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不俗气质
2016-09-12 16:12: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导读:8月11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出炉,全省共有80个村落入选,偃师市光明、游殿、新明三个村庄名列其中,这也是偃师首批入选
   
游殿地坑院:房顶种庄稼,窑洞在地下
民居奇观:道路在房顶,窑洞在地坑


光明清代风格民居



导读:8月11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出炉,全省共有80个村落入选,偃师市光明、游殿、新明三个村庄名列其中,这也是偃师首批入选村庄。本文带您走进这些传统村落,一同感受它们厚重而独特的气质。
   
(王祝鹏 郭娇阳 文/图)山化镇光明、新明、游殿等村庄位于偃师的东北角北邙坡岭上。8月17日,笔者随山化镇工作人员前往三个村庄,感受厚重而独特的气质。
    山化镇工作人员介绍,山化位于邙山最东段,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有着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地名几乎都带着“坡、岭、沟、窑”等字样。当地群众也有着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活特征。华夏先民利用黄土特有的直立性,创造了窑洞和地坑院,是黄河文明最早的民居形式。窑洞因为接地气,冬暖夏凉,冬夏温度常年保持在10度至20度之间。有着河洛民居窑洞、靠山窑院、地坑院及地坑院群落,让这里的一些村庄与河洛大地的其他村庄不尽相同,别具河洛大地的文化魅力。光明、游殿、新明几个村,充分体现了这些脚踏邙山、凭览三川的河洛山村的古老风貌气质。
光明清代民居多  新明“隐身”又“上线”
    来到沿街商业街,银行、饭店、商贸市场、工厂企业,这就是商业繁荣程度不亚于镇区的光明村,新明的“老家”。
    随村民沿沟走不了一百步,就穿越到一连片以清代砖瓦院落为主的民居跟前。而光明村就是凭此入选省级传统村落。
    光明村地处赵沟、井沟、马峪沟三沟之脑袋处,旧名沟脑。沟脑其实是整个黄土高坡台塬地貌的民间通称。民国年间由省里一位官员改名光明。光明村现完整保存5处清代民居,据房梁年代分别有嘉庆七年、嘉庆九年、咸丰八年不等。五处民居各具特色,市文物局对光明村民居认定为清末民初风格民居。
    据统计,光明村民居为大门及临街歇山上房,影壁侧正院有二门,二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二间,后有靠山窑洞。这样的布局在偃师市邙山地区普遍采用。上房正对的垂花门,门内有一个木架匾额,上雕“芝兰亭”, 寓意“虽出深山,也必芬芳”,希翼子弟优秀,有君子美德。这个院子共有三家居住,绕亭玩耍的孩子们最终纷纷成才,其中一家孩子考上大学,后在某矿山任职。“芝兰亭”完成了使命。
    在另一处青砖大瓦房院,小院子一派热闹生机,主人勤俭持家。走进前上房右边正门,穿过拱门砌成的过道,进入正院,窗棂雕花,门扇彩绘,雕梁画栋,彩漆驳落,高挂金黄的玉米串,两只石狮子调皮地卧在中堂门口,头上顶着簸箕晾晒豆子。影壁前的小花园内月季、扶桑、海棠开得茂盛,两旁为厨房卧室的厢房,后院改为两层水泥结构的后上房。这样的建筑布局被农村普遍的红砖小平房院落沿用。
    “这个大门有机关,是古代的防盗门。”顺着声音看去,只见厚重的大门安装着鲁班锁式门闩。院主人正在介绍,横向门闩叫“关”,门闩凿有竖向暗槽,内藏插销,叫“键”,合起来叫“关键”。把“键”插入“关”上凿出的孔内的装置,需要两手配合操作,能阻止窃贼用刀尖拨门闩,起到防盗作用。
    “玉树琼枝近碧天,珠光璧影湛秋月。”在王振西家中题额为“人寿年丰”的照壁上雕刻着一副楹联,砖雕照壁图案为古松荫下鹿衔灵芝,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堪称偃师民间传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其后院有两孔对称的靠山窑洞。出王振西家门就能看见银行,村民可以在此快捷办理金融业务。古老和现代相距不到百米。
    光明村清代民宅正在消失,许多年来经济建设中,一些年久失修的旧建筑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坚固的钢筋水泥结构新楼房。但村民对现存古建筑仍有很深感情,并有意识加以保护,企望保存一份文化遗产,并在新时期发挥新的社会作用。
    新明曾是个“隐身”的村庄,站在田野上是看不到老村庄的,全部旧民居建在一条弯弯的山沟底,由百余户靠山窑院组成,街道就是邙山岭上天然形成的宽沟巨壑。
    新明村鳞次栉比的靠山窑式民居因蜿蜒的沟壑土崖地形而修建。村民解释颇为有趣,全村原居住光明,后来有人觉得田地路途遥远,就在村南半道沟中筑窑居住,久而久之,路途遥远的村民窑洞连成了一连串。
    近年来,随着村民陆续从沟中窑洞搬出,搬进平房加围墙的新农家院,该村才露出地平线,正式“上线”,不再“隐身”山沟。新明村的“隐身”与“上线”,是众多黄土高坡村庄由贫瘠到富裕的变迁缩影。
游殿村的地坑院和地坑院群
    窑洞是黄土地最普遍的民居,在光明、新明、游殿三个村庄都有体现。但更奇怪的民居——地坑院,则被游殿人发挥得痛快淋漓。
    地坑院又叫天井院,在游殿村俗称坑子院,现存地坑院数量众多,部分保存完好。我们先访问了两家独立的地坑院。
    马家地坑院是一处建国初修缮过的地坑院。从街道上沿着砖砌斜坡走下院子,就看到门前红艳艳的对联——五福临门、花开富贵、竹照平安等,“忠厚传家”的门匾,字形娟秀优美。地坑院坐北朝南,四四方方的“口”字形四壁砖砌到底,最上面砌有花形图案。东西北各有两孔窑洞,一半是青砖券窑洞。南面为正门及两间偏房,三个立柱砌成优美的m形砖拱天棚。院正中是美丽的小花园,种植有葡萄、无花果、蔬菜,地坑院四壁和花园篱笆组成了“回”字。坑院内还有鸡舍、羊圈,还保存有牲口棚,一棵柑橘树硕果累累。
    问题来了,下大雨大雪,地坑院怎么排水?被雨水漫灌了怎么办?八旬老人马大爷说,坑子院通常都有一个地窖,储藏红薯等粮食。还有一眼囤子,又称水窖,雨水沿地面瓦沟流进水窖,千百年来极度缺水的坡岭地区,这就是饮用水。
    马家地坑院北邻的一处青砖地坑院,大门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匾额“五世增辉”,村民说,此匾为家中百岁老人庆寿诞所制。院内有五孔窑洞,青砖券圆拱门,石榴形雕花的窗户,还有繁盛的花椒树、古老的水井、辘轳、以及现代的电水泵、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都为地坑院带来淳朴的农家气息。
    地坑院不是终极形式,游殿还有更热闹的。在通往文昌阁的路上,车沿着坡道,行驶进一条黄土胡同,庄稼长在高过头顶的两旁崖头上。这里还有一组地坑院彼此相聚,形成街道,院内和街上还植有树木,绿树遮天,组成了奇特的“地下十字街”。而在村南沟中一片弧形土崖,居住着几十户村民,一连串凭崖而居的弧形靠山窑院,组成了新月图案,村民称为“月亮湾”窑院建筑群。
    但村民说还有更神奇的。沿着街道,拐进一条有三户地坑院人家的小巷,尽头是一堵黄土崖,有打通的拱形隧道,十多米长,宽敞可通行人车辆。穿过隧道,就走进了第二地坑院,“目”字形分成三户院子,眼前又有同样一堵打通的土崖,通往下一个三户地坑院……“一共九个洞连通,九个地坑院,共有二十七户院落,我们叫‘九连洞’。”
    九连洞,是游殿村一处彼此相隔仅由隧道连通的九组三联地坑院建筑群,将地坑院组合到了纷繁复杂的程度,堪称中国地坑院民居奇观。如果不是看到一家家门上春联、门前干净的农家,真以为到了神仙洞府。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沿着山沟,临沟靠崖,在黄土崖挖窑洞,然后把地下坑院用壕沟连通起来,就成了地下街道;太高的土崖挖不完,就挖成隧道连通,相邻的地坑院之间,就形成了地下十字街。站在地面上,看不到一间房子,窑洞和围墙都在沟内或坑内。
    如果说,游殿村单独的坑子院已令世人倍感新奇,那么该村九连洞、地下十字街、月亮湾等坑子院建筑群,更让人赞叹不已。这些独一无二的地坑院建筑群组合在游殿完整保存,充分体现了游殿人的建筑智慧。
景致看不尽 传说道不完
    传说,北宋时北宋皇帝驻陛会圣宫祭拜北宋前三皇帝,期间游览邙山,一路乘轿在邙山顶转悠,在望见伊洛河的位置落轿下地眺望了伊洛河,在能望见黄河的地方又落了一次轿。百姓在皇帝落脚地方建殿纪念,两次落轿地即今天的两个村庄——游殿和北游殿。客串“导游”的马少民先生讲述了游殿村名和一系列人文景观及传说故事。
    游殿村有座三层砖木楼阁古建筑玉皇阁,已经有二百余年历史。用语言描述建筑艺术特别是精美而复杂的中国木建筑,往往陷入乏味刻板。2001年重修碑记显示,该建筑建于1775年(乾隆四十年),建造者为石家庄石姓父子。村民传说,玉皇阁刚建成一层砖台,石父仙逝,没有老爹指点,面对接下来的二三层木结构阁楼,石工匠悲伤之中迷失心窍,竟不知如何建造。后来还是多年随父建造亭台楼阁的母亲,用筷子等物品摆出了精妙的楼阁结构模型,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密密匝匝组件相扣,石工匠研究许久,尽得精妙,依照模型将三层砖木结构的玉皇阁建造完工。用筷子搭模型,似乎过于传奇,但得其母指点应该可信服。民间全家掌握技术,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高云峰夫妇及子郭维淮皆为正骨名医,即为实例。所以,游殿村玉皇阁应是集合了石姓工匠及父母三人之智力建造。
    玉皇阁一层阁内坐着齐天大圣孙悟空,二层才是玉皇大帝,令人惊奇。悬挂“风调雨顺”匾额,表达游殿村民企盼“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淳朴愿望。玉皇阁外两旁有双耳房,左边为刘关张三结义殿。玉皇阁南有古戏台。围墙外有百年老柏,枯而不倒,枝干盘曲遒劲,酷似摩云腾空的龙,被村民称为玉皇大帝的老龙头拐杖,“老龙拐”拄在围墙外百余年,忠实待命。
    游殿历史上重视文化教育,最集中的反映就是村中祭祀文化之神的场所文昌阁。在普遍文盲的时代,偏远农村如何延续文化?怎样营造文教气氛?如何让目不识丁的人重视读书识字?文昌阁、魁星楼、文庙、孔庙均为古人为兴教育而建。人们虔诚崇拜文星,祈愿传承文化教育,子孙学有所成,得到才学、智慧、发奋三特性。
    北斗星由“杓”星和魁星组成,魁星是北斗星中组成四边形勺子的四星总称,剩余勺柄三颗星称“杓”星。第四星天枢即文曲星,杓柄第二星开阳为武曲星。
    左手持砚台,右手执毛笔,左脚踩鳌头,右脚踢北斗。相貌丑陋,生日七夕,这就是民间的文化之神——魁星的形象。魁星曾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只因貌丑被弃用,愤而投海,龙王赐其朱笔,掌管人间科举文运,成了主宰文章兴衰的神。
    历代有把孔子、包公列为奎星。据了解,游殿村祭祀的文星是奎星。奎魁重音,民间将奎星魁星合二为一。村民重修了奎星阁,让这一文化景观继续守望游殿村。
    该村祠堂附近尚保存有一片老瓦房建筑。村街道清洁,路旁花圃内紫薇花开得热闹,街头悬挂着传统村落相关宣传标语,一些村民正在清理雨季滋生的杂草杂树。村主任马占武很高兴地表示,游殿村干部群众心目中差不多有十几个景观。目前在山化镇全力支持下,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村民列出了游殿最自豪的12处人文景观:九连洞、地下十字街、月亮湾、寺前街(马氏街坊)、寺后街、独立坑院、深谷土林、塔沟、玉皇阁、文昌阁、西寨墙、古井古树。其中多流传诸多传说故事。更加现实的问题是,这些人文景观亟需文物、建筑、民俗、林业等多部门专家鉴定,围绕自身人文价值,提供保护和开发意见。
定位传统村落  期待焕发新生机
    偃师地貌多样,村庄古老,保存有诸多古老民居形式,传统村落丰厚。山化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考察,成功将游殿、光明、新明三个村庄定位为传统村落向上级申报,为偃师其他古老村庄的申报提供了范例。游殿以窑洞、地坑院、靠山窑洞为主要特色民居资源,保存旅游资源;光明村以西沟五处清代民居为主的特色民居资源;新明村以沿沟而居的临沟窑院为特点,具备绿色生态人居优势。做好其中梳理和保护工作,针对特色人文资源,结合地貌特点,找准用途并精准实施,发展集约农业,保护文化精华,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成了当地群众的迫切愿望。
   不独游殿、光明、新明,山化有显著而丰厚的人文景观,颜真卿墓汤泉沟,商汤墓与魏窑沟,苌弘化碧与彩石沟,会圣宫碑与寺沟,以及九龙庙等沿伊洛河秀美人文景观,共同组成美丽的“山化水陆走廊”,山化将与咫尺的邻市旅游形成呼应之势。
    黄土高原边缘的山化,其坡岭地貌,以及奇特的人文景观,是距离华北平原最近的窑洞,让大平原上的人们倍感新奇。由此,自郑州沿邙山南麓至山化到黄河的系列邙山小路,是郑洛驴友圈小有名气的骑行线路。还有一些美术工作者往往不辞远道前来写生,描绘雄浑沧桑的河洛线条。
    由于沟沟岭岭,山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由于沟沟岭岭,让山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西部工业、东部农业两个优势。山化镇规划显示,种植养殖业得天独厚。当地不少农产品很有名气,例如游殿西瓜享誉偃巩数百年。山化是偃师东大门,其三个传统村落所在东北区域因长期的“下不来、上不去”的相对封闭,形成了局部独特的人文景观。鉴于此,山化镇发展思路清晰。
    “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未来的目标是把三个村庄继续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弘扬偃师文化,体现山化气质。”一位山化镇工作人员说。
    链接: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相关热词搜索:村落 气质 传统

上一篇:孝德讲堂戏曲晚会在光明村精彩上演
下一篇:强基促发展惠民谋幸福———访偃师市基层党建示范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