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沟村:古村落的“期待”和“变化”
2016-09-12 16:03: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牛朝霞 薛喆 文 图)但凡一个村庄,无论它存续了多长时间,总有那么一些景致或故事让人难忘,而夹沟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一经遇见就

    (牛朝霞 薛喆 文/图)但凡一个村庄,无论它存续了多长时间,总有那么一些景致或故事让人难忘,而夹沟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一经遇见就难以忘怀的古村落。
    夹沟村位于我市府店镇南部,下辖夹沟、西薛村两个自然村,共有14个村民组,3000多口人,耕地3580亩。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不断焕发出新生机。
古建筑期待被保护
    夹沟村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清代时期的建筑,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位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乔氏绣楼,不少人慕名远道而来,一睹它的风采。
    乔氏绣楼长11.2米、宽5.5米、高10.8米,为双面坡硬山式屋顶,整座建筑较为完整,秀丽又不乏恢宏。绣楼一层较为简陋,正中间是通往二层的青石台阶,两侧有装饰精美的栏杆。台阶尽头正对着一个拱形门,拱形门上方是一扇对开的方形木制窗,虽然风风雨雨让窗子有些破损,但古朴典雅的造型装饰依旧可见。绣楼的房檐下,砌有一排砖雕,上面雕刻着花卉等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乔氏绣楼的台阶极具特色。一般的台阶都是宽度大于高度,这样方便人们上下,乔氏绣楼恰恰相反,每个台阶的宽度不过15厘米,高度却有近20厘米。男士走到台阶上,脚面超过三分之一处于悬空状态,上下时需要非常小心。原来,这是一个有意而为之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的大家闺秀讲究“三寸金莲”,不需要太宽的楼梯;另一方面楼梯比较陡,可以防止小姐随意上下走动,有失礼仪。
    据该村村民薛际钦介绍,乔氏绣楼建于清代,是当时声名赫赫的乔员外家小姐住的地方。除了绣楼外,在该村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还遗存有一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据说是乔员外家的正厅。相比乔氏绣楼而言,这座古建筑更为大气、壮观。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屋顶有些破损,但仍看得出木工考究,门窗的雕花十分精美。“听村里的老人说,这里是当年乔员外接待客人、办公的地方。它和乔氏绣楼都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但是知道它的人却很少,希望它也能像乔氏绣楼一样被保护起来。”薛际钦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浸润下,夹沟村出了不少名人,明朝时的才子薛蕙、清朝雍正年间的御史乔履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到了近代以来,该村出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要数与穆青、冯健合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新华社记者周原(原名乔元庆)。
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
    1944年5月,豫西沦陷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由皮定均担任司令、徐子荣担任政委。随后,皮徐支队在佛光山区(今属府店镇)开辟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司令部就设在夹沟村。“听村里的老人说,皮司令当时就住在我们村里,他警惕性特别高,有时一晚上换好几个地方,夏天还会睡在村外的墓地里。”村民乔天尧说,除了司令部外,当时的造炮局、抗战医院、抗日小学、司法科、监狱都设在夹沟村。
    夹沟村四面环沟,易守难攻,皮徐支队之所以把司令部设在夹沟村,除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因为共产党当时在夹沟村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相关资料显示,早在1937年,共产党就在夹沟村建立了党组织,当时有10余名党员,有教师、学生还有农民,这些党员后来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成为抗日救国的先锋战士。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牺牲在辽县战场上的周原的父亲乔秋远。除了党员外,该村当时还有不少支持抗日的进步人士。“七·七”事变之后,该村的乔荣均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在庙会上宣传抗日救国理念;1944年5月,偃师沦陷后,周原的祖父乔竹坡因不愿看到日本鬼子,不愿当亡国奴,自缢身亡。
    皮徐支队进驻佛光山区后,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夹沟村组织成立了农会、妇救会、儿童团支持协助抗日。该村87岁的抗战老兵薛孟学老人曾经给皮司令当过侦察兵,“皮司令说话好,脾气暴躁,说话家常。”老人这些貌似矛盾的描述,勾勒出了皮定均司令可敬可亲、爱憎分明、有勇有谋、雷厉风行的军人形象。
    除了薛孟学老人外,该村的不少群众都为抗日做出了贡献。据资料记载,当时夹沟村参与抗战的百姓有近百名,抗战胜利后,随皮部南下的男女青年50余名,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村今日新生活
    “最近几年,俺们的生活可算是大变样了,出门就是水泥路,吃的是自来水,没事去广场跳跳舞,日子过得别提多自在了!”村民马淑晓的一句话道出了该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2013年,该村投资十余万元修建了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让村民们闲暇时有了好去处;2015年,夹沟村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整修、新修了3850米村道,基本实现户户通;进行水管网改造,真正吃上了自来水;今年,该村计划给村道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
    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今年风调雨顺,收成肯定不赖。干了这几年,也摸住门道了,下一步俺准备再包个十几亩地,扩大种植规模。”该村的核桃种植户刁少和兴奋地说。刁少和一家以前靠着几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穷则思变,2009年,刁少和拿出多年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承包了十几亩荒山,开始种植核桃。2012年,核桃园开始见到收益。见刁少和尝到了甜头,不少村民都加入到了特色种植、养殖的队伍当中。据了解,该村目前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的村民有近400户,核桃种植总面积800多亩、葡萄种植面积200多亩。
    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2013年,该村成立了书法协会,目前已发展成员50余名。闲暇时,大伙聚在一起切磋书法技艺,春节时还义务为村民们写春联。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腰鼓队、大鼓队、舞蹈队。每到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就纷纷来到文化广场上,唱歌、跳舞、煅炼身体,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古村 沟村

上一篇:我市“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乡村
下一篇:同样骑车摔倒同样感人暖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