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的河洛大鼓 偃师人的“百鸟朝凤” 陆氏家族的百年艺术传承
2017-05-08 10:54: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6年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将民间艺术搬上了大荧幕,获得好评如潮。
  
(靳琼琼 文/图)2016年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将民间艺术搬上了大荧幕,获得好评如潮。电影中的焦三爷把一生都献给了唢呐,唢呐贯穿了他的生活,刻进了他的骨髓,吹奏一首完美的《百鸟朝凤》更是他一生的追求。而在我市邙岭镇,有一个文化传家的陆氏家族,他们用近百年的时间致力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的传承和发扬,他们和电影中的焦三爷一样,都是时代的艺术“匠人”。

百年传承:五代人的河洛大鼓路

    河洛大鼓形成于1905年前后的偃师,刚开始时,它叫“鼓碰弦”、“钢板书”、“大鼓书”等,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它才被定为现在的名字。百余年时间里,河洛大鼓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艺术家们的默默奉献。
    出生于我市邙岭镇东蔡庄村的陆四辈是被国家认定的河洛大鼓第四代传人,今年76岁的他从事说书这一行已有60余年。由于生于河洛大鼓演唱世家,他从10岁起,便跟着自己的父亲学艺说书,“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说书的,我打小就看着他们唱,跟着他们表演,慢慢地我也对大鼓独特的曲调和唱腔产生了兴趣,跟着他们学习摸板、摸鼓、弹三弦、拉坠子。”
    二十世纪初的东蔡庄村,戏曲、高抬、河洛大鼓等民间艺术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陆四辈的爷爷作为村里最早学习河洛大鼓的十余人之一,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河洛大鼓,也开创了陆家河洛大鼓的先河。
    在那个年代,有手艺就有饭吃。陆四辈的父亲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河洛大鼓这门手艺,那个时候河洛大鼓掀起革新浪潮。趁着这股东风,陆四辈的父亲创新了拉弦配合人物情感的伴奏方法,又细心地把琴书和鼓书的常用曲牌结合在一起,规范了演奏调式。传到陆四辈这一代的时候,河洛大鼓的发展已趋于成熟,不甘于现状的陆四辈转而师从说书大师张天倍,让自己的说书技艺有了很大提升。“拜师学艺的时光很难忘也很苦,但这是老一辈人创下的手艺,我必须守住,才能对得起家乡,对得起前辈,对得起爱听书的书友。”陆四辈坚定地说。
    陆四辈的儿子陆永成和孙子陆景征,作为陆家河洛大鼓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继承人,已经不仅把它当做一门手艺那么简单,对他们而言,河洛大鼓更像是一种信仰,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艺术沉淀:用时间长度增加作品高度

    “说个姑娘整十七,四年没见二十一,又长四年二十五,再长五年整三十。姑娘年长三十岁,没有出嫁还是闺女,为啥姑娘没出嫁?因为她命硬妨女婿。有个媒人来说媒,对着她娘把话提,三言五语说停当,男家看好来娶妻。抬了一顶花花轿,还有一班好响器。把姑娘抬到大门外,下轿前去拜天地……”在东蔡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陆四辈精神矍铄,面容可掬,儿子和孙子在旁边为他拉弦伴奏,爷孙三人共同表演着这首《妨女婿》。琴声动听,唱腔质朴,这是属于他们的陆氏“最强音”。
    经过多年的艺术沉淀,陆四辈在演唱和伴奏技艺方面成就斐然,成为一代名师。上世纪60年代,凭借着一段《养猪小厂长》,他很快在全县走红,随后又被调到了市文化馆曲艺队。他的每次演出都场场爆满,甚至还要加演一两个节目,才能满足观众们的需求。此外,他还与知名艺人段介平先生一起合作,3次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为家乡争得了荣誉,并创作出《平原枪声》、《黄河激浪》、《一柄短剑》、《刀对鞘》等名篇名段。如今,退休在家的陆四辈,仍旧关心着曲艺事业,他整理出河洛大鼓书帽(正曲前加唱的小段)百余个、中篇段子50余个、长篇大书7部。
    “我高中毕业之后跟随父亲学习河洛大鼓至今已有30余年,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舞台上,我们和观众们同喜同悲;舞台下,我们和乡亲们同吃同住。这些经历让我对河洛大鼓越来越着迷,也让我对河洛大鼓有了更深的认识。”陆四辈的儿子陆永成带着家族的经验和希冀,参与组织了我市首届曲艺学习班;应邀去上海大学表演、传授河洛大鼓技艺,获得了该校颂发的“特殊贡献奖”;在我市连续四届的西亳艺术节河洛大鼓专场上,他一次不落地参与演出;他还和儿子陆景征一起带着河洛大鼓到山东等地演出,让更多的人感受河洛大鼓的艺术魅力。

匠心灼灼:超越时间的艺术守望

    河洛大鼓从陆四辈的爷爷传至孙子陆景征这一代,经历了5代人。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始终不变的是陆氏家族对河洛大鼓的初心,这种初心又叫做“匠心”。
    电影《百鸟朝凤》里说唢呐是个匠活,于河洛大鼓也是如此。河洛大鼓欢快活泼的曲调,丰富的表现力,鲜明的地方风格,独特的调式形态,每一项都由民间艺术家所作,取自民间,面向民间。
    正如《百鸟朝凤》的出品人方励所说,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一种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始终有自己坚持的意境,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也是如此。
    说到传承,陆四辈、陆永成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河洛大鼓今后的发展充满担心。采访中,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五代了,不能丢了,要传下去……”而如今社会基础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审美情趣的改变、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都让河洛大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为了使珍贵的河洛大鼓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陆四辈爷孙三人始终努力着。
    1975年,原洛阳地区文化局在宜阳灵山举办曲艺培训班,陆四辈为100多名学员传授技艺;1982年,我市文化馆在佛光村举办曲艺学习班,他为30多名学员传授河洛大鼓,此后市内外不少河洛大鼓爱好者登门求教,他都热情接待,耐心传授。陆四辈孜孜不倦传承河洛大鼓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陆永成、陆景征及更多的陆氏后代秉承艺术技艺,发扬艺术文化。
    “河洛大鼓贯穿了我们家的五代人,已经和我们家族连在一起,对我们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艺,而是一起生活多年的老伙计。”陆永成说,目前,河洛大鼓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我市长期坚持演出的老艺人已经不足10人,“到处听鼓声,村村闻书声”、“书弦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陆氏家族将继续和其他艺术家们一起,培养传承人,抢救艺术资料,做好传承工作,用一片匠心守护这珍贵的非遗民间艺术。

相关热词搜索:河洛 偃师 大鼓

上一篇:团市委举办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
下一篇:朱迎真:带动更多姐妹实现自我价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