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借助文学色彩的想象阐述偃师这个地名的由来,补充历史语境无意或者有意的留白)目前更新到第【◎代韩愈挂念偃师】章
红军影像
红军影像 764435 25
热门加亮 偃师人的一天 2023-04-13 16:11

图片:01.jpg



图片:02.jpg




《文化逆旅》自序  |(河南)李红军
   
     10岁时,我央求父亲将我从出生的村庄:原偃师县李村公社南寨大队以转学的方式,带到了偃师县城。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我一生的命运将和“偃师”这两个字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转学进城的目的,就是想要有一个比乡村更好的学习环境,最终的目标是清华大学。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幼稚的我真的就像一只癞蛤蟆,总是把天鹅肉当做口头禅或者把天鹅在湖水中的影子当成座右铭。

     我至今牢记着,父亲骑着红旗牌加重自行车,在后座上驮着我,驶过塔庄村的洛河桥,我向东北方向眺望,整座县城都仿佛在向我招手。除了她没有一个类似于古代的城门之外,每一样事物几乎都是鲜活而美好的。早上听到电台广播后睁开惺忪的睡眼,夜晚有路灯陪伴着入眠再也不怕噩梦惊醒时黑漆漆的空间。尤其是下雨时不会泥泞的柏油马路,我甚至想跌倒在上面再打一个滚。我看到了火车,听说了道口烧鸡,凝视着百货大楼柜台内的口琴、蜡笔、放大镜和万花筒,我想这些物品足以构成未来的黄金时代。乡村缺失的爱,在偃师县城得到了补偿。而每当我想起花豆娘、吊死鬼、家猪和家鸡,则会站在民主街的法国梧桐树下难过一会儿,我想回到过去,却再也回不去了。

     ……在偃师县城生活了8年后,也就是我高考前两个月,父亲因病离世。是父亲把我带到了偃师,我还没有站稳脚跟,还没有长出翅膀,还不懂得感恩和报答他,他就走了;还没有等我弄懂偃师这座城池的家底,把赤子乡愁作为一生的牵挂,把空虚的理想打碎再拼接成现实的三棱镜以折射心灵的七彩,他就在人生的中年走了。走在偃师的每一条街道,我感觉总能走着走着就走进父亲慈祥、温暖的怀抱,特别是他曾陪伴我走过无数遍的民主路和槐新路,在路上给我讲过无数人生的大道理和生活的小窍门。这些,我受用不尽啊。

     我把偃师称为我的“父爱之城”,我决定留下来,一生留在偃师。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国有流通企业,不久就被迫下岗。然后,为了谋生我不停地流浪,干过十余种期限不等的营生,最远跑到江南去卖羊毛衫。我之所以能够走上文学道路,最初就是源于想要用一支笔表达对父亲痛彻心扉的呼唤和思念,在文字中构筑一座城池般坚固的父爱堡垒。再后来,我就从接触文字入手再到接触摄像,分别从内心和外界两个人生层面打磨峥嵘岁月的灵光,试着摆脱金钱的奴隶这种被逼无奈的身份,并痴情地向着精神的贵族靠拢。

     我对故乡偃师的爱,从她的芳名再到她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当然,起初也有个过彷徨。早些年在洛阳城里,只要偃师的中巴车在你的眼前闪现,耳畔总是回荡着售票员拉客时对偃师一词的吆喝声,其中的“师”被本地人念成“四”,shi和si不分,仔细一琢磨,“偃师”从乡亲们的口中发出来的声音,怎么听都像是刺耳的“淹死”,我曾为此感到无比汗颜。可以说,偃师这一名字的本土方言发音,是我探究偃师这座城池来历的春日萌芽。我要为她找到一种合乎历史和情理的源头活水,然后,是向善发展的枝蔓,最后,是可以与偃师人乃至中国人共享的饱满的果实。

     就这样我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追慕着鲁迅先生的后尘做一番朝花夕拾,慢慢地就有了一丝心得,窃喜之余不敢独乐,丝抽出来后如何织锦?我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的阴阳五行学说,然后,开始把各种花蕾一样的要点,用心血往“金木水火土”的花枝中招展着嫁接,不敢期盼能够开出一树花朵,只要有一朵常开不败就足矣!我运用了小学、初高中、中专甚至自学来的知识,泥沙俱下地诉诸于文字,围绕着偃师这两个字夜以继日地笔耕不辍。那铆足的劲儿,就像唯恐哪个人捷足先登抢走了我挖到的宝贝一样,我敝帚自珍般抱紧中篇“历史散文”的“佛脚”。

     这就是《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这篇拙作的由来。没有对家父英年早逝的爱与缅怀,没有对故乡偃师的赤子乡愁,它几乎就是一纸空谈。书中观点和笔墨定有不妥之处,恳请方家不吝赐正!故园之恋,游子殷殷。是为序。
     2023.04.21偃师/

——————————————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
(河南)李红军

〇(混沌)-周武王的和平圣城

       自余秋雨《文化苦旅》开始,凡是跟历史沾点边儿的散文,都暗中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这烙印带有冬虫夏草的一丝丝苦味。这里我把“苦旅”换做“逆旅”,这个词是庄子首创,指客舍、旅店。客舍的柳色可以洗刷疲惫,旅店的灯火则可以引燃曙色。当我把目光投向历史丛林中的赤子乡愁,仿佛望见风雨中阳光披靡的小城偃师,蝌蚪般游离在五行学说以及之前的混沌初开的怀抱……

       对于东汉许慎来说,他的一双慧眼还没有对“〇”字开恩,他执笔的手没有将“〇”字圈进《说文解字》。对于武则天来说,“〇”字则是她对于膜拜的日月当空的双华之外,漏掉的星星的创造性尊称。她在亲笔撰写的偃师缑山《升仙太子之碑》中,将〇这个字镶嵌于“霞宇星坛”一词,取代了“星”的位置:霞宇〇坛,意思是霞光关照的天地烘托出璀璨的高台,也就是道士施法之坛。对于据说有着双瞳也就是四只眼睛,能够籍此观察星宿运动和鸟兽足迹的黄帝史官仓颉来说,会不会为了独尊以四方统领天下万物之名的玉律,崇奉方块形的汉字,而将圆形字的“〇”,排斥在外。

       这里,不妨把“〇”,赋予给庄子所创造的“中央之帝”——混沌。任何一座城市,在得到现有的正式名字之前,都可以说是处于“混沌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可能文明已经开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和创造的行为,但是,因为没有得到现名,而暂处于混沌的状态。在《庄子》一书中,为混沌开窍的人是“南海之帝倏”与“北海之帝忽”。而为偃师这块土地开窍的人则是周武王。

       一个城市的性格密码,或者说命运密码,往往从得名的那一刻就已形成。公元801年,杜牧的祖父杜佑耗费36年光阴撰写的皇皇巨著《通典》一书杀青,这时,偃师的名字自然早就得到了,不单百姓口头使用,也一直都在官方文书和史书中使用。但是,杜佑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偃师的来历吐露出来。

       偃师仿佛一个守口如瓶的女郎,暗中等待着杜佑饱蘸心血挑开芳心的笔墨。就在《通典》一书第177卷“州郡7”一章中,他挥笔写道:偃师(……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短短14个字,这在总字数高达190万字的《通典》中,只占0.000737%的体量。感谢一代文学大师杜佑,第一次将偃师的身世揭开。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胜利凯旋回师途中,在一个地方彻底地平息了战火,这个地方因此也就被人们称做偃师。这场战斗名为“牧野之战”,战场就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同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直线距离为162公里。周武王赢得这场战争,为何到偃师才平息战火呢?这中间不排除凯旋途中,有零星的剿灭性的战斗的可能。

       周武王不但赋予偃师以名字,而且还把胜利的果实,以及和平的曙光也统统赏赐给这块宝地!这样一来,就算是一个为混沌开窍的人,周武王也是偃师的大恩人,他为偃师开窍后,带来了一个和平圣城!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杜佑此种说法,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是他有所致精诚,金石为之开;还是他有文字铁证,面纱为之开?一切都是未知数X。我们只能相信,杜佑是有依据的,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依据是什么,但它是确凿存在的。杜佑把历史的秘方从历史老人那里照抄过来,亮给我们看,作为一名偃师人,我已经知足了。

       为何我始终相信杜佑是有依据的呢?这个答案要等到1175年之后,也就是1976年才能揭开。“千年等一回”,实在太过漫长,但是相对于“爱你一万年”的山盟海誓,这样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

       1976年,我3岁。就在这一年,直线距离偃师313公里公里的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了一件令中国人尤其是偃师人欢欣雀跃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中有32个字,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对仗和韵律之美,堪称一片绝妙好辞。至今47年过去了,对于利簋铭文的商榷性解读与争议,还远未结束。

       铭文如下:
珷(因wǔ,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司)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翻译过来意思是:武王征伐商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地名)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官职)利(人名)许多铜(古代称金)、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这里面是否蕴藏着一系列惊人的历史密码?表面上偃师两个字并不在其中,有些历史学家认为“阑师”就是“偃师”,当然也有专家、学者投反对票。“阑”,是个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指的是月光从门板不规则的缝隙中,透射到家中的斑驳光影,引申为“拦”,“阑师”也就是“拦师”,和偃师的意思停止征战接近。

       我的观点是,这里的“阑师”应该参照杜佑在《通典》中的观点,指的就是周武王彻底平息战火后的论功奖赏地:偃师。而且武王的军队在打了胜仗8天后,行军162公里,到达偃师,每天行军20公里左右也是合理的,因为每天、每地都有臣民夹道欢迎。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2023.04.13偃师/


分享:
游客
要评论请先登录 或者 注册
25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13 19:16 沙发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2)
(河南)李红军

〇(混沌)-周武王的和平圣城


       一连串的问号,就像一个躬身探寻往事前尘的记者,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和跋涉,当满面风尘成为他留个时代的唯一影像,他所掌握的真相则成了一种对于完美的妄想。

       上一章我们谈到,通过出土的利簋可以证明: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阑师”这个地方,命令有司(右史)利(人名)用金(青铜)铸造青铜器,纪念先祖檀公。

       我的观点是“阑师”就是偃师。除了“阑”字有“拦”的本义支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论据,在暗中支持着我怀抱的无形的琵琶。

       同为《通典》中第177卷“州郡7”一章偃师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括号内这短短的22个汉字,却隐含着闪电般来回奔突的信息流酿成的带有“汤武革命”烙印的字符串,再次将偃师这块土地固有的伟大和丰腴的基因,以递进的嬗变形式,蔚为壮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偃师拥有帝喾之都、二里头夏都和商汤之都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天地和历史赐予的福气,更是人民和文化创造的奇迹。当然,偃师的王都之气,更多地隐藏在或者汇聚在她一以贯之的行政管辖权所有者——洛阳的掌心。

       关于偃师的历史,我在10年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赤子还乡》的封底宣传语中,写过这样的话: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偃师的历史就有多长。偃师的建都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的曾孙、五帝之一的帝喾。但是,在帝喾的时代,偃师并不叫偃师,而是叫古亳。古亳就是偃师小时候的名字,小名是也。但是,小名不小,古亳显然要比偃师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要大一些。

       因为商朝有三个都城,都称为“亳”,于是后代史学家就把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王讨伐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成功后,在偃师的“亳”建立的都城,称为“西亳”。……这些都是杜佑在《通典》中的明确记载。

       我在此只是拾人牙慧而已。朝花夕拾般重拾这段尘封的历史,顿然感觉到历史的浪花,在每一个人类命运转折的攸关时刻,繁衍出无数带着求索和上进的芝麻花一样节节高升的芳香,以及无限趋向于尽善尽美的韵律。

       每一个奴隶和封建王朝的开头都是全新的、美好的,尽管这个朝代的结局注定都是阑尾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正义之战,少不了战前的祭祀,以及战后胜利了的封赏。周武王灭了商纣,论功奖赏地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在何处最有意义呢?周武王肯定经过了三思。

       跳跃的烛光映照着他饱经风霜的脸膛,火红中出落一抹砂金色,第一思,他抛开了跟商朝没有联系的地点;第二思,他再度抛开了商纣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因为那里即使没有遇到致命的抵抗,还是沾有周朝将士们的鲜血,在遇难同胞葬身的异乡土地上,奏响凯歌,自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残忍”,就像刀子一样割着牛皮鼓的胸腔。

       木星每12年在空中绕行一周,每年移动周天的1/12,因此,古人把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所以木星又叫岁星。现在,木星当空,预示着今后每一年的每一天,都将是无比丰赡的、祥和的。周武王把目光从木星的光环,转移到大帐前。第三思,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三思而后,就要行动了。面对军师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建议,周武王听不进去,他徘徊在混沌与清醒的边界,牧野之战,是一场大战,大战过后,他就要开启周朝盛世,这是一个全新的朝代!

       周武王想到了商朝的开创之地,也就是建都之地:西亳。起点也是终点,对手在哪里起步,就让他在哪里永远止步!这个观念,像木星一样镌刻在他头脑中硕大的星空版图上,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止战之殇的圆满的象征。

       没有比这样的论功行赏地更有意义的!利用8天时间,每天行军20公里左右,沿途还可以接受子民的膜拜,并借机加强军队补给,同时安抚殷商遗民,何乐而不为呢?这场回师,不亚于一场正义与恶毒较量后的有效展示,散沙般滑落的民心迅速向着带有磁性的周朝军队聚集起来,周武王垂手可得天下。

       西亳按照预先规划好的到达了。西亳是殷商人的称谓,周武王很有可能听从有司(右史)利(人名)等官员的建议,将西亳改为“阑师”。论功行赏的一切细节,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片由周武王开创的和平圣城,就这样永远地拥有了一个崭新的芳名。从“阑师”再到“偃师”,可能是流传过程中谐音转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史官为了突出字面意义,让偃旗息鼓的“偃”字取代“阑”字的结果。总之,从“阑师”到“偃师”,历史老人因为牙齿脱落,跑风漏齿,语焉不详,等待着另一场碳14的一纸证明,或者另一部史书的重见天日。

       偃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带着岁星赐予的收获,不停地凯旋和归来!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2023.04.13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14 08:36 板凳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3)
(河南)李红军

 
〇(混沌)-周武王的和平圣城

 
       历史的砧板充满牛皮绳断掉的竹简,烹饪小鲜的治大国者,从炊烟升起的欲望里,捻出一对沾满花粉的翅膀。历史的空档,必须留给文学化的想象。周武王对于偃师的开创盛景,是否也允许现代人想象的成分介入其中,来一个对于当时的情景还原呢?
 
       周武王伐纣的年代被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偃师最早得名的年代与之相同。也就是说在这一年,伐纣胜利后的周武王在偃师举办了论功行赏大会,大会的盛况应该是空前的。
 
       论功行赏大会最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就是:偃师这一地名的产生与利簋这一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将士们抚摸着刀伤或者箭伤,高呼着王的尊称;子民们穿着草鞋或者木屐从邙山之巅与洛河之滩奔来跪地膜拜,颂扬的言辞在惠风中一缕缕闪烁,人们纷纷奔走相告:
 
王在偃师,奖赏功臣!
王在偃师,回师息戎!
王在偃师,开创盛世!
王在偃师,天下威武。
 
       总有一天,关于偃师的历史性介绍,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偃师,史称古亳邑、西亳,又称阑师。
 
       正因为利簋没有在偃师出土而是在陕西出土,这可以解释为利簋的铸造者利(人名)是陕西人,利最终把利簋带到了陕西老家,用于祭祀。再者,利簋的铭文中提到的“阑师”一词,因为是孤有名词,没有第二次出现在考古发掘物或者史书之中,所以,产生了阑师地名所属地的争议。
 
       阑师不但和偃师读音接近、意思也接近。阑与偃,两个字韵母相同,系叠韵字。阑师今已不存,偃师则屹立3000多年。阑师这个地名虽然不存,但是,阑师所代表的地点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来看,偃师实际上就是阑师,阑师就是偃师。
 
       我们在回溯历史的时候,可能暗中总有一个抱怨:古人留给我们的材料太少,而且有些模糊不清,难以进行古今对照,以便准确定位。而这,正是历史的秉性,它是需要由文化来扶正、厘清的。借助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我尝试着对于阑师一词进行一番探索。
 
       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八百诸侯盟誓,这是战争的发端。孟津位于邙山之北、黄河之南,山北水南谓之阴。而偃师位于邙山之南、洛河之北,山南水北谓之阳,这里是战争的末端,又叫收端。
 
       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在孟津“阴发”,于偃师“阳收”,这就是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平衡。而从洛阳市偃师区主城区出发,翻过城北邙山一岭之隔的偃师邙岭镇,就是偃师的北邻洛阳市孟津区。邙山,可谓是阴阳一肩挑,平衡总在心中留。
 
       因为发动征战,按照老子的观点,兵者乃不祥之器,战争总归是不祥的,所以要选择“阴发”。而战胜,按照“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万物在结构上都是阳在正面而阴在背面,打了胜仗,自然要光明正大地收兵并且举办论功行赏大会,也就是所谓的“阳收”。
 
       按照杜佑的《通典》中关于偃师来历的线索指引,我认为“阑师”就是偃师。不可否认,人们总是偏爱成功前的磨难,并酝酿诉诸于笔端,而对于成功后的喜悦,总是一笔带过。欢乐总是短暂,而奋斗和拼搏的过程总是漫长的。对于国人,尤其是这样,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国人缺乏西方人那种幽默感,不会放松地享受人生和生活的根底之一。
 
       对于快乐的保守和对于幸福的矜持,压缩了武王伐纣后,回师息戎时的历史语景。就像利簋的铸造者利那样,不肯在铭文中多写下一个字,好告诉后人阑师的具体地点,他不知道这正是我们无比期望知道的一个答案。利也没有报道论功行赏大会的其它盛况,或许,他认为那些只能留给小说家去虚构。即便如此,利已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用心血为我们雕琢了历史的轮廓,剩下的只是用文学化的想象来进行填充。
 
       三千多年前的那场庆功会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挟裹着,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成为一朵朵鲤鱼跳龙门时激发的后浪推前浪的浪花,在砂金的淘洗中归于逝者如斯夫的一涓水滴。周武王一定是从夜观星宿、不寐达旦的状态,慢慢在美酒和烤肉的双重麻醉下,向着御风而行、秉烛夜游的状态游离。
 
       剩下珷(音武,专指武王)的将士和子民,也纷纷醉倒在充满和平旋律的圣城偃师的怀抱,记得明日的归途,就像来路一样坦然,只是多了一份祥和的微醺,不忘偃师,铭记幸福等同于前事不忘。偃师,就是后事之师的榜样。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2023.04.13-14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15 09:22 地板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披靡之城偃师(4)
(河南)李红军

 
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从千古黄河吹向万古邙山的北风,你慢些走!你的暴躁,几乎让山岩找不到安慰那些草树们赖以扎根的若谷的虚怀。浩浩荡荡的北风,明摆着在不断增加瑞雪变成小麦棉被的层层阻力。时光就在痴与醒、柔与刚之间,旖旎着抑或萧瑟着几何拓扑形的山河旧梦。
 
       周武王与八百诸侯歃血为盟后,迎着北风出发前往讨伐纣王的半途,还没出偃师的北邻孟津,就遇到了两个人的阻拦。拦阻者要是普通人,肯定当场毙命。话说回来,普通人也根本没这胆量!他们是王子,一位是长兄伯夷,另一位是三弟叔齐,来自孤竹国。
 
       父王临终,立叔齐为国君,叔齐拱手让给本应由长子继承王位的伯夷,伯夷不愿接手,因为他是孝子而这又是父王的命令。叔齐觉得这王位有些发馊变味了,于是,两人就一起出逃了,流浪到了周武王伐纣的半道。伯夷拦住周武王的马头,叔齐扣住周武王的马缰绳,这阵势够大的。伯夷叔齐劝阻的观点可真不简单:你父亲死而未葬就动干戈,能算孝吗?你作为商朝臣子,竟敢讨伐天子,能算忠吗?
 
       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周武王哪一头也不占啊!这不啻为当头棒喝,周武王一时间竟然愣在原地,说不出一句话来。手下当场拉开伯夷叔齐,屠刀都举起来了。日晷的影子仿佛被一根无比耿直的榆树枝遮挡住了,移动得很慢,时光就像僵尸一般。
 
       周武王还没有回过来神,他感到十分棘手,还没杀掉纣王的一兵一卒呢,先杀两个孤竹国的王子,总觉得这两人的鲜血是白白流逝的。
 
       姜子牙捋着胡须登场了,眼神中带着钓鱼式的笑容,现场制止周武王身边的武士,只说这两位是有义气的人,没有再次亮明他们的王子身份,担心再生事端,然后,他连扶带送地将伯夷叔齐推到路边,为大军让开一条闯荡的大路。谏官由春秋初年齐桓公首创。历史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国君往往不杀谏官,顶多只是呵斥。周武王此番作为,无意中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足够大度的榜样。
 
       伯夷叔齐眼见劝谏无望,捡了两条命,上了邙山之南的偃师首阳山。搭个草庵,数完星星就算有安乐窝了;架个陶罐,一日三餐就算有着落了。没事的时候,下一盘用鹅卵石组成的围棋,哪怕让斧头的木柄朽烂,也不用去管首阳山下散落在偃师城中那些星星点点的人间烟火。
 
       义气已经开始在偃师大地上流传。雪霁的青白色哨音穿透冬日暖阳的金黄色铠甲,让首阳山的山色出落得更加透彻和分明。皑皑白雪与天上的浮云争相眷顾着五行中的金所对应的色泽:白。这里的白是由义气滥觞而成,带有义无反顾的人生情愫和生死态度。雪后初晴,松柏的林梢之间,闪烁着熔金的余晖。相比傍晚时分,偃师城中又重新添了几分积压的寒气。
 
       饥肠辘辘。因为不肯下山入城进行乞讨,伯夷叔齐踏遍首阳山,也找不到冬末春初的少许食物。是被称为野豌豆的薇菜早发的幼苗上的露珠,点亮活下去的希望。一边采薇,一边哼唱:攀登西边的山崖哎,采些薇菜啊。用北风摧毁冰雪,也不知道那是错误的。神农氏和虞朝以及夏朝,一转眼就淹没了。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啊!多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命途多舛啊,似乎早已注定!
 
       薇菜漫山遍野,是吃不完的。两人你一碗我一碗,吃得正香。忽然不远处的山坳,上来了一个红脸膛的农妇。农妇眼尖,一眼瞧见他们吃的不是什么薇菜汤,而是稀汤水,毫无菜色,就像他们两个人的脸色一样映着浮云的苍白和无奈。
 
       农妇的善意是接济他们,想给两个异乡口音的他们一点粮食。农妇提到商朝没了,伯夷叔齐的木碗一下子滑落在地。这么说!纣王败了,武王胜利了,天下要姓周了。伯夷叔齐手臂上的青筋不是在暴突,而是在萎缩。农妇绘声绘色地谈起周武王在西亳城中,举行论功行赏大会,有个叫利的将官得到了很多青铜,连西亳这个地名都改为偃师了。
 
       义气的分子,在时光的窠臼迅猛地发酵。这么说!山上山下,城里城外的粮食包括粟米,都姓周了。农妇笑得合不拢嘴,早该姓周了!我们黎民百姓,都天天盼望着呢!义气的原子在大脑的沟壑中以及血脉的通道中加速碰撞,以一种视死若归的速度超越时光的速度。我们就是饿死,也绝不吃一粒周朝的粟米!谢谢你的好意。
 
       是的,只要有薇菜就足够了。薇菜多好啊!薇菜上的露珠多美啊!薇菜是一个绝世的美人呢,梦中有薇菜的呢喃,醒来有薇菜的抚慰,薇菜不是青铜,薇菜是金;薇菜也不是绿,薇菜是白;薇菜不是仁,薇菜是义。薇菜不是死,薇菜是生。
 
       红脸膛的农妇挥手告别,临走扔下一句话:全天下都姓周,整座首阳山自然都是周朝的地盘,薇菜也是周朝的草木,你们可不要太执拗哟!
 
       只有绝食。绝食。绝食。绝食。绝食。绝食。绝食。绝食。绝食。伯夷叔齐不吃不喝,让义气灌满精神和肉体,伫立在偃师城北首阳山巅,成为两尊风雨无法侵袭的带有旷古性质的人间雕塑。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2023.04.15/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16 12:42 4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5)
(河南)李红军

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李弘的义气之城


      笙的簧片就像被大自然的风和人的气息吹动的波浪,在浮云和浮云的影子之间来回跌宕,仙鹤的翅膀也随之煽动梦想腾飞并且凌云的火焰,义气则在波浪和火焰之间缭绕着些许的微醺,把琥珀状的忠诚在时光的窠臼中,和着心血的舞步捣碎成水银蒸发时产生的寒烟。

      公元前551年,谷水、洛水泛滥,汹涌的河水借助蛟龙的舌尖和鼍龙的牙齿,舔舐并切磋着周朝第25代帝王周灵王位于距离偃师只有30多公里的洛阳建立的王宫的根基和飞阙。治水英雄大禹和他的父亲鲧,这两个不同观点的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再次发酵,酝酿起一番不可开交的家族风云。

      水来土掩。鲧的脑子里只有一条横在水与土之间的线段,他不允许分布在这条线上的某个点断裂,其治水讲究的是壅堵。大禹的胸臆则有无数条发光、发热的射线,治水开创的是疏导。鲧最终失败了,他的儿子大禹从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仿佛站在父亲的肩头,看到了地平线尽头的大海,而从水患之处再到大海,就是他用掘地的工具也是治水的神器——耜所开辟的一条条锐意进取的射线,将洪水猛兽的神经末梢收发,并以集束状的形态使其直捣大海的潭渊。

      大禹因为治水,已经成为绝世英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可是周灵王非要照搬鲧的做法,来破水漫王宫之局。认为即使搬起的石头挡不住洪水,也不会砸了自己的脚趾。

      太子晋登场了。刻舟求剑一般的忧伤镌刻在他随着潮汐漾动春江和皓月的额头上,飞鱼正在从那里的锚索中一条条逃脱。太子晋明知道他的话是和父亲对着干,但还是直接挑明了:父王啊!万万不可!儿臣曾听说,自古作为万民之长,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壅堵只能是死路一条!

      电闪雷鸣中唯独抽出来万千火花,肆虐脑回后残余大海的沉默。周灵王唯我独尊式的偏见与傲慢,使得他身躯的正面扭转为一个说一不二的背影。周灵王不知道,他正在激发太子晋潜藏在肺腑之内的义气。

      太子晋不知道,就在距离洛阳王宫东南方向40公里外的偃师一座道教小山,正在暗中向他抛来橄榄枝,以解除水患治理策略之争对他造成的人身和地位的威胁。这座小山真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缑山的仙人不是别人,正是西王母。仙人都有在人间所属的一个姓氏,传说西王母姓缑,曾在此山修练,所以此山就得名缑氏山,简称缑山。大树底下好乘凉,大山之下同样好流传。缑山就在嵩山脚下,缑山是洛阳到嵩山的前哨。缑山矗立一千年一万年,就是为了等待王子晋一个人。

      周灵王认为太子顶撞他,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就是没有官爵的布衣百姓。一夜之间,太子晋变成了王子晋。东宫不留人,王宫也不留人,河洛大地的伊水、洛水之间的平原和高山,哪一处不留人呢?那就走吧,带着义气出发,让义气去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自由自在的花,结风雨无阻的果。

      王子晋骑着一匹白马,在月光下出了城门,直奔嵩山脚下的缑山而来。天下没有一条路是暗淡的,暗淡的只能是求而不得的繁华过后唯余苍凉的逼仄心境。

      笙是必须的。道则是必求的。沉默是金,实际上,义气更是金。偃师大地从城市到山川,布满金子升华并凝结的义气。这种义气,是一种合理、正当的意志和抱负得不到施展和释放之后,所产生的反作用的心里定力所氤氲而出的人文精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的鸭子历经三十年光阴,也能够与河西的天鹅在同一条河水的碧波中,眷顾游过与飞过的天地。王子晋告别王宫和人间三十余年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与之偶遇。面对子民充满善意的追问,王子晋先是用沉默作答。

      他知道,人间还流传有那个名叫太子晋的传说。然而,义气已经将昔日的人间太子塑造成为一个泯灭生死界限的超越王族恩仇的神仙。太子晋对桓良说:请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

      周灵王没有如约出现在偃师缑氏山。父与子的裂痕,已经在沧海桑田中蔓延,早已超过血与肉的思念。那一天的月色是无比孤单而且极为纯洁的,子民们在月亮下擦干洗衣裳的手心手背,携带着心灵上的一丝丝星辉,前往拜见他们心中永久的太子晋。

      王子晋乘坐一只白鹤,骤现在偃师缑氏山颠,凡人们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及,那是义气超凡脱俗、百转千回的象征。王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笙的簧片就像白鹤的羽毛,在硕大无比的青冥与弹丸之地的缑山之间,震颤不已。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的义气之城》

      2023.04.16偃师/
仁士1 论坛版主 2023-04-18 10:51 5楼
五部均已转发洛阳信息港“历史河洛”板块。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18 11:31 6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6)
(河南)李红军

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李弘的义气之城


      一个渴望求生的人,从直线距离762公里外的岛屿,带着心碎的季风和疲惫的红尘,还有一肚子跳蚤的哈欠与大象的喷嚏,跋涉来到了北方内陆小城偃师的一个驿站。这里距离最初定都洛阳的刘邦,只剩下30多公里。

      一路风尘,满面风霜,这样去拜见汉天子,实在不像样。首先要在驿站沐浴更衣,这是必须的。这个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驿站的名字:尸乡驿。现在看来,这个地名是如此地不堪入耳,尸乡,尸乡,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释就是:尸体的故乡。然而,历史是一个严肃的老人,不容许现代人望文生义。他手心的戒尺和皮鞭,总是朝着那些浅尝辄止的人的手心和头皮高高举起的。

      《春秋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六年》载:“五月戊午,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五月戊午:五月初五。刘人,诸侯刘国人,刘国故城遗址位于今偃师西南20公里的缑氏镇陶家村。王城,指成周的西城;王城之师,指成周西城周敬王的军队;败,击败;尸氏,周地名,即尸乡,这是尸乡最早出现于史册的记载。后来,一般也用尸乡来指代商汤在偃师建立的都城西亳。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载:偃师,尸乡,殷汤所都。

      在自然界,气体遵守玻意耳(Boyle)定律、盖-吕萨克(Gay Lussac)和查理(Charles)三大定律。而在社会界,义气的流传,则以人群的分布和人口的流动为主。山上的义气容易向山下最近的城镇流传,京城的义气容易向最近的京畿辅县流传。

      伯夷叔齐的义气向四面八方流传,其中距离最近的传播路线也最具吸引力,那就是从首阳山山巅向着首阳山山脚下的正南方向。王子晋的义气也向四面八方流传,其中距离最近的传播路线同样最具吸引力,那就是从东周的京城洛阳向着它的京畿辅县偃师的东南方向。

      这两条义气流传的线路交汇点,就是偃师尸乡驿,位于今偃师商城街道办事处的赫田寨村。那个初来乍到的人在尸乡驿的洗浴房内,脱去一身旧衣裳,才在雾气蒸腾的浴盆中,在肩胛骨处摸到了自己的姓氏:田;在太阳穴处摸到了自己的名字,那就是:横。组在一起就是一个男子掷地有声的姓名——

田横。

      按照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的形象设计,田横身穿的是绯红长袍,这是一种王者气质的尊贵之色。汉代推行的服饰制度中,明文规定:“红色为上服,青绿在其次,史卒为黑,平民为白。”

      他田横曾与兄长田儋、田荣共举抗秦义旗,先后荣立齐王。田儋被秦军所杀,田荣被项羽所杀。唯余田横与刘邦对峙,眼看齐地的大好河山归于刘邦的扺掌,田横含泪带领五百士流寓海岛。现在,怀揣刘邦招安的圣旨,田横不知道路在何方。最重要的是:他田横亲手烹杀了刘邦现在的宠臣郦商的哥哥也就是谎话连篇的说客郦食其,这叫他田横如何直面汉天子殿下的文武百官?空气中全是凝固的冰雹。

      正在沐浴中的田横用尖锐的鼻梁,嗅到了从伯夷、叔齐和王子晋这三位太子与王子级别混合起来的义气,在肠胃里得到翻江倒海式的反刍,吐出来一地落满玉盘的珍珠。他身为三齐之地的大王,为了誓死跟随自己的海岛五百名士卒身家性命,带领两名门客前去跪拜刘邦,求得一丝苟延残喘的藤萝,攀不得夏朝的什么龙,也附不得商朝的什么凤,他实在忍不下这口名为义的长气。

      刘邦不就是想看一眼他田横长得什么模样吗?

      我田横用刀把头颅割下来,命令门客骑马飞奔30公里面见他刘邦,我田横的容貌丝毫不会变样的,让门客带给他刘邦亲眼过目,他刘邦也就不会再逼迫我田横身后五百士的性命。一人死,五百人活,天下再没有这样的好事了?!人们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要让天地为之翻过来,赖活着不如好死呀!

      田横就像刘邦迎着风高唱《大风歌》那样,用比刘邦高十倍的分贝,高唱道: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田横:大义载天!(盛大的义气可以承载上天的乾行!)
(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田横:守信覆地!(恪守的信誉可以覆盖大地的坤德!)
(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田横:人生遗适志耳!(人生贵在拾取遗失的志向适于自身罢了!)

      2023.04.18偃师/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李弘的义气之城》

      2023.04.18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19 10:05 7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7)
(河南)李红军

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李弘的义气之城


      天空中下着一场又一场箭簇被抽去筋骨的铅雨,大地却仿佛蒙在鼓里的一记安装有消声器的闷雷。痴迷于山川中猿啼的树木,在黄叶飘零的物华中试图抓住飞驰的白驹的烈鬃。人们掩藏起姓名和家谱,埋首于稼穑丰收后的仓廪,期盼着开眼的良日洒落的光芒,晒干粮食中不应储存的多余的凝云的水分。更多的人们放下犁铧和铁锄置身于徭役的枷锁,为宫殿飞檐牵挂的祥云和灵芝而卖命于土木的横平竖直。

      何为重要?对于七朝古都偃师的构成来说,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次,还有商朝开国皇帝商汤在偃师尸乡建立的商城遗址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再其次,就是屹立于偃师缑山的武则天《升仙太子之碑》,唐孝敬皇帝李弘恭陵,以及坐落于偃师缑氏镇的玄奘故里了。可以说:夏商元素+唐元素=80%的偃师。

      但是,这数个重要元素,可能在这篇拙文中,只能是红花丛中的绿叶,或者作为潜于渊的龙,而不是腾于天的龙那样显赫的存在。我的笔触有可能只是旁敲月下石,而笔墨则不会更多地为之绽放向阳花。因为,我们这里所写的是“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不是单纯的偃师。一切事件和人物都要围绕“阴阳五行”来进行阐述。尽管,这不是纯粹的带有易经学色彩和任务的作品。真因为此,那些不被偃师本地人所广泛关注的人物和事件,我有可能提到一个类似重要日程的位置上来,进行详述,以达到塑造“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的祈美。

      以周武王之名开创的偃师,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滋养出伯夷叔齐与王子晋的义气,义气从来就像田野里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旦找到渴求义气的人物和时机,它就会迸然勃发,当机立断,使得一个人物的为人和处事变得决绝和升华。到达汉代,这股义气则深刻地影响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田横;另一个就是蔡邕。两人同样都大胆地做出了对不符合理想的现实的拒绝,只不过,田横在偃师自刎,显得无比决绝;蔡邕则在偃师转身退步,懂得变通之道。说到蔡邕,不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可能健忘,但是,就像我们说起《通典》的作者杜佑之前要先把他的孙子杜牧拉出来一样,我们把蔡邕的女儿的名字亮出来,你就会恍然大悟:蔡文姬。这是否说明,诗人要比其他史学家和书法家更有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不必说蔡邕创制“八分书”,在距离偃师10余公里外的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太学村镌刻“熹平石经”,引来天下儒生万人敬仰;也不必说蔡邕创制“飞白书”,抢了武则天在偃师缑山镌刻《升仙太子之碑》碑额六个大字时运用“飞白体”的首创之功;更不必说蔡邕的书法艺术通过蔡文姬传授给了埋葬于偃师山化镇的钟鹞,钟鹞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又传给王羲之……这里,单说蔡邕在偃师被人间义气所蓦然感化的事情。

      公元159年,蔡邕虽然已经是一个26岁的成年小伙子,但他还没能通过一面铜镜,认清他那命运多舛的面孔和基因。不执笔的时候,他喜欢鼓琴。琴声中固然有一种忧郁的基调,但是琴弦还没有向他坦白或透露那忧伤的来源。这年秋天,天空就像破罐子破摔一样,将阳光、月光和星光统统掳了去,让阴沉的天色和雨水的苦涩成为环绕时空的轴心。

      大将军、汉桓帝梁皇后之兄梁冀被杀,参与谋杀的宦官徐璜占有了他的华屋豪宅,徐璜吃饱了喝足了,就将蔡邕的名字掳进脑海,他要借蔡邕向皇帝献媚。徐璜把蔡邕弹得一首好琴而不是写得一手好字的事情,禀报朝廷。皇帝就下诏让陈留太守给蔡邕备足车马和盘缠,打发他从故乡开封出发一路向西前往京城洛阳,为皇帝效声色犬马之劳。

      蔡邕起初是答应此行的,他甚至想要不虚此行,甚至抱有一种云端的幻想,渴望用琴声感化皇帝,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沿途所见,浑浊的泥浆灌满岁月峥嵘的车辙,坑洼的道路随同艰难的世事在迷雾中沉浮,宦官挡道几乎挡住了天日,被拉去洛阳城西修建显阳宫苑的百姓劳累冻死者堵塞通道,这一切的一切,让他的步履开始变得无比沉重,他仿佛一块滚石,自由落体运动般坠落向一个无底的深渊。

      当蔡邕来到偃师,他蓦然感觉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是他坠向那个想像的深渊的洞底。偃师大地用凝聚并升华的义气,焊接住了他的满腹哀愁和旷世奇缘之间产生的人生裂缝。黑云压城,但是找不到向着太阳绽开的盔甲中逆风而行的金鳞。蔡邕一把捉住狼毫,在马车的劳顿中书写阴郁顿挫又狂放不羁的《述行赋》,他在笔下念叨起田横,田横的义气一再地浸染他发霉的思绪。或许,他还想到了偃师城北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只是他的一支笔已经被风雨磨秃,不复记录。

      “翩翩独征,无俦与兮。言旋言复,我心胥兮。”蔡邕最后发出了:也可能我将独自征战,连个同伴都没有!回去吧,回去吧,只有这才能够使我快乐的啊!蔡邕假装生病,手指类似换了风湿病一样,蜷缩和伸展都变得异常困难,困难的程度则是蔡邕可以随心所欲地直接进行人为控制的。至于弹琴嘛,则成了一种痴人说梦式的非分妄想。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金(尊贵)-伯夷、叔齐+王子晋+田横+蔡邕+李弘的义气之城》

      2023.04.18偃师/
浩海小舟 超级版主 2023-04-20 07:17 8楼
读红军作品,做很多知识。可惜,偃师不注重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和一山之隔的登封差之千里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20 11:49 9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8)
(河南)李红军

木(仁勇):韩愈的忧思之城

      当我们把洛阳铲一般专心探底的目光,投向历史风雨中的偃师厚土,总是渴望触摸到历朝历代的著名文人与古都偃师的悲喜交集,哪怕那只是蛛丝一样纤细的联系,也是难以割舍的用以抵达地域性胶着状态情愫的有效牵引。诸多文人们在偃师的历史舞台上游走,舞台的背景是风云变幻的朝政和随波逐流的民生,文人们的一纸呐喊固然抵不上武士们的振臂一呼,但是他们挥洒在诗文中的阳光和雨露,始终都在斑驳的册页中,显耀着五行中的木所具有的沾染有恻隐之心的仁勇之气。

      从孔丘逝世那一年再到唐代文学家兼诗人韩愈出生那一年,岁月流失了1247年,这已经相当久远,仁义的大道自然也荒废已久。韩愈所尊奉的仁,是一种博爱。作为一名有上进心、且对仁爱光辉强烈的追求者,他瞧不起那些所谓的有知识的长老,他们固守着道听途说的学问,使得跟随他们学习的后生,也早已习以为常。

      在韩愈生活的时代,稍微懂一点管理和治理方面知识的官员便非常难得,而真正纯粹的学者,从古代以来基本上就绝迹了。而那种学问不深的人,就好像种植园中的树木,只要有根也容易长大,很容易败坏或者毁了真正的学问。同时,人间的事情又是那样的不稳定,世事苍狗浮云。云朵和云影变化的速度,就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样善变,令韩愈时时、处处都预感到一种无比揪心而悲伤的刺入肝胆之中的造影。

      公元799年2月,韩愈的弟子、著名诗人张籍考中进士,这中间当然少不了韩愈的举荐之功。一个月后的3月中旬,韩愈正在为他的恩公董晋治丧期间,才收到了张籍考中进士的喜讯。从董晋到韩愈,再到张籍,这是一条恩水不断的流水线,韩愈处在自上而下传承和脉动的中心点,承上启下,恩公去世是悲,弟子荣登进士是喜,韩愈呢,夹在中间,悲也不是,喜也不是。人生这条路,真难走啊!

      此时,韩愈的住宿地,恰好就在“暮宿偃师西”(见韩愈五言古诗《此日足可惜赠张籍》)的偃师西。

      这里的偃师西,到底是唐代偃师城的西城区呢还是偃师城的西边?偃师位居邙山之南、洛河之北,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作为以阳构筑的城池,最俭省的建设和管理方法,就是东西走向式发展,加上偃师城的西面与洛阳接壤,那么,韩愈的住宿地偃师西,极有可能就是偃师城的西城区。

      韩愈在偃师住宿的这一个晚上,正值春夜。但是,这个春夜极不平静,他在悲哀的情绪当中却听到了吉利的语言,迷迷糊糊,不知道应该是悲还是喜?他没有在宋代文学家兼词人苏轼之前,点燃一支高烛,去照耀一枝海棠或者梨花的花容。韩愈此夜寄宿偃师的心情,是不属于春天的花朵的。那么,韩愈带给偃师的究竟有什么值得珍藏和分享的时光的秘语或者精神的秘方?

      躺在床榻上,韩愈转辗反侧,双眼合上了又睁开。目光似乎在追寻墙壁上的一只壁虎,可是春日未尽夏日未曾到来,蚊蝇之虫尚未诞生,壁虎只能依靠其它方式果腹,其影踪因此成为烛光下的一个未解之谜。墙上的斑点,那是大脑中的人生意识流过之后,无形中呈现出来的一个个断断续续的竹笋般冒尖的念头。窗外的树影,在雀鸟归巢以后,用斑驳的月华纤柔地拂过羽毛下垂之后于梦境中上浮的瑶池。

      儒家喜欢复古,韩愈也不例外。韩愈在偃师一夜既无睡,也无梦,他不由得念叨起孔子无比向往的周朝,念叨起周武王开辟的这方和平圣城,以及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创立的礼制。到了夜半,韩愈就听说了汴州兵乱的消息,他缓慢地起床,忍不住涕泗横流,沿着墙跟走来走去,也难以排遣心头的忧患。当时,韩愈将妻子和儿女都留在了汴州,仓促中没法带出来。现在,兵荒马乱,亲人相见的日子难以预料,自然要过上一段孤苦伶仃的日子。可怜那骄小的女儿还没断奶,他站定细听东边,会忽然觉得小女就在身边,耳畔传来呼唤“阿爷”(唐代人对父亲的称呼)的啼哭。

      人在偃师,身不由己。夜已深,人在中途,韩愈压根儿就不知何时才能有回返的时候?他的行程都是皇上和朝廷指定的,一天也没法更改。我们由此见识了一代文豪作为普通人的无比落魄的一面,文笔诗笔只能倾诉,无法解决家国之痛。他无法乘坐一架私人武装直升机,在特种兵的护卫下,前往汴州战乱区,将亲人一个个解救出来。

      这就是插翅难飞的韩愈,深陷偃师之夜,啜饮的忧国忧民的旷世情怀,这是由历史赋予韩愈,并有偃师这块坚实的土地所勇于承担并乐于传承的。

    (未完待续)
      2023.04.19偃师/
西亳人家 论坛版主 2023-04-21 05:41 10楼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23 08:34 11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9)
(河南)李红军

水(载覆):列子、周穆王+李商隐的科学暨讽喻之城


       能载舟也能覆舟的物质,在代表五行中的“惊”这一情志的罗盘中,散溢着向心力和离心力渐渐趋于相等的圆满的运动所透露出来的点射装的辉光的粒子。微弱的涟漪因风的眷顾和漩涡的推动,而助长成为卷起千堆雪的波澜。蝴蝶效应的规律还在风与水的情怀中发酵,黄连和蜂蜜盈满的视线在深入浅出的水样年华的玄机中,捕捉着向善和至臻的生生不息之境!

       偃师是现存中国地名中颇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地名活化石之一。包容,在于她琥珀一般深邃的内核里,还有古亳邑、西亳、尸乡、阑师等地名的文火与微波般漾动的蕴藉和渊薮。开放,在于她允许类似于曾经的缑氏县以及古缑城向着她心底深处发出的呼唤的应答及贯通。而就在包容和开放之外,还有第三层耐人寻味的活性炭一样的微暖的灵动,向着人类意识的高峰,不断地推进着她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样板所寄予的旖旎时空。

       我们已经很难知道,2400前出生于直线距离偃师东方80公里的省会郑州的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的列子,在他的著作《列子·汤问》中,塑造的那个制作出能歌善舞的人偶、名叫“偃师”的工匠,到底是虚构呢?还是真有其人?这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的身世,真的成了千古之谜。我们更不清楚,这位工匠是不是因为封地在偃师,所以就随了偃师这个地名,也名叫偃师了?总之,地名和人名相掺,地名因人名而散发人格魅力;人名因地名而包含地域色彩。

       可以肯定的是,偃师的知名度一方面来自于周武王的抬升,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列子塑造的工匠“偃师”的提升。周武王赋予偃师的是和平,列子借助工匠“偃师”之手,也赋予了偃师一样至尊宝物,那就是:人类科技。

       同时,不要忘了列子的道家身份,这也使得工匠“偃师”沾染有一身道家之气,与我们的主旨“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实在是气味相投。道家的科技,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一用,用作我们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他山之石,甚至国之重器。

       周朝第五位君主周穆王巡游昆仑山,吃腻了曾在偃师缑山修道成仙后寄居瑶池的西王母呵护的蟠桃,现在要东归洛阳。偃师作为洛阳的东大门,是周穆王的必经之所。就在周穆王返程途中,车轮的烟尘滚滚而来,开路先锋禀报说,有个名叫偃师的工匠愿意为大王献计表演。周穆王什么没见过,这位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还是点头应允。面对偃师带来并展示的歌舞艺人,周穆王的眼睛珠子几乎要鼓出晶状体的水平面。那歌舞艺人行走起路来快步自如,看他的那副无比得意的姿态,似乎总想着要和人类平起平坐,唱歌合乎旋律,跳舞应乎节拍,周穆王的心花忍不住为眼前的一幕,绽放出一只洁白的蝴蝶。

      工匠偃师显然已经进入他自己所独创的化境,他和他的歌舞艺人成了会场的主角,而且不分你我,人与物两相融合,人走向物化,物走向人化。化来化去,在三维空间中向着四维空间超越,试图超越时光的束缚。一时间,偃师竟然忘了眼前周穆王那神话一般威严、君临万物的存在。周穆王也没闲着,喊来妃子们一同观赏,戏剧性的情节陡转直下,为了博美人一笑,偃师竟然操纵着歌舞艺人向妃子们抛来一个带有分子式为CH3COOH的醋的媚眼,妃子们是笑了,还把那个歌舞艺人的憨态原样指给周穆王端详。

       就连妃子的笑,都是帝王的专属品。常人引来妃子们的笑尚且不被恩准,何况是工匠偃师制作的歌舞艺人呢?必须加快摸清这歌舞艺人的来历和底细。盛怒的周穆王扬言,要杀掉偃师。

       偃师立刻把歌舞艺人拆散,亲自拆开来,展示给穆王看,原来整个都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漆胶、黑炭、丹砂和青雘等制作而成的。里面裹着肝胆、心肺、脾肾和肠胃;外部则是筋骨、肢节、皮毛和齿发,虽然都是用物质制作而成,但人具备的器官和作用,歌舞艺人没有一样不具备的。在周穆王的监督之下,偃师硬着头皮重新又把这些物质凑拢以后,歌舞艺人又恢复原状,只是再无一丝抛媚眼的欲望。

       穆王这才笑叹道:人的技艺,竟能与天地自然有同样的功效!他下令随从官员,用马车载上偃师以及他的歌舞艺人一同回国。偃师代表着战国时期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这和我们现在的AI人工智能技术何其相似?偃师的智慧没错,发扬其才思更是没错。错在没有把握好展示的对象、时机和策略,媚眼是不能抛向妃子们的。如果,偃师在化境之中保留一丝清醒,见到周穆王的妃子,只是点头请安并口诵万福,或许,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登峰造极的准机器人表演秀,会以一种重奖并大力开发的喜剧收场,而不是闹剧或者悲剧收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使得水具有两面性。工匠偃师的智慧也有类似于水的两面性,列子是否在遥远的过去,暗中用寓言的利剑提醒着人类:像歌舞艺人这样的准机器人,其两面性宛如水的温柔和锋利,要想用好有益于人类的一面,关键在于人类惠心的所发与慧眼的所察。

       2023.04.19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26 11:29 12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10)
(河南)李红军

 
水(载覆):列子、周穆王+李商隐的科学暨讽喻之城

 
       电,古已有之,那就是雷公和电母所孕育的雷电。现已证明:雷电和人力发电是同一种性质和类型的电。只不过,一个是云层电荷自然形成,一个是人工用物质转化得之。在有效利用人工发电作为动力之源的现代社会之前,工匠“偃师”究竟是如何让他手中的歌舞艺人产生动力的呢?这是后人最想得到的一个万一得悉后就会插翅飞逃的秘密,类似于嫦娥飞向月宫的仙丹。
 
       其中的玄奥,被称作机关。列子并没有明说机关是什么,在哪里,因为,我们从文章中看到的全是物质。况且他写的只是寓言,有所给予的,当然不能明说罢了。有人会首先想到机械传动,设置类似于关节一样固定的节点,再利用线绳之类用以牵引;当然也有人可能会想得比较神秘一点,比如利用道术或者巫术之类的意识作为动力。不管答案是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列子参与开展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已经对除了人类之外的物质,有了使之为人类有效服务的美好祈愿与合理构想。
 
       毋庸置疑,工匠“偃师”的开局是好的,只是收场不够体面。虽然未被杀头,虚惊一场,最终连同他所制造的歌舞艺人被周穆王含笑纳入囊中。但是,由偃师此公此举所诱发的社会学讽喻意义,也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或者,如何有效发挥人生才智?而坚决不能任其剑走偏锋,将开发者或者使用者引入荒诞乃至荒谬的生死困境。这些哲思一直在历史的洪流中绵延、飘荡。
 
       可能是同名之故,就像我身为偃师人,更多地愿意视工匠“偃师”为偃师本土人,也就是偃师老乡,或者视其封地为偃师。这当然只是偃师人的故乡情结所发酵的一厢情愿,虽然,人们爱屋及乌,接受偃师的同时,也将其身上所散发出的讽喻意义,也一并接纳。偃师身上所附带的讽喻意义,冥冥中等待着一位著名诗人的持续发酵。


       就目前所掌握的文史资料来看,李商隐与偃师并无交集。但是,李商隐是历史上第一个看透列子所造的工匠“偃师”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讽喻意义,并将这一点镌刻进诗歌中的一位智者和勇士,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商隐出生于直线距离偃师东北方42公里的焦作沁阳市,其诗文中出现的“偃师”一词,并非是作为地名存在,而是作为人名存在的。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曾经考中进士,从秘书省校书郎起家,胜任弘农县尉,后来加入身为岳父大人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成为其执笔撰述奏章等文书的铁粉。只可惜,被迫卷入“牛李党争”的涡流,遭受恩公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等人的排挤,一生困顿,终是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岳父王茂元与宰相李德裕交好,他因此被视为“李党”成员;而恩公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李商隐的姻亲行为,很轻易就被当世人们想当然地解读为:对去世的恩公的背叛,并且他很快就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就是被迫徘徊在仕途高地的边缘,就像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城堡》中塑造的那位土地测量员,城堡近在咫尺,他却找不到进入的门径。
 
       你要是乘坐时光机器一路倒流回唐代,把1000多年的光阴压缩为一句话,问李商隐:你到底恨不恨那些搬弄与卖弄是非的宠臣?李商隐的答案肯定是:恨之入骨。一个唐代诗人因为强大的人造涡流的作用,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更不能好好地做官和写诗,你说他能不气愤嘛?!
 
       依据叶葱奇先生在其所著《李商隐诗集疏注》中的说法,公元842年,李商隐写下一首名为《宫妓》的七言绝句。后两句为: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这里的“鱼龙戏”,指古代百戏中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进行种种奇幻的表演,实际上就是愚弄、取悦君王的一种人为的用以伪装的拙劣伎俩,在诗歌中借喻宫妓用腰肢和身段,来进行一番新颖变幻式样的迷惑君王耳目的娇柔舞姿。落脚点在最后一句:终遣君王怒偃师,也就是说你们如此这般像水草一般招摇,像章鱼一样张扬,终将招致周穆王意欲怒斩工匠偃师那样的祸端,还是尽早醒一醒吧!
 
       弄巧成拙,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历史实在是源远流长,不记历史,只为了一时的冲动,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李商隐深受牛李党争之害,他向那些在党争中只顾权利、金钱、地位和名誉的官僚们敲响的不是一记深井般的警钟,而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塑造的为他们自身命运而鸣响的丧钟!
 
       包括李商隐在内,历朝历代文人凡是提到工匠偃师,取的都是其讽喻意义,而对于偃师开创的准机器人的科学意义,则没有过多的眷顾和阐发,这是十分可惜的。宋代著名文学家兼诗人刘克庄三番五次地提到偃师,其思路都如出一辙: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已写偃师弄,更引化人来。
 
       列子还记载道:鲁班和墨翟的学生东门贾和禽滑釐,听说还有“偃师”这么一个巧匠后,就纷纷投靠偃师去了。就连鲁班、墨翟这样的人物,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守着做木工用的圆规和直尺勤学苦练。“偃师”之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2023.04.19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4-30 08:26 13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11)
(河南)李红军

 
火(纯粹):祝鸡翁+曹植+陆机+玄奘的神秘之城

       借助偃师城,我往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前三行,金、木、水中塞进去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大多都是比较沉重的,特别是代表义气的金,荡气回肠的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但是,对于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而言,九曲回肠的磨难还是确实存在的。现今,沉重的云朵逐渐飘过去了,剩下的五行中的最后两行:火和土,则是比较轻松的,当然,轻松的气氛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快乐的因子在派发,在促成一个个可喜而又有趣的派对。
 
       这一章节,我们请来四个人物:祝鸡翁、曹植、陆机和玄奘,依次进行。祝鸡翁对应的是偃师城自古有之的对众生平等的呵护;曹植对应的是对爱情的畅想;陆机对应的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玄奘对应的则是对真知和学识的尊重。我之所以把这些内容分配给五行中的火,因为火是纯粹的,任何杂质一旦遇到火,就会粉身碎骨,因为世上,只有真金才不怕火炼!而且,五行中的火,对应的情志恰恰是:喜。正所谓:悲金;怒木;惊水;喜火;思土。我们这里写作的框架,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滴水石穿式似的逐渐找到的。
 
       鸡与人类最初的关系,一定是鸡被人类请来首先是打鸣的,而不是下蛋的。谁知道,请来了打鸣的公鸡,母鸡们也跟着咯咯咯地到来了。那好吧,母鸡们嗓子细又短,天生不会司晨,显得太过清闲,那就顺便下些蛋,让人类一饱嘴福吧。人类吃饱了,再把赞美送给那只总爱更更更的大白公鸡。鸡与人类的关系,在公鸡那里起初是平等的,后来,因为母鸡的主动加入,才变得不再平等了。人类一直没有意识到,人类和对人类每日的起床和营养做出这么大的贡献的动物之间,是不平等的。好在,人类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平等,所有的动物几乎都被人类无限期地借用着,而且不用支付高昂的租金。
 
       直到偃师城中出现的一个人物,意识到这种状况亟待改观,并为此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汉代刘向在其所著《列仙传》中“祝鸡翁”的词条下,为我们留下了这位早期的偃师人别出心裁的善举,预示着人类在众生平等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卓绝的一步,这丝毫不亚于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表时,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而在1945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小说《动物庄园》,他在书中提出:所有动物生而平等。这比汉代的偃师人祝鸡翁的提法和做法,至少晚了1951年。
 
       祝鸡翁的居住地是:尸乡北山下。我在拙作第6章写过,尸乡就是西亳的代称,指的就是偃师。尸乡北山下,北山就是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峰首阳山,也即伯夷叔齐的义气塑造地。这位祝鸡翁老先生,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你说养了一百多年鸡,总共才有一千多只,这样一算,也不算太多嘛!现代研究认为,一般情况下,鸡的平均寿命大约为6至8年,最长可达13年左右,而散养鸡的寿命在5年左右。这样一解释,祝鸡翁能养千余头鸡,可是真的实属不易呀!
 
       更奇的在后头,这位养鸡能手竟然为这千余头鸡:皆立名字。一千只鸡,他给每一只鸡都起了一个名字。名正言顺,有名字就有身份,名字是身份的象征。没有名字,就是野鸡。这说明,祝鸡翁爱鸡爱到了骨子里,把心爱的鸡当作人来看待,赋予它们名字,喊谁谁来,这样也好管理。天下千鸡之帝王,非祝鸡翁莫属喽!
 
       有人站在一边说风凉话,给鸡起名字有什么?我还给狗起过名字呢。可是,给一条狗起名字不算什么本事?真有本事,就给一千条狗分别起一个名字。按照一个名字需要两个字来算的话,这样不容易重复,大脑至少需要动用2000个汉字的体量,才能够让狗们因为得到各自不同的芳名或者尊名而满意地摇起尾巴。
 
       祝鸡翁手下的这些鸡,晚上栖息在树上,月亮仙子也不来打扰鸡们的睡梦。白天,鸡们则分散在各自喜欢的地处。如果祝鸡翁想要招引某一只鸡,只需叫这只鸡的名字,鸡就会应声而至。这可真是天下奇谈啊!这等好事,都让祝鸡翁的老家偃师给占了。那一千只鸡如果不是祝鸡翁的子孙后代,又会是什么呢?它们平等地享受着人间大爱,真的是幸福无比。
 
       奉行众生平等的人,大多吃嘛嘛香,干嘛嘛香。祝鸡翁卖掉鸡和小鸡,得钱上千万,挣钱的速度也太快了吧?!祝鸡翁你慢些走,为何不等等俺们这些后来的偃师老乡呢?!祝鸡翁把钱留在老家尸乡,现在掘地三尺,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挖到一枚汉代五铢钱。祝鸡翁先是去吴国挖池养鱼,后来又上了吴山,养的白鹤、孔雀有几百只,经常聚集在他的身旁,就像举办座谈会一样,你一言我一鸣,我一叫你一语,人与动物们平起平坐,各有其名,不亦乐乎!


     (未完待续)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04 07:11 14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12)
(河南)李红军

火(纯粹):祝鸡翁+曹植+陆机+玄奘的神秘之城


      从女神袖口和裙裾处流泻的火焰,将雪浪花深深地吸引并禁锢在心律起伏的浪尖上。时光每一秒的流逝,都如同碧波的纤手在红豆那被夕阳染红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精致的盐。白鹭一定是把源于鱼腹的尺素,当做皓月通关层层彩云的明证,只言片语的默诵都让空气中的氧气变得稀薄。

      偃师城再一次用她的神秘火焰,运用洛水上空腾跃而起的纯青色的一朵火焰,吸引来才高八斗的曹植。那火焰正在这位谥号为陈思王的眼睛中,活生生地变幻出一位女神的轮廓。封建社会的文笔,大多被男子掌握,而手无寸笔的女性,或者因为貌美如花,或者因为心地善良如水,这样很容易就被他们奉为至尊女神。现在,那朵痴痴的火焰,正在迟来的相思默默的半截夕晖中,以洛水女神的形象,一丝丝地凸显出她100篇诗赋也难以道尽的妩媚来。
 
      在为《洛神赋》写了41个字的序言之后,曹植开始了他对洛神也就是宓妃的唱赞。当然,他还沉浸在沿途所经过的地点,牵绕着他魂魄的这些地点,不在洛阳,就在偃师,可以肯定的是,落脚的地点恰在偃师。“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意思是: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

      这里除了伊阙和通谷在洛阳市洛龙区和伊滨区之外,轘辕和景山都在今天的洛阳市偃师区境内。轘辕:山名,在今偃师东南的府店镇。值得一提的是,轘辕的名字出自大禹治水传说,是大禹为洪水南下奔流入海所专门开挖的关隘。埋葬于偃师首阳山街道办大冢头村的吕不韦在其所著《吕氏春秋》中记载道: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意思是:大禹治理洪水,凿通轘辕山,自己化为熊。景山:在今偃师南边的顾县镇。《诗经·商颂· 殷武》中吟诵道: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意思是: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
 
      曹植来到偃师,双脚踏在偃师的土地上,这才找到了他一直渴求的周武王早就赋予这座城池的那种难得的祥和。因为只有祥和的气氛,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如果周遭乱糟糟的,一团乱麻,心灵始终处于疲软的状态,女神是不会接见凡人的。哪怕你是皇帝老子,王宫贵胄,女神一概不予通融。曹植一踏上偃师,祥和的云朵到来,宁静君临心湖。这就是一个绝佳的人神相会的天赐良机。

      人神相恋,自牛郎织女的神话从汉代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现在,轮到曹植以男性辞赋家的身份登场了,他要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从想象中请出来,请到眼前。他渴望当一回哪怕最卑微的牛郎,洛神当一回最高贵的织女。只要洛神愿意跟他曹植去放牛,他曹植也就放下了魏文帝曹丕下令他在七步之内写一首千古佳作的内心纠结,也就放下了世人传得沸沸扬扬的说他与嫂子甄妃的兄嫂暗恋。

      偃师伸开双臂,接纳了这位游子一样名满天下的王孙。然后,曹植凭借着偃师赋予他的祥和心境,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去仰望并追慕他心目中的洛神女郎。

      曹植袖藏的一支诗笔,真是神来之笔,把虚无缥缈的洛神写得可睹可感,犹如美人晃动衣袂在人的眼前。“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似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像春风中的青松。”鸿雁与蛟龙,菊花和青松,这些大自然界的动植物纷纷向着洛神俯首,曹植早已拜倒在洛神的石榴裙下。

      曹植亲口透露: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然,心旌摇曳而不安。妩媚无比的洛神,对曹植产生了深深的震慑作用,曹植已将自己的魂魄交到洛神的手心。人在所谓的神面前,从来都是渺小的。尽管,所有的神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人们必须在良心、善心、惠心中接受,神在人心上的驻留,她不是一时,而是永久。“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这是多么唯美而飘忽的意境,连水波上的行走都宛如一首诗,简直能将人的精神和意识像一枚鸟卵一样,一刹那就能够攫取和掳走。

      人神有别,洛神遗赠给曹植明珰,作为永久的告别。
 
      这场电影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散场,我们还作为迟迟不愿离散星空和离席盛筵的读者观众,为这份水火交融的人神爱情而感到万分缱绻。曹植到偃师的一游,也算是神游,更是梦游。他为偃师这座和平之城,带来超凡脱俗的诗家想象,像赋予偃师一对扇动着光焰的凤羽,在风雨中的乾坤天地磨砺出一道道净化世俗气息的艳阳……
25条回应 只看楼主 最新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08 18:33 15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13)
(河南)李红军

火(纯粹):祝鸡翁+曹植+陆机+玄奘的神秘之城

      停电的深夜,偏偏夜空一颗星星也没有,抹黑回到家,进入房间。起初一无所见,好像这是一间空空的屋子。这时候,什么也干不成,在上床睡觉之前,只好坐下来先等一等。疲惫的喘息慢慢得到缓解,呼吸变得就像一条山间的小溪进入平原那般平稳,干涩的眼球也仿佛得到了细浪的滋润。眼光从迟钝的寸光,变得犹如伸长的玉如意或者痒痒挠,逐渐将书柜、床铺、桌子和衣橱的轮廓打磨出来。

       就在黑暗中,心境出类拔萃,譬如被纯银的月华过滤后的香桂的浮影,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那在暗中悄然浮现的万物的形影,宛如眼前。这样微妙的体验,好多人都有,只是不自觉罢了。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追求的意境,颇为神似。偃师自远古时期,就濡染有后来称之为道教的气息。唐代杜光庭在其所著《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一章中写道:“金母元君(本名)者,……一号曰西王母(道号),……厥(意思为:其)姓缑氏,……而养育天地,陶钧(陶冶、造就)万物矣。”

       一般人对西王母的印象,可能就是女汉子那种类型。《山海经》中记载:“西海之南,……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也就是说嫁给玉皇大帝之前,西王母本是“虎齿豹尾”的野蛮女友,后经多年修炼才有了绝世容颜,但是禀性始终难移。试想那西王母用玉簪划了一道银河,活生生地把牛郎织女这一对鸳鸯给拆散,即便人与神相思成灾,也只能隔河相望。

       西王母在哪里修道呢?宋代《太平广记·缑仙姑》引用《墉城集仙录》的记载:“河南缑氏,乃王母修道之故山也。”这说明偃师缑氏山就是西王母“修道之故地”。正是因为西王母姓缑,这座山才得名缑氏山,简称缑山。如果上溯历史的话,会发现缑氏真的非同凡响。战国末年(公元前235),缑氏邑曾被设置为县,称缑氏县,以今偃师府店镇滑城河村的滑国故城为县城。唐朝时,缑氏县城曾迁至今偃师缑氏镇缑氏村,著名佛学大师玄奘就被人们一般描述为“洛州缑氏人”。宋朝时,缑氏县制被废弃后整个并入偃师县,今日仍以缑氏镇称呼。

       等于说,无论管辖权如何变迁,地名始终不改,这样才能够保存它的文化之根。2021年3月18日,洛阳区划调整:原洛阳市下辖唯一的县级市偃师市,撤市设区,设立洛阳市偃师区。偃师成为洛阳市的一个区偃师区之后,偃师这个地名始终不改,留住地名就等于留住了历史和文化的根脉,把根留住才是“大道”。

       就在西王母赋予偃师的道教气息的笼罩下,佛学大师玄奘还是从缑氏脱颖而出,这从侧面说明,佛道在对人生的探索追求上,本是一家亲。道宣大师在《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条记载,唐太宗命令玄奘和蔡晃、成英等人联袂,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想使之流传到印度。第一块绊脚石就是:“道”这个最为关键的核心概念,翻译成梵文具体怎么译?若是在外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一般就采用音译,那是最简单的办法。可是,成英想翻译成“菩提”,也就是梵语中“觉”的音译,但是,佛教已经在用,极易造成混淆。玄奘从小就生在缑山脚下,对道再熟悉不过,佛道一家亲没错,但名字总不能混用吧?清晰、明确,是玄奘一贯坚持的原则。玄奘搭上一生取经译经,求的正是这两点!

       玄奘毕竟是一代佛学大师,他的胸怀是堪称海量级别的。玄奘表示:你们不懂梵文,所以不理解“菩提”,“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这一点,我不怪你们,但你们连自己的功课都没做好,这就说不过去了。我不同意将“道”译为“菩提”,可以将它译为“末伽”,也就是梵语中“道路”的译音,引申为“方法、方式”。成英一帮道士难以说服倔强的玄奘,而且他们又不懂梵文,最终只能同意玄奘的说法。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所著《大乘义章书后》中,根据梵文的词根来进行阐述、论证,对玄奘将“道”译为“末伽”的译法表示赞同。

       瞧!玄奘说得多好啊!毕竟,亲是亲,名是名,名字不能共用!玄奘的治学严谨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对“道”有深刻体会,才能做到。不是说玄奘有天赋,而是说天赋是由生他养他的故土缑氏和偃师赋予他的。地灵能为人杰的种苗的发育及成长,提供所需的一切土壤和温床。在此,我们重点阐述了偃师的道教根底,以及在道教气息的笼罩之下,从某个侧面论述了唐朝的偃师老乡玄奘是如何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成长为治学严谨的一代佛学大师的,并说明了名字对于万事万物的重要性。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13 10:57 16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14)
(河南)李红军

火(纯粹):祝鸡翁+曹植+陆机+玄奘的神秘之城



      进入一个陌生如苯环与石墨的环境,或者莫测如龟壳与蜂巢的领域,首先要打开眼界,熟悉距离最近的事物的形态,接着,思索这些分布在周围的事物之间彼此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就像马达声一样发动潜伏的心跳,由近及远感知并锁定前进的方向,找到本应抵达的环境或者领域的核心地带,并向着核心迸发的微弱光芒,迈动三思而后行的步伐,沿途不忘吸聚能量,未来就掌握在脚下和股掌之间……

       陆机的离世比玄奘的出生早了整整300年,那我为何要先说生于偃师的玄奘,后说做客偃师的陆机呢?这并非厚此薄彼,并非爱生于故乡偃师的历史名人超过游历故乡偃师的历史名人。我们之所以没有按照时间线的发展来进行叙述,反而是来一段插叙的目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想首要说明偃师浓郁的佛道气息,赐予了这座城池无比神秘的一面。正因为佛道在偃师的存续,影响了偃师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基因,从而衍射出一道道带有神秘色彩的光谱。

       我把这种神秘归结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喜火”,偃师的神秘性也更多地打上了喜悦的色彩。人只有带着喜悦之心,才能乐于关照我们生存的世界,做一番形而上的思考和探索。从这一点来说,人类永远是长不大的,因为,未知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的深入探索而不断扩大的。那么,就带着喜悦心继续上路吧!

       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只名叫黄耳的俊犬,注意,这只犬的名字,也在史料中流传下来了,再次说明名字对于万物的重要性。陆机寓居京城洛阳,很久都没江苏老家的消息。他堆着笑脸对黄耳说:你能否替我跑腿,送信并取回信?黄耳摇着尾巴汪汪地叫出声来表示同意。陆机便用竹筒装好信,封好口,系在黄耳脖子上。黄耳一路跑回江南,中间也不知拒绝了多少诱惑与陷阱,得到回信又返回洛阳,陆机的幸福指数直线飙升!这说明只有对动物灵性有十足的控制或把握,才能让黄耳担当“最铁快递员”的神秘角色。可见陆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是一贯的。


       进入西晋都城洛阳之前,偃师一直在痴痴地等待陆机探索的脚步能缤纷而热烈地响起平仄的音韵。《太平广记》这本书很奇怪,说它奇怪不是说它全文抄录诞生在它之前的其它书,而是说它专门抄录那些神奇的书、人和事。陆机作为西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巨擘,酿就“太康诗风”,其《平复帖》更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而关于陆机文学和书法代表作方面的事迹,《太平广记》一概不予抄录,抄录的竟是南朝宋时期刘敬叔撰写的志怪小说集《异苑》中的一段,而且还把陆机的经历,真真地放在“鬼”这个系列。

       陆机从江南进了河南,首站就是偃师,如同本节开头进入苯环或者石墨的环境、龟壳或者蜂巢的领域,他满心喜悦。祥和的偃师城用略微阴暗的天色迎接他,这气氛好像一个过往的时代还没来得及撤换背景。道旁有民房,陆机趁机进去想要投宿一晚。屋里有位少年,身旁放着一本《易经》,却在那里玩投壶游戏。看那阵势,好像是借机在等待某个人。陆机也想到先进提携后进、伯乐提携千里马的良机,但他并不确定:那少年郎等的是不是他陆机?实际上,陌生人更容易接近,因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大可畅所欲言,不必有什么顾忌,互相伤害的几率自然也接近于〇。

       那少年郎转身就与陆机谈起经学和玄学,从老子的鸡卵谈到庄子的蝴蝶,再到列子的御风,最后不忘重新审视庄子的鲲鹏。陆机虽然年少即有奇才,诗文可谓盖世,但是,那位少年郎在偃师的地盘上所谈的那些,许多都是他陆机模棱两可的,透过那少年郎的一张嘴皮和一双眼睛,陆机就像琢磨一碗水中因为折射效应而变得弯曲的半截筷子一般,身处于老子所传授的“上善若水”的非具象化的水中,并洞悉了知识和学问是没有边界的,需要马不停蹄地带着喜悦之心进行终生的探索。

       陆机内心十分赞佩眼前这少年郎,不断地点头称喏,喏,喏。陆机实在没法和那少年郎进行有效的对话或者有益的辩论,不是时间流逝得太快,不允许他这样做,而是他找不到一丝见缝插针的刹那。来偃师一趟,难道就是为了感受神秘的多维世界?东方露出鱼肚白,陆机和少年郎的对话被迫结束,拱手告别,后会有期。陆机急忙寻找旅店去雇马向西赶赴洛阳,听旅店的老板娘说,旅店以东十几里没有一户人家,只有山阳王家的一座坟墓。陆机急忙跑回去查看,只见一座坟上乌云翻卷,高大的树木遮住阳光,这才大悟:昨夜星辰带领他邂逅的少年,正是23岁就已早逝的精通《易经》和《道德经》的王弼那重返念叨的人间欣然与陆机共赴心灵之约的旷世茕影。

       王弼曾被爵封偃师伯,其墓位于今偃师山化镇东屯村。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5-19 07:04 17楼
文化逆旅—历史风雨中阳光风靡之城偃师(16)
(河南)李红军

土(繁育):庾信+萧纲+林则徐的游历之城

       每一抔清醒而温润的泥土,都渴望着繁育出堪称旖旎风景的元素。当黄褐色的土变成了富有爱意的壤,山石在沧海桑田中不断累积着土壤的蕴藉。被时光的雨水和艳阳不断浸润后风化的钴蓝色伤痛,则弥漫进山石那挺立于湛蓝星宿的胸脯。无敌的仁者将盘桓的乐土,当做生命中一个舍生取义的生生不息的驿站。

       逆旅是供普通人旅行住宿的,而驿站则是供朝廷官员办理公务之用。《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中记载:“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意思是:田横于是和他的两个门客一块乘坐驿站的马车前往洛阳。这一天田横等人来到距离洛阳三十里远的一个叫尸乡厩置的地方,田横对汉使说:“作为人臣拜见天子,应该沐浴一新。”这里出现了“尸乡厩置”一词。南朝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的儿子——裴骃在其所著《史记集解》中引瓒曰:“厩置,置马以传驿也。”厩置,也就是驿站。按理说,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厩置应该很多,但是,在总字数高达526500余字的《史记》中,厩置一词只出现了一次,只有西汉时期位于偃师的尸乡厩置传名于后世。当然,司马迁的点睛之笔只允许他把笔墨点在极具戏剧性的地点上,尸乡厩置能够有幸挤进司马迁的笔下,还是因为田横在此的自刎。

       惜墨如金的明朝《弘治偃师县志》只记载了一个驿站:首阳驿,在县治西。事无巨细的清朝《乾隆五十四年偃师县志》则记载了偃师境内的三个驿站:尸乡置(即尸乡厩置);曲河驿(《太平寰宇记》:偃师县东洛北有曲河驿,以洛水之曲为名);首阳驿(《方舆纪要》:在偃师城西)。这让我们多少感到了一些安慰,因为驿站多,说明其所属区域的重要性。尸乡驿建于西汉或者更早,曲河驿与首阳驿的建立年代最晚不会晚于东汉。

       一个县能设立三个全国性质的驿站,已经十分罕见。因为驿站的设置不是根据一个地区面积的大小,而是根据邮传路线经过该地的数量和长度来设定的。可以看出,偃师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着曲河驿、尸乡驿和首阳驿三个驿站,就像三颗闪亮的星星,将偃师的历史和文化集中呈现在浩渺而深邃的人类星空版图中。

       到过偃师首阳驿的历史文化名人中,有一个人将薇菜凝结的伯夷叔齐的义气,转化为销毁罂粟制成的鸦片的骨气。他就是大义凛然的林则徐,做官再忙,他每日均要提笔进行日记。从27岁到60岁,从人生而立之年到花甲之年,历时长达33年,思维痕迹掌控人生的滴水不漏,字里行间充满洋溢的爱国情愫,让人钦佩不已。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运动。而他的睿智,还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科技和贸易方面所持的开放态度,他主张学其优而用之,这一点在众多目光短浅只能内视的官员中,实在难得。1841年5月初,林则徐被迫前往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广州各界人士极其惋惜地来到天字码头为他送行。林则徐在日记中写道:“榴花、秋海棠已并开,荔枝、杨梅皆垂实矣。”一代伟人看花是人,看人是花,石榴和海棠的花朵彼此争艳,荔枝和杨梅的果实共同高悬,这是多么可人的美景和时节!然而,却因朝廷的昏庸和胆怯,使得抗击外敌入侵的结果,滑向谁也无法预料的尴尬甚至耻辱的境地……

        1842年,林则徐带着赎罪的身躯,在开封治理完洪水,一路向西,辗转前往流放地新疆伊犁。2月27日,他途径偃师,入驻春暖乍寒的首阳驿。他一定想到了大唐玄奘西行,是为了取回终生渴盼的真经。而他的西行,则是为了莫须有的罪名。林则徐整夜咀嚼着邙山的松涛和洛河的波涛,想要寄情于山水之间,无奈时局不允许他有片刻的徜徉。人生的风景在溜走,而他所能牵挂的只是家国和山河。偃师的风景,源于历史的长河,炼于人文的熔炉,一定不断感染着林则徐因昼夜难平而风雨飘摇的思绪……

       翌日凌晨,或许来不及观赏首阳山的日出,林则徐就已经有了怀揣的胸有成竹的“朝闻之道”,即便在“夕死可矣”的九死一生之地,他也能够真正做一名蔑视死亡的勇士。林则徐慷慨上路,同偃师这一夜五味杂陈的驻留和兼收并蓄的客居,作人生旅途中挥泪的告别。经过长达半年的酝酿,在与妻子作别时,他极有可能将邙山与洛河的风骨,镌刻进一首七律形式的爱国诗篇,后来被收录于《林则徐集》。这首七律的第一联,因格律谨严、对仗工整而闻名天下: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常在,即使不着一滴笔墨,看上去永远都像千秋画卷一样美不胜收;而绿水,即使没有一根丝弦,听起来永远都像万古瑶琴一般余音绕梁。这首诗后几联,则集中体现了林则徐的家国情怀和义举担当。

       偃师城有仰慕林则徐者,将这两句诗抽出来,青山替为嵩邙,绿水换为伊洛,从而精心改编成一副楹联。即:嵩邙不墨千秋画,伊洛无弦万古琴。联句不单是对偃师风景的速写和掠影,更是对偃师这片厚土的阐发与乐土的蕴藉。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6-08 10:12 18楼
偃师城的文学化构筑——写在《文化逆旅》书后
魏津+艾元复的偃师山川和城邑风貌
(河南)李红军


      周武王左手执掌的黄钺和右手秉持的白旄,在狼烟和烽火的磨砺中,成长为正义与和平风尚的意象。从善的史风,自白驹飞踏的尘寰,螺旋形上升至浩渺的云霓。甘霖在七彩光芒的指缝,滑落贵如油膏的春意。天下合乎偃武、修文之道,解甲的战马退还到五谷呼呼丰登的四野,八荒的牛哞融入农夫稼穑之歌与吹埙之音共同晕染的图卷。

      在中篇散文《文化逆旅》中,我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分别叙述了“偃师”这一地名的起源和她的历史性格暨人文基因。然而,我总想象着如何把这些内容,放置在与现代城市结构完全迥异的一个框架性的古体文化城池空间中,满足人们回溯并漫游一个立体化城池的渴望。

      一个城市在历史中有没有可观的自然和人文风景,不是看这个城市有多少古迹或者遗址流传下来,因为那这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要看有没有在历史长河中,用心血和基脉酿成的哲学化的风景。最能代表这一理念的就是“八景”了。八景是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地域性的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塑造,首次出现于距今约900多年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书画》中:“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现今的诸多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

      偃师要想构建属于自己的古体文化城池空间,最简单的途径也就沿袭是沈括开创的“八景”。很幸运,一般只有在大城市、大都市才可能诞生的八景,麻雀虽小的偃师,真的是五脏俱全。八面来风也罢,八面玲珑也罢,偃师八景将偃师的八个面活脱脱地组成了正八面体,就好像一个金字塔和它在尼罗河中的倒影,被时光的砂粒寄居的蚌壳紧紧地弥合在一起呵护着珍珠那样神奇。

      当然,偃师八景的诞生,首先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清朝顺治年间河南府偃师县知县、位列“名宦传”的清官——艾元复。据民国版《米脂县志》记载,明朝米脂县共考中文进士8人、文举人20人,艾元复及其父亲艾郢胤以及其子艾十奇一家三代均榜上有名。我在不同的文章和体裁中,都表达过对于这位偃师地方父母官由衷的敬意和钦佩,艾知县不但第一次厘清了偃师的八景,还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题咏和描绘,等于把八景在纸上固定下来,变得可以触摸和感悟,功莫大焉!这偃师八景分别是:马鞍山色、首阳晴晓、杨村晚渡、伊洛合流、缑山夜月、夹河渔歌、滑城烟雨、邙山霁雪(组诗此处略去,有兴趣者可网上查阅)。

      偃师八景描述的是偃师城的山川风貌,而她的城邑风貌则要借助县志,当然是越久远的越好。现存最早的《偃师县志》是公元1504年,由明朝河南府偃师县知县魏津纂修的。魏知县在自序中说:“邑旧有志,岁月寝久,不无残缺,自丙辰来宰是邑,成志全书四卷,捐俸锓梓,以永其传千载。”看来,魏津之前偃师就有县志,真得感谢那些为偃师立志续志的人,让后人得见偃师昔日的风貌。魏知县修县志,应该是自发的本意,出于对偃师的爱,他修好县志想要出书,还要自掏俸禄,等于自掏腰包,无法公费报销,也真是难为他了。没有收入一分钱稿费还要贴钱纂修的《弘治偃师县志》被天一阁收藏,很幸运地流传下来,传千载看来是绝对没问题的。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按捺住心跳,借助魏知县在《偃师县志》卷一“城池”条中的记载,来欣赏一下我们在前面构筑的阴阳五行之城——偃师的城邑风貌了:“城围六里(3000米)八十四步(约50米),高八尺余(约2.5米),昔周武王息师所筑之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周遭浚濠岁久湮没。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知县李厚重修城池,城楼四门俱以铁褁(铁皮包裹),东曰朝阳(门),南曰伊洛(门),西曰接洛(门),北曰邙山(门)。”


      这真是天大的喜悦从天而降,我没想到就在我要为拙作划上句号、束之高阁之前,翻阅到手的这一资料,竟然如此珍贵而丰赡。摘录这些发自色香幽谷而厚实耐磨颗颗汉字,我的手仿佛触摸到泥沙俱下的河流中两尺长的锦鲤一般,因为激动而有些会心的颤抖。天下有志气的锦鲤都是要越过龙门去成龙飞天的,而这些史料真的跨越了时光波涛的龙门,飞翔在它后代的祥和丽日之下,生发并幻化出无穷的历史人文靓力!

       我们再进一步大胆地设想:魏知县所记述的偃师城池和周武王回师息戎时的城池差别究竟有大多呢?差别肯定是有的,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自身的历史特征,偃师城不可能不受时代巨轮碾起的风云的影响。可以假定,电的发明之前,在夜晚依靠油灯和蜡烛照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越是往前上溯,时代特征的变化是减速度的,也就是说越往前变化越慢。从周武王回师息戎建立偃师的公元前1046年,再到魏津纂修《偃师县志》的公元1504年,刚好是2550年;这和从公元1504年一直到今年(公元2023年)所历经的519年相比,看似前者是后者的5倍左右,实际上,前者的变化度可能还不到后者的1/5。

      2023.04.22偃师/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6-16 12:37 19楼

代蔡邕感怀偃师   |(河南)李红军

   “璜(宦官)以余能鼓琴,白(上报)朝廷,敕(诏命)陈留(开封)太守发遣(派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

——(东汉)蔡邕(133-192)《述行赋》序

偃师是一位被褐怀玉的历史老人。
我仿佛洞见他袖藏的狼毫,
怀抱的玉琴。
他把生的雄伟和死的荣华,
赋予嵩山的石英岩和邙山的白牡丹。

像面对秦王同样不辱使命的——
唐雎和蔺相如一样,
我把因自负而孤绝的琴声,
付于东流的洛水中的落英,
而把宝剑与和氏璧,
归还苍穹和林莽。

雨在失望与希望之间的土壤中下着。
一个月的月华和光华,
都在学名为鼠妇俗称湿湿虫的背上,
悲伤而执拗地度过。
我的裤管被泥浆缠裹,
头巾被雨雾笼罩。
我的眼光趋近于无,
手段更是废物。

宦官的笑是一把刀。
白刀子进去的是白狐,
红刀子出来的则是罂粟。
东汉的肺腑,
正在被白狐和罂粟舔舐。

我眺望涨河的洛水中央,
遥见洛神宓妃迎风高举的霓裳。
我要让汉字——
在书法的长河中起舞吗?
回首洛水、伊水注入黄河的古渡,
听大禹最后一次挥舞耒耜治水的歌,
我请求洪泽——
在蛮荒中洗刷人之罪吗?

商朝是金,周朝是火。
我相信阴阳五行中的火克金,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马蹄,
踏出一千树、一万树桃花的火焰。
周武王敲锣收兵的凯旋之韵,
源自偃师的地脉和旧营。
偃师止息战火、烽火和怒火,
炽盛灯火、渔火和香火。

为挽救海岛五百壮士性命,
齐王田横顶着丧失灵感的头颅,
奔赴洛阳觐见刘邦的鼠目。
他走到偃师的尸乡驿,
脚掌与大地之间,
布满虬龙吞吐正气深入岩浆的盘根。
头颅亲吻宝剑用北极光喂养的火舌,
田横在阖眼的刹那,
是否梦见伊洛平原高翔的丹顶鹤?

我也要止息——
这场没有句读的人生苦旅。
不能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琴曲,
做一个冲淡或者搅合,
另辟一条堪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蹊径,
去打动庙堂之上颓废的凝云和顽石。

我效仿商末周初互让王位——
流浪的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
在偃师首阳山上的野豌豆的噩梦里,
擦干东南西北风的泪滴,
抱定一脉疾病的谎言,
唱着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浩海小舟 超级版主 2023-06-19 18:57 20楼
从乡村到县城,从坑洼泥泞到平坦柏油路,从宁静到喧嚣…一个山村娃的成长,见证,很感人,亲切,让人回味。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6-27 15:57 21楼

代陆机探幽偃师 |(河南)李红军


    “陆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初入洛,次(旅行)河南。入偃师,……若(好像)有民居,因(于是)投宿。见一少年,……与机言伦(谈论),妙得玄微。……既晓便去。税骖(下马)逆旅(客店),逆旅妪(老妇)曰:此东十数里无村落,有山阳(山阳郡,位于今山东)王家塚(墓地)耳。机往视之,……方知昨所遇者,信(相信)王弼(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也。”

——《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一十八


我携带着家乡苏州的雨,
阳光风靡的雨,灵感肆意的雨。
这吃苦与思源的双刃剑:
在我赶路时变成挥舞的汗滴,
在念亲时变成沾襟的泪滴。

西晋都城洛阳是一匹白练。
我希望用金玉的文字,
饱蘸地火的朱砂或青山的松烟,
携手龙门的鲤鱼和白马寺的白马,
镂刻帝京的龙鼎、牡丹与沃野。

骑马踏入洛阳城的前夕,
偃师的夜色像一个难断的句读,
我只有铺展冗余的长卷。
我叩响民居的宅门借宿,
以确保明早马蹄铁的清脆和坚定。

迎接我的是投壶的游戏少年。
他的眉目间是燕翅剪开的清泉,
举手投足间有竹林扑面的清风。
他打开老子的众妙之门,
让我领略庄子的蝴蝶和鲲鹏。

他是我少年时代的回光及返照。
他的双肩顶替我的纤绳,
他的双手解脱我的枷锁。
在我和他之间的距离,
藏着掖着一朵名为玄学的花。

这是倾倒陶罐中美酒的洗礼。
所有的精灵和尤物不请自来,
我像盲人般急于抓住——
兼具文采和睿智的玉如意的把柄,
壁虎的尾巴将美梦撕裂在黎明。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7-31 08:04 22楼

代庾信南望偃师 |(河南)李红军


“北去邯郸道,南来偃师望。”
——(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五

“德阳沦没,非复能临偃师。”
 ——(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九



我把今生吟诗作赋的才华,
一半给了我最初做官的江南,
另一半给了北国的枯树。
谁让我是南国的相思子?
谁让我是枯树的士大夫?
《枯树赋》和《哀江南赋》,
至今仍在每年的早春和暮春,
用我呕心沥血的四、六字句,
吻醒三尺阳光包裹的萌芽,
万吨雨雾深锁的楼台和伽蓝。

从南到北,我渴望从冬入春,
朗诵大雁翱翔云霄的人字诗,
邀请蚯蚓做客芍药的宿根。
途经偃师,我勒马吟唱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的《采薇歌》,
我为遗失的棋子寻觅鹅卵石;
为人生朽烂的铁斧更换木柄。
于洛水系紧缆绳停船聆听:
商汤定都偃师时玄鸟的啁啾,
默诵他镌刻在浴盆的盘铭。

从南朝梁到西魏再到北周,
我辗转奔袭在文笔和麾盖间,
一瓢水湮灭故国的星火,
我在囊萤中打捞竹简的沉疴。
命运的剪刀断掉纸鸢的脐带,
像五叶地锦紧贴大地膝盖,
我一心靠拢竹子经年的韧带。
浮萍的漂流凝结语言的肿瘤,
祈盼回望或旧地重游偃师,
泉涌的文思纾解铜镜的锈斑。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08-25 16:39 23楼

代萧纲南游偃师 |(河南)李红军

“南游偃师县,斜上灞陵东。”
——(南朝梁)萧纲(梁简文帝)《京洛篇》

“偃师虽北连,轘辕已南背。”
——(南朝梁)萧纲(梁简文帝)《伤离新体》


我的同母胞兄昭明太子,
因编撰《昭明文选》,
而痴迷文字的金缕衣。
他梦见和我下围棋,
神经一时被荨麻乱了章法,
叫苦的舌头找不到黄连,
就把佩剑赠给我。
他乘船采摘芙蓉时落水,
病根沿大腿摸索到太阳穴,
玉佩坠入风雪的冰窟。

胞兄的赠剑是太子之剑,
我仗剑从天涯归来,
入驻东宫的长明灯和闪电。
文选楼和读书台的风雪,
将水涵养的道德,
分流注入宫体诗的靡丽。
宫廷主导着我的笔墨,
我跟鹦鹉练习发音,
与皓月下的狸猫争艳。
剑刃淌落的朝露令我酒醒。

我来到偃师南游,
为江南的柳丝剥离烟云。
这京都洛阳东部的赤县,
辉映长安灞陵东边的驿馆。
偃师北邙阻挡黄河浊浪,
大禹凿开偃师轘辕关,
让洪水猛兽与旱魃落荒。
我捡拾周灵王太子王子晋——
在缑山驾鹤升仙的笙簧,
重温曹植与洛神的生死恋。

红军影像 贵宾 2023-10-18 15:40 24楼
代韩愈挂念偃师  |(河南)李红军

“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
——(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这注定是一个时代的夜晚。

我把人生这具总在汲取前尘的皮囊,
安顿在偃师县城西边的陋舍。
木床上铺的毡毯里面仿佛有针。
不想效仿浪漫而豪放的李白,
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秉烛夜游,
我实在无力呵护一朵烛花。

夜空中下着悲喜交加的青铜,
唯独没有下一场迎合我琴声的春雨。
不详的暮鸦在垂杨中鸣叫,
而报喜的喜鹊早已归巢。
栀子花对香消玉殒的牡丹的告慰,
将一直延续到夏日的车辇绝尘。
我曾像杜甫诗中的随阳雁,
为稻粱谋而拜在相公董晋的门下。
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
我这名刀笔吏跟着沾染铁水的花朵。
我和弟子张籍之间的高山与流水,
沿着日子晕染出晴岚和腐萤。
我的右手刚写完《祭董相公文》,
左手就接到张籍考中进士的书信,
我是从悲到喜的松瀑和桃花潭。

今日半夜我收到汴州兵乱的噩耗,
我竟把那里作为妻子儿女的安乐窝,
眼睛中的白云简直被琥珀颓废。
我无法从命运喧嚣的竹筒,
抽出一支写有吉言和福祉的上上签。
襁褓中的女儿依靠母乳的琼浆,
方能咿咿呀呀地吐露燕语。
咳血的笔墨栽倒在北窗边的蛛网,
蚂蚁身陷于南墙根的热锅。

渴盼偃师旷古的风把我吹醒到日边。
红军影像 贵宾 2024-01-27 11:47 25楼
代李商隐讽喻“偃师” |(河南)李红军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唐)李商隐《宫妓》


我辞去鸡肋般的弘农县尉。
请陶渊明先生原谅我:
我宁愿放弃人生的桃花源,
而为五斗米折腰。
可县衙内扑火的一池清水,
门楼上高悬的一面明镜,
都被泥鳅的六条胡须扰乱。
厅壁记上的措辞也被风剥落,
官场的影壁墙沾满榆钱。

我精通蠹虫难以下咽的经义,
熟络獬豸青睐的律法,
以书判拔萃折得桂树的光华,
再度进入秘书省成为正字。
我呵护君王蒙尘的藏书,
挑剔迷路的文字,
为灵魂缺失的线索补上象牙。
而执笏的幸臣在玉墀争宠,
披香殿的宫女忙于斗腰。

母亲的萱草花于秋风中香殒,
我去官三年为母丁忧。
《列子》中的伶工偃师,
借用革木和胶漆制作的人偶,
赢得周穆王的赏金。
可人偶向王妃抛去的媚眼,
点燃周王的怒火……
我的诗眼见不得玉瑕,
幸臣和宫女重蹈偃师的覆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