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偃师

偃师矿工刘占明的三个绰号和两重身份
2016-10-15 16:51:40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人物档案:刘占明,男,46岁,中国共产党员,从事煤炭行业20多年,2010年3月到永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嵩山煤矿担任综采队队长。在工作中,刘占明勇于挑战,积极创新,敬业奉献,热情待人,凭借自己闪光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劳动模范”,今年荣获偃师市五一劳动奖章。

矿工刘占明的三个绰号和两重身份
  “他身上故事可多了,你们真得好好宣传一下。”“他不仅故事多,外号也多,刘神经、刘胆大、刘大拿……”“他这人挺怪的,生活中待谁都掏心掏肺,工作起来却六亲不认。”……正说着,刘占明走了过来,今年46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点,身形消瘦,头发斑白,但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目光中透着一股坚韧。
临危受命的“刘胆大”
  随着采煤工艺的不断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已经成为矿井实现“高产高效”的必要手段。然而如何让综采设备在嵩山煤矿这种“三软”(软的顶板岩层、软的主采煤层和软的煤层底板岩层)地质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占明临危受命,担任了综采队的队长一职。“当时,身边的朋友、同事都说我是瞎胆大,揽下个砸自己名声和饭碗的活儿。砸就砸吧!不攒劲儿试试咋知道‘三软’煤层到底能不能上综采设备?”因为这事,刘占明得了第一个绰号——“刘胆大”。
  在综采队建队之初,面对困难和恶劣的地质条件,刘占明带领队员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采取循环落底,运支架扩巷道、装支架回单体平行作业,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提高了进度,150米长的工作面,120台支架,22天安装结束,比预期时间提前10天完成任务。
  然而仅有安装好的工作面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这些综采设备良好运行又成为摆在刘占明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顶板压力大、底板鼓起、煤层松软,采煤机一运行煤墙和顶板就出现片帮冒顶;支架扭斜、咬架、挤架、错架随处可见;上下顺槽超前段巷压大、棚子变形快、修不及、高度低、行人困难,也成了制约综采的瓶颈,正常回采陷入僵局。
  面对挫折,刘占明没有气馁,为了节省出时间钻研技术,他吃住都在办公室,一天下来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一有机会与班组长和有经验的老师傅交流,亲自去井下测顶板下沉的变化量,查看每个支架的受力变化,一边看一边记,每一个细节都观察入微。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半年的摸爬滚打,刘占明掌握了一整套适合“三软煤层”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煤层注水、单体扶架、少降快拉、带压移架、全走底刀、上下超前密集支护等。至此,综采设备终于在“三软”煤层成功运转,综采工作面开始正常回采,从以前的两天割不到一刀煤,到一个小班能割二刀煤,最高班产量达到2000多吨。
精益求精的“刘大拿”
  首个综采工作面的成功安装与回采,并没有挡住刘占明继续探索前进的脚步。
  嵩山煤矿是一个年轻的矿井,建矿至今都没有综采安装准备队。2012年8月,一批新型综采液压支架、液压管路来到矿上,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此类设备,刘占明一下子搞不明白应该怎样安装。夜里10点多了,刘占明想到液压支架、液压管路的安装问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想起这些设备刚好放在矿区地面上,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带个矿灯,悄悄来到了设备的放置地。盛夏的夜晚,他不顾炎热和蚊虫叮咬,硬是把所有液压支架和液压管路逐个重新拆装了一遍。等到彻底琢磨透这批设备的安装问题时,已是凌晨3点,此时,精神放松下来的刘占明才发觉身上被蚊虫叮了几十个包,奇痒难忍。同年12月,随着新一批支架的到来,嵩山煤矿2103综采工作面的安装工作也拉开了序幕。如何在人员紧张,且又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安装质量,提高安装速度,这些问题又一次萦绕在刘占明心中挥之不去。
  为了能保证2103综采工作面的顺利安装,从支架到矿的第一 天,他便不顾严寒,在堆满积雪的支架旁量支架高度,测伸缩梁到后尾梁的距离,然后再去测量罐笼的尺寸。经过多次与矿领导和机电单位负责人研讨,刘占明大胆决定进行液压支架技术改造,在不影响支架整体稳定性和牢固性的情况下,拆除后尾梁伸缩油缸并用铁丝固定增大其向下摆尾度数,从而达到有效减小支架长度的目的,实现支架整体入井。此创新方案的顺利实施,大大减少了支架地面拆卸和井下组装等工序,安装149架支架一共用了16天,比原计划提前完成14天,极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刘占明在综采业务上的不断钻研,精益求精,让综采设备在嵩山煤矿保持良好运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矿上的领导、同事们送给他了第二个绰号——“刘大拿”。
不讲情面的“刘神经”
  煤矿的安全生产历来是个大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刘占明曾亲眼目睹过好几位发生事故的工友在他面前死去。因为真切地体会过失去工友的那种痛,所在安全问题上,刘占明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由于他对工友们要求得极为严格,且不给任何人讲一点情面,大家在私底下给他起了第三个绰号——刘神经。
  有一次,刘占明下井检查时,发现一个机电队长,在安装设备期间为了图省事,没有进行二次防护,他立马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对机电队长进行了严厉批评。当时,有工友在旁边小声议论,“瞧,刘神经又开始发神经了。”“就是,把人家一个大男人训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就不能给人家留点面子,下去后私底下批评吗?”刘占明听到后说:“你们说我神经也罢,有病也罢,我既然是你们的队长,就得为你们的生命安全负责!在安全问题上不允许任何人有一丝马虎!”事后,这位机电队长主动找刘占明承认了错误,工作上再未出过一丝纰漏。
  2014年11月,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嵩山煤矿2105综采工作面引进了6架自移抬棚来支撑巷道,重达3吨的新设备在井下安装好,开始试用时却没有工人会操作。综采经验丰富的刘占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下井摸索,很快,他就掌握了新设备的使用技巧。责任心极强的刘占明顾不上休息,就又开始手把手教工人操作。一晃一天过去了,综采队的书记李建才见他已经在下面呆了一整天,担心他撑不住,下井来催促他上去休息一会,可刚一开口就被刘占明一口拒绝了,“我走了活咋干?万一因为操作不熟练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用我一个人的劳累来换工友们的安全,值!”  
  就这样,刘占明渴了喝口水,饿了吃个馒头,硬是在井下接连工作了40多个小时,才手把手教会了6名工人熟练操作设备。从井下上来后,刘占明本打算洗个澡回去休息,但累到极致的他到了澡堂后,再也撑不住了,躺在地上睡了起来。几位工友下班后,发现他们的“神经”队长累得躺在冰凉的地板上睡觉,这些健壮的汉子禁不住当场流下了眼泪。
 
矿工口中的好队长   
  尽管刘占明在工作上对工友们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却像个大哥一样,对每位工友关心照顾。平时,要是有谁生病了,没钱吃饭了,家里有事了,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帮助工友们度过难关。几年下来,刘占明先后借给工友们了不少钱,现在还有两万多元没还,有的是家里条件困难,没能力还;有的则是借了钱就不干了,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因为这事,刘占明的妻子不知和他闹了多少矛盾。
  尽管妻子强烈反对,但刘占明依旧“不知悔改”。这不,上个月,一批工友经济上出现困难,没钱吃饭,刘占明自己工资卡上没钱了,就动员妻子把自己的工资取出来帮帮工友们。可妻子不同意:“哪里见过你这当队长的,不往家里拿钱不说,还往队里贴钱。你自己的工资贴进去就算了,我的工资都是我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一分钱你也别想动!”无奈之下,刘占明趁妻子上班时撬了抽屉,偷偷取出妻子卡上仅有的4000元钱,分给了工友们应急。妻子知道后,气得大骂他是个神经病,好多天没和他说话。“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没了我还能再赚。工友们干的都是些力气活,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下井干活吧!”刘占明说。
  说起刘占明对大家的好,综采队的程江山感触颇深,“刘队长是个大好人,真心拿我们当兄弟、家人看。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跟着他干活的兄弟受苦。那次要不是他帮我,我的脚还指不定落下啥毛病呢!”
      2012年8月,程江山回老家鹤壁探亲,却不幸在回家途中遭遇车祸,脚部严重骨折,但肇事车辆却逃逸了。刘占明接到他的电话后,立马开着自己的车赶到现场,把程江山送到了洛阳正骨医院。程江山家里经济困难,家属赶到医院付了7000元医药费后,就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刘占明回到矿上,把队里的120余名工友召集起来为程江山募捐,他自己首先带头捐了2000元,工友们也纷纷踊跃捐款,共为程江山捐了8000多元,保证了他的后期治疗。
父亲心中的好儿子
  一年365天,刘占明至少有362天都呆在煤矿上,对他而言,这里早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然而在很多时候,为了煤矿这个“大家”,他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小家”。
  2015年7月,正在工作的刘占明突然接到老家邻居打来的电话,说父亲生病住院了,让他赶紧回来。刘占明年迈的父母在老家居住,二老身体不舒服时,往往要麻烦邻居帮忙送医院。想到父亲一向身体不太好,刘占明心急如焚,向领导请了两天假后,匆匆往家赶。
  然而,刘占明刚下高速,就接到了矿上的电话,说支架后端的刮板输送机出现问题,停工了,别人都处理不了,让他立马赶回矿上。一边是医院里需要人照顾的父亲,一边是矿上急需维修的设备,刘占明陷入了两难选择。在打电话详细询问了父亲的病情,得知并无大碍后,刘占明打电话给姐姐,让她去医院照顾父亲,自己第一时间调头赶回了矿上。
  去年农历大年二十九,忙完工作的刘占明踏上了回家的路。离 家越近,年味儿越浓。刘占明怀着对亲人的满满期待回到了位于南阳市内乡县的老家,但等待他的不是家人其乐融融的团圆场面,而是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当时,父亲已经病了有一段时间了,可他怕耽误我工作,硬是不让家人告诉我实情,每次打电话时他总说自己身体很好,让我不要操心……”提及此事,刘占明红了眼眶。
  20多来年,刘占明第一次和家人在一起过了个团圆年。可他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家的温暖,大年初一晚上,矿上就打来电话,说井下的巷道进歪了,让他初二赶紧回去。  
  走之前,刘占明把父亲送进医院,办好住院手续,打电话让大儿子回来替自己照顾父亲。听说刘占明要走,同病房的人埋怨他不孝顺,父亲生病了也不知道照顾。刘占明听了,低下头无言以对,父亲却替他解释:“我的儿子我知道,他孝顺、能干,是个好儿子。他就是工作太忙,回家得少,可他心里一直记挂着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矿井生活让刘占明懂得了责任和担当,他无私奉献的人格光辉使“煤炭人”三个字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不管干啥,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儿,有付出就有回报,要不别干,要干就干好。”刘占明说完,换上工作服,下井开始了繁忙的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偃师 矿工 绰号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偃师市人民法院向“老赖”亮剑

分享到: 收藏