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景点 > 正文

山化光明、游殿、新明的传统村落特貌和气质
2016-09-29 15:15:29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6年8月11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出炉, 全省80个村落入选,偃师市光明、游殿、新明三个村庄名列其中,为偃师首批入选村庄。所谓传统村落又名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原村落,较全的保留了历史沿革,在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等方面基本上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虽经历年代久远,而至今仍为人们居住的村落。


光明、游殿、新明的传统村落特貌和气质   ‍

      

        来到沿街商铺,银行、饭店、农贸市场、工厂企业林立,商业繁荣程度不亚于镇区的光明村,新明的“老家”。我们伴随村民沿沟步行大约一百步,就看到以清代砖瓦院落为主的连片民居。这就是光明村所保留下来的主要村貌特征。



 

        光明村地处赵沟、井沟、马峪沟三沟之交汇处,旧名“沟脑”村。沟脑其实是整个黄土高坡台塬地貌的民间通称。民国年间由省里一位官员改名光明村。光明村现完整保存5处清代典型民居,据房梁结构大致推算年代分别为嘉庆七年、嘉庆九年、咸丰八年不等。五处民居各具特色,市文物局根据光明村民居的建筑特征,认定为清末民初风格民居。
 

 
 

        光明村清代民宅正在消失,在多年来经济建设中,一些年久失修的旧建筑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坚固实用的钢筋水泥结构新楼房。但村民对现存古建筑仍有很深的感情,并有意识加以保护,企望保存一份有纪念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明曾是个隐匿的村庄,站在田野上看不到老村庄村貌,全部旧民居建在一条曲直蜿蜒的山沟底,由百余户靠山窑院落组成,街道就是邙山岭上天然形成的深沟巨壑。新明村鳞次栉比的靠山窑式民居依势蜿蜒的沟壑土崖地形而修建。全村原居住光明,后来有人觉得田地路途遥远,就在村南半道沟中筑窑居住,久而久之,居住的村民窑洞就连成了片。

        近年来,随着村民陆续从沟中窑洞搬出,住进平房加围墙的新农家院,该村才露出地平线,正式上线,不再隐身山沟。新明村的“隐身”与“上线”,是众多黄土高坡村庄由贫瘠到富裕的变迁见证。
        窑洞是黄土地最普遍的民居,在光明新明游殿三个村庄都有体现。但更奇怪的民居
特貌——地坑院,则是被游殿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地坑院又叫天井院,在游殿村俗称坑子院,现存地坑院数量众多,部分仍保存完好。

 


   
     

        马家地坑院是一处建国初修缮过的地坑院。从街道上沿着砖砌斜坡走下院子,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红艳艳的对联字样—“五福临门、花开富贵、竹照平安”等,特别是“忠厚传家”的门匾,字形娟秀优美,别具一格,极具代表性。地坑院坐北朝南,状若四四方方的“口”字形,四壁砖砌而成,上面砌有花形图案。东、西、北各有两孔窑洞,一半是青砖圏窑洞。南面为正门及两间偏房,三个立柱砌成优美的m形砖拱天棚。院正中是美丽的小花园,种植有葡萄、无花果、各种蔬菜,地坑院四壁和花园篱笆组成了“回”字。坑院内还保留有鸡舍、羊圈,牲口棚等建筑。

 


 

        地坑院不是终极形式,游殿还有更具特色的。在通往文昌阁的路上,车沿着坡道,行驶进一条黄土胡同,庄稼长在高过头顶的两旁崖头上,还有一组地坑院彼此相聚,形成街道,院内和街上还种有树木,绿荫蔽日,组成了奇特的“地下十字街”。而在村南沟中一片弧形土崖,居住着几十户村民,一连串弧形凭崖而居的弧形靠山窑院,组成了新月图案,村民称为“月亮湾”窑院建筑群。

 


 

        但村民说还有更神奇的。沿着街道,拐进一个三户地坑院人家的小巷,尽头是一堵黄土崖,有打通的拱形隧道,十多米长,宽敞处可通行车辆。穿过隧道,就走进了第二个地坑院,“目”字形分成三户院子,眼前又有同样一堵打通的土崖,通往下一个三户地坑院……“九洞连通,有九个地坑院,共有二十七户院落,当地村民叫它“九连洞”。
 


 

        九连洞,是游殿村一处彼此相隔仅由隧道连通的九组三联地坑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将地坑院落组合到了纷繁复杂的程度,堪称中国地坑院的民居奇观。如果不是看到一家家门上春联、门前干净的农家,还误以为到了神仙洞府。

        当地年长者介绍,游殿的古村落民居以窑洞、地坑院、靠山窑洞为主要特色,光明村古村落以西沟五处清代民居为主要特色,新明村以沿沟而居的临沟窑院为特点,具备绿色生态人居优势。更加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奇特稀少的人文景观资源亟需文物、建筑、民俗、林业等多部门的专家进一步鉴定和考证,以其自身的人文价值,提供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意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偃师黄金大草原自然风景区
下一篇:偃师八景,你知道几个?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