋一样,打湿绣花鞋的不是露水,而是我的泪水。

      颜色落。如此富有诗意,仿佛正在进行一场直播,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二八佳人的绣花鞋的颜色在一点一滴地变浅,变淡,直到可有可无,成为一种幻影,在歌谣中飘荡来飘荡去……

      我不知道还应该再写些什么,但却不愿意停笔。一种失落的美,正在蚕食我的心迹,我不忍心再次读起这首歌谣,正如我不忍心回头呼唤我的青春。

      2021.02.01偃师/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