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本土原创,连载ing,不断更新添加——总有一首歌谣击中您的心扉!带您找回曾经的美好岁月及人生!共计101章节,目前不断更新中……)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91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2-28 18:38 6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7)|(河南)李红军

        下面这首歌谣,同样是一首铭文歌谣,跟偃师的来历密不可分。
        西汉司马迁用如椽巨笔在《史记》中写道:“(武王伐纣回师途中)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牧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翻译过来就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班师回朝途中,在洛阳为了修建周都而进行了一番测量规划工作,然后离去。把马匹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儿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进行整顿然后解散,向全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时光到了唐朝,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宰相杜佑在他编著的《通典》中写道:“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宰相李吉甫则在他编著的《元和郡县图志》中,沿袭并支持杜佑的说法:“偃师县,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
        偃师之名,由此得来。
        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从司马迁到杜佑和李吉甫之间,有一个空档或者缺失。司马迁对偃师只字未提,杜佑和李吉甫却提到了偃师,把周武王放倒武器和解散军队的地点说成偃师。这如何解释得通顺呢?总不能再把杜佑和李吉甫请出来问一问吧?
        1976年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镌刻有32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内容将这件青铜器命名为:利簋,是一种礼器兼食器。利簋通高28厘米,和现代一张A4纸的长度差不多,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体积远远称不上庞大,但是,它的铭文对于我国历史的断代却无比重要。

珷征商,惟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偃师,
易右史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珷,音武,指的是似玉的石头。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常称周武王为珷。
        翻译过来就是:武王征商,在甲子那天早晨,岁星正当其位,早晚之间就攻灭了商朝。到第七天辛未日,王在偃师,将金(实际上指的是铜)赏赐给任右史职位的名叫利的人,利便以此铸造了祭祀周朝先王亶公的宝器。
        这是铭文的字面意思,它背后蕴含的信息量极大,我们试着进一步解释一番。
        周武王在伐纣回师途中,选择在偃师举行庆功大会,赏赐有功的将士。其中,就有一个担任右史的名叫“利”的将军。周朝设左右史,负责记录天子的言行,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由此看来,这位将军利,是一名文职官员,专门记录周武王在做军事动员及打仗下命令时说的话。这么说,利说话应该是绝对严谨的。
        周武王赏赐了利一些金,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利就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一件器皿,还特意命工匠在底部刻上铭文,作为永世的纪念。
        人们根据利簋上的铭文,借助天文学知识,推算出周武王战胜纣王是在公元前1046年农历二月初四日,在偃师举行庆功大会则是二月十一日,中间相隔仅为一周,也即七天时间。利簋铭文中的“偃师”二字,证明“偃师”作为地名,那时已经存在。
        这首铭文歌谣,称得上真正的一字千金。每个字都弥足珍贵。利簋的出土,补上了司马迁和杜佑及李吉甫之间缺失的一环,使得偃师的来历水露石出。更重要的是,利簋补上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缺失的事关成败的细节,让历史中的朝代更加光明磊落。

         2021.01.17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1-03-01 20:02 6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8)|(河南)李红军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是一场正义之战,是一场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
        如果,要让当时全天下的人们进行举手表决的话,估计98%的人都会投同意票。但是,有两个人却投了反对票。投完反对票之后,这两个人还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距离偃师市14.6公里)拉住周武王的马缰绳,叩马而谏,说:“请你不要以臣弑君,以暴制暴,那样不仁啊!”
        周武王正在沉思,这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军事姜子牙二人急忙下马走过来,一个人搀扶一个,把两个人搀扶到大路边,嘱咐并安慰两句,看着周武王的马匹从他们面前义无反顾地走过去之后,周公旦和姜子牙这才翻身上马,急忙追赶周武王去了。
        这两个投反对票,还出面阻拦周武王的人,一个叫伯夷,另一个叫叔齐,两个人并非事发之地的人,而是来自商朝末年的孤竹国,他们还分别是该国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
        说来话长,孤竹国君生前衡量再三,决定把王位给叔齐。孤竹国君去世后,叔齐觉得哥哥伯夷是长子,就拱手把江山让给伯夷。伯夷死活不接受,这是父王的主意,谁敢违背啊!于是,伯夷就逃跑。叔齐也想开了,也不肯继位,跟着哥哥伯夷逃跑。国不可一日无主,这空缺的王位自然就由孤竹国君的中子继承,这就叫做白拾,谁让别人让来让去都不要呢!
        伯夷叔齐两兄弟一直逃到孟津和偃师一带,最后,在偃师市首阳山落脚,依靠采集野豌豆来煮一煮,将就着果腹而已。昔日的两个王子,也成了难兄难弟。这就是人生的命运,实际上,这都是他们俩自己选择的结果。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周武王呢,你当你的帝王;伯夷叔齐呢,我当我的乞丐。
        话说这一天,伯夷叔齐照样上首阳山采集野豌豆,这个时候,过来一个农妇。农妇嘲笑他们的寒酸样儿说道:“都知道你们清高,看不惯周朝,所以不吃周朝的粟米!”
        伯夷叔齐没有搭理这位农妇,面对不识字的农妇,他们不想跟她一门见识。
        这位农妇见顺着不行,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开始反驳道:“你们别再采摘这野豌豆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到处都是周朝的土地,这野豌豆嘛,虽然是野菜,可它也是属于周朝的野菜啊!”
        伯夷叔齐二人听到这里,浑身一阵冷颤,好像晴天霹雳一般,手里刚刚采摘下来带着露珠的野豌豆从他们的手心,就是从曾经阻拦过周武王马缰绳的手心滑落下去……
        面对着农妇,伯夷叔齐不住地点头称是。他们二人整整衣襟和发丝,面对山野,开怀唱道——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首歌谣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名字叫做《采薇歌》。它堪称伯夷叔齐饿死前的绝命辞。薇,就是野豌豆。整首歌谣翻译过来就是:登上那西边的山头啊,采摘野豌豆来充饥呀。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根本分不清是和非。可叹神农虞夏那些古代的圣君转瞬即逝啊,我俩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可悲啊,即将奔赴黄泉,看来是命途多舛啊!
        这是一首命运的悲歌!慷慨的悲歌。它如此打动人心,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回味和谛听。无论是来处,还是归途,他们一无所有,我们也一无所见。对与错,是与非,都已归于时间的沉默和人生的荒诞。
        只有用泪水相和。除此之外,我们只有叹息复叹息。

        2021.01.17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2-12-25 09:22 6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9)|(河南)李红军

偃师市东南20公里的府店镇府南村,有一座小山,海拔仅有308米,四周都是平坦的原野。如果第一次登临此山,你会觉得毫无看处,不就是一个山丘吗?


如果告诉你,它的名字叫做缑山,传说西王母曾在此修炼,周灵王太子王子晋曾在此吹笙驾鹤升天成仙,武则天也曾在此寄宿一晚感慨万千并留下了亲笔撰文的《升仙太子之碑》,且该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听了这些,你会不会搬出唐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缑山刮目相看呢?


目前,存世最早的偃师县志是明朝《弘治偃师县志》。该书中仅仅记载有一首歌谣,名字叫做《缑山谣》,县志中没有署明作者。我经过一番查询得知,这首歌谣同样见于《古今图书集成》缑山部,其作者为元朝诗人张廓。


很遗憾,对于张廓,我们只闻其名不知其人,查询不到这位诗人的生平资料。说来,时间老人总是吝啬的,我们从他的口袋里很难掏出想要的资料和数据。700多年过去了,张廓的诗名,仅仅依附于这首歌谣而存在。

缑云轻,缑月明。
缑山仙人弄月云,徘徊鸾鹤吹玉笙。
仙人轻举斗星横,云月悠悠薄太清(道家三清境之一,又称太清天、大赤天。)。
浮丘真人(浮丘公,王子晋师傅)学道成,丹砂九转飞云星。
羽衣芝盖遥相迎,游軿(古代贵族妇女出游时乘坐的有帷幕的车子)相与朝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
海日岧峣(山高峻貌)射青阙(宫阙),阆霞崆峒烘赤城(道教十大洞天之六的赤城山)。
倏而白藏(秋天雅称)变元英(冬季别称),尘寰(尘世)沧海桑田平。
纷纷万兆(万象)兮如痴蝇(秋蝇),菌蕙晷促(时光之短)兮不暂停。
大道茫茫兮其自灵,故山松桂兮烟冥冥。
邦人(国人,黎民百姓)思旧兮未忘情,香火华华(明亮闪耀)兮视清明(清爽明朗)。
青天寥寥兮望霓旌,饮鹤池边兮几番春草生。


缑山之美在于道。俗话说,仙道,仙道,仙在道前,道在仙后。道的诞生跟老子有关,老子是春秋末期人,生卒日期大约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仙的产生则要早得多,指的是神话中无所不能、长生不老的人物,比如黄帝,西王母等。


道,追求的正是成仙,以便能够长生不老。而这个仙字呢,从人从山。由造字法可以揣测,要想成仙,势必先要搬迁到山里住呢?有一点必须承认,升天成仙的地点少不了某座山。缑山之所以扬名四海,就跟王子晋升仙有关。


王子晋德能深厚,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师旷前往朝见,问王子晋君子之德、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师旷钦佩不已。不久,大雨连绵,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周灵王采取壅堵法来治水,遭到王子晋强烈反对,他以“川不可壅”据理力争,提出用疏导法来治水,因此被罢黜,来到缑山跟随浮丘公修道,后驾鹤升仙。


回到这首歌谣。说它是歌谣,指的就是它的内容好多来自于民间的仙道传说,其意境是邈远而唯美的。我们试着翻译过来就是:缑山升天的仙人在遮住月亮的彩云中穿梭,徘徊着,一边乘坐鸾鸟和仙鹤,一边吹奏玉笙。不久,仙人轻轻举起星斗,把它横过来,只见那一片片云月悠悠地向着道家说的三清境之一——太清天靠近。


王子晋跟随浮丘真人(浮丘公,王子晋师傅)修炼道法,功成名就,手撒一把丹砂,只见丹砂的颗粒旋转着飞向云层中的星座。仙人们身穿羽毛织成的道服,撑着灵芝形状的伞盖,远远地前来迎接王子晋。更有仙女乘坐有帷幕的车子和他同游,朝拜天帝所居的仙都。


太阳从海上升起来,显得挺拔高峻,阳光照射着清幽的宫阙,高大空旷的霞光烘托着道教十大洞天之六的赤城山。倏忽之间,金秋变成雪白的冬季,尘世沧海一粟,化为平坦的桑田。


万象纷纭就如秋蝇一般,菌草和蕙草虽然短促但是却没有停止生长。大道看上去茫茫一无所见,但是却能够自在地保持应有的灵犀。昔日山上的松树桂树,仿佛笼罩着雾霭一般迷蒙。


黎民百姓思念王子晋旧日的情义未能忘记,点燃的香火闪耀着明亮的光华,看上去清爽明朗。天空寥若晨星望见仙人缀有五色羽毛以云霞做成的旗帜,仙鹤饮水的池边,不知道是第几次生长出春天的青草。


《缑山谣》的思想内容相对较空,但是它对仙境的描绘颇为细致,从侧面也反映出偃师缑山的清秀和神秘,表达的无非是对升仙的王子晋的牵挂及思念之情。

2021.01.18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1-19 15:29 6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49)|(河南)李红军

      我们在这个系列的中间部分,向古代上溯了一些歌谣,如果一个章节算作一个回合的话,我们总共上溯了9个回合。

       那些上溯的古代的歌谣都是文言文的,涉及到的事件尽管有大有小,但是其中蕴含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则始终不变,始终存在。

       有些情感特别是爱与恨、自私与宽容、快乐与忧愁、国事与家事等等,一直是歌谣乐于表现和传达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歌谣大多数都有确切的作者。或许,古时候,人少,事情也少,容易记住歌谣的作者吧。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近现代甚至当代的中原,回到豫西,甚至回到偃师。回到人生的主战场,重新来审视歌谣中的嬉笑怒骂。

       我总是在想:一个人如果用心读懂了歌谣,也就读懂了生活,甚至也就找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方向,这就是歌谣的魅力所在。

       从小,父母亲就教导我,不要说瞎话。我从某一个长辈那里,以歌谣的方式听到了说瞎话的危害,这种危害是让人缩回他那想说瞎话的舌头的。不过,那位长辈只告诉我了前两句,或许,是我忘记了后面的四句。

       现在,我把它重新找回来。但愿,不算晚!


说瞎话,
长尾巴。
尾巴长,
变成狼。
狼叫唤,
龙动弹。


      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但是,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谁都会听腻,不等听腻的时候,内心就会反感。怎么办?必须树规矩,拿出惩戒措施来。

       现在好了,我们有歌谣。这首歌谣开头说,说瞎话,长尾巴。人类从猴子进化到人,最明显的就是没了尾巴,省得让别人揪住尾巴打。说瞎话会长尾巴,让人对于瞎话有了惧怕心理,先不论这种说法对于孩子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起码,让孩子直到说瞎话的坏处是看得见和摸得到的。或者,我们把说瞎话长出的尾巴理解成说吓唬留下的后遗症,即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和话语来印证瞎话的真实性。

       尾巴长,变成狼。这就更进了一步,让说瞎话的后果变得愈加严重。狼的尾巴总是下垂,并拖着地的。据研究,一只畏畏缩缩的狼把尾巴垂下并夹在后腿中间,就有效阻断了从肛门区散发出来的气味信号。这一信号是每一只狼所特有的、表明身份的气味,夹尾巴不让气味散出来对于狼说就如人感到自卑时不愿露脸一样。一群狼生活在一起,等级关系十分重要,夹尾巴就成了弱者在强者面前的一种谦卑的表示,可见狼的气味信号比家犬要复杂。

       说瞎话的孩子会长出尾巴并变成狼,好像很难理解,想一想《伊索寓言》中“狼来了”那则寓言故事,放羊娃骗你没商量,最后引来饿狼蚕食小羊,自食其果。这说明:狼就是瞎话变的。

       狼叫唤,龙动弹。这里的“狼”象征说谎成性的人,狼的叫声用文字形容是:嗷呜。嗷呜嗷呜的叫声,听起来十分渗人。歌谣最后说,狼叫唤,不要怕,不要怕说瞎话的人,他们类似于纸老虎,我们自有法子,那就是龙动弹,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说谎成性,继续胡搅蛮缠或者胡作非为的话,会惊动龙,龙动弹起来,腾云驾雾,张牙舞爪,一定会降服狼的。这叫邪不压正!饿狼不压强龙。真是真,假是假。真的假不了,家的真不了。瞎话说一千遍一万遍,终归成不了事实。

       歌谣是夸张的,它的教化和惩戒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它不断告诫世人: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021.1.18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1-23 13:52 6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1)|(河南)李红军

  (存目。)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2-06 09:19 65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2)|(河南)李红军

      在豫西,好吃的人,被称为下菜,或者下菜皮;会吃的人,则被誉为吃才。

       记得某单位食堂,一次改善伙食,开饭后,人没到齐。有一个人撺掇说道:“谁去叫叫XXX呗!”旁边一人接过话头说道:“并(不用)管他,他闻见香气儿都来了!他通(很)下菜着哩!”


       这是一个笑话。说明下菜之人必有下菜的道理。关于下菜,还有一个称不上歌谣的歌谣:下菜皮,啃瓜噫!说的是,下菜的人喜欢把瓜皮啃得很净,把瓜瓤给吃得精光。当然,啃净瓜瓤也没什么不好,只是给人的印象是好吃或者吃不够。


       至于吃才呢?则是指那些在饭桌或者餐桌上吃上一两口饭,或者喝上一两口酒,就开始絮絮叨叨专讲荤话的人。这些荤话大多还都离不开吃喝,所以,吃才,吃才,一吃就有才。


      言归正传。下面这首歌谣专说吃。

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很多,这只是其中一个。这是我的父亲经常对我讲述的顺口溜歌谣。几乎每次放学归来,父亲带着我到他所在的单位食堂的路上,都会重复这首歌谣。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在父亲工作的那个年代,买粮食需要粮票,经常有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现象存在。人们对于吃是抱着无限憧憬的,能吃上馒头就得感激生活,能吃上一块肉就是幸福降临。

       时代过去了,那么,这首歌谣还有什么作用呢?或者说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当一个人废寝忘食的时候,家人就会搬出这首歌谣说一说,唱一唱,那个人就会跑到厨房端起饭碗来。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孩子厌食的时候,大人们也会搬出这首歌谣来作为大道理,让孩子认识到及时吃饭是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


       说起来,这首歌谣明白如话,很通俗啊!但是,真正能够弄懂它的人,没几个。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吃饭跟钢铁八竿子打不着,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歌谣为何要把钢铁这种硬性的物质拿来用呢?


       要理解这首歌谣,先说钢铁。炼铁成钢,百炼成钢,钢是铁冶炼出来的。一提钢铁,好多人会想到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误认为钢是近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实则不然。


       钢指的是含碳量小于2%并含有某些其他元素的铁碳合金,具有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形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材料。春秋末期(前476年以前)已出现人工锻炼的钢,到东汉时期已掌握炼钢技术。


       说完钢铁,其次,掌握要领,理解这首歌谣的关键在于弄懂前两行中的“是”字。人是铁,说的是人就像铁一样;饭是钢,说的是饭就像钢一样。铁要想坚固有硬度,就要由钢的支持。人要想有力气,就要有饭的支持。这样一来,一顿不吃自然就饿得慌了。

       2021.01.20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2-09 10:56 66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3)|(河南)李红军

       人在江湖,歌谣在歌谣的世界里。我在江湖上漂,歌谣则在歌谣的世界里等待我。感觉有好久没有更新了,因为临近年关,俗务缠身,每每想到我心爱的歌谣,总有一种千里之外的感觉。

        当我感到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的时候,当我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时候,当我感到诗和远方在一天天远离我的身边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一首首歌谣。


        是歌谣无形中给与我面对生活和自我的勇气,尽管有些歌谣所传唱的内容远之又远,甚至和今天的生活毫不搭边,我仍旧能够触摸到那种嬉笑怒骂的神奇源泉。


        就在歌谣的写作和整理过程中,不断有人给我提供线索,把某某歌谣提供给我,我既欣喜又恐慌,欣喜的是有人关注并奉献心中所知所藏所爱,恐慌的是我如果不把别人提供给我的写出来会打击对方的积极性。


       其实,下面这首歌谣我早就注意到了,只是没有真正放在心上,直到一位网友在回复我的拙作帖子中提到了它,我才刮目相看。

小闺女,怕纺花,
车子搬到房檐下,
去地里,偷芝麻。
偷的芝麻吃不清,
给她婆子家送二升。
婆子家狗,老厉害,
一咬咬住脚骨拽,
咯噔咯噔跑回来。
跑到婆家喝口水,
蛤蟆蝌蚪咬住嘴。
跑到婆家喝口茶,
蛤蟆蝌蚪咬住牙。


       这首歌谣还有许多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在第八句“咯噔咯噔跑回来”之后则演变成:整啥糊,整面糊,一糊糊哟白屁股,整啥擦,整姜擦,一擦擦哟姜疙瘩。显然是粗俗的,这恰恰说明歌谣来自于民间那些喜欢打情骂俏的衣食男女之口,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纺花这种乡村家庭日常劳作方式早已过时,但是,歌谣中由纺花延伸开来的喜剧性情感永远新鲜。小闺女怕纺花,是可以理解的, 小闺女天真烂漫,不喜欢类似于纺花这种枯燥乏味的劳动。


        把车子从屋子里搬到房檐下,意味着对让她终日纺花的家庭的抗议,让雨水把纺花车淋湿淋坏才爽哩!以后,再也不用纺花了。可见,小闺女的力气之大,勇气之大。


        小闺女不纺花已经让周围人另眼相看,她还去地里偷芝麻,真是胆大包天,这就有些令人瞠目结舌了。偷的芝麻吃不清,她首先想 到的是送给婆子家,估计已经定亲甚至结婚,但是,这位小闺女应该是一直住在娘家纺花。


        紧接着,婆子家狗,老厉害,不认识家里的新娘子,看到心怀鬼胎去偷芝麻的人就咬,好家伙,一咬咬住脚骨拽,就是脚巴儿,让 狗跳出来对怕劳动和小偷小摸的人进行惩罚,有好戏看了,看这小闺女怎么办?我们说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最可怕,人必须有所怕惧,有 所怕惧才会收敛自己,不至于让欲望将人性膨胀到无知无谓的地步。


        脚骨拽被咬,意味着走路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小闺女只好咯噔咯噔跑回来,注意是跑回来,说明内心的恐慌压过了脚的疼痛,还是 恐惧心理在作怪,何必呢?不纺花可以去地里摘些野花欣赏或者感谢其它的什么,总比偷芝麻强吧。看到这里,我们有些怀疑这首歌谣 ,是那些私下里喜欢小闺女的相貌,但是得不到她的小伙子们对她人品的恶意中伤。


        小闺女先是跑到婆家,作为中转站,歇息一下,喘口气,到了婆家那再熟悉不过,婆家的狗再也不会咬人了,因为打小就在婆家玩 耍。但是,注意,歌谣中有一只无形的手,还是揪住小闺女不放手,小闺女喝口水,由于从河里或者井里打来倒进水缸里的水,不干净,被水里的蝌蚪咬住了嘴,甚至喝一口开水,感觉还有蝌蚪在咬嘴,看你醒悟不醒悟?看你还敢做坏事不敢?


        这首歌谣明显是一首对于那些怕劳动手脚不干净的人的劝解和讽刺。让婆子家狗和婆家水里蝌蚪对小闺女进行惩罚,说明凡事要想 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然,它的喜剧色彩淡化了这种惩戒的气氛。这就是歌谣的中庸之道吧。

    2021.01.30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09 17:09 67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4)|(河南)李红军

       歌谣很大,大到蹿天入地;歌谣很小,小到穿针引线。我们在歌谣中看到的不单是家风和乡愁,还有心智和妙趣。

       大家是否还记得前面我们说过的歌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呢?那是一首循环歌谣,如果不瞌睡,或者不累,你可以为了和他人或者自己比拼,一直说下去。然而,它比拼的仅仅是耐力,它的信息量却不会随着遍数的增多而有所增加。

        有这样一首流传在偃师地区的歌谣,也是循环歌谣,也可以不断循环下去,就像无限循环小数一样,不同于“从前有座山”的是,它比拼的更多的则是数字运算能力。

        走在偃师街头,你会经常看到商家或者店铺开业及促销的现场节目表演,假若你是一个外地人,来到偃师做客,你会觉得这有什么稀罕的?全国各地都有。

        别急。接下来的外地不一定有。到了热身环节,主持人手举奖品,看台下的观众都伸手想要,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你也忍不住走了过去。

       主持人挑选了6、7个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或者成人上台,也就是说每个被挑选的对象都在10岁以上,大家伙一字排开,主持人开口:“奖品只有我手中的这一个,上台领奖的人这么多,咱们来一个大比拼,谁说的没错,说到最后,奖品就是谁的。我先说:

“1只蛤蟆1张嘴,
两只眼睛4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然后你们从左到右,左边第一个人说:
两只蛤蟆两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左边第二个人说:
3只蛤蟆3张嘴,
6只眼睛12条腿,
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以此类推,谁说错了谁下台,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可以领走我手中的奖品!现在开始——”
 
       主持人说完,台上的人立即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比拼,台下的观众一遍鼓掌一遍和主持人一道义务当起裁判。我们在此接着主持人的话头,试着往下说:

4只蛤蟆4张嘴,
8只眼睛16条腿,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5只蛤蟆5张嘴,
……………………


      这就是在偃师广为流传的一首数字循环歌谣。它运用到了生活和数学中的乘法,1只蛤蟆长了1张嘴、两只眼睛、4条腿,跳进水里只能是一声扑通;两只蛤蟆就要将上面的数字乘以2了,以此类推,三只蛤蟆乘以3,蛤蟆的嘴、眼睛、腿和跳水扑通声的总数量必须和出场的蛤蟆总数量严格对应,一旦出错,就算做输掉。
我们下面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N(只蛤蟆)N(张嘴),
Nx2(只眼睛)Nx4(条腿),
N(个扑通声,逐一说出来N个)跳下水;

 
      
好多人都会被乘法口诀表,但是不一定想过乘法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同一个数字相加,一个个加起来太慢,于是才用这个数字乘以相加的次数或者个数,不相同的数字相加自然也就不能用乘法了。

       细心的你很快会发现,出错的人们大多发生在蛤蟆的腿的数量这个环节。因为蛤蟆的眼睛是蛤蟆总数量的2倍,这个翻倍好说,而蛤蟆的腿则是蛤蟆总数量的4倍,这个4倍如果口算起来就有些麻烦了,是考验能力和智慧的关口。

       城镇化使得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见到真正的蛤蟆。现在,蛤蟆就在这首歌谣中出场,并不断繁殖,引起人们对人生挑战的向往和投入,在日复一日递进的日子中,总有新的发现和成功!
 
2021.01.3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02 21:32 68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5)|(河南)李红军


      那还是一个太阳将要西落,月亮将要东升的时刻,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这天一放学,我从书包里掏出作业,认认真真地写完,跑到大门前的一条水渠边玩耍,我被一个同伴叫住。


      我早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和样子,他在我的记忆中是模糊不清的,他好像是一位神通广大、无所不知的人,他的到来或者出现似乎就是为了给我带来下面这首歌谣。


      这首歌谣大概从10岁那年那天就在我的心中扎了根,现在,当我梳理流星般从我的生命中划过的歌谣时,它才重新复活了。


       它使我意识到,当我们要解释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永远都比这件事情要复杂和冗长。当然,这也是没法省略的无奈。谁让我们生来单纯,活得复杂呢?


      那位同伴传唱这首歌谣的声音,听起来就像诵经声。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南阳(洋)两棵树,
种在石头上。


      你一定猜到了,哪怕你没有猜到这首歌谣说的是什么,也猜到了这就是你听到的时光倒流的声音。你在这首歌谣里徜徉过,谛听过,寻思过。


      这首歌谣就是最著名的谜语歌谣,谜底是:磨。磨,是粉碎粮食的工具。磨房,是磨面粉的作坊。我记得,小时候几乎每个村的每个大队都有磨坊,一般都是毛驴拉磨。我去磨坊里玩耍,看到磨坊的墙壁全是雪白的,很纯洁的样子,那几乎就是童年的样子。


      我在磨坊里第一次见识到吸铁石,就是磁铁,环形的,摔成了两半,当时我还懵懂未开,不知道这来自磨坊跟“磨”有关的歌谣,会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我的心房。


      歌谣君~!歌谣君~!赶快回来吧!这首歌谣不能就这样放凉喽!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洋),这前两句说的都是广字头。广字头是左上包围右下的半包围结构的部首。广字头的上点常在米字格的竖中线上落笔;上横的长短,依据被包围部件的宽窄所定;撇画向左下伸展,往左下斜度的大小,依据被包围部件的高低而定;左上角通常留有气口。


      部首为“广”的汉字一般跟建筑有关,《说文解字》曰: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广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


      据说广字头的字共有520个之多,也有说682个的,真是无比庞大啊!这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广”啊!天下汉字谁与争雄?人们专门为广字头的“磨”字造一首歌谣,那岂不是小菜一碟?


      你忽然灵机一动,既然广字头的磨字可以说成“南阳(洋)两棵树,种在石头上”,那么,其他的广字头的字呢?让我们再列举一些: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南阳(洋)有个人,
只有一寸长。
谜底是:府。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南阳(洋)三只鸟,
卧在树枝上。
谜底是:应。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阳(洋)。
十字对十字,
日头对月亮。
谜底是:庙。


      其中,那首关于“府”字的歌谣也是相当牛的,流传也很广。南阳(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即便玄幻如《山海经》般的名著中,也未必有一寸长的小人吧?谜语歌谣实在是妙。
2021.01.3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23 09:43 69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6)|(河南)李红军


       人们对于吃实在是煞费苦心啊!人类史几乎半部都是吃的历史。孔老夫子在《论语·乡党》中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翻译过来意思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好家伙!听完上气不接下气,你没准儿会说,这样子吃下去太挑剔,会让下厨的妻子受不了的,要甩锅碗瓢勺的。是的,歌谣君也是这样认为的。


       吃得好与坏,往往决定着吃的快与慢。有人在一边说了,歌谣君何以口出此言?


       我没有经历过三年大饥荒,只是听父母说过,三年大饥荒指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大锅饭也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我不断听人们说起,在闹饥荒吃大锅饭的集体主义年代,要想吃饱肚子,是有诀窍的。那就是集体干活儿到了吃大锅饭的时候,打第一碗饭只能打半碗,别人打满满一大碗那都是憨子,等着瞧吧!


       当你吃完第一碗的半碗饭,去打第二碗的满满一碗饭时,大锅里剩的饭已经快要见底了,还好!你算是无比幸运的。集体主义时代,幸运就意味着聪明啊!你打的第二碗饭,你可以一口一口地吃了,不必惊慌,没有人能跟你争抢啦!这个时候,你可以端着碗,静观那些吃第一碗满满的饭的人们狼吞虎咽的搞笑模样了……


       这使我想起了孙膑赛马。孙膑对齐国将军田忌说:“用你的下等马和齐国贵族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


       吃饭也像比赛,图的就是有的吃,必须吃,长身体。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每当我们兄妹三个厌食时,父亲的口里总会念叨起下面这首歌谣。


 
谁先吃完,
是老大哥;
谁吃到末堆儿余儿(最后一个),
是屁窝窝(没用的家伙)。


      有人举手反对,说歌谣君,你这不算是歌谣,完完全全就是大白话。对,是大白话,无需解释,除了末堆儿余儿和屁窝窝是偃师方言,其它的都是大白话。但是,在我的意识中,它就是十足的歌谣,是可以在饭场上拍着胸脯传唱的。


       当然,时代不同了,现代人们吃饭讲究细嚼慢咽,连我家上幼儿园小班的二宝都知道。这样做有助于消化,因为只有经过牙齿的有效咀嚼,肠胃才便于吸收,才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歌谣过时了,真的过时了。歌谣君不是在这里唱什么悲歌,而是怀念那个时代,唤醒人们对于饥饿的感知,唤醒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2021.01.3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7-04 15:40 70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7)|(河南)李红军

       我给歌谣下的定义就是嬉笑怒骂。嬉笑怒骂之中少不了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打情骂俏,属于骂的一种,多发生在饮食男女之间。

       打情骂俏有两个诀窍,一是循序渐进;二是及时抽离。想要达到目的,不能慌,不能太直接,要变着说法慢慢来。感觉已经快要接近目的了,及时收场。


       打情骂俏的歌谣有粗俗的,也有高雅的,粗俗的很多,我寻找的是高雅的。


       我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传统儿歌游戏》一书的《谈婚论嫁儿歌》一章中,发现了一首十分典雅而古朴的歌谣,第一眼就爱上了它,但是,我不确定它的出处,很想知道它跟偃师的关系,它有没有在偃师大地传唱的迹象?


       可惜,这本书没有注明它的出处。我不死心,就在网络上继续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2007年5月28日出版的《洛阳日报》记载,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村77岁的齐子和老人传唱过这首歌谣。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那则报道中,这首歌谣是从一位老船工的口中以船工号子中“荤号”的名义传唱的。
 
日落西山晚了天,
小佳人压床铺绣毡,
两头放下鸳鸯枕,
问声奴夫哪头眠,
一头眠眠生太子,
两头眠眠是枉然。

       仔细分析这首歌谣,看不出跟船工之间的关系。“荤号”也指的是号子,从内容上来看,它显然不属于号子,要是按照号子喊出来,让别人听见实在不雅。因为,它的内容是属于夫妻二人之间的事情,是可以小声唱的,却不是可以大声喊的。说它“荤”,倒是可以的,因为带有打情骂俏的因素。


       这是否说明一首歌谣可以有多种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回到歌谣本身。日落西山晚了天,说明时间,天要黑了,外出的丈夫要回家了,小两口终于要亲热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小佳人压床铺绣毡,说明人物和地点,饮食男女先不说吃饭,只说铺床,而且昵称小佳人,看来是新婚,甜蜜得很!


       两头放下鸳鸯枕,小佳人的这一举动令人匪夷所思,鸳鸯枕应该像水中鸳鸯一样,不离不分,放在同一头才是,可这小佳人把一对儿鸳鸯枕分开放在了一张床的两头儿,好生奇怪呀!


       问声奴夫哪头眠,瞧瞧!这小佳人,在和她的奴夫打情骂俏,这里的奴是小佳人的谦称,奴夫指的就是小佳人的丈夫。小佳人问道:“亲爱的,你睡哪头?”小佳人用轻佻的言语和动作,来挑逗和戏弄。小佳人的形象是活泼和俊俏的,令人想到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中的女主人公卡门,甚至带点桀骜不驯。


       一头眠眠生太子,小佳人实在是急性子,不等她的奴夫回话,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两人一头睡的好处,行云雨之事,尽鱼水之欢,然后即可生太子。小佳人真是刀子嘴,把夫妻二人夸张成皇帝和皇后,生出的儿子可以掌管天下江山。即使被真的皇帝听见了,恐怕也只能是可忍而不可杀呀!歌谣君,在此忍不住要为小佳人大大地点赞了!


       两头眠眠是枉然。夫妻二人两头睡,无异于同床异梦,简直是枉然啊!我们几乎就要看到小佳人紧皱的眉头了……


       这首歌谣是高雅的,用高雅之法点化不雅之事,而且出神入化,多数人听了读了都会爱上它。我们没有理由不传承它。歌谣中的奴夫应该是情窦未开的蜜月期间或新婚小别的新郎,听了小佳人的这首歌谣,不知作何感想?


       歌谣是纯洁的,从来不会教人学坏。因为编织和传唱歌谣的人们有良苦用心在。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8-14 15:32 71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8)|(河南)李红军

       歌谣最大的特点就是时代性。时代变迁,歌谣过时。这就是歌谣的命运,不仅歌谣需要面对这样的命运,世间万事万物谁也逃不脱这个命运。人生还有代沟呢!


        有一首歌谣大名鼎鼎,在我个人的感觉中,几乎在全国都是家喻户晓的。这首歌谣中唱和的内容,曾经是我们现在口口声声称赞的诗和远方。因为,在我听说并传唱它的时候,歌谣中说的情景还很遥远。


        现在,当我在纸上梳理歌谣的时候,它却早已过时了。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嫌弃它,它曾经为我勾勒过一幅生活的憧憬,就像牛郎织女把他们家纺织的锦绣在天空中展开一样。天上人间,曾经遥远的事物从我们身边划过,又归于另一种遥远……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耕地不用牛,
点灯不用油。


       这首歌谣的前两句是众所周知的,后两句我也是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得到的,我觉得应该把它带上,这样才算完整的一首歌谣。


        现今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那种子弹呼啸而过的感觉犹在耳畔。


        我们忍不住要吟诵起杜甫老先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千古名句借以印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人们,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不可动摇。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我们站在这首歌谣中,回望我们的过去,感慨万千!这短短18个字,自从某一个人用心血把它煞费苦心地浓缩出来之后,它就像长了翅膀的蒲公英在神州大地上四处传播,我们正式吟唱这首歌谣,寻找着我们过去所憧憬、现在所构筑的诗和远方。


        必须向歌谣致敬!当然是在歌谣中,在对歌谣的传唱中。歌谣是死亡的,更是新生的。我们遇见新生的歌谣,也遇见死亡的歌谣。


        我们最终也像歌谣一样,遇见新生,遇见死亡。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9-15 11:59 72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59)|(河南)李红军

      文似看山不喜平,歌谣君借用一下就是:歌谣就像观水一般不喜浅露。试想,歌谣一般都很短小,寥寥数语,要想吸引人,就必须下大功夫才行。

       我最喜欢的是谜语歌谣。歌谣中有谜语,谜语中有歌谣。我们在传唱歌谣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番猜谜活动,一箭双雕,岂不快哉?



      下面这首歌谣首先跟我的家乡偃师有关,其次还跟宋朝著名文青李清照有关。

       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小两口之间的佳话可真不少。传说洞房花烛之夜,亲朋好友都醉醺醺地散了。夜已深,高烛照耀着一袭红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那个时代的男女在结婚前很少有好好地谈一场恋爱的机会,许多都是先结婚后恋爱,知面不知心。面对人人称道的好夫君,李清照对他却知之甚少。


       赵明诚喊一声娘子,就拉着李清照的衣袖往床榻边靠拢。李清照避开了,她一心想试探一下丈夫的才学,就说道:“别急,我给郎君出一道谜语,猜对了再就寝不迟。”


       赵明诚背着手说道,娘子请讲!
 
三面有墙一面空,
妙龄裙钗在其中。
有心与他说句话,
可恼墙外有人听。

       注意:第三句用的是男他,指的是第二句中的妙龄裙钗,因为女她是近代才出现的。


       赵明诚身为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那目光是多么敏锐和鲜明啊!他深知这妙龄裙钗就是李清照的自喻。赵明诚思忖一番说道:“我要是猜到了这个谜底,娘子就要按照谜底的意思去做。”


       李清照打了一个激灵,他莫非已经猜到?这谜底所涵盖的意思,正是赵明诚想要的结果。李清照会心地一笑,知道眼前的丈夫绝非等闲之辈。


       赵明诚侃侃而谈:“三面有墙一面空为:匚。妙龄裙钗在其中为:一女在匚内。有心与他说句话为:与女曰(yuē),至此组成:匽。可惜墙外有人听为:一人在匽外,也就是加个单人旁。所以,谜底为偃字。”


       两朵绯红的云朵飞渡李清照的脸颊,那脸颊在烛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红润。高烛迎着窗外吹进来的风,尽情飘舞。赵明诚说道:“偃的意思就是仰面倒下,放倒也。请偃!”李清照含羞低眉,微笑着点点头……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11-27 21:42 73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60)|(河南)李红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就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因为很小的一个因素,而忽然感到生命中难以挽留的美。歌谣中也有这样的情景,因为一个句子、一个词或者一个字,感觉到深深的惆怅。

      据报道,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村一位名叫程大欣的老人曾经唱过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是足以够得上缠绵的,但是,它却质朴到让人很容易就错过它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我读过了一遍之后,就爱上了歌谣中的主人公,我觉得她是美的化身,尽管她也是封建社会女子裹脚的牺牲品,但是,她却用心灵的烙印拍打着我思想中的尘土。

      事先说明,我是被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打动的。

早上起来露水多,
二八佳人摘豆juo(角),
一篮豆juo(角)未摘满,
趟湿绣鞋和裹juo(脚),
趟湿裹juo(脚)容易洗,
趟湿绣鞋颜色落。

      一日之计在于晨,人生如朝露,这些观念从汉代就开始流行。早上起来露水多,这首歌谣第一句多么家常啊,没有一点摆设的架子,简直就是生活中的说话,再自然不过。二八佳人摘豆角,她弯下去的腰身曲线毕现,那金黄的脸蛋儿,那鼓囊的胸脯,那浑圆的臀部,充满女性的劳动之美。

      一篮豆角未摘满,趟湿绣鞋和裹脚。豆角摘满就没有意境了,未摘满正是抒情的好时候,绣鞋和裹脚都被露水打湿了,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得到二八佳人的倩影,还暂时看不到她的心地。

      趟湿裹脚容易洗,裹脚一般的来说都是用白布在脚上来回使劲地缠绕,天长日久把脚缠绕得越来越小,限制了脚的正常发育,这是自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李煜首倡的变态美,是对女性的摧残。但是,这首歌谣的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最后一句。

      趟湿绣鞋颜色落。这一句值得反复品味,尤其是“颜色落”三个字,有无穷的回味之魅惑,那绣花鞋的颜色,想来就是二八佳人的颜色,青春的颜色。

      两汉时期的《匈奴歌》曾经唱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不知怎么,我盯着最后一句趟湿绣鞋颜色落。就好像那位二八佳人盯着她的绣花鞋一样,打湿绣花鞋的不是露水,而是我的泪水。

      颜色落。如此富有诗意,仿佛正在进行一场直播,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二八佳人的绣花鞋的颜色在一点一滴地变浅,变淡,直到可有可无,成为一种幻影,在歌谣中飘荡来飘荡去……

      我不知道还应该再写些什么,但却不愿意停笔。一种失落的美,正在蚕食我的心迹,我不忍心再次读起这首歌谣,正如我不忍心回头呼唤我的青春。

      2021.02.01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4-03-07 12:26 74楼
家风和乡愁中的偃师歌谣(61)|(河南)李红军

(存目。)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