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
蔚蓝色岛屿
蔚蓝色岛屿 48784 0
2023-03-10 16:18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
田志章

杜甫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国外学者将他在世界文化史的影响和但丁、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早在1962年,杜甫就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和偃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史料分析,杜甫的出生地应该是唐代的洛阳。杜甫十三世祖,西晋开国功臣杜预,京兆杜陵人,至迟于娶司马昭之妹之后,就把家移到曹魏都城洛阳,西晋开国,杜预封驸马都尉,府邸自然在晋都洛阳,并将杜家祖茔预卜在偃师首阳山前。此后,杜家至少十五代人都遵照杜预的“卜兆首阳山南遗令”,先后归葬偃师的杜家祖茔。自杜预始,京兆杜氏演变为洛阳杜氏。据杜甫诗文中自述,至迟自开元二十九年(741)春起,到天宝十二载(753)秋,杜甫一家约30口人,一直居住在偃师的“土娄旧庄”,前后长达13年之久。此后杜甫带家人10口迁居长安杜陵,其弟、妹20口仍居住在偃师。两京收复后,乾元元年冬至二年秋,杜甫一家回到土娄故居。因唐军平叛失利,东都吃紧,乾元二年秋,杜甫从华州赶回家乡,匆匆将家眷接走,此后一直漂泊在外。大历五年(770),杜甫去世后,妻杨氏与次子杜宗武回到土娄,元和八年(813),宗武子杜嗣业到湖南岳阳,将杜甫遗骸背回杜氏祖茔与杨氏合窆。杜嗣业娶妻邻村大槐树余氏,生子杜筵、杜策。开成年间(836-840),杜策中进士,授官江西南康府君,迁居任所。后遇黄巢起义,杜策死于兵乱,葬当地。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首任隰县尉,因卓越的文学才能“累迁洛阳丞”,终于修文馆直学士。细审杜审言年谱,自调露元年(679)从蜀州县尉任上回东京家中待选,至景龙二年(708)逝世,30年间家居一直位于洛阳城内。杜审言在偃师有杜家的祖业“土娄旧庄”,又与武平一一起迁修文馆直学士,因此,就与武平一有了同乡加同僚的亲密关系。
武平一(?——741),唐洛州缑氏(今偃师)人,本为“后族”(武则天家族),原籍并州文水县,系武则天族孙,举家迁缑氏后,是偃师的名门望族,累世出名人,如武就、武元衡、武翊黄、武登、武儒衡等。武平一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与堂叔武攸绪隐居于嵩山,“屡诏不应”,以演习佛法掩人耳目,潜心钻研《春秋》,以图入世之用。705年,唐中宗复位后,武平一时居母丧,朝廷强召其为“起居舍人”,陪侍中宗左右,因其应制诗做得好,多次得到中宗的赏赐。武平一性刚直,多次上书指斥韦后和太平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请求抑损外戚权宠清名一时景龙二年(708)五月五日,与杜审言、宋之问等五人一起并为修文馆直学士。
十月,杜审言去世。因其一生官职卑微,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下狱、流放,刚任直学士仅仅几个月就病故了,死时家境贫寒。唐诗纪事·卷六》载:“审言卒,李峤已(以)下请加命,时武平一为志。”《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有武平一之《请追赠杜审言官表》。杜审言所任直学士官阶为六品以下(六品及以下为直学士,五品及以上为大学士),病故后,鉴于其子杜闲、杜专、杜登尚未入仕,好友武平一上书唐中宗,请追赠杜审言一个五品官阶。唐制,五品及以上品位的官员去世后,其子可“袭父荫”入仕。杜甫在《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中称杜审言为“著作”,当为武平一等上“请加命”表章的结果,著作郎的官阶为从五品上。因为杜审言“卒赠著作郎”,就要按五品官的规制安葬,以至于杜家为了按规制置办丧事,卖掉了在东都的寓所。
正因为武平一上表请追赠杜审言官职,杜闲才得以从武功尉(从九品)做起,最后做到兖州司马(从五品)。开元二十九年杜闲逝世之前,杜甫的生活有充分的保证,四处云游,以诗会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逐步成长为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倘若没有武平一的这道表章,杜审言去世后,杜家生活无以为靠,杜闲及其后代的毕生成就会充满很难预料的变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应当深深地感谢这位偃师老乡。武平一开元二十九年(741)与杜闲同年去世,时杜甫已三十岁,杜甫应该与之有所交往,可惜在此以前杜甫的诗作几乎遗失殆尽,我们找不到有关的文献记载。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之问与杜审言也是同乡。杜审言在偃师土娄有旧庄,宋之问的旧庄在首阳山前,两家可以说是比邻而居,武平一之《请追赠杜审言官表上,也有宋之问的联名。宋、杜二人关系之亲密,除了俱为文友外,互为邻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家住回龙湾的毕氏在偃师也是一家名门望族。据记载,自唐代垂拱(685-688)到大历(766-779)年间,先后有毕憬、毕构、毕炕、毕耀、毕坰、毕增、毕栩、毕浚、毕匀、毕缄、毕绍颜、毕知颜、毕宏等名宦才俊。其中毕耀与杜甫是多年之交。
毕耀,是大唐名臣毕构的从子(侄子),先世居东平,后迁偃师。开元中,为县尉,以执法严正,反被诬而身陷囹圄。南宋学者蔡梦弼说“毕耀有文集行于世,与公(杜甫)相善,为诗友之交。”
乾元元年秋,杜甫有诗《偪仄行》赠毕耀。其时毕耀官居正字,为正九品,杜甫为左拾遗,为从八品,二人官小职微,住在一个狭窄的小巷子里。遇到下雨,道路泥泞,行走困难。所骑官马因战事被收归军营,骑驴或步行又失官员体面,所以只好请假不上朝。当时因为战乱,物价腾贵,常喝酒的人很少有喝醉的。雨季小巷狭窄泥泞不堪,两个诗友十天半月难得相见一次。闲居无事,杜甫急切地想见到老朋友,一起吟诗相和。幸好手头还有300铜钱,就买了一斗酒,赠诗《偪仄行》,邀毕耀速来会面。
在毕耀应邀来相会时,杜甫又作诗《赠毕四耀》(毕耀排行老四),诗中说:“才大今诗伯,家贫苦宦卑。饥寒奴仆贱,颜状老翁为。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两人是同病相怜,虽然才大,足可以称诗者之宗伯,但是家贫官卑,以至于像贫穷的乡村老翁,连奴仆都看不起自己。两人论诗文,自知足可流传于世,置世俗之偏见于谈笑间。诗末戏谑二人幸好有子孙可以把自己的诗作流传下去,聊得一些宽慰。杜甫与毕耀可谓是惺惺惜惺惺,靠诗友相知维系二人的自尊。乾元二年,杜甫已辞官流亡到秦州,毕耀迁官监察御史(正八品),杜甫闻讯写诗祝贺,可见两位偃师同乡感情之深。
韩愈《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记载:毕坰“年六十一,以元和六年二月二日卒于官……及尉王屋,徐之从事有为河南尹者,闻君当来,喜谓人曰:‘河南库岁入钱以千计者五六十万,须谨廉吏。今毕侯来,吾济矣!’继数尹诸署于府者无不变,而毕侯固如初。竟以其职死。……既卒,家无一钱。凡棺与墓事,皆同官与相识者事之。……以其月二十五日,从葬偃师之土娄。”另据明·弘治《偃师县志》卷一之三十五页记载,毕耀之侄子“毕坰墓在县西土楼村,唐王屋尉。”毕坰祖居伊河之南的回龙湾,为何葬于首阳山之下杜甫曾经居住的土娄村,缘由尚不得而知。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